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57.788 KB
  • 2024-10-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57.7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afeb2dcfccd8c67494795e6728cf1c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

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

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

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

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

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

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

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

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

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摘编自袁书会、闫振

华《简论韩愈的“以丈为诗”》)材料二: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

成就和境界。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

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又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

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

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璧,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

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

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

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3.结合材

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

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答案】1.C2.D3.C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总论韩愈

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②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5.①“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

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嵋的气劳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②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

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③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他的文又借鉴了

他的诗”错误,原文是说“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没有提到“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

原文是“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可见,此处是总体论述,而非独指韩愈。B.“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原文是“诗与文……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表述中并未涉及诗文的先后顺序。C.“诗歌

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说“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故选D。【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可知,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是创作诗歌时用长短句、散文的谋篇布局、引入议论、增加虚字等。A.这几句诗是古体诗,有“曷”“矣”等虚词,具有古文特点;B.这两句诗长短不一,改变了整齐划一的局面,具有古文特点;C.“未报恩波知死所,莫

令炎瘴送生涯”,对仗工整,属于律诗、近体诗,无古文特点;D.这几句诗长短不一,且夹以议论,具有古文特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一段“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

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知,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从第二、三、四段“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

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可知,接着,分说

其艺术手段的表现;从第五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义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可知,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综上

所述,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材料二第一段“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可知,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从“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可知,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

的核心地位;从“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知,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综上所述,材料二由诗文不分到进一步确定诗的核心地位,最后明确以文为诗的意义、作用,顺序不可打乱,符合认知逻辑,

运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沈括认为“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韩愈诗歌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二是认为他的诗不是诗。从材料一“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

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

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可知,“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从材料一“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

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从材料二“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

境界”“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知,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

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夫老妻冯骥才他俩又吵架了。可是今天的架打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

,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儿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

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老婆儿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

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老婆儿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

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候得了那场病,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

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摔坏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呆不住了,起身

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雪下得正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绒绒、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

、高洁,充满活鲜鲜的生气了。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

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浑身上下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每逢下雪天,她就不

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都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气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

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夕阳老头儿在她身边!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

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

里!”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感觉,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

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节选自《冯骥才小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选择一对老夫老妻作为写作的对象,选择"吵架”这一件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平凡人真挚感情的可贵。B.老婆子出门时“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这个貌似不经意的细节

,彰显出她对老头儿无微不至的关爱。C.老婆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结尾老头儿“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说明了这一点。D.老头儿性情急躁却不记仇,这一点从老婆子外出寻找老头儿时的回忆以及文末老头儿回家后的一系列行

为中可以看出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以妻子的视角来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她”来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感情细腻丰富,叙述自由灵活。B.小说多用心理描写,比如老婆子气得想跟老头儿离婚,希望老头儿已经回家等心理刻画,准确展

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使用插叙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说明他们有很好的感情基础,从而为和好作伏笔。D.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不仅人物做着朴实的事,说着朴实的话,叙事语言也很朴实。8.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

段环境描写的作用。9.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答案】6.C7.B8.①情节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找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以)。②人物描写方面:雪下的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

。③情感表达方面:下雪的世界顷刻间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的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9.①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他十分气愤。②伤心和委屈,老头的离家让他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③担心

。冷静下来后,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④感到幸运,想到老头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⑤甜美温暖,回家后,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老婆子在家强势”错误。从文中“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

,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摔坏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呆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可以看出妻子对老头儿的担心,所以选项中说她强势,理解有误。“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说明老头的自省和愧疚。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

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老婆子气得想跟老头儿离婚”错误。“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这里并没有对老婆子进行心理描写,而主要是运用语言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第⑥段对“雪”的描写承上启下。“雪下得正紧”承接上文“外边正下大雪”促使老婆子忍不住为老头儿担忧而出门寻找,同时这雪景也让老婆子回想起“五十年前,他们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

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的往事。从人物形象上看,“雪下得正紧”渲染了纷乱紧张的气氛,烘托了老婆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从情感表达上看,“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

满活鲜鲜的生气了”,雪景特点的变化又暗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原文“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因老头

儿不注意生活小节,两人吵架,老头儿扔烟盒、打落烟灰缸、摔大瓷壶,老婆儿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概括出“愤怒”。原文“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

,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可概括出“伤心和委屈”。原文“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

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吵过架后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可概括出“担心”。原文“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

,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想到自己这么老,还有个老伴,想到老头儿有诸多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可概括出“感到幸运”。原文“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

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回到家后,两个人默契的互相关心,可概括出“甜美温暖”。二、诗文阅读(42分)(一)课外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少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沛国刘显时称学府,每共奂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昔伯喈①坟素②悉与仲宣③,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

”所保书籍,寻以相.付。州举秀才..,射策高第。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寻遭母忧

