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参考答案.docx,共(44)页,175.47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e7578db2308bf8fa34cb936d5ea5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第1课氓离骚(节选)氓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蚩(chī)蚩:同“嗤嗤”,忠厚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②贸:交易,交换。③匪(fēi):同“非”,不是。④即:就、靠近。⑤谋:谋划、商量。⑥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拖延。⑦将(
qiāng):愿,请。⑧乘:登上。⑨垝(guǐ)垣(yuán):残破的墙。垝,毁坏。垣,墙。⑩涕:眼泪。⑪载: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⑫尔卜尔筮(shì):你用龟板占卜,用蓍(shī)草占卦。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⑬体:
占卜显示的兆象。无咎(jiù)言:就是无凶卦。咎,灾祸。⑭贿迁:财物,指嫁妆。⑮沃若:润泽的样子。⑯于(xū):同“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⑰耽(dān):沉溺,沉醉。⑱说:同“脱”,摆脱,脱身。2.答案:(示例)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
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3.答案:(示例)①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②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③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二)1.答案:①陨(yǔn):陨落,坠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②徂(cú)尔:嫁到你家。徂,往。③食贫:过贫苦的生活
。④汤(shāng)汤:水流盛大的样子。⑤渐(jiān):浸湿。⑥爽:差错,过失。⑦贰: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⑧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⑨靡:无,没有。⑩夙:早。⑪既遂:愿望既然已经如愿。⑫咥(xì):讥笑。⑬悼:伤感、哀伤。⑭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⑮总角
: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⑯晏晏:和悦的样子。⑰旦旦:诚恳的样子。⑱反是:违背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⑲已:止、了结。⑳焉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2.答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二、1.答案:①chī②qi
ān③qiānɡ④ɡuǐyuán⑤shì⑥xūjiē⑦xì⑧xípàn2.答案:①非不是②吁叹词,表感慨③毋不要④脱摆脱、脱身⑤畔边、岸3.答案:①指多年。②快乐。4.答案:①名词,话,句中指预兆/动词,说/助词,无实义/助词,无实义②副词,无、没有/
动词,倒下③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代这件事5.答案:①动词,拖延②动词,愿,请③副词,已经④名词,占卜显示的兆象名词,灾祸⑤动词,往⑥动词,浸湿⑦名词,差错、过失6.答案: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②形容词用作名词
贫苦的生活③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黄④数词用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⑤数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7.答案:①匪②以秋为期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①氓是一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形象。恋爱时,他真诚地求婚,两人订下婚约,充满浓情蜜意。婚后,随着女子容颜衰退,他便渐渐变心,甚至
凶恶地对待妻子,将她无情抛弃。诗歌从他婚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他用情不专、脾气暴躁的品性。②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善良、真诚、勤劳、坚强的女性形象。恋爱时,她面对氓的求婚,虽责怪“无良媒”,但还是情意绵绵地相送、劝说,最后许诺婚期。这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温
柔、善良、真诚。婚后,她勤劳持家,氓却用情不专,甚至待她凶恶,使她如梦初醒,决绝地与氓一刀两断并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奋力反抗的性格表现,展现了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2.明确:《氓》中的对比手法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表达了情感。①人物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这是女主人公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很好地塑造了氓前后不一、反复无常,女主人公痴情、热情的人
物形象。②结婚前后对比。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对比,刻画出氓无情无义的负心汉形象。3.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运用比兴手法的好处:内容上: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以桑叶的润泽与凋零分别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
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
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4.明确:①展现了情节的发展。《氓》中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
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诗中三次写淇
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想当初,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
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③显示了构思的严密和巧妙。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
做到了前后关联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将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体现了《氓》在结构上的成熟,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5.明确:观点一:我认为她会有幸福生活。《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坚强专情、辛苦操持家务的女性,她不像一般被遗弃的女子那样软弱,而是
非常刚烈、清醒、决绝。这样的好女子千里难寻,肯定会有懂得珍惜她的人,诗中的氓用情不专,不懂珍惜,早晚会有他后悔的一天。所以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有幸福的生活。观点二:我认为她不会有幸福生活。中国有一种传统观念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代女子的独立性是非常差的,尽管女主人公很能干,但这种依附性丝毫不会减弱。离异后,她怎样生活?能养活她自己吗?没有了物质基础,幸福从何谈起呢?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文章中,既肯定了娜拉渴望独立的意识,也不回避现实存在的问题,即娜拉出走以后的生活
该怎么办?同样,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也将面临一系列的生存问题。离骚(节选)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苗裔(yì):远代子孙。裔,衣服的末边。②朕:我。③皇考:已故父亲的美称。一说指太祖或曾祖。皇,大。考,称已故的父亲。④贞:当、正当。⑤孟
陬(zōu):孟春正月,是寅月,正月为陬。⑥降:降生。⑦览:观察。揆(kuí):测度、衡量。⑧初度:出生时的情况。⑨肇(zhào):开始。⑩锡:赐给。⑪名:命名。⑫字:起个表字。⑬纷:盛多。⑭内美:美好的内在品质。⑮重(chóng):加。⑯修(xiū
):美好。⑰扈(hù):披。⑱辟:同“僻”,僻静、幽静。⑲纫(rèn):连缀,连接。⑳汩(yù):水流很快的样子。此用以形容时光飞逝。○21不吾与:即“不与吾”。与,等待。○22搴(qiān):拔取。阰(pí):土坡。○23揽:采摘。○24忽:迅速。○25淹:
久留。○26代序:时序更替。○27惟:想到。○28迟暮:衰老。○29抚:趁,凭。○30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31骐(qí)骥(jì):骏马。○32道(dǎo):同“导”,引导。2.答案:“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
、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二)1.答案:①太息
:叹息。②掩涕:掩面而泣。③好:爱慕、崇尚。④修姱:美好。⑤(jī)羁:喻指束缚、约束。⑥謇:助词,无实在意义。⑦谇(suì):谏诤。⑧替:废弃。⑨(xiāng):佩带。⑩申:重复、加上。⑪揽茝:采摘白芷。⑫灵修:楚怀王。⑬浩荡:荒唐。⑭众女:喻指小人。⑮蛾眉
:喻指美好的品德。⑯谣:诋毁。诼(zhuó):诽谤。⑰善淫:好做淫邪之事。⑱固:本来。⑲偭:违背。⑳改错:改变正常的措施。错,同“措”,举措。○21背绳墨:违背准绳。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指准绳、准则。○22追
曲:追随邪佞。曲:邪僻,不正派。○23周容:迎合讨好。○24度:法度,准则。○25忳郁邑:忳、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26侘(chà)傺(chì):失意的样子。○27穷困:走投无路。○28溘(
kè):突然。○29此态:指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30鸷(zhì)鸟:凶猛的鸟,指鹰、雕等。○31方圜:方枘和圆凿。○32周:合。○33孰:何、怎么。○34屈心:受着委屈。○35尤:责骂。○36攘:容忍。○
37伏:同“服”,保持。○38死直:献身正道。○39厚:看重,推崇。2.答案:(示例)《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
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三)1.答案:①相:观察。道:道路。②延伫:久立。延,长久。③回:掉转。④复路:回原路。⑤行迷:走入迷途。⑥步:缓行。⑦焉:在那里。⑧离尤:遭受指责
。离,同“罹”,遭受。⑨初服:未仕前的服饰,喻指原先的志向。⑩制:裁制。⑪芙蓉:荷花。⑫苟:如果、只要。⑬岌岌:高耸的样子。⑭陆离:修长的样子。⑮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⑯亏:减损。⑰游目:放眼观看。⑱往观:
前去观望。⑲章:同“彰”,明显。⑳惩:因受创而戒止。2.答案:(示例)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
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二、1.答案:(1)hàokuā(2)xiāng(3)jī(4)jiǎnsuì(5)chǎi(6)zhuó(7)miǎn(8)kè(9)yuán(10)chàchì(11)jì(12)gāo(13)jíjí
(14)zhù(15)zhì(16)róu(17)gòu2.答案:(1)错,同“措”,举措(2)邑,同“悒”,苦闷(3)圜,同“圆”,圆形,和“方”相对(4)离,同“罹”,遭受(5)章,同“彰”,明显3.答
案:(1)荒唐(2)把……当做(3)随流水消逝(4)改变措施(5)善于取巧(6)(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7)修长的样子4.答案:(1)①副词,长久②使……加长③与“短”相对④年纪大的(2)①副词,本来②形容词,顽固
③形容词,坚固④副词,确实⑤稳固(3)①同“服”,保持②潜藏③埋伏④降伏,制伏,使……屈服⑤佩服(4)①趁着②至,到达③赶得上④比得上(5)①返回②类推③翻转④反省⑤违背5.答案:(1)①于,在②用于句中,舒缓语气③表疑问语气,吗④表商量语气,
吧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⑥表反问语气,吗(2)①在②比③对④向⑤由于⑥被6.答案:(1)为动用法,为……而哀(2)名词用作动词,束缚(3)名词用作动词,合群(4)使动用法,使……受委屈(5)为动用法,为……而死(6)形容
词用作动词,看重(7)使动用法,使……走(8)名词用作形容词,美好(9)使动用法,使……加高(10)使动用法,使……加长7.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固时俗之
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4)屈原兮(5)《国风》《离骚》《诗经》《楚辞》风骚(6)平战国浪漫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一
