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内蒙古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共(9)页,68.57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4b3cbe6cc1ec88221fa57e8c13626f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赤峰二中2023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文献记载,盘庚要迁都于殷,人民不肯,盘庚“命众悉造于庭”,反覆晓谕;周太王要迁都居于岐,“属其父老而告之”;此即所谓“询国迁”。这说明商周的政体A.蕴含原始民主传统B.依靠血缘纽带维系C.是典型的
贵族政治D.君主权力不断加强2.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镇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袭父职,为王朝卿士,此后代代袭爵位周公。《左传》中记载桓公五年有周公肩,庄公十六年有周公忌父,文公十四年有周公阅,这一现象可以佐证周朝A.中央官制趋于成熟完善B.实行世卿世禄的权力传承方式
C.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D.周公旦及后裔垄断了国家大权3.下表为楚国“出奔(逃亡)”“来奔(投靠)”中“流亡公子”统计表(部分)。据表可推知春秋时期序号公子母国流亡国事件资料来源备注1公子重耳晋楚骊姬之祸僖公二十三年晋献
公子2太子建楚宋、晋、郑无极言太子建,伍奢将以方城为叛昭公二十年楚平王子3王子朝周楚王子朝之乱昭公二十六年周景王子A.楚才晋用普遍B.社会变革剧烈C.变法运动兴起D.人口迁徙频繁4.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
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这反映了该时期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5.唐初法律规定,“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凡受田,先课役者后不课役,先贫
后富,先无后少。”这一规定体现了A.租庸调制的严酷B.唐初采取不抑兼并政策C.均田制度的萌芽D.政府对小农经济的重视6.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宋敏、苏颂、李大临均为中书舍人。宋神宗与王安石欲提拔李定为中央的监察御史里行,但宋敏却行使职权拒绝草诏,并提出辞职。宋
神宗命苏颂前来起草敕书,可苏颂如宋敏一样封还词头。神宗不悦,又命李大临起草诏书,结果还是封还词头。最终神宗一气之下将中书舍人全部大洗牌,才完成对李定的任命。这一事件说明A.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B.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C.专
制体制制约监察效能D.变法改革遭受巨大阻力7.下面是清代《江南清册》记载的在皖任职的47名官员的籍贯分布图。这反映出清朝A.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官员的选拔B.汉族官僚掌握地方政治的主导权C.官员任命兼顾异地治理与就近原
则D.国家统一助推区域政治文化联系8.洋务运动时期设置的同文馆最初只是单纯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后清廷对同文馆毕业学生的升迁作了明确规定,“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或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衙门差委”。这反映出此时A.近代选官制度得以建立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消弭C.
科举没落引发士人转型D.时局变化推动观念革新9.民国初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频繁发生。与此同时,党、会、社等名目繁多,分化组合多变,骤生骤灭,
泡沫政党居多。这说明当时A.权力重心逐渐下移B.投机革命者居多C.军阀乘机扩大地盘D.代议制度不稳定10.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创建人民革命
政权的尝试B.“三三制”原则等实施,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在抗日根据地设置行政区,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11.表2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阶段主要区域发展战略情
况。这些战略时间主要区域发展战略1949—1978年“两大地带”、七大经济协调区、“三线”建设等1979—1998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三大地带”战略等1999—2006年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
地、中部崛起、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A.实现了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B.有利于经济体制转型C.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D.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12.恩格斯指出:“在英国,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的
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妥协,表现在诉讼程序被继续应用和封建法律形式被虔诚地保存下来这方面。”但是要“赋予这种形式以资产阶级的内容,甚至直接给封建的名称加上资产阶级的含义”。这说明英国近代政治制度A.在保留传统基础
上创新B.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C.在除旧布新中实现突变D.具有暴力革命的特征13.在近代的某一西方国家,“制宪者一方面不相信权威,不相信一个人的智慧可以进行最好的治理;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认为群众路线就一定很对,他们喜欢一种折中或者妥协。”据此可知制宪者
最可能主张A.实行中央集权制B.实行民主共和制C.实行君主立宪制D.实行民主代议制14.美国高级文官大多是专业技能较高的精英,主要被安置在行政部门的高层政治和管理职位上。他们在联邦政府中主要被总统、内阁成员所依赖,根据其专长处理复杂行政事务,并在颁布
的行政规章、条例和阐释政策方面极大凸显知识精英的身份。据此判断,美国高级文官制度A.阻碍了平民进入政府任职B.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C.促进了政治与管理的结合D.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15.1854年,英国与俄国
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改革A.完善了英国政党政治体制B.推动了英
国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C.促使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D.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16.伏尔泰在1764年出版的《哲学辞典》里写道:“中国文人的宗教是值得倾慕的。他们的宗教中没有迷信和荒谬神话,也没有那种冒犯理性与自然、能让修士给
出上千种不同解释的教条。”伏尔泰的这一认识A.基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考察B.体现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C.表明理性思考有利于社会进步D.旨在学习中国的制度文化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元代中央设有都水监作为最高水利
管理机构,“掌治河渠并堤防水利桥梁闸堰之事”,运河河道事宜当属其管辖范围。都水监的下属机构有各处河道(渠)提举司等。元代大运河漕运管理机构设置不仅多紧随漕运路线改变而变化,且河段之间通过相互“交割”,实现责任的转换,明确各自的责任,确保漕运的畅通。户部每年十二月还会对漕运官吏进
行考核,根据是否完成漕运额数分类给予奖惩。政府还派遣专人催督运船,监管运输过程。——摘编自钟行明《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动员农民对运河不同段位进行了针对性治理。20世纪50年代初,香
河县动员五、六万农民,开挖潮白新河,缓解了北运河的排水压力和洪涝灾害。潮白河上游官厅水库、怀柔水库和密云水库的建成,从源头上遏制了洪水漫延。为了杜绝洪涝灾害,从1964年春天开始,历时十多年的海河治理全面展开。北运河上下游的十多条水系得到了全面根治。经过上千万治河大军的不懈劳动
