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考点练(部编版)专题05 课内外文言文古诗鉴赏(基础训练)(解析版)

DOC
  • 阅读 1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200.137 KB
  • 2025-02-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考点练(部编版)专题05 课内外文言文古诗鉴赏(基础训练)(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考点练(部编版)专题05 课内外文言文古诗鉴赏(基础训练)(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考点练(部编版)专题05 课内外文言文古诗鉴赏(基础训练)(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考点练(部编版)专题05 课内外文言文古诗鉴赏(基础训练)(解析版).docx,共(17)页,200.13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845bd5f109a7bc96194a94c118919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05课内外文言文、古诗鉴赏【基础训练】一、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

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伤仲永【宋】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不能称.前时之闻()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1)非复吴下阿蒙(2)余闻之也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甲、乙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答案】1.(1)推托(2)只,只是(3)同“攀”,牵,引(4)相当2.(1)非复/吴下阿蒙(

2)余闻之也/久3.(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2)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4.内容上,两文所写都与学习有关,但一正一反,从不同的

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是幼年不学,长大后毫无成就。写法上,甲文以对话为主,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乙文则叙议结合,注重借事说理。【解析】4.

甲文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乙文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据此可知,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以人物对话为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乙文在写法上最

大的特色是叙议结合。【参考译文】【乙】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笔、墨、纸、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

)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大意,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

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

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

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并不天生聪明,本来就很平凡的人,还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木兰诗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

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

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乙】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乙文运用叙述的语言,介绍了木兰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的故事。内容与《木兰诗》相同,但语言上有很大差别。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乐府民歌富于音乐美的语言特色。1.解释下列

加点的词。(1)东市.买骏马()(2)著.我旧时裳()(3)长而益.精()(4)木兰乃易.男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3.甲文中与乙文中“溯黄河,度黑

山”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与4之旨趣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中木兰的形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案】1.(1)集市(2)穿(3)更加(4)换2.(1)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2)木兰于是女扮

男装,买好马鞍和马匹,替父亲出征。3.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相同之处:甲、乙两文都突出了木兰的爱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不同之处:甲文还讴歌了木兰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参考译

文】【乙】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不断精深。(当时)正赶上可汗征兵,她父亲的名字也在征兵的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被编入出征队伍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于是女扮男装,买好马鞍和马匹,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

二年之久,屡建奇功。哈!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后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

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

肃笑而遣之。【乙】北人学没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②,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③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

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④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①没(mò)人:能潜水的人。没,潜水。②涉:徒步蹚水。③道:方法。④溺:溺水,淹死。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徐.以杓酌油

沥之()5(2)康肃笑而遣.之()(3)夫没者岂苟.然哉()(4)见舟而畏.之()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的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方之勇者“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4.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共同的道理?【答案】1.(1)慢慢地(2)打发(3)随便,随意(4)畏惧,害怕2.(1)(卖油翁)于是说:“我这

点本事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2)(南方人)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3.吾射不亦精乎(或: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生不识水(或:不学而务求其道)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练习。(或:熟能生巧。)【参考译文】【乙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因为他们)每天在水边居住,七岁就能蹚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便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潜水的方法。(南方人)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北方人)生来不识水

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探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方法,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溺水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

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论语》一章子欲居

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6(选自《论语·子罕》)【注】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乙文出自《论语》,说明孔子想居住到中原以外边远的地方,有人提醒他物

质条件太差,孔子却以“何陋之有”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孔子看来,君子根本就不注重外在条件的好坏,只要自己觉得充实,觉得可以实现理想就行。外在条件的好坏,都是由人的心态决定的,自己不觉得条件简陋,那么条件再简陋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

思。(1)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3)谈笑有鸿儒..()(4)无案牍..之劳形()(5)子欲.居九夷()2.翻译下列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或曰:“陋,如之何?”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答案】1.(1)出名,有名(2)这(3)博

学的人(4)官府文书(5)想,想要2.(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2)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参考译文】【乙】孔子想要居住在九夷。有人说:“(那个地方

)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住的地方,有什么简陋的呢?”(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甲】爱莲说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周敦颐传(节选)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

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注

】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亭亭净植.(竖立)B.有狱.久不决(案件)C.有囚法.不当死(法律)D.将弃

官去.(离开)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逵,酷悍吏也

,众莫敢争。84.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借“莲”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答案】

