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219.579 KB
  • 2024-10-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docx,共(8)页,219.5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5324838540fc3523fc47a30c4d0bf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期末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4小题,每小题1分,共54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推动

中原文明的传播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2、《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

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上述分析了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君臣政治B.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C.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D.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4、《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B.规范社会秩序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D.维系统治秩序5、“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

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6、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

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

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7、许倬云据《汉书•古今人表》统计: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新人”(非贵族出身),分别为当时总人数的32%和60%,如齐相邹忌,秦相范雎、楚令尹吴起、韩相申不害等皆属其中。这表明当时()A.察举制冲击了世卿世禄制B.

社会结构日益活化C.政治权力和经济势力分离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8、“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籍,而争之易生,其弊并不可胜穷。”(王国维《商

周制度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不足B.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具有历史合理性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9、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

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10、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

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11、有学者认为“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

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12、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

出()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崩溃C.郡县制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13、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

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14、图为公元前3世纪至3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据此推断,这一时期中国人口()A.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B.前200年呈正增长态势C.后

200年因自然灾害呈大幅下降D.与社会时局具有相随性15、公元前536年,郑国大臣子产将刑法铸刻于鼎上公之于众,招致各国贵族反对,晋国正卿叔向书信给子产,认为此举将使民众对礼的崇敬将不存,子产复信曰“吾以救世也”。这反映出当时A.礼乐崩坏不利于统治B.法治是各国的共同选择C.贵

族特权逐渐被打破D.礼法分治违背历史潮流1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7、.中

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如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A.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B.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C.有利于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强化皇权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18、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

主专制19、秦汉时期战争与先秦时期相比,北方地区战争次数大幅下降,而四川、江西、云南却由原来的6次、1次、2次分别增至36次、8次、11次。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迅速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政治中心迁往南方D.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已20、汉景帝不

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收管了教育权;元封元年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这一系列做法()A.废除了郡国并行的制度B.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D.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21、魏晋期

间,门阀政治形成以后,士族地主内部的高下序列,由于相互之间为各自利益的政治争斗不断,仍有升降,可以说门阀士族在相互斗争中发展,而竞争使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统治得以维持。据此可知,门阀政治()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C.加剧了士庶之间的对立D.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22、虽

然,汉以后有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为“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至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时代发展而发展23、下表是唐朝士族子弟科举入仕人数简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A.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B.士族子弟科举入仕的比例较高C.世家大族逐渐承认并接受科举制D.科举制扩大了唐朝的

统治基础24、《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明史》(清)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史官个人才识B.史著编撰意图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25、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

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26、《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二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

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27、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有类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28、唐朝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

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说明()A.政事堂是最高决策和议事机构B.中书门下拥有最高立法权C.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D.三省体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29、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

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30、《宋史》列传所载1533人中

,布衣出身的文臣武将占55.12%。又有记载说“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数年复见之,有缧绁(囚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这在宋代不胜枚举。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宋代()A.社会阶层流动频繁B.社会等级森严C.家族制度快速嬗变D.贫富差距悬殊31、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

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予选

贤任能D.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32、明仁宗时,科举考试出现分南北卷现象。仁宗说:“科举取士,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取士,北方仅什一,非公天下之道。”由此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分地录取利于政权安

稳B.品德修养显得更为重要C.科举取士应该公道第一D.明朝都城已经迁往北方33、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34、.宋代对绝大多数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并将盐茶等专卖法收入位列宋代法典首位的保卫皇帝和陵庙安全的法律《卫禁》篇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当时A.重视国计民生产业的保护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C.专卖收入关系政权的稳定D.工商业经济发展十分活跃35、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

书门下平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36、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肖

至忠却答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李承嘉无言以对。由此可见唐代()A.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B.监察官员不受长官节制\C.监察

官员有独立奏事传统D.监察机构内部分工混乱37、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12座大型寺庙。乾隆帝为此写出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诗句。清王朝尊重各族宗教信仰的做法()A.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安定B.清政府与各族之

