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pdf,共(4)页,268.80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73867b92b94641a7842429a00b63a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高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友好学校第七十四届期末联考高二历史说明:本试卷共33题,共8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清楚,将条形码粘贴到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体制,唐代道州县体制,宋代路州县体制,元明清省州(府)县体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
的主要原因是()A.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国家疆域不断扩大C.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D.防御北方游牧民族2.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
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英国这次转型的标志是()A.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B.责任内阁制确立C.《权利法案》的颁布D.1832年议会改革3.《训政纲领》中规定:在训政期间,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此可
见,国民党“训政”实质是()A.一党专政B.民主政治C.三权分立D.军国主义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废分封行县制B.实行盐铁专营C.废旧俗兴汉
化D.重农抑商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选官制度逐渐公平公正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物质基础6.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新旧学之间
矛盾不可调和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7.右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表明,当时中国()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8.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A.天人感应B.以礼入法C.三教合一D.纲常伦理9.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
水准和文明素养。重视道德建设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重视家教家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清朝教化的乡约完全依靠儒学士人B.古代家风建设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朱熹《家礼》规范家庭和幼童行为D.明朝撰写的《吕氏乡约》是教化范本10.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都里亚大会
(百人团大会)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这部法典是()A.《十二铜表法》B.《卡拉卡拉救令》C.《阿奎里亚法》D.《查士丁尼法典》11.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
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贝卡利亚的说法体现了()A.无罪推定原则B.社会契约思想C.权力制衡原则D.程序公正理论学堂分为初等
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高二历史试题第3页(共8页)高二历史试题第4页(共8页)12.2016年《人口与计
划生育修正案(草案)》《居住证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3月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上述行为的意义在于()A.加强对弱势人群的保护B.拓展可持续发展新途径C.加大对民生事业的关注D.进一步健全了法律体系13.20世纪90年
代,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与这一活动相关的原因是()A.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B.《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C.改革开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基
D.《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14.蒙古西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融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蒙古
统治下实现了民族间的自由平等B.蒙古西征加强了不同民族的交流交融C.回族是蒙古西征时各民族交融形成的D.色目人主要是自东向西迁徙的欧洲人15.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主张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巩固统一的民族国
家,国家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君主无权侵占别人的财产。该主张()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理想愿望B.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C.反映了重商主义的发展需要D.加强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集权16.下表为美国“退群”统计表,表格中美国的“退群”举动()时间2017.1.232017.6.12017.10.12
2017.12.22018.5.82018.10.32018.10.17国际组织/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伊朗核协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万国邮政联盟A.说明美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B.意味
着西方阵营不断分化C.体现其强烈的功利主义外交D.着眼于创建新的双边体系18.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A.我国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B.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C.国家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D.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19.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
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外交目的在于()A.独立自主
、各自为政B.和平发展、公平正义C.主权在民、宪法为纲D.民族至上、发展经济20.《元史》载:“至正十一年(1352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铸至正通宝铜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由此可知()A.文中的“交钞”是中国最早的纸币B.元代纸币和铜钱已并行流通C.纸
币的发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元代滥发纸币引发通货紧缩21.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22.《金融时报》的专栏
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评论道,他曾以为欧洲找到了正确的道路——生活方式的超级大国,但现在忽然发现了这一战略的巨大缺陷——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退休生活”。他意在强调高福利()A.脱离社会实际B.引发道德危机
C.导致财政困难D.缓和社会矛盾23.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A.手工业的
不断发展B.人类由迁徙到定居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24.玉米和马铃薯传人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作为观赏植物;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这表明当时()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B.物种传入丰富了欧
洲人饮食结构C.物种传播改变了欧洲经济作物种植D.欧洲人追求闲情舒适的田园生活高二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高二历史试题第6页(共8页)25.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0
年FAO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越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以上信息最能说明()A.两极格局导致粮食紧张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26.清人秦荣先《上海县竹枝词》写道:廿三五月雨麻
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A.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B.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C.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早能力D.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27.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条例。它规定:……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宿
舍,……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项条例通过的背景()A.英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B.工厂制度逐步确立C.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D.日不落帝国的形成28.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商业
贸易活动中获利。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法政府颁行股份公司法,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这表明()A.近代早期欧洲企业以股份制为主B.股份制企业私有制属性逐步改变C.政府立法推动垄断组织大量出现D.生产力推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29.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
的历史变迁》中讲道:“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B.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C.改变了当时的政治体制D.适时的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0.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将不会出现,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是经历了这些问题,甚至这些问题更严重。据此下列结论
正确的是()A.应避免城市化,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农村生活B.发展城市化,让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C.城市化是逆流,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及时阻止D.城市化是潮流,政府应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40分,其中3
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31.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
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进入19世纪,
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社会
事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期间,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
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三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
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6分)(3)根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4分)高二历史试题第7页(共8页)高二历史试题第8页(共8页)32.税收政策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并车马。——摘编自《汉书》卷一材料二田
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清乾隆年间《嘉兴府志》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趋势来看,农业
产值占整个社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再加上此时的农业一般是自身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质产业,农民属于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因此不少专家学者从减负增收角度,不断呼吁减免农业税,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努力消除“一国两制”“一国两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
构。党中央以及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以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其次,这一时期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保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取消议部分税收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不会治成多大震动,对全国财政收入总量和财政实力也影响不大,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
受。因此从20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始农业税费改革直至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税。——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有何积极意义。(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我
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6分)33.古今中外,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
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
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
、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
因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工匠精神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