1.C【解析】“法”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依照法律”的意思。【答案】2.B【解析】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指代转运使王逵。B项,都是转折连词,但是。C项,介词,凭借;连词,来。D项,连词,于是;副词,竟然。【答案】3.(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论。【答案】4.托物言志和王逵争辩富有才能为官正直(后三空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凭借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他)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依照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论,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

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离开,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②

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

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9……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

之,可不为之大哀邪!”(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注】①瞑:同“眠”。②陂(bēi):堤岸、湖边。③薮(sǒu):湖泽通称。④缊:乱麻绳。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如.其言,果得

于数里外如:______(2)须其夜艾.艾:______(3)阴.布大网阴:______(4)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答案】(1)依照;(2)止,尽;(3)暗中,秘密;(4)笼罩,捕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2.翻译下面的句子。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

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

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告诉我们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是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的。乙文的雁奴在人们点燃火把时都开始大声的报警之后,反复几次之后雁群不再相信雁奴失去了警觉性,而雁奴害怕大

家去啄它,也不敢叫了,导致雁群都被捉住的故事,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蒡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10【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

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两文都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通过讲故事让人明白道理。借事说理指运用通

俗化、趣味化的方法,以典型的案例情节作为主体部分,让教育对象(观众、听众、受众等)更容易的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二、课外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解释词语幽篁:____

______啸:_________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

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1).幽篁:幽深的竹林(2).啸:长常的口哨2.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

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3.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4.“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

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其中“幽篁”意思是“又深又静的竹林”,“啸”意思

是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11类似于打口哨,魏晋时期名士称“吹口哨”为“啸”。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描绘画面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

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这首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弹琴、长啸,体现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

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解释词语:玉笛:__________折柳:__________________故园:__________

____闻:____________6.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7.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8.古人写

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案】5.(1).玉笛:精美的笛子(2).折柳:《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3).故园:指故乡,家乡(4).闻:听;听见6.(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故园情。(2).思念家乡7.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28.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

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其中“折柳”指《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

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根据全诗的意思,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用反问语气写因闻笛而引起的思乡之情,所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

园情”是揭示思乡主题的句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句子的赏析。答题格式:手法+效果+内容+情感。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暗”有断续、隐约之意,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

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内心的孤寂心情。点睛: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

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9.解释词语:故园:_______________漫漫:___________龙钟:________

_____凭:_________传语____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1.“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131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13.“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1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

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9.(1).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2).漫漫:形容路途遥远(3).龙钟:沾湿(4).凭:托(5).传语:捎口信10.表达了诗

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11.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12.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13.“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14.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

,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解析】9.本题

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其中“漫漫”形容路途遥远;“龙钟”意思是“沾湿”。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

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表达了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11.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全诗体现出表达了诗人既想报国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请

告知我的家人,说我平安无恙”,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

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前两句的意思是: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根据句子意思描写画面即可。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词语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龙钟”意思是涕泪淋漓的样子;“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

,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口信回家“报平安”做铺垫。14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句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诗歌,由诗意可知,作者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

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张之情。作者报的是平安,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挂念,这也是亲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不矛盾。据此分析作答即可。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

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16.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17.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8.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答案】15.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16.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

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17.示例: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

,为晚春增色。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18.答: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

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解析】15.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竞相争妍斗艳。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

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做此类题要注意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并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

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1517.本题是对诗歌主旨的考查。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此题不管是否同意,都要说明理由。如果同意,可

以从“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的角度谈理由;如果不同意,可以从作者的写作目的角度谈,如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法和主

旨的分析能力。这首诗描绘暮春之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前两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

,争芳斗菲;后两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暮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9.请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答案】(示例)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

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20.下列对《泊秦淮》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杜牧,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B.首句运用了“互文见义”的写法,描绘一

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C.第三句中的“不知”两字直接讽刺了当时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统治者。D.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的思想。【答案】C【解析】不是“直接讽刺”。“不知”抒发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

的统治者。贾生16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1.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案】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解析】此

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者是借古抒怀,写贾谊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慨。2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做分析。【答案】(示例)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

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步骤:点手法-释运用-析效果。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

放出一山拦。23.“赚得行人错喜欢”中的“赚”字运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答案】“赚”字明显带有一种自嘲和调侃的喜剧色彩,富有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

想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先解释字面意思,再解释语境意思,有手法的点出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24.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

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陶醉于一时的成功。B.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C.“莫言下岭便

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17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我和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答案】D【

解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2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答案】C【解析】诗

人当时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26.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字的妙处。【答案】(示例)“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

落与无奈。两个动词“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先解释字面意思,再解释语境意思,有手法的点出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

果。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