..,哀毁过礼。时天下丧乱,皆不能终三年之丧,唯奂在寇乱中守持法度,以孝闻。及景平,司徒王僧辩先下辟.书,引奂为左西曹掾。梁元帝于荆州即位,征奂及沈炯并令西上,僧辩累表请留之。帝手敕报僧辩曰:“孔、沈二士,今且借公。”其为朝廷所重如此。高祖

受禅,迁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船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

?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劳卿厚意,幸勿为烦。”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时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令管记陆瑜言之于奂。奂谓瑜曰:“江有潘、陆之华,而无园、绮之实,辅弼储宫,窃有所难。”瑜具以白后主,后主深以为恨,乃自言于高宗。高宗将许之,

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其梗正如此。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赠散骑常侍,本官如故。(节选自《陈书·孔奂传》)【注】①蔡伯喈:蔡邕,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②坟素,泛指古代典籍。③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B.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

自若无所下/C.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D.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A.“深相叹服”与“寻以相付”两句中的“相”都表示两者当中偏指一方,二者含义相同。B.秀才,指隋以后科举考试中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文中“举秀才”正是此意。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辟,指公府州郡自上而

下擢用人才,再向朝廷推荐。文中司徒王僧辩先于皇上擢用了孔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奂少而好学,擅写文章,并且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沛国人刘显以蔡邕赠书王仲宣的旧例表示孔奂也应该得到蔡邕的赠书。B.孔奂为人恪守孝道,

母亲去世时,他伤心过度,毁伤身体,超过了常礼。当时天下大乱,人们都不能服满三年丧期,而他却遵守礼法。C.王僧辩多次上表请求留用孔奂和沈炯,梁元帝亲自写诏令回复,说明自己只是暂时将孔奂、沈炯二人借给他,足见朝廷对孔奂的器重。D.孔奂行事耿直,他上奏高宗,认为江总是文笔华丽之

人,皇太子文笔本已不错,不用再跟从江总学习,应该选择老成持重之人来辅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2)瑜具以白后主,后主深以为恨,乃自

言于高宗。14.孔奂被列为“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代表人物之一,孔奂的“廉”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A13.(1)太守本身有很高的薪俸,怎么不能置办这些呢?只是老百姓没有得到周济,容不得我

独享温饱罢了。(2)陆瑜如实(详细)禀告后主,后主感到很遗憾,便向高宗禀告了此事。14.①独自乘船赴任,不携妻带子。②以百姓为先,不愿独享温饱,拒富人相赠。③谢绝请托,即使位高权重如太子公侯感情相加,

也不屈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侯景的士兵都放纵凶恶的威势,侯子鉴是侯景的心腹,又身居高职,朝中官员看见他,没有人不卑躬屈膝,只有孔奂坚强不屈,像平常一样,不卑下。“恣其凶威”是动宾

结构,意思是放纵凶恶的威势,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子鉴景之腹心”是判断句,主谓宾结构,意思是侯子鉴是侯景的心腹,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以及常

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很是佩服他/不久把所藏书籍送给他。B.“指隋以后科举考试中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错。此处“秀才”不是科举考试中院试的通过者,“举秀才”是汉朝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C.正确。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表示孔奂也应该得到蔡邕的赠书”错。原文“昔伯喈坟素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意思是从前蔡伯喈把古籍赠送给了王仲宣,我希望自己向蔡伯喈看齐,先生可与王氏媲美。据此看出是说自己希望成为赠书的蔡邕,孔奂无愧于王粲,自己

也愿意赠书给孔奂。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居”,有;“何为”,宾语前置句,即“为何”,为什么;“周”,周济。(2)“具”,如实(详细);“白”,禀告;“恨”,遗憾;“言于高宗”,状语后置句,

即“于高宗言”,向高宗禀告了此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孔奂的“廉”的具体表现:①原文“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船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意思是孔奂清廉自守,他的妻儿都不去官府,只有孔奂乘独舟去郡,他所得的薪俸,随即就

分给孤儿寡母,郡内百姓非常高兴,称他为“神君”。据此看出,独自乘船赴任,不携妻带子。②原文“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劳卿厚意,幸勿为烦。’”意思是曲阿富人殷绮,见孔

奂住所朴素俭约,便送给他一套衣服,一床毡被。孔奂说太守本身有很高的薪俸,并非不能置办这些,只是老百姓没有得到周济,容不得自己独享温饱,谢谢其好意,希望没有给他添麻烦。据此看出,以百姓为先,不愿独享温饱,拒富人相赠。③原文“性耿介,绝请

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意思是孔奂品性耿直,谢绝私下请托,即使是位尊太子、官高公侯之人,对他感情相加,他也始终不从。据此看出,谢绝请托,即使位高权重如太子公侯感情相加,也不屈从。参考译文: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他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经文史籍,

