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7)页,21.61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723b1d5f338dbaeba3d6ef1b5393bd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初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1.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考古学者观察其间的变化,可以运用哪类发掘作为社
会进步分期的历史标准A.遗址的周边环境B.遗址中动植物残留C.发掘的人类遗骸D.人类使用的工具2.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指出:全体希腊人在血缘和语言方面是有亲属关系的,诸神的神殿和奉献牺牲的仪式是共通的,希腊人的生活习惯也是相同的,这反映出古希腊A.文化相通促
使统一国家形成B.制度差异并未妨碍文化认同C.城邦政治促进文化交流融合D.信仰相通利于打破城邦自治3.东亚、南亚文明与西亚、北非、南欧文明,都以农耕畜牧经济文化为起点,从而产生国家和文明,从奴隶制小邦开始,发展为奴隶制帝国。发展到后来,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都日益复杂,文明地区的分区分界逐渐失
去意义。这说明A.不同文明区域发展道路相同B.早期文明普遍存在奴隶制度C.不同文明区域在交流中携手并进D.早期文明发展自有内在历史逻辑4.“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欧洲的现实威胁使得基督教徒国家必须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基督教徒国家和基督教世界以外的多重压力,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崛起中的
民族君主国最应优先考虑和最高的国家利益。”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扩张A.加重了欧洲各国的民族危机B.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促进了基督教国家间的联合D.加速了欧亚文明的融合5.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密的数学理论,用以适应他们按年记事的需要,此外,他们还能准确地计算
出每一季和每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间,从而确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据此可知,玛雅人的数学成就是基于A.按年记事和发展农业的需求B.记录文明发展的需求C.丰富天文和历法知识的需求D.按时种植玉米的需求6.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
尼斯达14-18克,在欧满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A.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B.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7.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作为对知识界的一种反映发展起来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
对古代作品的研究,在其中发现了建立更美好生活的准则。这些人文主义者A.脱离了天主教会的控制B.以艺术形式宣传反宗教思想C.表达了强烈的世俗观念D.渴望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生活8.近代英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美国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也确立了有别于英国的“君主为实,立宪为虚”的君主
立宪政体。三者的共性是A.议会都是国家权力核心B.总统都掌握国家行政权C.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D.议会均掌握国家立法权9.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
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经济大危机B.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率高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10.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被认为是马克思
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A.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B.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C.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D.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11.“巴黎公社革命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
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表明巴黎公社革命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C.是社会主义革命伟大尝试D.实践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2.早期殖民扩张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
商战为主,同时采取武力。19世纪中期以后,列强开始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手段来抢占殖民地和海外市场。推动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方式变化的根源是A.商品经济特别是海外贸易出现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C.技术的进步和军事力量的增长D.亚非拉国家的日趋衰落13.列宁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
》一文中指出:“在亚洲,强大的民主运动到处都在发展、扩大和加强。那里的资产阶级还在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数亿人正在觉醒起来,追求生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文中的“觉醒”主要是指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无产
阶级开始领导斗争C.人民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D.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4.对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西方一位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能“征服”欧洲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的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B.世界大战的灾难使
人们渴望和平C.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欧洲各国D.各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利益15.1923年秋,苏联经济陷入了低谷,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应该加强经济计划以同资产阶级的破坏做斗争。
这一主张A.反映了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B.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C.折射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6.基辛格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的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
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与此相符的是A.极力主张遵循“大国一致”的原则B.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C.靠软实力和价值观来维持世界秩序D.着重强调秩序构建
过程中的正义性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来调节彼此间的金融和贸易关系,这就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战前相比有了改进。促成这一改进的主要动力是A.新的科技
革命的开展B.美国利用美元图谋称霸世界C.跨国公司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D.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的运行18.阿里巴巴创立于1999年,随后,卓越、苏宁易购等相继成立。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7年,中
国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5%。这说明A.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B.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经营方式的更新C.经济全球化极大推动科技运用D.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19.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从根本上说,这些
国家的改革都没有解决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D.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20.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
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A.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B.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C.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D.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21.有学
者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B.大国
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C.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22.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正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
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A.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有了质的突破B.计划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托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市场经济D.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23.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调A.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的长足发展B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C.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D.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24.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少数发达国家推动下进行的,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但结果也只是“资本的胜利”,而非发展中国家经
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A.加快了资本运作的全球体系B.拉大了全球的贫富差距C.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合理发展D.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这样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
,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材料二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
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泰斗伏尔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学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泰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
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三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宣传的带有辩证法因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解放思想并敢于否定一切腐朽事物的勇敢精神,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
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也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刘宗绪《世界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导致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差异的社会根源?(6分)(2)据材料二,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儒学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6分)(3)据材料三,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4分)26.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
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传统的美国学者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
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材料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
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材料三这种
“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俞邃《大国关系
调整与世界格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的起源。(4分)(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4分)(3)材料三
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4分)答案:答案:选择:DBDBABCDDCDBDBCB
ABAACACB25.(1)原则: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2分)社会根源:古希腊工商业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央集权制的发展(4分)(1)不同:伏尔泰尊崇儒学,认为儒学是最符合人类道德和理性的哲学(2分)孟德斯鸠和卢梭批判儒学,认
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2分)共同之处:目的都是批判专制主义、教会神学,发展资本主义(2分)(2)影响: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到推动作用;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4分)26.(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2分)分析:冷战时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不应该归因于苏联扩张(2分)(2)特征:外交和武力相威胁(缓和与紧张并存)(2分)因素:经济全球化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美苏力量均势(
核威胁的影响);国际多极化新力量遏制的战争(2分)(3)举例:朝鲜半岛分裂,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一边倒”外交);日本经济复苏(2分)做法:把握机遇,增强国力;倡导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