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5)页,55.3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ce884fc6ff90914a019f6c55a943b0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仁寿一中南校区高20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燕国青铜铭文风格起源于晚商金文和西周金文,且以周金文为主脉。东周时,燕系金文发展出以“简率、质直”为特征的北方风格,在当时文字中独成一脉。燕系金文的这一变化折射出东周时期()A.文字体系日益成
熟B.华夏认同感的增强C.宗法制走向了崩溃D.诸侯国独立性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金文是礼乐制度的体现,诸侯国的金文书写风格与西周金文产生差别,本质上体现了诸侯国独立性的增强和礼崩乐坏,D项正确;文字差别增大并不是文字体系
成熟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感,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荀子·富国》中说: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进事长功,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之事也。这说明荀子强调A.顺应自然发展变
化B.关注农业生产C.明确名分各负其责D.制天命而用之【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大意是说使天下普遍富足的方法在于明确名分,如种植谷物,多施粪使土地肥沃,这是农民群众的事情,掌握农时,使民众尽力,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收益,使老百姓协调一致,使人们不
偷懒,这是将帅的事情,由此可见荀子强调明确名分各负其责,C项正确;“顺应自然发展变化”不是这段话的本意,排除A项;农业生产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而这段话的主旨是强调明确名分各负其责,排除B项;“制天命而用之”是指利用自然规律,但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
.韩非子在《显学》中说:“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在《饬令》中说:“故国力多,而天下莫之能侵也”。这体现出韩非子主张A.富国强兵B.实力外交C.发展耕战D.救弱致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韩非子认为国家地位取决于国家的力
量,主张富国强兵,故选A项;实力外交反是映了材料部分信息,但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发展国家力量,没有涉及耕战问题,实现富国强兵目的的最根本途径就是要实行发展耕战的政策,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春秋战国时
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强点都在于A.增强诸侯国实力B.君主权力C.社会秩序D.个人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战
国时期针对社会动荡的现状,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着重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错误,排除。故选C项。5.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
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已经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可得出这些主张都强调人的主观能性,发挥人的作用,体现了人
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初步形成错误,排除A项;“开始”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的思想并不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6.与孟子和荀子将性善与性恶对立不同,董仲舒主张“性未善”,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
,退受成性之教于王。”董仲舒观点旨在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背离先秦儒家思想C.维护封建道德规范D.强化皇权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退受成性之教于王”可知,董仲舒的观点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
保障,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严格等级,A错误;董仲舒的观点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的发展,B说法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其的“君权神授”,故C错误。7.中国古代综合性临床书籍多于基础。迄今为止,《内经》类及相关注释、校勘书籍有400多种,而临床各科书达数千种之多。这说明中国古代医学A.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历史
渊远流长C.具有很强的实用性D.蕴涵丰富内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综合性临床书籍多于基础”“临床各科书达数千种之多”,说明中医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故选C项;中医书籍受儒、道、佛思想影响较多,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排除;BD项
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8.757年,李白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
口的《早发白帝城》。这体现了唐朝A.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B.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C.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英武豪放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可知,这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思想(或民本
思想),说明唐朝的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永王割据严重违背的纲常伦理道德,B选项错误;李白并不属于边塞诗人,C选项错误;人本思想属于儒家思想,而非佛道思想,D选项错误。9.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
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
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
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10.在“祖制不可变,天意不可逆”的政治思想影响下,明朝有阁臣上疏:“天下大器,帝王大福,器久则必做
,福盛则必衰。”因此“天变之时”,阁臣应用票拟、辞职、劝谏、拒不草拟诏书等办法以“抗衰”。明朝阁臣的这些主张()A.促使中央决策执行效能显著提升B.致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C.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节君主政治
D.表明内阁阁臣左右君主决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利用“祖制和天意”影响皇帝,阻止君主有违君德的行为,以此起到调节君主政治的作用,内阁一方面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了约束作用,C项正确;“显著
提升”材料无法体现出,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未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B项;内阁始终为皇权服务,“左右君主决策”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1.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
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学成正统思想C.体现了程朱理学走向极端D.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朝社学官办为主,且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和明朝律令
,反映了明朝社学以教辅政的目的,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故选A;儒学早在汉代就已经成为正统思想,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程朱理学走向极端,故排除C;明朝社学并没有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故排除D。12.据说,王阳明曾相信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而连续七天
“格”竹子之理,结果“理”未明却得了一场大病。不懈摸索的他,终于在贵州龙场驿突然觉悟。他悟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A.“心即理也”B.“格物致知”C.“正君心”D.“致良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王阳明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D项正确;“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观点,排除A项;“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排除B项
;“正君心”是朱熹的观点,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面是清代安徽书院空间分布统计表。据此可推知,清代安徽地区()地区总计总数名次占全省百分比所属县平均数政区密度名次的为徽州府58129%9.71宁国府20210%3.33安庆府
1839%3.04凤阳府1748.5%2.49A.官学教育仍占主导地位B.区域经济影响教育发展C书院教育得到政府鼓励D.思想文化地域特色突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安徽书院主要集中在皖南徽州地区,这是由于明清时期徽商崛起,皖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环境发达,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书院
教育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占比情况,故无法看出官学教育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支持与鼓励,排除C项;材料只列举了安徽四府书院分布,无法看出地域特色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4.截至1
840年,英国《泰晤士报》涉及中英鸦片贸易的报道共计128篇,它从经济和法律等多个维度制造近代早期中英之间的“冲突对立”。在此类报道的持续渲染过程中,中英贸易问题升级为涉及国家间国体、法制和外交的政治问题。这些报道()A.揭示了清政府
的腐朽和落后B.体现出中英贸易地位的不同C.助推了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D.借助舆论批评中国禁烟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泰晤士报》的报道把中英贸易问题政治化,凸显了中英之间矛盾,助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腐朽
