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21)页,103.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e064ca83c9a8110af71f5cb9eab53b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8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1.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载:“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
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分封诸侯的分封制,故
选B;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礼乐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2.中国古代社会的建构方式是血缘而不是契约,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这表明古代中国A.分封制的影响深远B.君主权力高度集中C.家国同构格局明显D.
家族观念十分浓厚【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家族对族人的管理和处置,发展为政治关系。从而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
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格局,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秦朝开始才出现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的内容,B错误。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对材料表述不全面,排除D。【点睛】宗法制的作用:对当时: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
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④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
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3.秦朝建立后,兴建了一批公共工程,如万里长城、驰道、灵渠等。这些工程的修建,得益于秦朝A.土
地私有的强化B.法律制度的健全C.中央集权的建立D.社会矛盾的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兴建万里长城、驰道和灵渠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统一协调管理中才能实现,而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因此C选项正确。A选
项错误,土地私有的强化与这些工程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秦朝法律制度尚未健全,也与这些工程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秦朝严苛的政治制度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从秦开始,地方长官就有自辟(
任命)僚属权,虽然中央限制郡只有辟署百石以下、县只有辟署斗食以下掾史吏员的权力,但地方设官,除几位主要长官的官秩在百石以上外,其余诸曹掾史本都在百石以下。据此可知,这一传统A.有利于完善地方官僚体系B.容易产生封建割据势力C.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
专制D.说明郡县长官权力开始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代地方出几位主要长官外,其余官员都可以有地方长官选择任命,由此容易形成以地方长官为首的利益集团,从而产生封建割据势力,故选B项;这一传统容易加剧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
,并非是有利于完善地方官僚体系、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C项;这一传统是地方长官的权力,并非是郡县长官权力的扩大,排除D。故选B。5.唐代设立政事堂,其成员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二品”“参知政事”的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这体现了唐代A.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二三B
.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C.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D.权臣专横使君权旁落【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叙述了唐代的权力分配问题,可以看出宰相的职位不单单授予一个人,而是多人共为宰相,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不准确,宰相的权力被多次分割,不只是一分为二三;B选项说法
过于绝对,无法确定完全避免重大决策失误;D选项说法错误,宰相的权力最终集权于皇帝。6.《宋论》中说:“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而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这表明A.天子无权纠正谏官的过失B.天
子与宰相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间存在制衡关系D.谏官的地位高于宰相【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说明不管对官员还是皇帝本人均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进行监督,说明的是中央权力间存在制衡关系,故C选项正确;当时皇权至高无上
,故A选项错误;当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故B选项错误;“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说明谏官的地位低于宰相,故D选项错误。故选C。7.明初废除丞相后,一切中央大权集中到皇帝,但是保留了前代“廷推”、“廷议”的传统。重要官员由六部长官等中央官员及巡抚、总督等开会公开推举,各部不能决定的大事,由中
央各部长官“廷议”公决。这说明A.明朝政治制度相比前代大大退步B.官制调整使得中央决策更加完善C.废除丞相并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D.中国古代有集体决策的民主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是保留了前代‘廷
推’、‘廷议’的传统”“中央官员及巡抚、总督等开会公开推举,各部不能决定的大事”等信息可知,虽然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但保留了“廷推”、“廷议”等传统,决定部分国家大事,说明废除丞相并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
容没有对明朝政治与前代相比,无法得出明朝政治制度相比前代大大退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加强了皇权,而不是中央决策更加完善,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废除丞相后保留了“廷推”、“廷议”等传统,并
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没有强调中国古代有集体决策的民主传统,故D选项错误。8.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
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
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9.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
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崇;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B.成为国家正式机构C.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答案】C【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与处理国家机务,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内阁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
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因此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0.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二百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的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