诸子百家,无不通览。沛国人刘显当时在学府很有名气,每次和孔奂一起讨论,很是佩服他,于是拉着孔奂的手说:“从前蔡伯喈把古籍赠送给了王仲宣,我希望自己向蔡伯喈看齐,先生可与王氏媲美。”刘显不久把所藏书籍送给孔奂。州里选拔秀才,孔奂应试高中。京城陷落后,朝中官员都被拘禁,有人向贼

帅侯子鉴推荐孔奂,侯子鉴下令解下他的镣铐,优厚地对待他,让他执掌书记之职。当时侯景的士兵都放纵凶恶的威势,侯子鉴是侯景的心腹,又身居高职,朝中官员看见他,没有人不卑躬屈膝,只有孔奂坚强不屈,像平常一样,不卑下。不久孔奂遭遇母亲去世,他伤心过度,毁伤身体,超过了常礼。当时天下大乱,人们都不能服满三年

的丧期,只有孔奂在乱世中遵守礼法,以行孝道而闻名。等到侯景之乱平定,司徒王僧辩先下征召令,任孔奂为左西曹掾。梁元帝在荆州继位后,诏令孔奂和沈炯一起西上江陵,王僧辩多次上表奏请留下他们。元帝亲自写诏令回复王僧辩说:“孔奂、沈炯二人,现在暂且借给你。”孔奂被朝

廷重视到这种程度。高祖即位,提拔孔奂任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孔奂被任命为晋陵太守。孔奂清廉自守,他的妻儿都不去官府,只有孔奂乘独舟去郡,他所得的薪俸,随即就分给孤儿寡母,郡内百姓非常高兴,称他为“神君”。曲

阿富人殷绮,见孔奂住所朴素俭约,便送给他一套衣服,一床毡被。孔奂说:“太守本身有很高的薪俸,怎么不能置办这些呢?只是老百姓没有得到周济,容不得我独享温饱罢了。谢谢你的好意,希望没有给你添麻烦。”孔奂品性耿直,谢绝私下请托,即使是位尊

太子、官高公侯之人,对他感情相加,他也始终不从。后主做太子时,想任江总为太子詹事,让管记陆瑜告诉孔奂。孔奂对陆瑜说:“江总具有潘岳、陆云的文采,而无东园公、绮里季的德行,辅佐太子,实在难为他。”陆瑜如实禀告后主,

后主感到很遗憾,便自己告诉高宗。高宗想答应他,孔奂便上奏章说:“江总是文笔华丽之人,现今皇太子文笔不错,不用再跟从江总学习!以臣之拙见,应选择厚道之人,来担任辅佐太子之职。”孔奂耿直就像这样。至德元年孔奂去世,时年七十岁。朝廷追任散

骑常侍,原职不变。(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发银树林杨万里莫过溪桥银树林,溪深未抵路泥深。清风一阵掠人面,晴色半开关客心。远岭惹云秋里雪,淡天刷墨晓来阴。几多好句争投我,柳夺花偷底处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感叹道路泥泞难行,路上泥水的深度甚至超过了溪水。B.颔联写清风拂面送来清爽,天气转晴,引出了异乡之客的思乡之情,融情于景。C.颈联中的“惹”字突出了云的动感,“秋里雪”“刷墨”写出云色、天气之变。D.诗人以热爱自然之心于常见事物中发掘出盎然诗意,用语活泼,通俗晓畅。16.

有评论说杨万里的诗“常于结尾处逗出奇趣”,请结合本诗尾联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善用比拟(拟人)。以好的诗句争着投向诗人写出诗性才思,以“夺”“偷”和“寻”写绿柳鲜花也要与自己争创诗句,活泼有奇趣。②写作角度独特。诗人欣赏绿柳鲜花时想到好的诗句,却从物的角度进行表达,赋

予物以灵性,直意曲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天气转晴,引出了异乡之客的思乡之情”说法错误,本诗并未涉及思乡之情。颔联的意思是,诗人路难行的愁苦被这清风和半开的晴色一扫而空,好像老天爷在关照

他这个旅行者;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的尾联“几多好句争投我,柳夺花偷底处寻”用语出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诗句和柳树、花朵都赋予了人的品格。诗句说很多好的诗句都主动争着来投奔我,而这些诗句却被柳树和花朵夺走而无处

可寻。所以此处作者以好的诗句争着投向诗人写出诗性才思,以“夺”“偷”和“寻”写绿柳鲜花也要与自己争创诗句,活泼有奇趣。赋予写诗这一行为以趣味。其次,作者的写作角度独特。本来应是诗人欣赏绿柳鲜花时想到好的诗句,但诗人偏偏抛弃这种惯常的表达方法,而是从物的角度进

行表达,赋予物以灵性,让枯燥的作诗过程变得活泼生动,也间接表现了作者诗思的敏捷,直意曲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注】①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