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2.明确: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
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3.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
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
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
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4.明确: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远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
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
死未悔。在描述出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合群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为一
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5.明确: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
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这样投江而死,毫无意义。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
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观点三: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
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的情况,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小人。第2课孔雀东南飞并序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
答案:①遣:指夫家休弃妻子。②素:白色的绢。③守节:遵守官府的规则。④贱妾: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辞。⑤断:(把织成的布匹从织机上)截下来。⑥故:仍旧。⑦不堪:不能胜任。⑧施:用。⑨白:告诉、禀告。⑩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义复词,专指婆婆。⑪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⑫结发:成婚。指成
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⑬始尔:刚开始。尔,助词,无实义。⑭意:料想。⑮致不厚:招致不满意。致,招致。厚,厚待。这里是“喜欢,满意”的意思。⑯区区:愚拙。⑰自由:自作主张。由,随意,任意。⑱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用
语。⑲床:古代坐具。⑳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2.答案: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感伤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3.答案: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
,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这种铺陈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之美。(二)1.答案:①再拜:拜了两拜。②举言:开口说话。③下心意:低心下气,受些委屈。④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⑤谢:辞别。⑥作息:劳作和休息,这里是
偏义复词,单指劳作。⑦伶俜(pīng):孤单的样子。⑧萦(yíng):缠绕,牵缠。⑨谓言:以为。⑩卒:完成,尽。⑪葳蕤(wēiruí):草木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刺绣的花叶繁多而美丽。⑫箱帘:箱,衣箱。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⑬遗(wèi)施:赠送,施与。⑭会因:会面的机会。
⑮严妆:整妆,梳妆打扮。⑯蹑(niè):穿。⑰珰(dāng):耳坠。⑱兼愧:更有愧于……⑲却:退下。⑳扶将:扶持,扶养。○21初七及下九: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每
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22区区:情意深挚。○23见录:记着我。见,用在动词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录,收留。○24逆:预料,想到将来。○25劳劳:忧愁伤感的样子。2.答案: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
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3.答案:(示例)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4.答案: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
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的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在焦母眼里也没有价值。还应当明
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5.答案: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
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三)1.答案:①颜仪:脸面。②拊(fǔ)掌:拍手,这里表示惊异。③图:料想。④誓违:过失,过错。誓
,一般认为应作“諐”。諐,同“愆(qiān)”。过失。违:过失。⑤悲摧:悲痛。⑥窈窕(yǎotiǎo):容貌体态美好的样子。⑦便言:擅长辞令。⑧令:美好。⑨见:用在动词之前,偏指一方,此处代指“我”。⑩非奇:不宜,不好。⑪信:使者,指媒人。⑫适:出嫁。⑬相:用
在动词之前,偏指一方,此处代指“你”。⑭寻:接着,不久。⑮宦官:即“官宦”,指做官的人。⑯娇逸:娇美文雅。⑰丞:县丞,官名。⑱主簿:太守的下属。⑲量(liáng):考虑。⑳否(pǐ)泰:都是《易经》中的卦名。这里指运气的好坏。否,坏运气。泰,好运气。○21适:顺从
,依照。○22要(yāo):相约。○23渠(qú)会:同他相会。渠,他。○24六合: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25交语:互相传告。○26婀娜(ēnuó):轻轻飘动的样子。○27踯躅(zhíz
hú):徘徊不前,这里是“缓缓地走”的意思。○28赍(jī):赠送。○29市:购买。○30郁郁:繁多的样子。○31适:刚才。○32晻晻(yǎnyǎn):昏暗的样子。2.答案:(示例)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
,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3.答案: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
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四)1.答案:①摧藏(zàng):摧折心肝,指伤心。藏
同“脏”,脏腑。②量:预料。③日胜贵:一天比一天尊贵。④尔:这样。⑤恨恨:抱恨不已。⑥日冥冥:日暮,这里比喻生命的终结。⑦故:有意,故意。⑧乃尔立:如此决定。⑨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举行婚礼的地方。⑩奄奄:暗沉沉的。⑪黄昏: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个“时
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⑫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⑬交通:交错,这里指挨在一起。⑭驻足:停步。⑮寡妇:独守空房之人。⑯谢:告诉,告知。2.答案:(示例)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
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3.答案: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
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
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个性也
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显现懦弱的一面。他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
充满了叛逆精神的。二、1.答案:pīngpìnjīlàidāngjīmíngmíngbùbózhíchíwèiyíbiànpiánpǐfǒuzàngcáng2.答案:①取,同“娶”。②帘,同“奁”,梳妆用的镜匣。③丁宁,同“叮咛”,
嘱咐。④纫,同“韧”,柔软而结实。3.答案:①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②床:古义,坐具;今义,睡觉的地方。③再拜:古义,拜两次;今义,再一次拜。④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⑤教训:古义,教养;今义,训斥或从错误中得到认识。⑥信
:古义,使者,指媒人;今义,书信。⑦处分:古义,处理、处置;今义,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⑧便利:古义,吉利;今义,方便。⑨奄奄:古义,昏暗的样子;今义,形容气息微弱。⑩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⑪郁郁:古义,人
多的样子;今义,不高兴。⑫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常指奉承、拍马。4.答案:①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②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③日:名词作状语,日日。5.答案:①公姥:公公婆婆,这里偏指婆婆。②作息:劳作和休息,这里偏指劳作。③父兄:父亲,兄长,这里偏指兄长
。④牛马:牛和马,这里偏指马。6.答案:①宾语前置句。②状语后置句。③被动句。7.(1)答案:①动词,指夫家休弃妻子/动词,派②形容词,愚拙/情意深挚③动词,辞别/动词,谢绝/动词,告诫/动词,道歉,谢罪④代词,我/介词,表被动/通“现”,出现⑤动词,出嫁
/副词,顺从、依照/副词,刚才⑥副词,又、再/名词,双层的/动词,回复⑦副词,表示动作是双方的,互相/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此处代指“我”,指刘兰芝/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此处代指“你”,指焦仲卿/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此处代指“她”
,指焦母/xiàng,名词,命相、相貌(2)①答案: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②答案:介词,表被动/介词,给、替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开头两句:1,托物起兴,引出故事。第一部分:2~6,兰芝被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7~12,夫妻誓别——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13~21,兰芝抗婚——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22~31,双双殉情——故事的高潮第五部分:32,告诫后人——故事的尾声2.明确:说明兰芝从心底里不服婆婆的嫌弃和驱逐,她认为“质本洁来还洁去”
。礼仪道歉一番,说明她通情达理。真诚叮嘱一番,反映了她和小姑的亲切挚爱。3.明确:①自从其兄逼她再嫁“太守令郎君”时死心已定。焦仲卿的误解只是坚定了她的决心。②起先刘兰芝未必就想到死,“二情同依依”时,她跟丈夫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现在丈夫还健在,她怎么会“独向黄
泉”?从刘兰芝的思想性格特征看,她是坚强的,有反抗精神的,“及时相遣归”就是明证。4.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
,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第3课蜀道难蜀相蜀道难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噫吁嚱:叹词,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②危:高峻。③何:多么。④茫然
:模糊难知的样子。⑤尔来:从那时以来。⑥秦塞:秦地的关塞。⑦当:正对着。⑧鸟道:人兽皆不能至的险峻狭窄山路。⑨横绝:横越,飞越。⑩摧:崩塌。⑪回:回转。⑫冲波:激浪。⑬逆折:倒流。⑭何:多么。⑮盘盘:盘旋曲折的样子。
⑯萦:盘绕。⑰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摸。历