代希腊的广阔疆域。这些行动A.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B.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C.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D.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新城邦拓展了古希腊的疆域,扩大了对外贸易即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众多城市与某个城市有从属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
中没有体现古希腊出现了称霸的城邦,故排除B项;“这些行动”并没有体现出对希腊城邦民主制的瓦解,故排除D项。11.古希腊人有理性的一面,甚至为了真理不惜牺牲宝贵生命——就像苏格拉底那样。但求神问卜即“封建迷信”的习惯很普遍,连柏拉图也骄傲地宣称:“
要说祭神次数之多,迎神赛会之瞩目神圣,当推我们雅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希腊文明的精神水平受制于低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B.古希腊有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也属世界最高C.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但精神文明靠理性D.当代希腊乃至欧洲人只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人的理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古希腊人有理性的一面”,但“求神问卜”即“封建迷信”的习惯很普遍,而这种现象在根本上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下决定的,因此说明古希腊文明的精神水平受制于
低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故选A;材料中只提到古代希腊,未有其它文明相比较,故B错误;C项中“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C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故排除。12.梭伦的宪政改革,使从前毫无议政权的下层贫民可
以通过参加公民大会和四百人议事会,参与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梭伦还创设了陪审法庭制度,使贫民获得了一定的司法自主权。据此可知梭伦改革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到来B.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特权C.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D.赋予了民众广泛的权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内
容看出梭伦改革使贫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参与制定国家方针政策、参加陪审法庭制度,从而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到来,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A。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特权过于绝对,B错误。公民范围是有限定的,不是可以随意扩大的,C错误。
材料显示民众的权利是一定的,不能说“广泛”,D错误。13.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宗教崇拜变得越来越温和。尽管最初是不受约束的崇拜在这一阶段成为完全被城邦驯化的一种宗教。仪式的聚集点从山林转到了城邦,仪式的性质也发生了剧
烈的变化。情绪化的节日庆祝被旨在荣耀城邦传统的戏剧演出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了希腊A.智者学派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作用B.形成以宗教为基础的强烈的集体认同感C.通过话剧这一媒介宣扬人文主义的精神D.城邦对公众生活和政治生
活控制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仪式的聚集点从山林转到了城邦”,“情绪化的节日庆祝被旨在荣耀城邦传统的戏剧演出所取代”,说明城邦对公众的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控制加强了,故D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提到“智
者学派”,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以宗教为基础的强烈的集体认同感,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通过话剧这一媒介宣扬人文主义的精神,C不符合题意。故选D。14.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
胜利女神、健康之神。祭祀这类神祇的宗教节日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这反映了A.罗马公民宗教信仰更具有实用性特征B.“天人感应”是古代中西方共同政治理念C.罗马共和国时期女性的地位明显提高D.共和国时期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受
到推崇【答案】D【解析】【详解】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并且祭祀这类神祇的宗教节日设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反映出罗马共和国推崇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实用性特征,排除A;材料信息与“天人感应”无关,排除
B;罗马共和国时期女性没有公民身份,地位不高,排除C。15.“(罗马)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再也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有法律竞争力。”材料表明A.罗马政治体制走向帝制B.罗马法由鼎盛转向衰落C.罗马法存在较大的弊端D.君主制阻碍罗马法演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皇帝
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法律效力”等信息可知,这反映出当时皇帝的权力高于法律,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特征,说明罗马政治体制走向帝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并未走向衰落;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的弊端;D选项错
误,君主制并未阻碍罗马法的演进。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6.有学者认为要把握光荣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必须了解它的前身,即1640年以来的英国政治变革,“把握这些变革中的革命与内战、复辟与反复辟、革命与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量的复杂关系,考量这
些政治历史中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二元对峙冲突”。该学者认为英国革命中各种矛盾最终实现和解的关键因素是()A.通过妥协原则重塑了宪制结构B.邀请荷兰势力驱逐了专制君主C.基于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权力D.实行选举改革避免了暴力冲突【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革命与内战、复辟与反复辟、革命与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量的复杂关系”“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二元对峙冲突”可以看出,材料强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呈现出的妥协的特点,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主要是各方力量妥协的结果,故
A项符合题意;B项只是原因之一,不是关键,排除B;基于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权力仅涉及到《权利法案》,与材料中强调各种力量的主旨不符,排除C;D项是光荣革命后英国代议制完善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17.“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
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下列英国政治变革符合这一表述的是A.1688年光荣革命的爆发B.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C.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D.