代了登楼的目的。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稀”指的情绪上涌,眼里泛起稀疏的泪光。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

有谁能读懂呢?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的18.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二联里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案】17.B18.诗眼分别是“摇”“滴”。“摇”指“摇动”,“滴”指“滴落”。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

;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和“‘眼中稀’指的情绪上涌,眼里泛起稀疏的泪光”说法错误,“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稀”是少的意思。“古来相接眼中稀”指的是“从古到今能和我心意相通的人,在我眼里的很少”。故选B。【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诗的颔联“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意思是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首先判断哪些字用得好,一

般选取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由于动词的作用,使某些诗句成为名句,这便叫“动词效应”。此句就是选取“摇”“滴”两个动词。这两句描绘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一幅画面。城是

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得静态的景物画面有了生机和活力,是化静为

动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两字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毕露,异趣横生,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

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足准备,即使有“_________________”之志,也难免会“_________________”。(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

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侧面描写烘托了琵琶女技艺高超、容貌美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封狼居胥②.赢得仓皇北顾③.羁鸟恋旧林④.池鱼思故渊⑤.曲罢曾教善才服⑥.妆成每被秋娘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胥”“仓皇”“羁”“妒”。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20.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

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B.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C.末代港督彭定康再次对香港政府耳提面命....,妄称英国对香港仍有

义务,企图干预香港特区政府施政的每个环节。D.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空谷足音:指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语境指李教授

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使用正确。B.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语境为“长期请假不回来”,使用错误。C.耳提面命:形容长辈的教导热心恳切。不能形容港督对政府,使用错误。D.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不能用于形容“田园生活”,使用错误。故选A。2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B.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

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标志性工程。的C.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

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在“使它”前加上主语“这”。B.“大型客机”与“标

志性工程”搭配不当,应是“努力把大型客机项目打造成……的标志性工程”。C.“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并列不当,应将“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改为“还有一些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

的家长”。故选D。2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

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官话。黄梅戏妆容不同于其他剧种那样力求色彩艳丽旖旎,而更带有一种氤氲山岚般的清秀淡雅、缱绻万千。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D.纤云弄

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黄梅戏妆容”,喻体是“氤氲山岚”。A.“杜康”,借造酒的杜康代指美酒,是借代手法。B.把短暂的人生比作“蜉蝣”和

“粟米”,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四万八千丈”是夸张手法;“对此欲倒东南倾”,把天台山拟人化,说它向天姥山拜倒,是拟人手法。D.“弄巧”赋予“纤云”人的动作,“传恨”赋予“飞星”人的情感,是拟人手法。故选B23.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徜徉

在诗歌长廊中,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的。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前句续写两个句子,与前句构成排比。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白居易在琵琶的呜咽声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抒写了世事的无奈②.柳永在都城外的兰舟前,含泪凝望,用离愁涂满了凄冷的清秋【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题干

要求: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前句续写两个句子,与前句构成排比。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要看懂前一句的句式结构,然后选择自己熟悉的诗句的内容进行仿句,最后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比如要续写两个句子,与前句构成排比。本题,①以古代诗歌为内容,注意情感的正确表达;②要做到与例句的句式一致,即“xxx在……里

,……,用……。”【点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

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在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21世纪的当下,当以何种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世

人见仁见智。芹溪曹公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两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性: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诗句无疑能给我们启迪:宝钗咏柳时有曰:“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黛玉葬花时吟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薛诗寄寓

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之意,林句则有坚守自我、保持本色之节。历来对她们的诗句多有解读,今天,请你从两诗寓意出发,谈谈你对“以何种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要求: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的材料先提出问题“以何种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接着用《红楼梦》中薛宝钗、林黛玉的诗句给出回答。宝钗“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休笑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愿借东风的力量,

把我送上碧蓝的云天”,诗句中的柳絮凭借东风而扶摇直上,“东风”是外力,柳絮借助东风“上青云”,成就了自我,诗句中寄寓“善借外力、成就自我”之意;黛玉“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意思是“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

。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展现了诗人高洁傲岸的品格,坚守自我、保持本色的节操。前者侧重“借力”,后者侧重“坚守”。再看写作要求,“从两诗

寓意出发,谈谈你对‘以何种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考生可以从薛诗中得到启示,即借“力”,借助当下的传播方式、外来的文化更好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从林诗中得到启示,即“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传统文化”“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色”;也可以综合二者,既借助外力更好传承,又要坚守中国传统文

化的本色。行文构思上,先概述材料,由材料中薛林诗句引出两种态度,并由此引到文化传统的传承上;接着分别阐释“借力”“坚守”的内涵,并分析二者的关系,然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别阐述如何坚守、如何借力;最后综合二者,明确观点。立意:1.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2.为文化传承插上现

代翅膀。3.匠心坚守,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4.守住文化根脉,浸润时代人心。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