:穿越。⑱胁息:屏住呼吸。⑲膺:胸。⑳坐:空,徒然。2.答案: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侧面烘托: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衬托山之高峻。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
在眼前。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二)1.答案:①畏途:可怕的路途。②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③但见:只听见。④从:跟随。⑤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
顺。⑥凋朱颜:使容颜大变。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⑦去:距离。⑧盈:满。⑨飞湍(tuān):急流。⑩喧豗(huī):形容轰响。⑪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⑫转:使滚动。⑬嗟:叹词。⑭尔:你。⑮胡为:为什么。
⑯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⑰当关:守关。⑱吮:吸。⑲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⑳咨嗟:叹息。2.答案: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
烈。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这样的咏叹,奠定了全诗基调,强化了诗歌的抒情色彩。二
、1.答案:(1)yīxū(2)fú(3)zhàn(4)náo(5)chán(6)huī(7)ménshēn(8)pīng(9)wéi(10)shǔn2.答案:(1)猿猱蹂躏揉搓(2)嗟叹磋商蹉跎(3)石栈饯别践踏(4)凫雁袅娜枭雄(5)倚靠掎角之势(6)豺
狼虎豹(7)凋零倜傥(8)荣膺赝品3.答案:(1)①名词,道路②名词,途径,方法③动词,取道④动词,说(2)①度过②推测,估计③量词,次、回、个④度量(3)①指示代词,那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③语气词,相当于“罢了”④语气词,表示肯定(4)①空,徒然②坐下,坐着③因为
④同“座”,座位(5)①距,距离②离开,离去③除掉,去掉④前去,到……去4.答案:(1)①疑问代词,什么②表示程度深,多么③疑问代词,什么④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2)①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②语助词,无义③表示疑问,
相当于“呢”“吗”④介词,在5.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西面(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为动用法,为……发愁(4)使动用法,使……滚动(5)使动用法,使……凋谢(6)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雌鸟(7)名词用作动词,冲击(8
)名词作状语,向西6.答案:(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猿猱欲度愁攀援(3)连峰去天不盈尺(4)砯崖转石万壑雷(5)一夫当关(6)夕避长蛇杀人如麻(7)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光焰万丈长笔落惊风雨蜀道行路静夜思维发展与提升1.答案:(1)这样以后连词,表
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2)高危险(3)年轻强壮的力士豪壮而勇敢的人2.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名词作动词,冲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回转(6)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3.答案:(1)介词结构后置句。译为:蜀道的难以攀登,比上青天还难。(2)省略句。译为: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3)宾语前置句。译为:啊!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要来这里呢?4.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
心家据险而叛。其作用是以极度夸张的语调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此句作为全诗的主线,重复出现了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
达效果。5.明确:一方面表明开山时付出的重大代价,从而表现蜀道之艰难,但在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中,也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路者的勇气;另一方面,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色彩,引人入胜。6.明确:诗人选择“古木
”“子规”等意象,使用“悲”“号”“啼”“愁”等主观色彩极为强烈的字眼,有力地渲染出悲凉荒寂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蜀道之难。7.明确:诗人先写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
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特写;而后,紧跟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山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
上面所描写的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8.明确:人说登天最难,而李白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
“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
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蜀相语言建构与运用一、1.答案:①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②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③空:白白的。④频烦:犹“频
繁”,多次。⑤开:开创。济:扶助。⑥出师:出兵。2.答案:(示例)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
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但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情景交融。二、1.答案:①
bǎi②sēn③lí④cí⑤pín⑥bìn2.答案:①祠堂祭祀②衣襟噤口③频繁濒临3.答案:①空②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③指陆游主张抗金的抱负不能实现④名传后世⑤可以相提并论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人物千古风流已去,而祠堂长存,虽今犹在,正可由丞相祠堂想见丞相功业。若不从祠
堂写起,颈、尾两联的议论就成了无本之木。写祠堂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做铺垫。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2.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
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的“英雄”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
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得以施展。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地失落了。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
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他“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
名句。第4课望海潮扬州慢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形胜:山川壮美之地。②三吴:即吴兴、吴郡、会稽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③烟柳画桥:如烟的柳树,雕饰华丽的桥。④风帘翠幕:遮挡门窗的帘子与青绿色的帷幕。⑤
参差(cēncī):高下不齐貌。⑥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木。⑦怒涛:指汹涌的波涛。⑧天堑(qiàn):天然壕沟。此处指钱塘江。⑨珠玑:珠宝。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⑩罗绮:绫罗绸缎。⑪重湖:指西湖,分里湖、外
湖。⑫叠巘:重重叠叠的山岭。⑬三秋: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⑭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此称谓常见于文学作品中。⑮羌(qiāng)管: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⑯弄晴:“晴弄”的倒文,意思是“在晴空下吹奏”。⑰泛夜:“夜泛”的倒文,意思是“在夜空下飘荡”。泛,漂
游。⑱嬉嬉:戏乐的样子。⑲高牙:牙旗,将军之旗。这里借指孙何。牙:军旗,竿上以象牙饰之。⑳图将:描绘。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无实义。○21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2.答案: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词风豪放)(二)1.答案:①至日:冬至。②弥望:满眼。③
戍角:指驻防部队的号角。④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⑤淮左:淮河东面。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
,东为左,西为右。⑥少驻:短暂停留。⑦初程:初段行程。⑧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长街。⑨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⑩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⑪渐:向,到。⑫清角:凄清的号角声。⑬俊赏:俊逸清赏。⑭豆蔻:形容少女
美艳。⑮青楼:妓院。⑯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⑰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2.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
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些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3.答案:(示例)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
,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
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箫声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
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二、1.答案:cēncīdīqiànjīyēǎijìchuànɡkòujìshùkuīqǐshēmùjiāxiāoqiānglíngsǒuchóngyǎnjìzhòu2.答案:形容词,优越动词,禁得起动词,超过/动词,簇拥动词,拥有
动词,拿着动词,同“壅”,堵塞/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无实义动词,率领名词,将领,带兵的人动词,扶持/名词,视野名词,名望,声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动词,谱写,作曲动词,量,丈量动词,推测,估计/副词,短暂动词,轻视,看不起名词,少年3.答案:动词,描绘动词,
天由雪转晴动词,表达4.答案:应为“自古钱塘繁华”应为“十万人家参差”应为“归去夸凤池”思维发展与提升任务探究一1.明确:繁华。此词一开头就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
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云树”一句,由城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高耸入云。“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市列”三句把市场的繁
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这里主要指富室)穷奢极侈的一面。2.明确: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所见的景象——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的野生麦子。而
