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1.100 MB
  • 2024-09-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5)页,1.100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168f6d7e853826eebd54f7b7e2bfe3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题(高2022级)(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1.下图为“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其形似植树于土堆之上,其本义为培土植树,后引申为堆、冢之义。这反映了分封制的

内容之一是A.授爵B.授官C.授土D.授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培土植树”“堆、冢”可知,其与血缘宗亲有关,分封制的内容是把土地和土地上奴隶一起分封,材料中“培土植树”可知分封的内容是土地,C正确;官爵不符合材料主旨,A和B项错误;材料图片体现不出民的含义,

D错误。2.《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C.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D.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

料可知,西周的“礼仪”反映的礼乐制度,是指在婚丧、祭祀、朝聘和会盟上的一系列活动中按规定办事,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从而维护了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凝聚宗族亲情是宗法制的目的,不是礼乐制的根本

目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本质目的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故B项不合题意。礼乐制维护等级秩序,不利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故D项错误。【点睛】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

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

和维护3.《史记﹒殷本纪》:“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方式是()A.禅让B.世袭C.考试D.举荐【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

会转型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是通过禅让的办法产生。夏朝起,实行王位世袭制。且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世袭制,故选B项。考试和举荐在我国古代曾作为选官制度,不是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传承方式,故C、D不选。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点评:王位世袭制,分父死

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商朝流行兄终弟及模式。【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A.日理万机,勤于政事B.高度专权,独揽朝政C.完成统一,巩固政权D.实行分权,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材

料反映了事无大小均取决于皇上,这在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的高度专权、独揽朝政,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理万机,勤于政事只是表面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完成统一,巩固政权也只是表面现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行集权而非分权,选项D不符

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5.“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A.构建起由丞相管军事的监察体系B.完成了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C.开始了皇帝专制

制度的顶层设计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官制分工明确,使得“后世官制……不能出于…三者之外”,这说明秦朝奠定了后世官制的基础,D项正确;丞相负责处理政务,不负责军事,A项错误

;B项是郡县制的作用;皇帝专制制度的顶层设计不单指中央官制的三公,还包括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6.(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种帝国结构”不包括A.三省六

部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皇帝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开创的,A符合题意,答案为A;BCD都是秦朝开创的,不符合题意,排除。7.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A.皇权受到一定程度

制约B.丞相的权力不断遭到削弱C.皇帝与地方官员共治天下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书要宰相签字才能颁布,说明宰相有一定制约皇权的作用,答案为A;材料是宰相对皇权的一定制约而不是相权削弱,B错误;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丞相的权力

不能超过皇帝,只能制约皇权,D错误。8.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

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C.行省制有利于抵抗外族入侵D.行省制不利于地方民主制度实施【答案】B【解析】【详解】由于元朝行省设置打破了山川河流的险阻,所以

地方一旦有叛乱行为,就失去了地理的阻隔而不断的扩大,不利于维护地方统治的稳定,答案为B;材料反映出元朝行省的地域设置特征,打破了山川地理的阻隔,导致了地方险要的丧失,不是强调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A错误;行省制度打破山川河流的险阻,不利于抵抗外族入侵,C错误;元代属

于专制制度,地方不存在民主制度,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置背景,具体,特征和影响分析材料。9.“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极大增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公正性。这种比喻形象的选官制度

指的是A.以世袭的方式实现权力的交接B.以军功的获得成为授爵的依据C.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D.以严格的科举考试作为选官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科举制是以考试作为选官的方式,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而且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特征,故答案为D;从材料中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可以看出应该是科举制度,而不是世袭的方式,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而不是军功爵制、不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10.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

,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A.监察官选任重视富贵B.监察官选任重视文化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D.监察官选任重视健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

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可以看出古代监察官重视德行,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官选任重视富贵、文化和健康,排除ABD。11.明太祖曾对百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到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废宰相B.设立内阁C.废殿阁

大学士D.设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帮助其处理政务,明成祖朱棣时设立内阁,故答案为B,同时排除AC;军机处是清朝时设置的,排除D。12.清代军机处机构精干,有官而无吏,因此打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

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军机大臣独掌决策B.军机处等级森严C.军机处人员素质低D.军机处保密性强【答案】D【解析】根据“有官而无吏”,不能直接得出独掌政务决策权,事实上,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故排除A。“官而无吏”说明事务都要军机处内的官吏来处理,这有利于防治人多泄密,

