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20)页,491.6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c15786a5dc4e8361e236b1252a94e9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级高二4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考试范围:中国史;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遗址,有青铜礼乐器、青铜近战兵器铜渣坩埚碎片等出土。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程度不断加深B.自然经济古据经济主导地位C.金属器具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应用D.青铜器质量受到国家的重视2.据《左传》记载,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皆有策命,如封鲁时命以《伯禽》,封卫时命以《康浩》,封晋时命以《唐浩》,这些策命的内容大多是说明封赏的原
因、具体的赏赐和对诸侯进行教导与勉励。周天子的策命A.剥夺了诸侯再次分封的权利B.显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C.意在明确君臣关系以巩固政权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往往“以王命讨不庭(打着天
子的旗号,讨伐不朝于王庭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相标榜。相应地,讨论天下如何“定于一”也成为各家各派的中心话题。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人民渴望实现统一B.华夏文化认同广泛C.‘华夷观念影响深远D.礼乐制度根
深蒂固4.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体现了孔子思想主张中的A.仁B.礼C.中庸D.德治5.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
,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社会形势的变化D.弥补财政的亏空6.前赵的建立者刘曜(匈奴人)大量任用汉人为官,又在长安设立学校,选聘名儒传授汉族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些措施A.保证了前赵
政权的统治B.丧失了匈奴的民族个性C.推动了汉匈两族的交融D.融洽了北方的民族关系7.汉武帝时期,由国家统一招募煮盐的户主,盐户负担煮盐费用,官府负责提供煮盐的“牢盆”,并收购和销售盐户煮成的盐。这一做法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B.强化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C.实现社会治理效益的最优化D.排除民
间力量参与食盐生产8.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经济重心
进一步南移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9.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理念的做法是A.尊崇佛教等外来宗教B.任用突厥首领管理东突厥故地C.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D.首开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联系10.在《唐书》所记载的830名进士的比例为:士
族子弟占71%,寒素子弟占16%,小姓子弟13%。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B.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11.后晋节度使安重荣喊出“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的狂言。宋朝建立后
,宋太祖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采取的措施是A.中央设三省六部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C.地方设通判监督D.征兵制取代募兵制12.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
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A.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B.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C.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D.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13.契丹骑射、吐蕃马术、日本棋艺
等深受唐人喜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包括宫廷妃嫔、贵族妇女、宫女、优伶以及广大平民妇女等各个阶层,其所涉及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几乎与男子无异,如马球、蹴鞠、秋千、武术、射箭、舞蹈、拔河等。这表明当时A.中外文明互鉴交融B.尚武精神推动妇
女解放C.社会风气开放多元D.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14.王安石《周公论》载:“立善法于天下者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者则一国兴。"据此王安石变法中“善法”的出发点是A.推动社会转型B.加强中央集权C.整顿官僚机构D.实现富国强兵15.我国南宋时期,有两位著
名的学者,一位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典籍所作的注释被后世奉为经典。一位则是“心学”的开创者。下列表述与两位学者相对应的是A.“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发明本心”B.“万物之理终归于一”;“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C.“正君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16.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据此
可知当时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B.理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17.明代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该观点乎天理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C.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D.隐含-定的平等色彩18.经济学家刘逖以现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对1630至1840年中国GDP进行了估算,并由此得
出结论:清代人均收入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康乾盛世时--度跌至最低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赋税政策发生改变C.中原自然灾害频发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19.明清“民本”思想以传统的“民本”为旗帜,着力探讨重民、养民、富民、教民等基本内容,还倡导公天下
论、平等论、限君论、“以民养民”论、崇私论、义利并重论、保富论;从重教化到重知识;等等。这说明明清“民本”思想A.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B.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C.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D.超越了儒家传统思想
范畴20.“殿阁大学士,官仅五品”,“终永乐之世,未尝改秩”,明仁宗、宣宗时期打破了这一限制,不断提升阁臣的官阶,从五品加至三品,后又置大学士兼任尚书实职。据此可知A.内阁已成为行政决策机构B.阁臣的政治地位有所提