、中英贸易地位的差异和批评中国禁烟运动,排除ABD项。故选C项。15.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的序中叙述到,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
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可以用来说明A.洋务派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思想先导C.洋务派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D.“中体西用”主张彻底冲破了旧观念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迈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排除A项;“洋务派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洋务派的“
体用观”,强调“中学为体”并未彻底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排除D项。16.20世纪初期,某报刊写道,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
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进化论思想被国人普遍接受C.变革成为了思想解放的潮流D.报刊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
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表明进化论思想对各种思想都有影响,变革思想促进思想的解放,故C项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进化论思想被国人普遍接受”,“普遍接受”不符合史
实,B项错误;维新思想的成熟是在19世纪末,不是20世纪初,D项错误。17.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
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A.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05年科举废
除后,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旧式价值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学生运动的高涨,排除B项;材料
未体现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8.1912年9月,孙中山在北京与梁士诒谈话时提到:“中国以农立国,倘不能于农民自身求彻底解放,则革新匪易(匪易,指不容易),欲求解决农民自身问题非耕者有其田不可”。材料反映了孙中山A.民生主义的内涵在不断丰富B.肯定农民在民
主革命中的作用C.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目标D.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但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材料“欲求解决农民自身问题非耕者有其田不可”说明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上
述材料说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故选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但不能说明孙中山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目标,排除C;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排除D。【
点睛】1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B.促进了新
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
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排除D项。故选B项。20.20世纪20年代初,有学者指出;"《周易》起始的阴阳二
元论和矛盾辩证法之间,儒家讲的‘躬行'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之间,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之间,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之间,都有某种相通之处。"该学者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A.理论来源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B.推动了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转型C.在华传播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D.适应了中国反封建斗争的需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之间,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
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之间,都有某种相通之处。”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关,这有利于在中国的传播,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与传统文化无关,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不能推动中国文化转型,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1.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场“历史性的政治干扰”,中断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任务。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由此开始在中国大规模传播。二者的观点实质上反映了A.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B.“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问题上的分歧C.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共产党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中断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任务”可以看出胡适认为五四运动破坏了新文化运动,进一
步思想解放的进程,转向政治运动,实际上是要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由此开始在中国大规模传播”实际上是要使中国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方向转变,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中国向何处去”,B符合题干的要
求,B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ACD选项都是片面和表面的理解,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B项。22.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
的,想要在两个革命中间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是“走不通”的。毛泽东的这一论述A.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明确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性质D.推动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在两个革命中间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故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等标志着毛
泽东思想的成熟,故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故B项错误;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没有转移,故D项错误。23.1980年4月,邓小平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
叫社会主义。”他在“南方谈话”中批评了“贫穷的社会主义”,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些思想A.实现了中国现代历史伟大转折B.确立了丈量社会主义的新尺度C.标志着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他在‘南方谈话’中批评了‘贫穷的社会主义’,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可知,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确立了丈量社会主义
的新尺度,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排除A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标志着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改革进入了逐步全面展开的新时期,排除C
项;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24.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邓小平两次讲话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两次讲话的重大意义是时间出处讲话内容(节选)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
、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1992年“南方谈话”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A.开启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新时代B.有利于打破思想束缚,坚定改革的信心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答案】B的【解析】【详解】两次讲话中,邓小平都强调了要充分借鉴吸收其它国家、民族的强项、
长处,这有助于打破思想束缚,坚定改革的信心,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代,排除A项;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仲舒根据时代需求,以先秦孔、孟、荀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吸纳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诸家的思想,以性善情恶的人性论为基础,大力推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价值观教化,形成了适应当时国情民性的新型价值系统。汉宣帝自称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
杂之”,既是刘汉王朝的内心直白,也是对董仲舒构建礼法合用治国模式的肯定。——摘编自李宗桂《董仲舒思想历史作用之我见》材料二佛道理论的精细化充分暴露了儒学的内在弱点。如何完善自身以及重回学术的至高地位,这成
为儒学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朱熹认为“释、老之书极有高妙者,句句与自家个同”,而现存的礼书对古礼删削颇为有限,难以通行至民间。有感于此,朱熹便以司马光的《书仪》为底本,复加删削,成《朱子家礼》一书。——摘编自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材料三顾炎武作为先锋性的代表人物