1832年议会改革的推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可知材料中英国政治变革指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的形式达到扩大权力的目标,故选D;1688年光荣革命与“更为民
主的选举权”无关,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更为民主的选举权”无关,排除B;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与“更为民主的选举权”无关,排除D。18.有学者认为,“假设费城会议强行宣布废奴,
结果是完全可以预见的是,就是导致南方三州立即退出联邦,同时,联邦还是没有能力迫使他们废奴。所以,除了会议有了一个更高的道德姿态,对南方奴隶制的触动来说,并不起任何作用。我们只能说,把南方三州纳入联邦,敦促南方
的进步,是费城会议唯一能够采取的务实做法”。该学者意在强调A.1787年宪法种族歧视条款具有历史合理性B.费城会议保留南方奴隶制是当时权宜之计C.制宪会议上南方与北方矛盾不可调和D.联邦政府缺乏权威难以维系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
的“假设费城会议强行宣布废奴,结果是完全可以预见的是,就是导致南方三州立即退出联邦,同时,联邦还是没有能力迫使他们废奴”等信息来看,该学者意在强调费城会议保留南方奴隶制是当时权宜之计,尽管有废奴的愿望但形
势不允许,故答案为B项;该学者没有认为这些条款是合理的,排除A项;在制宪会议上,南方与北方达成了妥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对南方奴隶制的态度,没有涉及维系统治问题,排除D项。19.据统计,到1786年初,美国欠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外债及在国内发行的公债合计超过4200万美元,而各州每
年向政府上缴的款项仅50万美元。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美国政府A.建立两院制国会,取消涉外债务B.直接选举总统,与外国缔结新约C.确立邦联制,强化对地方的税收D.确立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独立后的美国实行
邦联制,材料反映出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权力很小,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故选D;材料反映出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权力很小,AB与改变这一现象无关,排除;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美国确立了联邦制,C错误,排除。
20.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时,军火工业、军需生产成为国王最关心的问题,工商业贸易、农业等部门一切以军队需求为转移。由此可见,当时的德意志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B.政府支持垄断组织扩张C.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D.军国主义传统十分浓厚【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出皇帝最关
心的是军火产业,其他行业为军事工业让路,表明德意志崇尚武力的军国主义传统十分浓厚,故答案为D。当时德意志还没有进行工业革命,A错误。垄断组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没有对比不能显示专制的不断强化,C错误。21
.德国统一后普鲁士不仅是“邦中之邦”,而且成为帝国中的主体邦。大多数德国人都承认德国的统一全靠这个普鲁士军人邦,德意志帝国无疑是普鲁士的“扩大版”。这一现象导致德国A.帝国体制充满矛盾B.走上军国主义道路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D
.各邦之间联系较少【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普鲁士军人邦促成了德国统一,同时德意志帝国也成为普鲁士的“扩大版”,这也导致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普林斯制保留民众大会和元老院,但这些国家机构的职能被大大削弱,帝国元首集
军事、行政、宗教大权于一身故并没有充满矛盾,排除A选项;帝国元首不断连任,且掌握了军事、行政权力,成为实质上的皇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排除C选项;德国统一之后将各邦联系起来,各邦的联系日益增加,故排除D选项。22.1831年11月,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并发布宣言称:
“真正自由的霞光从今天起照耀在我们城市的上空,任何东西也遮不住它的光彩。"这说明在法国A.工业革命使民众注重经济诉求B.社会变迁呼呼工人阶级联合C.社会主义成为起义的指导思想D.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已经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法
国里昂工人起义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开始为争取自身的自由权利而斗争,说明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已经觉醒,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注重经济诉求”,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人阶级
联合”,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成为起义的指导思想”,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真正自由的霞光从今天起照耀在我们城市的上空”,联系所学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分析解答。23.巴黎公社把其施政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与民众
进行会议讨论、向人民报告工作制度、接见群众代表制度、形成会议决议等形式置于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据此可知,巴黎公社A.实行了直接民主制B.创建了完备的管理体系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D.践行了主权在民的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将各种行政方针
都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故选择D选项;直接民主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但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合排除A选项;材料中巴黎公社的做法体现了完整的监督体系,但结合所学,巴黎公社并不具有完备的管理体系,故排除B
选项;巴黎公社将各种行政方针置于百姓的监督之下,得到各种的群众意见,巴黎公社不断修改行政决议,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排除C选项。24.西方学者E.T.博罗金说:'俄国1917年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完全衰老
的亚洲封建主义,同时反对已经发展起来的私有制资本主义。它的使命是为农民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和在国有制统治基础上建立社会化生产创造条件……它客观上可能成为而且已经成为导致确立国家资本主义的使命。”据此判断,E.T.博罗金认为十月革命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社会B.否定封建专
制C.建立国家资本主义D.反对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E.T.博罗金认为十月革命既反对亚洲封建主义,又反对私有制资本主义,同时也要使农民与生产资料脱离,实行国有制和国家资本主义,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故选择A选项;选项B、C、D
并不全面,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内容,故排除。25.1917年3月31日,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在彼得堡委员会会议上发言:“我们是否已经成熟到足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了?没有……这个时期将会到来,推迟它对我们有利。现在我们的力量还不够。”这说明当时A.临时政府得到广泛支持B.武装起义的时
机已经成熟C.和平夺权意见占据主流D.布尔什维克内部存在分歧【答案】D【解析】【详解】加米涅夫认为苏俄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而列宁在不久后的《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说明布尔
什维克内部存在分歧,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临时政府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武装起义、和平夺权的信息,排除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7年3月31日”“我们是否已经成熟到足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了?没有……”,联系所学《四月提纲》的内容分析解答。26.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记录了粤之义民痛诟义律的微文,其中说:“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此次由奸相受尔笼络,主款撤防,故尔等乘虚深入。倘再犯内河,我百姓若不云集十万众,各出草筏,沉沙石,整枪炮,截尔首尾,火尔艘舰,歼尔丑类者,我等即非大清国之子民”。材料
反映了A.粤民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B.百姓缺乏近代国家意识C.对战局失利根源认识模糊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民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粤之义民认为英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奸相受尔笼络,主款撤防,故尔等乘虚深入”,可见其对鸦片战争失
利的根源认识模糊,选项C正确;材料中粤民认为“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可见当时广东百姓对世界形势有一定了解,排除A;材料中“截尔首尾,火尔艘舰,歼尔丑类者,我等即非大清国之子民”体现了广东民众对国家利益的维护,选项B排除;材料中广东百姓的出
发点是维护大清利益,可见当时清政府依然得到民众支持,排除D。27.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