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城美景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了。日落黄昏,清越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的下阕,写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凄冷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笼
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任务探究二1.明确:《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丰富的表达技巧,传递了遭受兵燹之祸的黍离之悲。在诗词作品中,作者表达思想情感可以通过“意象-意境-感情”的途径
、设置“诗眼”“词眼”的方式或直抒胸臆。自由朗诵一遍两词,简要分析该词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并说明依据。《望海潮(东南形胜)》通过对一系列描写自然景色的意象和描写人文风情的意象进行交叉组合的方式很好地表现了杭州风景
优美、市井繁华、人民生活安乐的特点,表达了对盛世杭州壮美、秀丽、繁华、安乐的赞美之情。同时其中的“夸”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可视为本词词眼。联系注释1,该词表面上表达对杭州美景的夸耀之情,暗中委婉表达对孙何政绩卓著的夸赞之情,同时寓含对孙何入朝执政的祝福之意,并借此希望得到
对方的提携。2.示例:(1)喜欢柳永的表达。柳永以如椽之笔,描绘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读来令人愉悦。(2
)喜欢姜夔的表达。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虽然一向清空骚雅的姜夔不习惯在诗词中与现实对接,但其中对衰亡时局的伤悼和战争劫难的泣诉,还是让人历历在目。读《扬州慢》,我分明看到姜夔用文字在言说两
个时空中的扬州故事,在对立的城市记忆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悲凉诗心。(3)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从历史的真实反映还是从文学的审美表达,都各有其价值。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
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任务探究三1.明确:①善于铺叙。词选取最典型
、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②动静相衬。“云树绕堤沙”写出了树木环绕江堤的静态美,同时“怒涛卷霜雪”则写出钱塘江涌潮势极雄豪的动态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以动衬静
;“嬉嬉钓叟莲娃”,垂钓的老翁怡然安闲,采莲的姑娘喧闹嬉戏,动静结合。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闲暇时品酒赏音,纵情山水,吟诗作画,何等风流潇洒。既摹写自然景色,也注意穿插人物的活动,动静结合,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机,荡漾着欢乐。③点面结合。这首词开篇即是
“文眼”,先总括杭州全貌,突显了钱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接下来细描杭州与西湖,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点带面,铺叙晓畅,形容得体。2.明确: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
一。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3.明确:《望海潮》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
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提到杭州两种典型的植物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就是很好的例子。《扬州慢》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
昔盛今衰的感慨。第二单元第5课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语言建构与运用1.答案:cílíngdīngchōngbónèzhìhuìgòudàngbìqù2.答案:①诧/咤②晦/诲③癞/赖/獭/籁④碑/捭/稗/裨⑤讷/呐/枘/纳/衲⑥赢/嬴/羸/瀛/
蠃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阿Q是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他一贫如洗,住在未庄的土谷祠,只给人家做短工,平日只要吃饱了肚子,有几文钱,便神气活现地喝酒赌博,调笑打闹。主要性格特点有:①妄自尊大。他以“我的儿子会阔
得多啦”为由,盲目瞧不起有钱有势的赵太爷、钱太爷;因为去过城里,他看不起未庄人,但也鄙薄城里人。②自轻自贱。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碰头时,阿Q将自己贬低为“虫豸”以讨饶。③自欺欺人。比如,被别人打时,他可
以想象成自己被“儿子”打了,认为整个世界不像样,没了伦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心满意足。④欺弱怕强。阿Q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先估量对手的力量,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闲人们打他,他自轻自贱以讨饶;“假洋鬼子”打他,他“等候着”
而不敢还手。调戏小尼姑是他欺弱的典型表现。⑤麻木健忘。比如,押牌宝赢了钱被抢且被打,然而他“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后,便心平气和起来,最后还“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2.明确:这段文字,承接对阿Q欺弱怕强的描写,写未庄“闲人”故意
不依不饶地嘲笑、欺凌阿Q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和阿Q一样同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也和阿Q一样具有欺弱怕强的性格,甚至以欺凌弱者为乐,他们既无聊又缺乏同情心。对“闲人”的描写,表明阿Q不是个例,而是当时民众的一个典型,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环境。3.明确:
阿Q欺弱怕强,被赵太爷、未庄闲人们呵斥、嘲笑甚至殴打,他无可奈何,但最终都能从精神上获得“优胜”,实质上是一种对所受屈辱的消解或接受。但这王胡,在他看来是一个比自己更弱,可供自己奚落的人,如今竟然敢对自己动手,他无从获得精神上的“优胜”,所以认为是“生平第
一件的屈辱”。对阿Q的心理描写,写他将自己“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归结于皇帝废除了科举制度,致使赵家减了威风,揭示了阿Q的愚昧和思想的陈旧,从一个侧面对封建统治者对广大底层民众的愚弄和精神钳制进行了揭露和
批判。4.明确:“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九分得意”的群像描写,揭示出当时低级、庸俗、缺乏同情心的丑陋社会
风气和现实。5.明确: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当时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②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替代、压抑、合理化。阿Q及未庄人的思想中等级观念已深入骨髓,他们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强烈权力欲。在现
实中,阿Q的这种欲望不但得不到满足反而牺牲自己满足了别人。为了平衡内心的冲突,阿Q只好通过这种心理调节使自己的痛苦被替代、压抑或合理化。替代,是指把个人冲动转向一个替代物,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气,发泄在小尼姑身上就是例子。压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屈辱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达到
心理平衡。具体在阿Q身上的表现就是“忘却”,对押牌宝赢了钱却几乎失败的痛苦的忘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合理化,主要指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身上表现为“接受”
。比如,被打,是不能接受的,但转变为“儿子打老子”,似乎就可以接受了。边城(节选)语言建构与运用1.答案:①qiú②dòng③nuó④tǔn⑤zhàn⑥zhàměng⑦wú⑧línglì⑨dú⑩pán⑪jū⑫bèi⑬yà⑭tián⑮lǘ2.答案:
①绊拌②滇阗③磐鞶④缆揽⑤倪睨⑥掂惦3.答案:(1)①缠绵②缠绕(2)①肆虐②肆意4.答案:①用尽心思。②伤感失意。③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④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⑤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⑥缺少钱财,境况窘迫。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①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这里有凭
山依水的山城和城边带吊脚楼的房子,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溪边的白塔、古老的绳渡、陡峭的山崖、溪水两岸宜人的景色,边城如诗如画,让人心驰神往。②这个地方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边城的端午、边城人赛龙舟、捉鸭子比赛等。古老的风俗和古朴的民风联系在一起。③边城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在小
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父子相亲,兄弟相爱。《边城》中的人无不乐善好施,朴实善良。2.明确:确实如此。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
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天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
,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他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
天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天保和傩送也都是
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第6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语言建构与运用一、1.答案:yàntáijíshīqiābōniǎnniǔníxièzāodùnjīlíngchìzhò
u2.答案:fēifěinínìbópō二、答案:苔碾堰掐棱忸偃三、1.答案:①养育②养活2.答案:①叱骂②叱责3.答案:①抚摸②扶摸四、答案:蒋正涵,号海澄《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
确:(1)大堰河是一个反抗性不强的、逆来顺受的、有些愚昧的旧中国农村妇女。首先,她在家庭里逆来顺受,丈夫平时总是打骂她,但她还靠出卖乳汁养这个家;其次,她是地主压迫、剥削的对象,但她对这种压迫和剥削并没有丝毫的不满,甚至是“含着笑”,去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事。甚至想吃乳儿的婚酒,娇美
的儿媳妇喊她“婆婆”,在那个年代这简直是痴人说梦。(2)大堰河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同时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
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还是博大的,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深爱着自己的乳儿。(3)大堰河是一位勤劳、善良、慈祥、博大的旧中国农村妇女,但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
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她的确没有“反抗”,我们也不能苛求她“反抗”。她的本质是纯朴的,但不是愚昧的。2.明确: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诗中,“丁香”可以看作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
。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
是一个描述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3.明确:这首诗带有自传性质,是诗人献给自己“母亲”的诗,满溢着赤子之情。在诗中,我们看到,“母亲”是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母亲
”的形象时时出现在种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她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善良而不幸的劳动妇女的代表。诗人把对“母亲”的爱上升到对“大地上一切的”“大堰河般”的母亲们,也就是对生活在广大土地上的中国农民的同情和敬爱。这样,这首诗就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气息和强烈的情绪感染力。4.