,海河再也没有出现重大洪涝灾害。党和政府还领导人民对台儿庄运河进行了系统治理,1963年至1965年,济宁地区先后组织民工28.8万人分三个阶段治理河道。持久治理使大运河旧貌换新颜。——摘编自周其森《生生不息大运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大运河管理机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大运河治理的意义。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江河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唐初,三省长
官均为宰相,共同决策。此后,为专事权,皇帝往往令某一宰相总理政务,使之位居群相之上。至唐宪宗时期,首相制正式形成。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典禁军,宦官担任的枢密使权力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为牵制两者势力,皇帝又令草拟诏书的翰林学士参与决策。中枢机构遂呈三足鼎立之势,
唐中后期的皇帝如能平衡好三者关系,可以使朝政勉强处于一个脆弱的平衡状态。但宦官因掌握军权而势大难制,甚至可以对皇帝行生杀废立之事。——摘编自张琰《唐代宪宗朝中枢政局演进研究》材料二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也不能与内阁阁臣等论定国是,为体现君
威宸断,内阁大学士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创“早朝止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以待英宗成年后恢复“祖宗之旧”。然而,英宗长大后,三杨继卒,权宜之制渐成定制,促成中枢决策机制从太祖亲理政务、永宣内阁议政,转变为内阁票拟、内监代为批红、君主“垂拱而
治”的“新祖制”。“新祖制”与明初祖制的断裂,引发了时人对君权、内阁及宦官广泛而持久的批判。——摘编自王剑《明中后期中枢决策机制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枢制度演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
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中枢决策机制演变的影响。(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时间事件1215年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强调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1
258年亨利三世再次被迫接受“贵族请愿书”——《牛津条约》,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会的法定存在1265年英国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议会,除了有贵族和主教外,还有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召集了“模范议会”并使之成为惯例
1327年议会通过了《斥国王书》,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废黜爱德华二世,立其长子为国王,从而开创了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1343年议会内部逐渐区分为上、下两院,即贵族院和平民院——整理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有学者说,“光荣革命”吸取了(1
7世纪)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而是超越
传统。还有学者认为,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在议会内部实施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1)根据材
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期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全新的政体”的理由。(2分)(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认识。(4分)2
0.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各项重要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
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张,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从中央到地方,
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范日益细密,以防止权力滥用。——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以“权力制衡与国家治理”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赤峰二中2023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ABBDDCCD910111213141516DBCADDBA二材料题17.(1)中央设有最高水利管理机构;实行分段管理;
建立漕运官吏考核制度;严格管理运输过程。(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2)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有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江河治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国家治理有助于江
河治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8.(1)表现:首相制的形成;宦官参与决策;翰林学士参与决策。(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皇帝强化皇权的意图;宦官权力的膨胀。(4分,答出两点即可)(2)影响:改变了皇帝理政方式;
影响了决策效率;提升了内阁的政治地位;为宦官参与中枢决策提供了制度空间。(4分,答出两点即可)19.(1)特点:国王与贵族的权力斗争激烈;王权受到一定限制;议会逐渐发展,地位不断提高;市民阶层的政治权利扩大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6分,答出三点即可)(2)理由:君主立宪制将君主的权力局限于象征性地位,而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实现了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的转变。(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认识:英国政治
体制的演进是一个从封建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英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具有长期性、和平性、妥协性、渐进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形成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英国政治体制的演进中,法治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分,答
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权力制衡有利于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有效运行。权力制衡是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制衡君权,有利于减少决策
失误。如宋朝实行“台谏合一”讽谏君主,制衡君权。制衡地方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北宋派文官到地方担任知州,并设立通判监督知州。设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相互制约。制衡官僚权力,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使掌握军权,三司使分管财权,进一步缩
小丞相权力。宋初通过制衡君权、地方权力、官僚权力等手段,加强了中央集权,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从而维护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有效运行。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论题举例:
(1)权力制衡有利于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有效运行(2)权力制衡是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3)北宋权力制衡措施维护了大一统国家的统治(阐述其他论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