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
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出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从而为西方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提供了借口,因此材料可以用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故
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清政府自大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没有满足列强的要求,没有体现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故D项排除。【点睛】“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是解题的关键。28.“中国有中国制度,今满
洲造为妖魔条例,是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皇天震怒,命我天王肃将天威,创建义旗……特诏四方英俊,速拜上帝……兴复久沦之境土,顶起上帝之纲常……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悬之苦。”以上材料意在A.借
鉴西方制度实现民主共和B.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C.借用西方宗教宣传反清思想D.满足农民愿望实现土地均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速拜上帝……兴复久沦之境土,顶起上帝之纲常”并结合所学可得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拜上帝会,是借用西方宗教宣传反清思想,故C正确。A
BD项表述错误,排除。29.“两年间,北伐军横扫六省,进逼天津,当时炮声如雷,京师震动,朝中大元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鸟兽散、正阳门外大市若荒郊无人迹(咸丰帝)召王公、四辅、六部、九卿等会议,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材料中的军事行动A.震摄了清廷心脏地区B.撼动了北洋军阀
统治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D.瓦解了北方封建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咸丰帝”“进逼天津”信息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根据所学可知这次北伐运动震慑了清廷的心脏地带,选项A正确;此次军事行动所处时代为太平天国时期,选项B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矛头指向清政府
而非帝国主义,选项C排除;此次北伐运动失败,因此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中“咸丰”“进逼天津”等信息解读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北伐。30.两江总督张之洞在由张謇代拟的奏折《吁请修各储才折》中痛陈:“向来洋商不准于内地开设机器、制造土货、设立行栈,此小民一线生机”,现在“通
商条约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生计尽夺,民何以生?”这反映他们担心A.本土企业竞争压力增大B.外国进口商品大量倾销C.底层民众就业机会减少D.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通商条约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
生计尽夺,民何以生”,表明他们担心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压制,加大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故选A项;外国进口商品大量倾销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排除B项;外商企业在中国也可以增加底层民众的就业机会,排除C项;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材料反映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D项31.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
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战争使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答案】C【解析】【详解】这次战争“进兵北京……要来拯
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甲午战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
条约》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故D错误。32.在孙中山等人发动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于1915年废弃了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立宇宙间》
为国歌。在他称帝后,很快又将歌词中的“共和五族开尧天”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勋华”是尧、舜的别称,“尧天”可以指太平盛世,也可指帝王盛德。可见袁世凯修改歌词的主要意图是A.为消灭南京临时政府提供舆论准备B.营造民主共和开创太平盛世的氛围C.抹杀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的功
绩D.通过赞颂清帝退位来缓和满汉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共和五族开尧天”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表面上是赞颂帝王的盛德,实际上指向辛亥革命,抹杀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的功绩,为复辟做准备,故选C项;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是1912年1
月到3月,到1915年早已不复存在,排除A项;“勋华揖让开尧天”,赞颂帝王的盛德,是为复辟做准备,不是为了营造民主共和开创太平盛世的氛围,排除B项;“勋华揖让开尧天”,赞颂帝王的盛德,是为复辟做准备,与缓和满汉矛盾无关,排除D项。33.1911年11月初,《
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守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损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A.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镇压C.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D.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答案】A【解析】【详解】
从材料可知《申报》《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表明当时具有民主革命意识的群众,容不得听到革命失败的消息,认为是报刊编者故意所为,为表达坚信革命同时对不利消息的抵触捣毁报社,表明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
镇压,B错误。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实事求是的报道战斗胜利或失败,故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新闻造假,排除D。34.“冲击—反应”模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
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据此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对应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变化B.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企业C.甲午中日战争—百日维新—改革教育D.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开启思想革命宣传民主
科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但是开始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这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前,故D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
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后来清政府为了自强进行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争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了百日维新,内容中涉及到改革教育,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5.五四运动最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选择,它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
历史发展的内在文化逻辑的结果。这体现在A.辛亥革命失败,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B.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高涨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文化逻辑的结果,故选B。A项属于政治逻辑,排除;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是外交事件,不属于文化层面的演变,排除C;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
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奠定了阶级条件,与内在的文化逻辑演变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根据材料“内在文化逻辑的结果”这一限定条件即可作出判断。36.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