同时后勤工作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也有防泄密的考虑,故选D。能够理政的都是官员,材料不能得出他们素质低,故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等级森严,故排除B。13.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那么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A.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B.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答案】A【解析】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虽然有利有弊,但其最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方面的促进作用,故A正确;奠定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并不是最突出作用,故B错误;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属于消极作用,故C错误;皇权暴政也属于消极作用,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

键词“最突出作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深远的积极作用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结论。14.“(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

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反映了在古希腊A.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B.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C.民主制度缺乏相应经济基础D.殖民扩张推动平等观念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

材料“(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说明古希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因此是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故A正确;根据材料中“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是自由和平等的

现实基础”可知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基础而不是结果,故B错误;根据材料“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可知民主制度有经济基础的,故C错误;根据材料“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指的是商品经济,不是殖民扩张,故D错误。15.公元前464年

,在是否向斯巴达派出援军镇压希洛人起义的问题争论中,西门(雅典的掌权者)利用他当时的威望,终于迫使公民大会通过决议,派遣4000重装步兵去支援斯巴达人。公元前461年,西门因勾结斯巴达被公民大会放逐。这反映了雅典A.平民没有政治权利B.缺乏民主的自主权C.民主政治日益发展D.民主运行机制

无序【答案】C【解析】【详解】雅典的掌权者西门从利用自己威望迫使公民大会同意出兵斯巴达,到因勾结斯巴达被公民大会放逐,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日益发展,故答案为C;A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不能说明没有民主自主权,B错误。16.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A.开启了

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雅典戏剧及神庙这些的出现都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故D正确。17.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虽然可以参加兵团会议,但地位仍与贵族相差悬远。平民斗争的方式主要

是,利用北方高卢人与邻近的埃魁人等外族对罗马发动战争的机会,携带武器离开罗马,这就是“撤离运动”。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完全被取消B.公民获得一定权益保障C.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D.公民与贵

族权利的相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可知平民和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迫使罗马共和国颁布一些法律,使成文法取代了习惯法,从而使公民获得一定权益保障,答案为B;A过于绝对化,排除;罗马体系的完成在罗

马帝国时期,C错误;公民与贵族权利的平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按历史常识也是不正确的,D错误。18.《西方文明史》中这样评价罗马法:“帝国的立法者、法官和法律学者完成了编撰工作,他们的成果是一部巨大的法典,成为此后用以指导许多人人称道地、

公平地处理人类事务的宝库。”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B.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成为此后用以指导许多人人称道地、公平地处理人类事务的宝库。”可知罗马法

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故D正确;罗马法是规范奴隶社会的秩序,而后来欧洲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不能成为行为规范,A错误;罗马法不能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B错误;罗马法主要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后社会的需要,在帝国时期也没有形成后来的民主制度,不存在“维护”说法,C错误。19.1689年,新的统治者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了英国议会通过的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的《权利法案》,作

为取得英国国王和女王的条件。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轮番而治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分权制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要求威廉和玛丽取得英国国王和女王的条件是接受《权利法案》,体现议会对王权的限制,这是君主立宪制的典型特征,故答案为C;AB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20.

“我们有两种选择:13个州的完全分裂和全面联合。前者将使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13个国家;而后者13州,将成为一个完整共和国的郡县,受到一部共同法律的约束。”这表明当时美国政治分歧的焦点是实行A.郡县制还是分封制B.邦联制还是联邦制C.

君主制还是总统制D.一院制还是两院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3个州的完全分裂和全面联合”说明美国要求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避免分裂,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原则,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故答案为B;A是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材料主要是地方管

理不是君主制和总统制的分歧,也不是议会制度的分歧,排除CD。【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21.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有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

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下列近代西方国家,明显属于第二种类型的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是通过和平渐进的改革而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美国独立后

,颁布1787年宪法,走上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道路,排除B;材料“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是指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充满曲折,故C正确;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

道路,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稳定了德国资本主义秩序,故排除D。22.近年来不少西方国家的大选投票率都不超过50%,特别是年轻人不投票、不发声的比例上升,如2016年11月美国大选时,18~25岁的年轻人投票率仅12%,英国脱欧公投时,年轻人投票率

只有36%,瑞士从不参加选举投票的年轻人高达2/3。这表明,西方国家A.年轻人对政治不感兴趣B.代议制遭到了普遍抵制C.制度完全没有民主可言D.存在明显的制度性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西方民主“设计师”认为,两党

轮替、三权分立是民主基石,只有通过政党博弈和投票选择,才能产生出理想的领导人和政府。然而,当竞选成为党争,民主异化为选票后,多党选举已走向民主的反面,政党日益被选票绑架,选民徒为选举机器,所以很多选民特别是年轻人放弃选举投票,就

