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docx,共(7)页,806.2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983ad80220b5aaae841807ba9c26c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目前发掘的良渚古城,内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大大超出同时代中国古城遗址,若以每天开采、运输和堆筑1立方米的土石各需1人计,每年出工30万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由此推测,良渚文化()A.生产力
水平进入青铜时代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C.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D.建筑技艺高超领先于世界2.春秋末年,设立在国都“国学”和诸侯封地的“乡学”难以为继,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身为夷人的郯子到鲁国大讲礼乐,使鲁人自愧不如。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宗法秩序土
崩瓦解B.学术下移局面出现C.地方官学开始设立D.礼乐文明日渐式微3.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
流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4.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牌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其身份介于奴牌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服侍自己的主人。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A.促进社会阶
层的双向流动B.消除国家与主家间的矛盾C.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5.《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生于人心者也;乐者,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
出中国古代重视()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D.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6.下表呈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史书的正统之辩,表中内容反映出()史书观点《三国志》魏以土德上承汉朝火德,应为正统《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
篡逆的《魏书》鲜卑拓跋氏是黄帝后裔,占据中原,当为正统A.南朝以华夏认同论正统B.历史解释力求规避主观认识C.史书观点折射时代特征D.官修史书能够呈现历史事实7.唐初租庸调制以均田制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
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A.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B.白银开始成为税收支付手段C.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D.政府放松了对户籍制度管理8.
中国古代的通行货币是铜钱,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由此可知,隋唐时期()A.金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B.异域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C.东西方之
间商贸往来兴盛D.白银货币化推动商贸发展9.宋熙宁年间,经常出现枢密院奏事退、王安石留身独对的局面。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
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这表明宋朝()A.实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B.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C.实行军政与民政分治的政策D.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效果明显10.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
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C.中华文明呈
现多元一体特征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11.1592年利玛窦来华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这说明了()A.选官制度呈现开放特征B.
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C.入乡随俗助力西学东渐D.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12.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A.统治者放弃闭关锁
国的政策B.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的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13.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大批封建官吏、恶霸地主被杀或逃亡、农村自耕农数量增加;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天国运动()A.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B.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C
.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D.促使小农经济加速解体14.下图反映的是上海轮船招商局的部分负债情况。这一情况可以用来说明()A.官办企业缺乏资本原始积累B.洋务工业难以获得政府资金支持C.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揭开序幕D.传统金融机构支持近代企业发展
15.甲午战前,由中国人执笔的《申报》对日本进行全面报道,对于中日实力对比非常乐观,《申报》感慨道:“夺我藩属,荡我边疆……振动我人民”,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A.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B.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
起C.激起国民盲目崇外心理D.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16.百日维新开始后,清廷颁布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地方各将军督抚)悉心筹度……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此上谕
旨在()A.维护国家利权B.推行改定新约C.启动宪政改革D.约束督抚权力17.下图反映近代上海()A.礼仪服饰刻板守旧B.社会转型特征凸出C城市生活全面西化D.交通工具嬗变完成18.从1912年至1928年,国家元首变换了12次,
共有7人先后担任总统;内阁改组45次,有29人担任过政府首脑(总理),最短的仅有5天。这一现象折射出()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国前期社会动荡C.进步人士探索治国新路D.政党政治有效实施19.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一文中说,学生作文的
标准就是“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其理由就是“国语容易学习、容易通晓,而且实在重要……有许许多多中等学校毕业生都不能用古文发表自己的思想”。据此可知,胡适主张()A.实现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B.增加国文教学中的西方元素C.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价值D.借助文
学革命进行思想启蒙20.1920年,陈望道在《劳动界》杂志上发表《平安》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劳工并没有得到平安,他们的生活既是不平的也是不安的,甚至提出了“我们向那(哪)里去找平安”的疑问。陈望道发表
该文意在()A.唤醒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B.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D.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21.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写道:虽然自1916年以来就有意主张白话文学,但白话文真以“一日千里”之势传播是1919年以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忽然办了约400种白话
报刊。胡适的描述反映出()A.新文化运动推动白话文学兴起B.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C.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觉醒D.各地报刊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22.1924年7月,在农讲所毕业典礼上,孙中山对农讲所的毕业生说:“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极大多数,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
是彻底。”这反映了孙中山()A.积极筹备国共第一次合作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C.经济上主张“耕者有其田”D.鼓励农民投身国民革命23.1931年2月,毛泽东要求各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
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民个人私有,任凭自由买卖。这些规定有利于()A增强革命统一战线力量B.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积极性C.推动全国农业生产发展D.奠定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24.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
规定()A.扩大革命群众基础B.区别对待地主阶级C.完善党的斗争策略D.应对国民党“围剿”二、材料解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961年,北宋天文官员王处讷制出新历,宋太祖亲自作序;981年,王处讷又献新历20卷,黄河决堤,刘吉主动请缨治理,得官爵与丰厚的物品奖赏。1076年,朝
廷规定太医局轮流派人到各行政部门医治病患,宰相苏颂组织创制水运仪象台的过程中,不拘一格——摘编自萨日娜《中国古代如何鼓励科技创新》材料二宋代的科技成就,在不同科技领域的表现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的畜牧养殖技术在唐以前已经
成熟,宋代则处于历史顶峰,不但远超汉唐,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前期知识的积累。比如,宋代发明了水转大纺车,如果在某些领域能有一些突破的变革,它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宋朝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变革的时代,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特别是指南针、火药与印
刷术“三大发明”在宋代完成——摘编自何勇强《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奖励科技发展的措施。(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6.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方式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一“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彰,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楷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给事中掌侍奉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门下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尚书省施行制、敕,案成则给程以钞之。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
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于都省以遣之。”——摘编自《唐六典》卷九材料二廷议与廷推在明朝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是中央各部门的平等议事制度,廷议廷推弥补了明朝缺乏中枢机构协调的缺陷。“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举凡立君立储、建都、郊祀、宗庙、典礼、宗藩、民政、漕运、边事等皆
在可以之列。正统十年,重要政事“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廷推形式与廷议大体相同,但议题专为人事。隆方以后,阁臣不经廷推入阁者,往往引起争议。——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央政府的决策是如何出台的。这反映出唐朝中央官制的何种特征?(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出现廷议与廷推这一种独特的制度的原因。与唐朝相比,明朝在政府决策方面的有何不同?2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一1907年底,清政府农工商部奏准颁行《农会简明章程》,敦促各地设立农务总会及分会、分所。许多资本家认为“我国以农产立国,不足以救危亡之时局”,积极参与组织农会。据记载,或是新式学堂的毕业生。还有不少农会规定,只有“素有实业,为一方巨擘者”,才有资格出任农会的领导
。清末农会在研究农学、讲求农务、创办农业试验场、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1910年成立的四川农务总会,总会和分会会员仅有1955人。——摘编自朱英《论辛亥革命前的农会》材料二1924年7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雇农、农村之手工业者及在农村中为体力的劳动者”,愿履行一定手续的即可取得农会会员资格。1926年5月,是以农民利益为奋斗的目的”“同时要与中国革命有利
益”。农民协会“要联合各革命民众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及军阀,除去贪官污吏、买办、地主、劣绅土豪的靠山,致力于打倒官权、神权、族权、男权,创造自己的民权,全国已有17个省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900余万人。——摘编自李永芳《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
民协会》(1)简述清末农会兴起历史背景。(2)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会的新特征,并简析其意义。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其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
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禁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为主题。从以上8块浮雕中任选2个或以上浮雕,以“英雄”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
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