明确: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统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全诗十三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十一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
诗中的名篇佳作。5.明确:灵魂本来是抽象的,当然更谈不上有“颜色”,但诗人赞美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是很得当的。因为这是诗人对大堰河灵魂的主观感受,用“紫色”修饰“灵魂”,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增加了诗意;二是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美丽
与高贵,表达了诗人来自肺腑的感激与歌颂。6.明确:这首抒情诗中出现的大量生活细节,是作为诗歌的描述性意象出现的。诗歌常见的是比喻性意象,如《雨巷》中的“丁香”,作为诗人迷茫追求的象征,是带有比喻色彩的意象。而描述性意象,就像这首诗中多次出现的对
真实场景的再现、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它们构成了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如,诗的第四节,开头和结尾都是“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这两句之间连用八个“在
你……之后”的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大堰河日常生活的一种描述,在这些描述里浓浓地浸润着诗人对“母亲”的赤子之情。可以说,这首诗中的描写,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种方式。再别康桥语言建构与运用一、1.答案:xìngzǎopànsh
ēngxiāosùlángāo2.答案:gēnggèngmáimánqiāoqiǎozǎizàijiějièxiè二、答案:稠溯斓荇撑淀三、1.答案:①沉淀②积淀2.答案:①犹豫②彷徨3.答案:①沉淀②
沉积四、答案:(1)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社(2)“五四”新文化运动近体诗现代白话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不重复,二者作用各不一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第七节,在结构上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虽然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悄悄”写出了其离去时的一丝孤寂,像一只孤雁离开了雁群,对前路充满了忧虑,同时也写出了他不愿惊动母校的
赤子情怀。2.明确:《再别康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绚丽的画面,营造了一种脱俗、空灵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给人以审美享受。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
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3.明确:此问主要是让我们了解诗作的结构形式和修辞特色对于表达感情、营造意境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使
我们领会重叠反复的诗歌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缭绕心头。第7课风景谈秦腔语言建构与运用1.答案:①xū
②qián③chè④wǔ⑤yí⑥ào⑦jū⑧hè⑨wēi⑩sū⑪líng2.答案:①犁猁蜊②湄嵋媚③坳拗黝④拆折坼⑤翎诩翊⑥偎喂煨思维发展与提升一、1.明确: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从沙漠的广度、亮度、色彩、声响四个方面极力写沙漠的单
调、平板;然后由远而近地描写驼队的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着意写沙漠中出现驼队后的庄严妩媚。一静一动,两者形成鲜明对照,以此来表现“完全改观”。2.明确:这一描写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
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面的议论,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石洞雨景”选择雨天、荒山、石洞做背景,一可以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所处的环境进行鲜明的对比,二是和“沙漠驼铃”中所写的“沙漠”的作用一样,强调这样的地方确无“风景”可言,突出人是“风景
”的主宰者,这样就与第6、第8段的议论发生了联系。同时用“物”烘托“人”,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反衬出一对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这一段通过环境、穿着、行为、精神四个方面,将公园里的一对与石洞里的一对进行对比,突出解放区青年
人具有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并为下文第6、第8段的议论打下基础。3.明确:“民族的精神”在课文里指的是‘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侵略和压迫的精神。课文第9段写的是一个小号兵和一位荷枪的战士在朝阳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严肃、坚决、勇敢,具有
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刻画,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4.明确:文中的议论性语句,从文章结构看,它把六个画面串在一起,构成一幅动人的长卷,从内容的发展看,它点明了六幅
“风景画”,每一幅都有特定含义;从表达主题看,层层深入地起到了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感人肺腑的作用。真正使六幅画面的“形”集中到歌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神”上。二、1.明确:秦
腔是秦川人不屈的精神鸣唱,秦腔对秦人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秦腔关乎秦人的生活甚至是生存。2.明确: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唯一的办法或出路。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第8课茶馆
(节选)语言建构与运用1.答案:tàikānqīshìchēngbùzāshuànjuànnièchànbéngshànjiàng2.答案:hénghèngliángliànggāngǎnjuéjuèlàlàoluòlālálǎxúnxínbóbáob
ò3.答案:盅蛊饷晌揣踹湍摩摹辙澈撤沏彻砌4.答案:(1)改良: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之更适合要求。如:改良土壤。改善:改变原有情况,使其更好一些。如:改善生活。(2)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爱好:对某种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不含贬义。如:爱好体育。5.答案:(1)①国事②国是(2)①感动②感
染(3)①友情②交情6.答案:(1)《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2)清代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二人是在救国的方向、路线和目标上有分歧,思想矛盾。在秦仲义看来,常四爷的施善举动是治
标不治本的无谓行为,没有见识。在常四爷的眼中,像秦仲义这样的实业家虽有雄心但却不免冷血,理想太大而不切实际。2.明确:这场斗嘴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庞太监占了上风,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击败对手,对手主动弃权并不是认输而是不屑。秦仲
义以退为进,嘴上自谦,但心中自负,没有输掉气势;庞太监明强实弱,对秦仲义虽恨却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得不畏惧三分,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所以他愤愤不平,对手已经走远了,还要射上一箭,捞足面子,感叹“年头真是改了”。3.明确:这里的
茶客群像不容忽视,他们胆小怯懦,冷血无情,无聊乏味,苟且偷生,对为之奋斗的变法者不仅不同情,反而误解尤深,甚至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主张,以为他们是乱打乱闹捣鬼,扰乱他们的生活秩序,这也侧面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即脱离群众。他们目光短浅,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懒惰颓废,只要铁杆庄稼保住,哪怕
被克扣一大半也不愿反抗,更不愿奋斗,奉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寄生哲学,认为维新派主张“自谋生计”是心眼狠毒的表现,所以变法革命是无法唤醒这帮愚昧麻木、自私颓丧的群众的,这群没有同情心又胆小懦弱的人不仅无法救国,反而会蛀空清朝,而大清国的覆亡也就是必然的了。4.明确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幽默是本剧语言的又一特色。作
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比如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表面看滑稽可笑,但仔细琢磨却又蕴含着深意:明明是受人
侵害却偏偏要自我夸耀,这是一种让人带泪的笑。5.明确:王利发是茶馆的老板,子承父业,更继承了其父“多说好话,多作揖”的处世哲学;他精明、干练、谨慎,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也善于经营,善于改良。像他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也逃脱不了破产、
悬梁的命运。剧本通过这个形象表现了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命命运。第三单元第9课陈情表项脊轩志陈情表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以:因为。②险衅(xìn):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③夙:早年。④闵凶:忧患凶丧之事。⑤见背: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见:用在动词之前,偏指一方,此处指“我”。⑥夺:强行
改变。⑦成立:成人自立。⑧祚(zuò):福分。⑨息:儿子。⑩期功强近之亲:指比较亲近的亲戚。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丧服和服丧时间,穿一年孝服的亲族称“期”,穿大功服(九个月)的亲族称“大功”,穿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称“小功”。⑪茕茕孑
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⑫吊:安慰。⑬婴:缠绕。⑭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⑮清化:清明的教化。⑯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⑰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⑱秀才:汉代所设选拔
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⑲拜:授官。⑳寻:不久。○21除:授官。○22猥:谦词,辱。○23东宫:指太子,太子居东宫。○24陨(yǔn)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
○25切峻:急切严厉。○26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逋,逃避。慢,怠慢,轻慢。○27笃:病重。○28苟顺:姑且迁就。○29告诉:申诉(苦衷)。2.答案: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
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
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呻吟……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3.答案: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狼狈:“诏书切峻,责臣
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二)1.答案:①伏惟: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②故老:元老,旧臣。③矜育:怜惜养育
。矜,怜悯。④伪朝:非正统的朝廷或非法政府,指蜀汉。⑤矜:看重,推崇。⑥拔擢:提拔、擢升。⑦优渥(wò):优厚。⑧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⑨薄:迫近。⑩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⑪危浅:垂危。⑫更相:相互。⑬区区:自己的私情。⑭废远:停止奉养而远离(祖母)。⑮辛
苦:辛酸悲苦。⑯牧伯:称州郡州长官。⑰鉴:照察、审辨。⑱矜愍:怜恤。⑲听:任从。这里指应许。⑳庶:希望。○21结草:代指报恩。2.答案:(示例)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
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
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二、1.答案:①mǐn②qióng③xiǎn④wěi⑤yǔn⑥bū⑦dǔ⑧jīn⑨zhuó⑩wò⑪mǐn⑫xìn⑬rù⑭zuò2.答案:①“悯”可忧患的事(多指
疾病死亡)。②“褥”草垫子,草席。③“伶仃”孤独的样子。3.答案:①古义: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今义:表否定②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开始存在,站得住脚③古义:疾,一般病;病,重病;今义:泛指病④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让
别人知道⑤古义:不久;今义:寻找⑥古义:优秀人才,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今义:科举中最低的一级考中者4.答案:①终;终于;士兵;同“猝”,突然②授官、拜官;台阶;去掉③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通“现”,出现;表被动;看见④迫近;不庄重,不厚道;
微小;轻视,看不起⑤读shào,年龄小;读shǎo,数量少,不多;读shāo,稍稍⑥鲜艳、鲜明;夭折、早死;稀少;没有5.答案: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状语后置④固定句式6.答案:(1)①担任……官职②一天天地向上像犬马一样(2)
使……听到(3)远离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陈情目的:尽孝,侍奉祖母,不去做官。倾诉衷情——苦情:父死母嫁,孤苦多病,内外无人,相依为命。两难之情:进退两难,就职与祖母供养的矛盾孝情:以孝治国供养祖母衷情:忠诚两全办法:先孝后忠项脊轩志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轩:小的房室。
②方丈:一丈见方。③渗漉:渗漏。④下:往下。⑤案:几案,桌子。⑥顾视:环看四周。顾:环视。⑦得日:照到阳光。⑧昏:光线不明。⑨修葺(qì):修缮、修理,修补。⑩辟:开。⑪垣(yuán)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垣墙: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周庭,(于)庭子周
围。⑫当:对着。⑬洞然:明亮的样子。⑭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⑮胜:美。⑯偃(yǎn)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⑰兀坐:端坐。⑱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⑲三五:农历每月十五。⑳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2.答案
:以前: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经过修葺: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雅——“兰桂竹木”“借书满架”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3.答案:“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
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虽然物质上简陋,但作者的心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喜。(二)1.答案:①迨:等到。②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③异爨:分灶做饭,意思
是分家。④往往:指到处,处处。⑤庖:厨房。⑥已:不久。⑦凡:总共。⑧再:两次。⑨先:尊称死去的人。⑩乳:喂奶、哺育。⑪先妣:已故的母亲。⑫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⑬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以此代指成
童之年。⑭过:探望;看望。⑮竟:终,整,全。⑯阖:关闭。⑰瞻:向前看。顾:向后看。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顾的意思。2.答案:(示例)①慈母。“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叩”字轻柔,话语关切。②仁厚的主子。“妪,先大母婢……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家中老妪对母亲念念不忘,母亲待人仁厚可见一斑。3.答案: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
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三)1.答案:①扃牖:关上窗户。扃:关闭。牖:窗户。②殆:恐怕,可能。③为:写作。④来归:指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⑤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⑥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⑦且:助词,
用于句首。这里有“那么”的意思。⑧制:形制,规制。⑨盖:伞盖。2.答案:两件事: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转述诸小妹语。原因:①这两件事都与项脊轩有关;②这两件事足见夫妻恩爱,难以忘怀——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妻子在轩中
