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答案.doc,共(19)页,176.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b9fe51513a39c34f178a4d708a9da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2024届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常委会批准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
勤劳的智慧,在农业生产中总结了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创造出“二十四节气”这一农业历史文化。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
分别为春分和秋分。春秋著作《尚书》中已经对节气有了记述,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里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计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做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
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它的天文位置。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知了一年中不同时令的主要天气变化,节气划分时也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四季的,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大小暑、大小雪则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情况,而惊蛰、清明等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现代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依然能在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
的指导作用。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清楚地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并及时地调整作息习惯或安排相应的衣食住行以适应节气。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已成为
了人们固定的节日。虽然二十四节气带来了不少益处,但在千百年传承的同时,伴有或多或少的迷信内容,使得部分受教育水平过低的群众有时将某些灵异现象附会在民俗活动中。所以我们在继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时,应该保持辩证的眼光传承传统的节气文化以及风
情民俗。在科技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的今天,“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应抓住契机,激发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增强文化自信,让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摘编于徐旺生、张勃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随着“二十四节气”倒
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尤其是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
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
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
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二十四节气在物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
的丰富内涵,更是让它成为文创设计青睐的主题。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化生命力也得到激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摘编于刘宁
、林继富的相关文章)材料三: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整肃,禾乃登堂收几许。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时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坯户先为御,水始
涸兮势向东。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5天为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
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B.一年中不同时令的天气变化在二十四节气中都有体现,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四季的开始,而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C.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大约在春秋时期,作为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它的形成离不开古代劳动
人民的观察与总结。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不仅反映季节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还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与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说明二十四节气的地位和影响已经被很多人认可,此次申遗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B.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C.二十四节气一方面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许多帮助,另一方面也迷惑着部分受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它具有两面性。D.成功申遗,冬奥惊艳的二十四节气传承与
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应抓住契机,使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3.根据材料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秋时分,暑气渐消,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B.白露时分,秋寒渐起,白露微降,寒蝉感阴而鸣。C.秋分时分,盛雷收声,小虫培穴,水量逐渐下降
。D.霜降时分,豺狼多食,草木枯落,小虫进入冬眠。4.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如何推动二十四节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看法。【答案】1.D2
.C3.B4.(1)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2)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3)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4)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材料一是说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计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二十四节气’”。B.“不同时令的天气变化在二十四节气中都有体现”错,材料一是说“一年中不同时令的主要天气变化”。C.“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大约在春秋时期”错,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著作《尚书》中已经对节气有了记述”只是说到部分节气,没有说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迷惑着部分受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它具有两面性”错误,材料一“在千百年传承的同时,伴有或多或少的
迷信内容,使得部分受教育水平过低的群众有时将某些灵异现象附会在民俗活动中”是说在传承过程中部分民众对“二十四节气”产生迷信,进行附会,不是“二十四节气”迷惑着民众。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白露时分”错,结合材料三“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
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可知,此项所写仍是立秋时分的物候。故选B。【4题详解】本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
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可知,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结合材料二“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