反对“空谈之学”,力倡以“修已治人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言”,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顾炎武主张人的内在本质即为“人道”,“人各有私”,“有私常情”。在顾炎武看来,“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
摘编自许苏明《顾炎武评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董仲舒儒学相比,朱熹理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答案】(1)历史影响: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构建了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促进了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特点:吸收佛道学说;世俗化;思辨性强;体系化。(3)思想:强调经世致用;肯定人的私心。历史背景: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理学束缚人们的
思想,崇尚空谈。【解析】【详解】(1)历史影响:根据材料“董仲舒根据时代需求,以先秦孔、孟、荀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吸纳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诸家的思想,以性善情恶的人性论为基础,大力推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价值观教化,形成了适应当时国情民性的新型价值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了
儒家思想,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根据材料“汉宣帝自称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既是刘汉王朝的内心直白,也是对董仲舒构建礼法合用治国模式的肯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了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实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了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特点:根据材料“佛道理论的精细化充分暴露了儒学的内在弱点”“释、老之书极有高妙者,句句与自家个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吸收佛道学说;思辨性强;体系化;根据材料“现存的礼书对古礼删削颇为有限,难以通行至民间
。有感于此,朱熹便以司马光的《书仪》为底本,复加删削,成《朱子家礼》一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俗化。(3)思想:根据材料“顾炎武作为先锋性的代表人物反对‘空谈之学’,力倡以‘修已治人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
空言’,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可知,强调经世致用;根据材料“顾炎武主张人的内在本质即为‘人道’,‘人各有私’,‘有私常情’。在顾炎武看来,‘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可知,肯定人的私心。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
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理学的弊端等角度分析顾炎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材料历史解释这三种发明(印刷、火药和磁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
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培根《新工具》(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播到欧洲,对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产生重大作用,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伏尔泰终其一生尊崇、仰慕中国的孔子。伏尔泰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
服力来影响别人,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伏尔泰以中国文化来抨击欧洲宗教的黑暗和专制,并大声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1895年,严复选译了《进化论与伦理学》,命名为《天演论》,宣扬人类同样适用“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
12年,中国工业建设会认为“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3)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以进化论作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武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
的开展。正是靠着一批留学生、一批精通外文又心甘情愿献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宣传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经验才被传入并融化进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大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才得以迅速提高,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火种。——摘编自《从跨文化传播视角看翻译的功能》参照
上表中的(1)(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4)的陈述。【答案】(2)孔子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丰碑之一。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助推了启蒙运动开展,对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斗争产生
重要影响。(4)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力地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中(1)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种发明和材料表中(4)对严复《天演论》的历史解释,可得出,历史解释要以历
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伏尔泰一生尊崇、仰慕中国的孔子加以解释为:孔子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丰碑之一。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助推了启蒙运动开展,对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斗争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完成
对(2)的陈述;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从跨文化传播视角看翻译的功能》中的阐述加以解释为: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力地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完成对(4)的陈述.27.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延平四贤,又称“闽学四贤”,是指两宋时期崛起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闽学四贤”是上承洛学(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下创闽学最重要的
代表人物。他们以孔孟思想为核心,批判地继承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福建在宋代以来,被时人誉为“东南全盛之邦”,且有“海滨邹鲁”之称。这固然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所致,但与“闽
学四贤”创立闽学及其学术教育实践,吸引众多学者不远万里入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广泛建立书院,聚徒讲学,对推动教育的下移和中国书院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闽学四贤”尚习行讲义气,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在两宋民族矛盾尖锐的当下,他们都力主抗金并积极宣
传,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彰显出深沉的民族气节。这种气节随着朱熹理学的广泛传播,内化为中华民族性格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注:朱熹因在福建讲学,弟子多为福建人,形成的学派世称“闽学”。——摘编自胡凤俤《试论延平四贤称谓演变及其文化内涵与影响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闽学四贤”开创闽学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闽学四贤”的重要贡献。【答案】(1)背景: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②国家分裂割据,民族矛盾尖锐。③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④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⑤洛
学兴起与发展,闽学四贤学术上一脉相承。(2)贡献:①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②推动福建的开发发展,使其成为“海滨邹鲁”。③推动宋代以后中国教育的发展。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解析】【分析】【详
解】(1)背景:根据“南宋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得出两宋时期城市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根据“力主抗金”“两宋民族矛盾尖锐”得出国家分裂割据,民族矛盾尖锐;根据“批判地继承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得出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根据“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的杨时、
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上承洛学”得出洛学兴起与发展,闽学四贤学术上一脉相承;根据所学,还可从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分析总结。(2)贡献:根据“创立闽学”“集理学之大成,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得出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根据“
对推动教育的下移和中国书院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海滨邹鲁”得出推动福建的开发发展,使其成为“海滨邹鲁”;根据“”得出推动宋代以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根据“内化为中华民族性格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得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点睛】
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