高C.封建君主专制出现了弱化D.六部尚书威胁到皇帝集权21.《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B.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C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22.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旨在A.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B.促进官方教育体系的完善C.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打破中国文学孤立的格局2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下列口号或学习内容按阶段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伸民权”“设议院”②师夷长技③文学革命④创立民国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24.下图反映了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属于F1的是A.清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官僚资本的大力支持25.1871年,左宗棠说:“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下列对此解读恰当的是①左宗棠具有较强的战略
洞察能力②当时俄国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④“窥吾西陲”包括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6.曾任中共领导人的王明认为,“必须对于工业城市的无产阶级加以最大的注意,绝不能
把工人阶级的武装暴动看成是对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简单响应或补充……谁不懂只有无产阶级是暴动的领导力量,谁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暴动策略丝毫也不懂。”此番言论A.源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加速了土地革命高潮的到来C.明显受苏俄革命模式的影响D.利于农村革命根据
地的壮大27.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剧团、新艺剧社、上海戏剧学校等中国京剧社团排演的《太平天国》《明末遗恨》《亡蜀鉴》《杨家将》等戏剧深受上海租界民众的喜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上海成为全国的戏曲中心B.民众关注国家危亡
C.文学革命的影响深入民间D.京剧艺术走向繁荣28.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针对青年提出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核
心在于A.开眼看世界B.君主立宪,维新改良C.民主和科学D.驱逐勒虏,恢复中华29.“第一,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
实是()A.《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30.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了成功。这表明革命成功必须要A.遵循理论,行动果断B.坚守城市,放弃
农村C.研究国情,实事求是D.领导正确,力量强大31.1912年,同盟会吸收了四个小党派,组建了由宋教仁有效地领导的国民党,在随后的大选中占据了下议院总席位596席中的269席,上议院274席中的123席,比其他三个支持袁世凯党派票数的总和还多,这表明A.北洋政府切实践行
民主制度B.民生主义的实施提高了国民党的支持率C.国民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国民党维护共和的努力得到较大的认同32.1903年的中日《通商行船续约》第9款规定: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任何国家在华取得的特权,日本都要“完全
无缺”地“一体均享”。这一规定A.促成了日本独霸中国B.有利于中日经济交流C.体现片面最惠国待遇D.促进了国际关系和谐33.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很多根据地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
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这种现象表明A.中共照搬了俄国式的革命道路B.中共忽略了中国农民的革命性C.农民尚未接受中共的革命目标D.当时革命仍存在教条主义倾向34.相
对于五四时期“胡适们”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观所持的固守倾向,“李大钊们”却能够自觉地与时俱进,即密切联系这种自由观在当时国内外不成功的实践效果,以及苏俄十月革命的世界性意义来进行反思性调整。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A.赞同西方式的自由主义B.选择马
克思主义的必然性C.照搬苏俄十月革命道路D.反思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35.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
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表明A.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B.中共工作重心即将转移C.毛泽东思想正走向成熟D.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突出36.从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增长的状态。结合下图相关信息,分析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A.中国政府大力引进外资B.香港澳门回归祖国C.计划经济体制长期推行D.改革开放不断深入37.1980年10月,深圳与香港合资企业竹园宾馆、友谊餐厅实行劳动合同制。1987年4月,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圳大
学毕业生求职就业的试行办法》,规定深圳大学的毕业生不统一分配。这些举措意在A.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B.缓解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C.逐步建立市场化劳务机制D.加快深港澳地区人员交流38.下图是关于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
,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C.国民经济基本恢复D.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39.1979年4月,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指出多数地方可以根据群众意愿实行“分组作
业,小段包工,按定额计酬的办法”。到1980年3月,全国实行包工责任制的核算单位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55.7%,包产到组的生产队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8%。由此推知,当时A.农村土地所有制完成变革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推向全国C.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D.中央酝酿建立市场经济体制40.据统计,《人民日报》中仅标题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数据为:1950年327篇。1951年255第,1953年253篇,1954年269篇,1955年209篇。报道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工商业
家、文艺工作者。这表明A.党和政府关心、算重劳动人民B.全社会都认可劳动的价值C.各行业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D.媒体发挥论的决定作用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41题14分,42题14分,43题12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
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该书共分为六部分,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筹海篇》2卷,是全书的总纲。第二部分:《图集》2卷,有世界五大洲分国地图。第三部分:《地志》66卷,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
度、军事活动、经济贸易、物产矿藏、宗教信仰、民俗风化等情况。第四部分:《筹海总论》4卷,辑录了关于沿海情形、筹海方法和论说。第五部分:《西洋技艺》12卷,附有西洋火轮船、火炮等设计样式图和分解立体图。第六部分:《地球天文合论》5卷,介绍了近代
自然科学知识。——根据《百度百科》整理材料二自台事后(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