凭几学书,夫唱妇随,温馨和睦;诸小妹之问可见妻子时常提起阁子及阁中之人,足见夫妻情深。3.答案:①以乐写悲,以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②今昔对比,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物在人亡,今不如昔;以景语作结,含蓄内敛。③树长!人亡!物是!人非!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却“不
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以一棵枇杷树作结,却写出了足以令人动容的悲哀,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结尾。二、1.答案:(1)yuán(2)lù(3)shǔn(4)yǎn(5)míng(6)cuàn(7)yù(8)bǐ(9)b
ì(10)zǐ(11)hù(12)pípá(13)dài(14)fèi(15)jiōngyǒu2.答案:而,同“尔”,你,你的3.答案:(1)每逢/常常/每个(2)动词,回头看/动词,顾及,念及/动词,看望,拜访(3)动词,放置/动词,设置/动词,舍弃,丢弃(4)旧指女子出嫁/“归宁”指出嫁的女子
回娘家省亲/归还(5)得到,获得/能够(6)稍微,略微/逐渐4.答案:(1)介词,用/连词,相当于“来”/介词,根据,凭借/介词,按照/介词,由于。(2)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3)助词,调整音节/代词,它/助词,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助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连词,然而,但是/代词,这样。5.答案:(1)一丈见方(2)到处(3)学习写字(4)尊敬死去的人(5)两次6.答案:(1)前:名词作状语,从前面(2)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外(3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面(4)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5)手:名词作状语,亲手(6)宴:名词作动词,吃饭(7)乳: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8)朝:名词作动词,上朝7.答案:(1)①语气词“也”表判断。②直接表示判断。③语气词“也”表判断。(2)①(余)又杂植兰桂竹木
于庭(省略主语)②日过午(室内)已昏(省略主语)③使(之)不上漏(省略宾语)④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3)①“于此”作动词“居”的状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②介词结构“于前”在形容词“异”后作状语。③“于庭”作动词“植”的状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④“于厅”作动词“栖”的
状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⑤“于中闺”作动词“连”的状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4)“不焚”,即不被焚毁。8.答案:震川唐宋派《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9.答案:(1)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3)多可喜亦多可悲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
确: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
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妣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2.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
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3.明确: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
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受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
于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
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
“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
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
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第10课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兰亭集序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②会:集会。③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④贤:形容词做名词,贤士能人。⑤毕至:全到。毕,全,都。⑥少长:年长的和年轻的。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
长。⑦修:高,长。⑧激湍:流势很急的水。⑨映带:景物互相衬托。⑩流觞曲水:用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⑪列坐:排列而坐。⑫次:旁边。⑬盛:盛况。⑭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⑮是日:这一天。⑯惠风:和风。⑰所以:用来,借以。⑱游目骋怀:纵
目观赏,开畅胸怀。游:使……舒展。骋:开畅、舒展。⑲极:穷尽。⑳信:实在。2.答案:(1)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2)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3)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
,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3.答案: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二)1.答案:①相与:互相交往。②俯仰: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③
诸:相当于“之于”。④悟言:面对面地交谈。悟,同“晤”,面对面。⑤因寄所托: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⑥放浪形骸: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躯体。⑦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
不相同。趣舍,即取舍,爱好。趣,同“取”。万殊,千差万别。⑧静躁:静与动。⑨暂:短暂,一时。⑩所之:(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之,求得。⑪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⑫系:附着。⑬向:过去、以前。⑭陈迹:旧迹。⑮以:因。⑯兴:发生、引
起。⑰化:自然。⑱期:至,及。⑲契: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以凭验。⑳临:面对。○21喻:明白。○22固:本来。○23一: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24齐: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25妄
作:虚妄之谈。○26列叙:一个一个记下。○27致:意态,情趣。○28览:阅读。2.答案:(1)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2)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
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3.答案:(示例)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向之
所欣,已为陈迹——世事变化之快;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终归于毁灭。二、1.答案:(1)guǐ(2)kuàijī(3)xì(4)tuān(5)shāng(6)xián(7)hái(8)dào(9)dàn(10)shāng(11)chěng(12)yǔ(13)
qì(14)xì2.答案:(1)它旁边(2)实在(3)夫,发语词,夫、人是两个词(4)自然界的万物(5)以此用来(6)形容时间短暂3.答案:(1)①高,长②(生命)长③修建,修造④整理⑤身高(2)①期限②定
时限③至、及④一周年,一整月⑤日期(3)①发生②兴起③兴办④兴盛,复兴⑤发动⑥起,起来(4)①情趣②致使,使③到达④得到,取得(5)①按次序②行军途中的驻地③旁边④第二,次一等⑤表示次数4.答案:(1)①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③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第一人称,我;⑤指示代词,这,此;⑥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⑦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⑧动词,到……去。(2)①代词,与“述”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所写
的诗”;②代词,与“待”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所等待的人”;③名词,处所,地方;④“为”和“所”呼应,表示被动;⑤表凭借,用来;⑥表原因,……的原因。5.答案:(1)少:年少的人;长:年长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2)觞:喝点酒,名词活用作动词。(3)极:尽情享受,副词活用作动词;视听:眼睛
、耳朵,动词活用作名词。(4)贤:贤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5)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6)数词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7)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6.答案:(1)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
环绕。(2)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原因,(如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7.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2)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齐彭殇为妄作(4)浮云惊龙楷书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右军将军王右军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
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2.明
确: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
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
等同的说法还是虚妄荒诞之辞吗?3.明确: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为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会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
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
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4.明确:本文仅三百余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
深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
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
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自然清新的风格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
一个重要的原因。5.明确:观点一:有些消极。文末承接上文“死生亦大矣”的“痛”而来,询古问今,由己悲人。古人、今人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避免不了生命殒灭的规律,魏晋时代,士大夫多崇尚老庄哲学,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对王
羲之不会没有影响。观点二: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文章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曲水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愉悦闲适的情绪顿时转向激荡,流露出一丝感伤情绪,但到篇末,进一步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珍惜时间、眷念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
,又趋于平静。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6.明确: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虚无主义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珍惜。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还是比较可贵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耕植:耕田种植。②自给:供给自己生活。③幼稚:小孩。④生生:维持生活。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⑤资:凭借。⑥术:这里指营生的本领。⑦脱然:忧虑解脱而放松的样子。⑧有怀:有了
某种念头。⑨靡途:没有门路。⑩会:恰逢。⑪以:因为。⑫见:被。⑬惮:害怕。⑭何则:为什么?⑮质性:本性。⑯矫厉:造作勉强。⑰切:迫切。⑱违己:违反自己意志。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⑲人事:指做官。⑳口腹自役: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21犹:踌躇、犹疑。望
:观望。○22一稔(rěn):庄稼成熟一次,引申为一年。○23情在骏奔:去吊丧的心情非常急迫。骏奔,急速奔驰。2.答案:(1)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2)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
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于是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3)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3.答案:①序言交代了做官原因;②交代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
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二)1.答案:①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②芜:田地荒废。③胡:何,为什么。④心:意愿。⑤役:奴役。⑥奚:何,为什么。⑦谏:挽回。⑧追:补救。⑨迷途:指出来做官。
⑩是:正确。⑪遥遥:飘摇摇荡的样子。⑫恨:遗憾。⑬熹微:光线微弱。⑭乃:于是、然后。⑮衡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⑯载欣载奔:高兴地奔跑。⑰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⑱就:接近。⑲引:
拿来。⑳眄: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21以:为了。○22寄傲:寄托傲世的情怀。○23审:深知。○24涉:游玩、游览。○25策:拄着。○26流憩:指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27景:同“影”,日光。
○28盘桓:徘徊。2.答案:(1)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2)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3)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3.答
案:(示例)“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
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己也便感到快慰了。(三)1.答案:①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
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②驾言:驾车出游。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③情话:知心话。④春及:春天到了。⑤西畴:西边田野。畴,田地。⑥或:有时。⑦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⑧窈窕:幽深的样子。⑨欣欣: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⑩涓涓:水流细
微的样子。⑪善:羡慕。⑫行休:将要结束。⑬寓形:寄托身体。⑭委心:随心所欲。⑮遑遑:惊恐匆忙、心神不定。⑯期:期求。⑰怀:留恋、爱惜。⑱耘:除草。耔:培苗。⑲皋:高地。⑳聊:姑且。○21乘化:顺随自然。2.答案:(1)这世俗一
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2)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3)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3.答案:(示例)“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
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
,世态炎凉,唯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二、1.答案:①qì②wú③miǎn④huán⑤yǎotiǎo
⑥hè⑦yáng⑧xiá⑨xiù⑩yúnzǐ⑪rěn⑫shāng⑬yì⑭chóu⑮gāo⑯dàn⑰xī⑱kē⑲zhào⑳zūn2.答案:①“横”,横木②“影”,日光③“何”,为什么3.答案:①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②古义:指做