是看到国家选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答案为D;ABC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23.龚书铎在《鸦片战争与中国半殖民化》一文中指出,1840年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遭到破坏B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D.专制君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历史的进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变”结合所学可知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中国由封建主权国家变成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不完整,故答案为A;BCD均没有揭示本质问题,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24.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介绍世界大势后,大声疾呼:中国必须认清世界大势,学俄罗斯、日本的榜样,吸取土耳其的教训,“因时制

宜”,取法西方各国的“纲常大典”,立法定制,否则“悔之晚矣!”由此可知,《资政新篇》A.符合了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B.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C.强调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是当时社会条件逐步成熟的必然产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

中强调学习俄罗斯、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答案为B;《资政新篇》内容不符合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排除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不符合当时状况,排除。25.李育民在《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中指出,“(此次)战争是为了巩固强化条约关系,

解决的是列强整体利益,协同一致是这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环节。(条约)强化了清政府所作承诺的责任,列强将中国国内法(上谕即相当于法规)和国际法范畴的条约结合起来保障在华权益”。文中所涉及的战争和条约分别是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

片战争和《北京条约》C.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D.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解决的是列强整体利益……(条约)强化了清政府所作承诺的责任”联系所学可知近代史上的侵略战争签订的条约符合材料内容的只有《辛丑条约》,如规定的严

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战争即为八国联军侵华,故答案为D;ABC签订的条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第Ⅱ卷二、综合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

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

“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材料二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

3次~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摘编自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

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材料三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1)材料一中,“主权”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明朝、淸朝时期加强“主权”的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

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一项关于中国秦朝和古代希腊差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1)皇权措施:西汉时期,任用尚书令、侍中,参与决策,削弱相权,集中了皇权;明朝时期,废除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强化;清朝时期设立军机

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特征: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中国:封建专制制度;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3)(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就可给分。)信息1:秦朝实行郡县制,古希腊实行城邦制。说明: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古希腊平原小,山

岭、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峡谷和海岛中,形成城邦体制。信息2:秦朝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古希腊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说明:秦朝是大河文明,古希腊是海洋文明。信息3:秦朝农耕比较发达,古希腊工商业比较发达。说明:秦平原广阔,河流纵横,易发展农业;古希腊平原小,多山、

多岛,海岸线曲折,易发展工商业。信息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雅典早期民主政治。说明:秦小农经济发达,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为了维护统治,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希腊城邦狭小,人口少,易实行直接民主【解析】【详解】(1

)主权:根据所学可知主权为皇权。措施:根据所学内容回答出加强皇权的措施。西汉时期,任用尚书令、侍中,参与决策,削弱相权,集中了皇权;明朝时期,废除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强化;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特征:根据材料二“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

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可知主权在民、直接民主;根据材料“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可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制度: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为

封建专制制度;雅典为奴隶制民主制度。(3)此问是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选取其中一点信息找出秦朝和雅典的不同,然后加以说明即可。信息:如就以第二问的政治制度作为获得的信息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雅典早期民主政治。说明:秦朝从小农经济发达,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为了维护统治,实行中

央集权制度方面分析;希腊从城邦狭小,人口少,易实行直接民主等方面来分析。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

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渐进的改革——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权利法案》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

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德意志帝国宪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光荣革命开创的独特“模式”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后的英国通过“和平渐进

的改革”确立的宪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近代英、德两国先后确立君主立宪体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有哪些相似之处。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比较英德两国制度的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

析导致近代英、德两国君主立宪体制差异巨大的政治原因。【答案】(1)内涵:适合历史、政治传统;和平变革。影响: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社会稳定;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

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发展的范例。(2)相似:君主是国家元首;首相主持政务;议会拥有立法权;实行分权制衡等。不同: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首相及内阁拥有最高行政权;德国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议会权力较小并受到皇

帝控制,首相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3)原因:英国具有悠久的议会传统;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势力。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力量较弱,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统一运动)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解析】【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可以总结出内涵为适合历史、政治传统;和平变革。影响:根据所学回答出君主立宪制的影响即可,主要从结束了君主专

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社会稳定;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发展的范例几个方面来回答。(2)相似: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和德国的君主都是国家元首;首相主持政务;议会拥有立法权;实行分权制衡几个方面分析。不

同:根据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首相及内阁拥有最高行政权;根据材料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皇帝掌握国

家最高权力,议会权力较小并受到皇帝控制,首相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3)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英国具有悠久的议会传统;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势力方面分析。德国:根据所学从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力量较弱,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保留了大量封

建残余等方面分析。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