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可知,要眼群众需求,把“二十四节气”融入日常生活。结合材料二“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化生命力也得到激”可
知,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结合材料二“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可知,丰富教育形式,
深化育人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龙偃月刀韩少功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
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
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今天是初八,估
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
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刺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我笑他太老
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
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
,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
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踊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尽管廉价,尽管古典
,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三明爹一辈
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
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
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5.下列对本
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公拖刀”“张飞打鼓”“双龙出水”,何爹似操一杆青龙偃月刀,虽技艺高超,但因为理发店、美容店兴起,终究失去了顾客。B.在描写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时,作者三言两语,就将一位传统老剃匠形神俱备地勾画出来,读来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C.小说自然朴实的语言,活泼风趣的方言俚语,与小说人物身份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罢忍俊不禁。D.结尾处“最后的极乐”有双关意义,既是明写三明爹感受到的快乐,也暗示何爹的剃头绝活将退出生活而成为历史。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诙谐生动地表现了村里人口的减少使何爹的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的状况。B.文章中间部分描写了何爹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用了刮、弹、铲等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各种发型无所不精。C.小说动人心弦,尤其是何爹送别三明爹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体现了何爹
高超的剃头手艺和重情重义,将小说推向高潮。D.小说运用全知视角的叙述手法,娓娓道来,塑造了一个身怀绝技,“宁可败走麦城也绝不背汉降魏”的剃头艺人形象。7.小说为什么以“青龙偃月刀”为题?8.《青龙偃月刀》是韩少功“乡土人物”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小说,小说中作者塑造
何爹这一人物形象,他的意图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答案】5.A6.B7.①何爹用剃刀跟关羽耍大刀一样用得出神人化,堪称微型青龙偃月刀。②何爹推崇关帝爷,不但赞赏关帝爷的刀上功夫,而且也学习关帝爷,为人讲信义,重感情。③青龙偃月刀是历史的、古老的,小说以此为题,象征了主人
翁侠义而又固执的形象特点,又暗点主题。8.①作者塑造何爹这个形象,赞美了老一辈的热诚和执著,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讴歌与眷恋。②对传统精神趋于没落的一种忧虑,对现代文明(时尚)入侵乡土文明的一种谨慎。③提醒人们要注意传统与新潮(创新)的关系,既要保持传统,又要注意传统和现实的融合,否则就将面临被淘
汰的危险。【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因为理发店、美容店兴起,终究失去了顾客”错。根据原文“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
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分析,何爹终究失去了顾客的原因是他不愿趋
时,固守传统手艺。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各种发型无所不精”错,文中描写“关公拖刀”“张飞打鼓”“双龙出水”“哪吒探海”等各种刀法,用了刮、弹、铲等动词,是为了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文中并没有说何爹“各种发型无所不精”。故选B。【7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1)根据“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
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踊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
浊气”“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分析,何爹用剃刀跟关羽耍大刀一样用得出神人化,堪称“微型青龙偃月刀”。(2)根据“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
,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
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分析,何爹推崇关帝爷,不但赞赏关帝爷的刀上功夫,而且也学习关帝爷,为人讲信义,重感情。(3)根据“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
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
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分析,青龙偃月刀是历史的、古老的,小说以此为题,象征了主人翁侠义而又固执的形象
特点,又暗点主题。【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1)由“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他
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分析,作者塑造何爹这一人物形象,赞美了老一辈的热诚和执著,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讴歌与眷恋。(2)由“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
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分析,作者塑造何爹这一人物形象,表
达了对传统精神趋于没落的一种忧虑,对现代文明(时尚)入侵乡土文明的一种谨慎。(3)由“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分析,尽管何
爹的“张飞打鼓”能够让临终的三明爹感受到人生的极乐,但是,三明爹毕竟无可挽回地去世了,何爹的“青龙偃月刀”也不可避免地随着这一“知音”的去世而走向自己的完结。作者塑造何爹这一人物形象,意在提醒人们要注意传统与新潮(创新)的关系,既要保持传统,又要注意传统和现实的融合,否则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二、
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
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六年九月,
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
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
,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洪照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
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和使
/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B.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C.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D.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
其众/擒祖义10.郑和出使过多个国家和地区,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域,指我国新疆及其以西的地区,与丝绸之路有着重要的联系。B.赤县,古人习惯把当时中国的中心统治区域称为“赤县”,以示尊崇。C.八荒,四面八方遥远
的地方,犹称“天下”,“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D.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成祖疑心明惠帝逃亡到海外,希望探索他的下落,同时为了向外国炫耀明朝的强