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③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④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
的家庭成员。⑤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⑥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⑦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⑧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4.答案:①心愿内心②名词助词③所以故交、朋友④到,动词代“为长
吏”,代词助词“的”⑤为什么什么⑥表转折表并列表修饰表承接⑦不久探寻5.答案:①判断句,“皆”表判断②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③宾语前置,“胡为”即“为胡”,为什么。“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④
介宾结构后置,“将于西畴有事”⑤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⑥宾语前置,“疑奚”⑦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⑧被动句,“见”表被动⑨被动句,“为”表被动6.答案:(1)①拄着用桨划②每天(2)①幼儿、儿童②羡慕、喜好③使……愉快④以……为乐7.答案:①既然知道心
志是被躯壳役使。②该去耕种西边的田地。③我还驾着车出去追求什么?④我寄身于世间还有几度春秋?⑤姑且顺应自然直到生命的终结,乐于顺从天命还有什么疑虑呢!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观点一)本文属实录之作。理由:“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今是”二字明确
点出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在享受了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后清醒地悟到的;第二段中写归途、家门、居室、庭院,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能有如此细微的情节呢?文末“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正是在亲眼所见之后,方可发出如此深刻的发自内
心的感慨。(观点二)本文属想象之作。理由如下:“归去来兮辞”意为“回去吧”,如果是实录之作,如此表述实为不当;文前小序称“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作者自云辞作于仲冬,而辞中
,“木欣欣以向荣”为春日景象,“农人告余以春及”涉春季农事,如不是想象之作,该作何解释?从全文看,作者正是借想象的归程、归舍、归园、归田来显示自己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有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2.明确:本文的情感思路
可分为五个阶段。①从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②“舟遥遥以轻飏”“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
活。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或棹孤舟”,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⑤“既窈窕以寻壑”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这五个部分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
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3.明确:①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
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前面的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
自然真切的。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病瘘(lǚ):患了脊背弯曲的病。②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③伏行:弯
着腰走。④号:起外号。⑤名:起名,名词做动词。⑥固:本来。⑦业:以……为业,名词做动词。⑧为:从事,经营。⑨取养:雇用。⑩实:结果实,名词做动词。⑪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⑫蕃:多。⑬寿且孳(zī):活得长久且繁殖茂盛。孳,繁殖。⑭天:指自
然生长规律。⑮致:使达到。⑯本:树根。⑰已:同“矣”,了。⑱去:离开。⑲顾:回头看。⑳莳(shì):栽种。○21害:妨碍。○22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23早而蕃(fán):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
且多。○24拳:拳曲。○25苟:如果,连词。○26反是:与此相反。○27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28爪:掐,做动词用。○29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2.答案:(1)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
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2)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的本性发展罢了。(3)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
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3.答案: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4.答案:从两方面正面、侧面进行描写——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5.答案: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
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二)1.答案:①官理:为官治民。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②长(zhǎng)人者:为人之长
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③烦:使繁多。④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终于。⑤勖(xù):勉励。⑥督:督促。⑦缫:煮茧抽丝。⑧而:通“尔”,你们;绪:丝头。⑨缕:线。⑩字:养育。⑪遂:
顺利地成长。⑫辍飧(sūn)饔(yōng):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⑬蕃吾生:繁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⑭病且怠:困苦又疲劳。病,困苦;怠,疲倦。⑮其:大概,语气词。⑯类:相似
。⑰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⑱传:记载。⑲戒:鉴戒。2.答案:(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2)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
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3)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自身家性命呢?3.答案:(示例):养树——“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养民——“促尔
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相同:“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二、1.答案:①tuó②sì③zī④shì⑤xù⑥sāo⑦tún⑧yōnɡ2.答案:①“而”同“尔”,你们②“孳”同“滋”,繁殖、滋长③“已
”同“矣”,了3.答案:①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②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③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④古义:小
民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4.答案:①宾语前置②省略句③宾语前置④宾语前置5.答案:(一)(1)①果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②果实③实际(2)①像②如果③如,及,比得上(3)①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②所以(二)答案:(1)①表修饰②通“尔”,你们③
表并列,又④表顺接,可译“于是”⑤通“尔”,你们(2)①而且②表顺承,来③表目的,来④把6.答案:①名词用作动词,起名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③名词用作动词,结果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⑤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使……结实早;使……结实多⑥名词用作动词,用指甲划破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其病为号,不雅,郭橐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可见其人性格豁达。文章开篇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
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2.明确:作者先说郭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讲他受欢迎,举了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
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郭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3.明确:
文章借郭橐驼之口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
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4.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者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第12课石钟山记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一)1.答案:①鼓:激荡,掀动。②搏:击,拍。③洪钟:大钟。④是说:这种说法。⑤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⑥虽:即使。⑦鸣:使……鸣。⑧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⑨清越:清
脆响亮。越,高扬。⑩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⑪徐:慢。⑫尤:更加。⑬是:这样。2.答案:(1)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命名是由于山)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使水和石头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如同大钟一般。(2)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
不能够使它发出响声,更何况石头呢!(3)敲击能发出铿铿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3.答案: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山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
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依据。(二)1.答案:①元丰:宋神宗的年号。②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③适:往。④赴:这里是赴任,就职。⑤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⑥固:当然。⑦暮(mù)
夜:晚上。⑧森然:阴森的样子。⑨磔(zhé)磔:鸟鸣声。⑩心动:内心惊恐。⑪噌(chēng)吰(hóng):形容钟鼓的声音。⑫则:原来。⑬罅(xià):裂缝。⑭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⑮为此:形成这种
声音。⑯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⑰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⑱殆:大概。⑲终:终究。⑳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21陋者:浅陋无知的人。○22考:敲。○23实:指事情的真相。2.答案:(1)我正心里惊恐想要回去,一种宏大的声音从水
上传来,噌噌吰吰的声音像钟鼓响个不停。(2)噌吰的响声,像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的钟声;窾坎镗鞳的声音,像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3)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主观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听到的,大概跟我相同,但是记载得不详细。3.答案:(
示例)①声音相似;②这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因为作者经历了那么艰险的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心里高兴,听这个水石相搏的声音就像乐器奏出的音乐一样美妙了。二、(一)1.答案:mùzhéqìnɡfúhúɡuànxiàyì2.答案:qīxīdānɡdànɡshízhì(二
)1.答案:(1)“函胡”同“含糊”(2)“扣”同“叩”,敲击(3)“识”同“志”,记住。2.答案:(1)空中古义:中心是空的。今义:半空之中。(2)风水古义:风与水。今义: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3)水师古义:船工。今义:水军。(4)斤古义:斧头。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
。今义:重量单位。3.答案:(1)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坐船②用眼睛,亲眼;用耳朵,亲耳(2)吹动(3)使……鸣响4.答案:(1)这这样判断动词正确(2)鼓动,吹起一种乐器弹奏击鼓(3)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疑问代词,哪里,在哪里语气助词(4)止陡峭的隔
绝、阻断(5)并列关系,不译承接关系,不译转折关系,可是因果关系,因而5.答案:(1)①……者,……也表示判断②……也表示判断(2)正常语序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3)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者”(4)①正常语序应为“
于潭上得双石”②正常语序应为“而大声于水上发”③正常语序应为“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咳且笑者”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郦道元说: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水石相搏发声说;李渤说: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石头发音说。对这两种观点,
作者有以下见解。对郦道元说,“人常疑之”;原因: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对李渤说,“余尤疑之”;原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明确: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篇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作者借记游来阐发事理,借记游来抒发感慨和议论。在文中,作者除直接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外,还用了一系列表示心理情绪的词语,如“叹”“笑”等,这些词语不仅和记叙、议论内容结合在一起,而且在行文结构和内容表达上都有一定的作用。其中,“笑”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1)余固笑而不信也这里的“笑”是作者对李渤说法的“余尤疑之”的笑,正因为作者
不相信李渤的说法,所以,他对寺僧的认识、对寺僧的举动都感到好笑。因为寺僧机械简单的“演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根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者对李渤说法的巨大
影响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成了一种近乎权威的解释,正因为此,才有寺僧的举动。而作者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法,“笑而不信”。在行文上,这里的“笑”还为下文“暮夜”探访石钟山做了有力的铺垫,使下文记叙成了必然。(2)因笑谓迈曰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
意的笑。苏轼夜乘小舟,“泊绝壁之下”亲身探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来,他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更重要的是,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的怀疑,经过实地探寻终于得到了最终的解释。他没有主观臆断,他的有疑必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终于被实践
证明是正确的。在行文上,这里的“笑”,是对前面记叙、描写部分的总结概括,用带着抒情色彩的评议由记叙、描写转入议论,呼应了文章前面的内容。(3)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这里的“笑”,是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李渤对此说法有怀疑,他也曾到实地去考察过,但他的考察是肤浅的、机械的
。他“忽遇双石,歌枕潭际,影沦波中”,即问“水滨”之人,得知其有“铜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这种考察的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