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A.建立在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B.表明中共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C.说明中共已确定国共合作的具体方式D.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
析】【详解】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矛盾,因此中共要依靠工农,“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故A正确;材料“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表明当时的奋斗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排除B;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国共合作的具体方式,排除C;1
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都主张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D。故选A。37.1928年中共六大时,工人只占党员总数的10.9%,到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时,工人党员占比又下降到7%,共产国际甚
至担心中共党员成分主要是农民会丧失无产阶级先进性,变成农民党。这一时期工人党员所占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国共内战阻碍工业化进程B.党开始从幼稚走向了成熟C.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D.土地革命斗争的迅猛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
28年中共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受到革命地区的广大农民支持与拥护,故D项正确;题干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项;中共幼稚走向了成熟指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排除B项;此时中共依然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38.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在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地方组织农
民力量,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他的做法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做法是A.组织工人罢工B.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C.服从共产国际D.策划城市的武装暴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最终引导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故选B;A项与“组织农民力量”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非服从共产国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带领部队深入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D。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元璋废相后,不久便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内阁最大的权力即为“票拟”,《明会要·职官志》曰:“内阁之职同于古之相者,以其主票拟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明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
,而有宰相之实”。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摘编自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材料二1912年3月11日,南京参议院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就此,宋教仁曾说:“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会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更易之,
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摘编自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清代学者赵翼观点持否定态度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内阁的目的。(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
朝内阁与南京临时政府设立的内阁的不同效果。【答案】(1)理由: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辅政机构;首辅是皇帝的秘书,无实权。(2)目的:限制和约束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3)效果:明朝内阁强化君主专制;南京临时政府设立的内阁未能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也未使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
和。【解析】【详解】(1)从材料赵翼的观点“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可以看出赵翼认为内阁就是宰相。但从材料“内阁最大的权力即为‘票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辅的票拟,其实就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秘书,替皇帝草拟处理意见,并没有实权,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辅政机构。(2
)目的:从材料“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更易之,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并联系所学可知是为了限制和约束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效果:从材料一内容可以知道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强化君主专制;南京临时政府设立的内阁目的是控制
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专权,但是后来“宋教仁案”后实际上未能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也未使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4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
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
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莫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时间大事1938年45个华侨团体
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1943年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30年代加紧侵华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的时间问题有“十四年说”和“八年说”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2)据材料二,归纳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的重大成果。(3)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原因:日本侵
华政策蓄谋已久;日本为转嫁世界经济危机。依据:十四年说: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八年说: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面抗战。(2)表现: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怕牺牲和困难;中国军民为抵御日寇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成果: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取
得大捷。(3)说明:民族凝聚力增强;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传播;国际地位提高;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中共正确领导下,人民力量增强)。因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得出日本侵华政策蓄
谋已久;根据“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得出日本为转嫁世界经济危机。依据:十四年说:结合所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到1945年
抗战结束整整十四年。八年说:结合所学,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面抗战,到1945年抗战结束共八年抗战。(2)表现:根据“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概括得出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怕牺牲和困难;中国军民为
抵御日寇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成果:结合所学,可回答抗战相持阶段的重大胜利成果,如百团大战、缅甸取得大捷等。(3)说明:根据“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得出民族凝聚力增强;根据“《黄河大合唱》……随即很快唱
响全国”得出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传播;根据“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得出国际地位提高;根据“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得出壮大了人民
民主的力量。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加深、革命政党的领导等方面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