大,于是派遣太监郑和出使海外。B.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时,锡兰山国王本想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而郑和出其不意趁国内虚空之时攻破了他们的都城。C.郑和出使苏门答剌国,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与自己结成同盟,于是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反抗。D.郑和历经三朝,七
次出使,其间获得了许多宝物,也帮助明朝和海外的多个国家建立起了联系,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3)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13.明朝永乐十四年,明宣德皇帝下有一道诏书,“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偕往,赐各国王”。请结合原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答案】9.D10.B11
.C12.(1)交阯已经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震惊,来朝拜的越来越多。(2)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3)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
,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13.①得到了不计其数的不知名的宝物。②朝廷也消耗了不计其数的财物。【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
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使使招谕”中,第一个“使”是动词,“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者”,作第一个“使”的宾语,“招谕”的主语,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潜”修饰“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中国的中心统治区域”错误,赤县泛指中国,选项缩小了范围。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怨恨郑和不与自己结成同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怒和赐不及己”,意思是“怨恨郑和不
赏赐自己”。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郡县”,把……作为郡县;“震詟”,震惊;“日多”,越来越多、一天比一天多。(2)“所以”,因为;“内交”,结交;“要誉”,博取声誉;“然”,这样,代“产生这
种惊惧同情心理”;“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状语后置句;“恶”,厌恶。(3)“治”,太平,治理好;“交相”,互相;“恶”,憎恶;“劝”,鼓励。【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所取无
名宝物,不可胜计”可概括为:得到了不计其数的不知名的宝物。依据“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可概括为:朝廷也消耗了不计其数的财物。参考译文: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
。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
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
,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
郑和到国内,索要金币,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
给朝廷。这时,交阯(今越南北部)已经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震惊,来朝拜的越来越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
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
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
京。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基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
不是也有来中原的,但再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想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
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一贬八千里。他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B.颈联就景抒情。一回顾,一前瞻。“家何
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雪拥蓝关”表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流露英雄失路之悲。意境凄清,情感极其悲凉郁结。C.结语沉痛激愤。用《左传》老臣蹇叔哭师时“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的悲切之语,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D.本诗体现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欲为”“肯将”以直叙的口
吻表明心迹,独创性地实现了“诗之律”与“文之法”的巧妙结合,堪称诗文合璧的典范之作。15.清人何焯评论韩愈此诗“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B15.沉郁指其风格的沉
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高妙:“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有高屋建瓴之势。颔联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个整体,紧承上文,有浑然之感。颈联“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用得极为有力。故全
诗大气磅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意思对即可)【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家何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说法不全面。“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沉郁,指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此诗创于贬
谪潮州途中,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
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顿挫,指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
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
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全诗大气磅
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本诗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可以被认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的表述。(2)《大学》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要先有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主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3)有道是“
欲速则不达”,这正如《老子》第二十四章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告诉我们: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4)《无衣》叙说着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
,将士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5)张若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结句,将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物格而后知至④.知至而后意诚⑤.企者不立⑥.跨者不行⑦.
王于兴师⑧.落月摇情满江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至”“企”“跨”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下面小题。受持续高温干旱影响,8月,重庆在短短一周内连续发生了多起山火,植被茂密而水分含量较低的涪陵北山坪①,紧接着江津、巴南、北碚等山区也浓烟滚滚。大灾发生后,云南共派出736名专业消防指战员驰援重庆。通过他们采用“人追着火扑
”,而不是“火追着人跑”,利用无人机测绘三维图,结合气象预报风向变化快速进行战线布防,使烈火到来时找不到继续燃烧的地带。而他们“以火灭火”的做法,更让非专业人士大为惊叹。除了云南消防队伍的专业知识与英雄精