理。正因为此,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供了有力的根据。这里的“笑”还有照应开头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记叙部分对寺僧的做法感到好笑上,用抒情性笔调再次阐发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一中心。3.明确: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考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的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暮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
长江的湖口的临江的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
,不避艰险,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他虽然后来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
是因山形像钟覆地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为“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是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
自愿亲身考察的精神是一致的。第四单元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自然选择的证明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答案:xǐbǔ(二)1.答案:(1)céngzēng(2)jièxièjiě2.答案:chāichàch
ā二、答案:(1)驯训(2)哺捕三、2.答案:(1)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2)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3)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4)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过
分惊讶;(5)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可望”是有希望、可能的意思,说明自然条件下的变异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有这种可能,用“可望”符合实际情况。2.明确:“在一定程度上”
“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3.明确:物种只是特征显著而稳定的变种,而且每一物种开始时都只是变种。4.明确:①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为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体现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的法
则;②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证明物种是不断进化的;③一切灭绝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④现生生物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
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这些情况都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宇宙的边疆语言建构与运用1.答案:(1)yín(2)huái(3)sù(4)mào(5)tuǒ(6)cuǐcàn(7)yǔ(8)xuàn(9)āi(10)fù2.答案:旋xuàn旋风xuán旋转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散sǎn松
散sàn分散兴xīng兴奋xìng兴致晕yùn晕车yūn头晕颤zhàn颤栗chàn颤抖纤xiān纤细qiàn纤夫壳ké贝壳qiào地壳济jǐ人才济济jì同舟共济3.答案:晕眩炫耀琴弦无垠凶狠仇恨璀璨催促摧毁脚踝裸露颗粒漩涡蜗牛尘埃挨打覆盖履行墙壁璧还4.(1)解析:“想像”也作想象,对
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没有发生的事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或发展情形。“幻想”是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实有所想像,可以是永不能实现的,也可以是将来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的,一般含贬义。答案:A.幻想B.想像(2)解
析:“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如:生物的演化。“演变”指发展变化,多指历时较久。如: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演变的。“演化”的范围小。答案:A.演变B.演化(3)解析:“大概”指①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如: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捉摸了个
大概。②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如:他把情况做了个大概的分析。③副词,表示有多大的可能性。如:从这里到西山,大概有四五十里地。“大体”指①重要的道理,如:识大体,顾大局。②就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说。如:我们
的看法大体相同。答案:A.大概B.大体(4)解析: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琢磨:思索,考虑。答案:A.琢磨B.捉摸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介绍内容: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结构划分及大意:第一部分(1~6段):概括介绍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第
二部分(7~11段):介绍宇宙中的星系,重点介绍本星系群中的M31星系和银河系。第三部分(12~14段):介绍银河系中的恒星和行星系。第四部分(15~18段):介绍太阳系(彗星、行星、地球),表达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和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期望。2.明确:语句:“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所见到
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
方”“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原因:①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②
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③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
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3.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4.明确:目前所
探测到的最远的世界是总星系,总星系的半径为100亿光年,也是目前我们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亿光年以外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团,它的边缘在哪里,至今仍是天文之谜,因此,文题“宇宙的边疆”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
宇宙的范围,文与题不矛盾。5.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课文介绍了宇宙的
许多相关知识,但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文字有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说明,反而使说明更具有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6.明确:(
1)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地球不过是宇宙这个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人类不过是宇宙万物的一种形态,是宇宙物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宇宙漫漫长河中的一族过客。面对无比浩瀚深邃、威力无穷的宇宙,人类显得多么渺小、短暂。整个人类尚且如此,个人更何足道哉?人类关心的大多
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人类又是朝气蓬勃、勇敢好学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2)宇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但我们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
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3)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人类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
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4)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脆弱的,人类更加
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我们要热爱生命,热爱家园。7.明确:(1)人类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2)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本能的,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人类拥有未来的希望。(3)怀疑和想象是人类探索宇宙所需要的勇气和素质。(4)宇宙
大部分是虚空(当然不是绝对的真空)的,所以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固体的星球上,是非常幸运的。(5)宇宙广阔无垠,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人类对宇宙的存在也许毫无意义。(6)虽然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也是
伟大的。人类以知识、智慧和勇气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第14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答案:mìpántuóbìtuíguǐ(二)1.答案:(1)mómú(2)chóngzhòng2.答
案:(1)xiàojiàojiào(2)zǎizǎizàizài二、答案:(1)帷维锥(2)绽淀锭(3)撰馔(4)辩辨三、2.答案:(1)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后多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2)形容事物激动人心。(3)多费时日,拖得
很久。(4)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5)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6)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7)形容声名非常显赫。(8)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
①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这种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方圆是不能嵌合严密的。②宣夜说。认为天是没有形体的无限空间,创造了天体飘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在它的进
一步发展中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描述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这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出现于两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
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③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该说能够
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④浑天说。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2.明确:(1)①这场论争有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浑盖之争引起了高度关注。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
的宇宙结构学说。浑盖之争持续时间很长,从公元前2世纪,持续到了公元12世纪,前后达一千三四百年。②成果丰富。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我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如《太初历》,“小儿辩日”问题的解决,勾
股定理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天文仪器的发展等。(2)科学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学说是否正确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3.明确:浑盖之争是指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实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争。4.明确: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先提出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总领全文,然后分别介绍了天圆地方说、昼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天文学说,既而解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最后对这场论争进行评析,分析了
这场论争的影响、特点、秉持的原则等。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一、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二、3.解析:鲍照为南朝诗人。答案:A4.解析:“忘却了苦闷和悲伤”说法有误。答案:B5.答案:“心
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客至一、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2.肯
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二、5.解析:“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答案:A6.答案: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
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7.答案: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无须事先邀请,随意过去邀请,是在率真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摒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登快阁一、1.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2.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
美酒横3.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二、5.解析:初登而喜(前四句),忽而转忧(“朱弦”句),继而又转喜(“青眼”句),喜而复忧(“万里”两句)。答案:D6.答案: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
、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意思对即可)7.答案:①作者自称“痴
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表明诗人想要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临安春雨初霁一、1.矮纸
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3.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5.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二、6.解析:表明他的“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答案:C7.答案:诗人只身住在
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又深致。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
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易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涌上了眉间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
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8.答案:①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这两句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②“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
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③“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