间的民族融合加强C.使中央政府对各族的管辖大大加强D.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38、.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军机

泄露B.维护君主权威C.提高行政效率D.减少决策失误39、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B.官员队伍的冗杂C.君主专制的加强D.中央集权

的强化40、罗马帝国时代著名法学家盖尤斯(约130—约180)在《法学阶梯》指出:“所有受法律和习惯调整的民族,他们一方面遵守自己的法律;另一方面遵守为人类所共有的法律。”这里体现的法治观念是()A.扩大司法保障的对象B.贵族拥有法律解释权C.审判、量刑须有法可依D.构建系统的罗马法体系

41、恩格斯指出,罗马法“作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使得“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有了现成的依据。恩格斯意在说明罗马法A.奠定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B.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司法观念C.维系了

罗马帝国的政治统治D.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法律复兴42、古希腊人常在重大场合及庆典活动中举行竞技比赛以展示男性的力量和勇气,优胜者将获得橄榄枝花冠并彰显父辈和城邦的荣耀,他们会获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颂赞歌。

这表明A.竞技精神是人文主义的体现B.成年男性公民是民主的基石C.英雄人物塑造源于竞技比赛D.公共活动能够凝聚城邦力量43、罗马法专家巴里•尼古拉斯教授说:“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

的行为,或者使用指定的话语。……如果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陷(如错误或者恶意),法律后果仍然产生。”这说明早期罗马法()A.外在形式重于实质内容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贵族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D.司法程序缺乏公正性

44、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公民到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有观剧津贴。同公民大会一样,该剧场还是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B、城邦活动深受宗教的影响C、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D、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45、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

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6、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界整理编成《查士丁尼法典》10卷,《法理汇要》50卷,《法理总纲》4卷

,加上后来的《新律》,统称《民法大全》。由此可知A、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B、万民法得以进一步完善C、罗马法的内容得以保存D、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47、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基本形成了一项由富人承担的“为公众办事”的捐献制度。“富有阶层对荣誉的热望促使他们频频自愿承担公益捐助,而且这种捐助有时会给他

们带来实质性的回报。”由此可见,雅典的“捐献制度”A.消除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B.是雅典追求公民自由的体现C.提高了富人的政治影响力D.使富裕阶层获得了政治特权48、.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神灵,蛊惑青年”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焚毁。这说明当时A

.人文精神不符合时代需要B.神权主宰雅典社会各个领域C.哲学家在雅典没有生存环境D.城邦对公民思想自由的限制49、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

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B.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C.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D.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50、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

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A.强调遵循自然规律B.具有环境保护意识C.通过立法防灾治灾D.注重保护私人利益51、古罗马查士丁尼皇帝钦定的《法学阶梯》规定:“法学家是由皇帝赋予权力就法律问题作出公开解释的人。他们的一致决定和意见具

有这样的权威:根据宪令规定,审判员也不得拒绝遵从”。这反映出罗马法的特点是()A.贵族垄断法律解释权B.注重法律的灵活实用C.重视法律形式和程序D.法学家地位高于法律52、古罗马政治家、法律思想家西塞罗认为,“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

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这表明A.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B.罗马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C.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D.立法的标准和共同本质是正义53、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

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A.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B.古代希腊各阶层都享有民主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

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D.民主暨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54、伯利克里时期,雅典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在10个部落地区通过抽签方式选出。这些法官分成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人(每所高级法院另

有100名候补陪审法官)陪审员出庭时在弄清案情后,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不作商议。雅典每所陪审法庭人数众多的直接原因在于()A.能预防法官受贿的危险性B.能使法院的审判更公正C.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D.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55题12分,56题14分

,57题20分)55.(12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

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

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

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

谱进行研究。回答以下问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分)(3

)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3分)5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

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

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材料二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

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10分)(2)根据

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4分)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③公元前2世纪~公

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

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西罗马

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57题、(20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10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6分)(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

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4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