神外,重庆的市政府领导②,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消防官的指挥下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投入救火行动,也感动了所有群众。面对熊熊大火,他们团结一致,高唱军歌,义无反顾地直扑火场,凸显出磅礴的战斗力。重庆上千名志愿者深受感召,在消防人员和物资难以快速抵达的崎岖山路上,一群重庆崽儿组成的摩托车队在
驰骋,一趟接一趟运送人员和物资。有的志愿者三天四夜仅仅睡了不足16个小时。火场如战场,退则可以生,进则可能死,在③的逆行中,他们前赴后继、决不退缩,彰显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样的精神可以上溯到重庆作陪都时的抗战精神,也可以上溯到巴蔓子以
头留城、忠信两全的牺牲精神,这是重庆人“雄起”的精魂。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火光冲天②挺
身而出(奋不顾身、一马当先、率先垂范)③举步维艰18.他们采用“人追着火扑”,而不是“火追着人跑”的作战方式,利用无人机测绘三维图,结合气象预报风向变化快速进行战线布防,使烈火到来时找不到继续燃烧的地带。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后文说“紧接着江津、巴南、北碚等山区也浓烟滚滚”,通过“也”字可知前文语境也应与“浓烟滚滚”相类似,结合语境“重庆在短短一周内连续发生了多起山火,植被茂密
而水分含量较低的涪陵北山坪……”,此处可填“火光冲天”。火光冲天:意思是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第二处,横线处语境为“重庆的市政府领导”“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表明市政府领导对待工作积极认真,结
合后文的“大无畏”“投入救火行动”“义无反顾地直扑火场”,此处可填“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一马当先、率先垂范)”。挺身而出: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奋不顾身:指奋勇直前,不顾个人安危。一马
当先: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第三处,此语境处说“在……逆行中”,因为是逆行,过程肯定充满了艰难险阻,故可填“举步维艰”。举步维艰:形容已陷入十分艰难的处境。【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横线句子有两
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让“他们”作主语;二是成分残缺,“火追着人跑”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加上“的作战方式”。故整个句子可改为:他们采用“人追着火扑”,而不是“火追着人跑”的作战方式,利用无人机测绘三维图,结合气象预报风向变化快速进行战线布防,
使烈火到来时找不到继续燃烧的地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两句诗打动了无数人,有人认为苔花开出的是坚韧顽强的品质,绽放的是积极乐观的力量,体现的
是精进不息的精神。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①,青春比喻人生的芳华。世人皆求皇恩浩荡,而我只展真我风采。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我只在自己的天地里,活出最美的精彩来”?或许有,但②,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所以,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其实意义也并不
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解诗文本身,更是要把这些诗文和当时的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也与时代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及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
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有一处关联词语错误,找出并修改。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拈连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9.①白日比喻浩荡的皇恩②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20.“所以”改为“当然”21.排比,由三个“是
”字句组成,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对“苔花”从“品质”“力量”“精神”三个层面作诠释,展示了苔花的美好形象和精神品质。【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意味着对前两句有自
己的理解,“青春比喻人生的芳华”是对“青春”的注解,那么前句应该对“白日”作注解,结合下文“世人皆求皇恩浩荡”“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我只在自己的天地里,活出最美的精彩来”可知,白日比喻皇恩,应填:白日比喻浩荡的皇恩。②处,“但”表转折,与“或许有”语意相反,后句“因为清代的文字狱
极为严酷”解释袁枚“不会说”的原因,应填: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题干明确关联词语错误,“所以”是因果连词,上文说的是作者对“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有新的理解,“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这是一
处疑问,紧接着“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作了回答。下文“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其实意义也并不大”内容与上文的问题没有因果关系,故把“所以”改为“当然”,表确认或肯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
效果的能力。“开出的是坚韧顽强的品质,绽放的是积极乐观的力量,体现的是精进不息的精神”,由三个“……的是……”构成了“是”字句,句式整齐,增强语势,便于抒发对苔花的强烈感情;“坚韧顽强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力量”“精进不息的精神”对“苔花”从“品质”“力量”“精神”
三个层面作诠释,展示了苔花的美好形象和精神品质。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①之为车辖②,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③。”故所谓
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选自《墨子·鲁问》)【注】①翟:墨子,名翟,时人又称子墨子。②车辖:插在车轴端孔内的车键,使车轮不脱落。③刘:刀斧之类,此处动词,用刀斧砍削。任:承载。该句意思为:我片刻间砍削三寸的木料(做成车辖),却能承载五十石的重物。读了上述材料,你有
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在这则寓言里,公
输子和墨子对于“巧”有不同的看法,公输眼中的“巧”是具有美感和创造力;墨子眼中的“巧”是要有实用性,对人有利。墨子把对人类社会有利,作为判断技艺巧妙的标准。他看重功用性,看重最终效果,肯定实用价值,可以作为立意的一个角度。同时,墨子否定公输子精心制作的喜
鹊,也反映了他的目光的局限性。鲁班所做的喜鹊,是他精湛技艺的成果,在当时看来未免不实用,但他大胆的设计却对后人有所启发。不能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来看待艺术作品的美以及科学技术上的创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反面立意。当我们超越了功利的要求,从整个人类
历史长河的发展来考察,墨子对公输班的否定与批判就显得过于简单与粗糙了一些。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有它萌芽的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完备的过程。只有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才有可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任何人都不能硬性规定人们只能向一个方向发展,而不能向其它的方向迈进。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而且还需要精神的享受。一切能使人愉快、休息、赏心悦目的事物,都应该有其存在的空间。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另外,对同一个事物的评价,往往会因不同的具体情形而得出完全不同的
结论。公输班削竹木为鹊,在天上飞行三天不落,在二千多年前能造出这样复杂的机械,确实是件了不起的壮举。但是,公输班毕竟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兵荒马乱、诸侯纷争的特定形势,决定了这时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都必须要带来切实有用的功利价值,能够迅速转化成劳动生产力,或者成为诸侯交战中的有
用武器。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墨子批评了公输班的做法,斥之为玩物丧志,没有实际意义的玩意儿。由此可见,“巧”与“拙”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写作时考生应当从故事出发,得出自己的论点,然后围绕“巧”与“拙”进行论证。比如可以先看的“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然后分析对
于“巧”的定义不要过于狭隘,应当站在更高远的角度审视“巧”,既看到功利之“巧”,也要肯定纯艺术的“巧”;还可以思考如何协调二者关系,让我们的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和多彩。立意:1.“利人”不是判断“巧”“拙”的唯一条件。2.鼓励多元之“巧”,社
会健康发展。3.超脱功利,鼓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