、大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中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
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通达,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康有为《应诏统筹全
局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说明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指出该著作的历史地位。(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变法主张的目的和措施。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希腊
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各城邦从建立之初便十分珍视独立自治,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频繁。——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
册材料二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沿革表(部分)时代地方行政制度秦汉郡、县隋郡、县唐道、州(郡、府)、县元省、路、府、州(军)、县明省、府(直隶州)、县清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根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吴宗国《中
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城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和古代中国最稳定的级地方行政机构名称。(3)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试从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方面谈谈原因。43
.图4、图5、图6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代、唐代、明代)的治水活动(含水利工程)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整理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根据以上三图治水活动分布信息
,判断各图对应的朝代,并说明理由。2019级高二4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C【详解】从材料中的“发现了青铜器作坊遗址,有青铜礼乐器、青铜近战兵器铜渣坩埚碎片等出土”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金属器具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故答案为C项;A、D两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2.C【详解】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的策命内容大多是说明封赏的原因、具体的赏赐和对诸侯进行教导与勉励,这种仪式以及文本明确了隶属关系,有助于强化君臣观念,进而巩固政权,C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可以再次分封
,A正确;皇权至上、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特征,与早期政治制度特征不符,排除B、D。3.B【详解】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的愿望,排除A项;华夷观念影响深远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以王命讨不庭”“尊王攘夷”“定于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天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诸侯的“以王命讨不庭”“尊王攘夷”、各家各派的“定于一”都体现了当时以传统周礼为核心的华夏
文化被广泛认同,故B项正确。4.C【详解】材料信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中庸思想,故C正确;仁、礼、德治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错误。5.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重在征收人丁税
,而唐代则侧重征收田税,导致征税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形势的变化,C正确;改革者的愿望是主观因素,不是赋税征收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商鞅到唐朝,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弥补财政亏空是目的而非原因,排除D
。6.C【详解】材料反映了匈奴统治者传授汉族文化,学习汉族制度,这有利于推动匈奴与汉族的民族交融,故选C;这些措施有利于维护前赵统治,但不能保证,故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匈奴丧失了民族个性,故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匈奴与汉族两个民族,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地区,故排除D。7.B【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统-招募”“并收购和销售盐户煮成的盐”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这反映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得到强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政府对经济管理的强化,不代表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政
府的这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抑制了民间煮盐业的发展,与民争利,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发展,不能实现社会治理效益的最优化,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的强化,不代表排除民间力量参与食盐生产,并且“排除民间力量”表述错误,D项错误。8
.B【详解】材料反映出从汉代到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这主要是由于北民南迁过程中技术的传入,使其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环境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我国经济重心从唐朝安史之
乱之后开始南移,此时排除C;D项只是表现,且与主旨无关,排除D。9.B【详解】“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任用突厥首领管理东突厥故地正是这种政策的体现,B正确;A、C属于宗教政策,不属于民族政策,排除;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排除
D。10.C【详解】由材料“士族子弟占71%,寒素子弟占16%,小姓子弟13%”可知,唐朝的科举制虽然兼顾了多个社会阶层,但士族子弟仍占多数,这说明其还不完善,故选C;士族子弟虽占多数,但并不排斥其他阶层的进入,这说明科举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的,排除A;科举制下,寒素
子弟也占了16%,这在九品中正制实行时期是不可想象的,故B项结论错误,排除;科举制下,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均有机会出人头地,这是人才选拔范围扩大的表现,而非缩小,排除D。11.B【详解】宋太祖通过实行重文轻武的举措来抑制武将势力的膨胀,B正确;隋唐时期就已经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排除A
;设置通判是为了监督地方官员,与抑制武将势力无关,排除C;宋代实行的是募兵制,排除D。1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在经济领域的变法得到了神宗的支持,因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
难以维持”,这说明统治者的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所在,C正确;王安石变法是有统筹规划的,但是依然未能成功,排除A;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改革,排除B;范仲淹的改革是从政治领域启动的,但是失败了,排除D。13.C【详解】根据材料“契丹骑射、吐蕃马术、日本棋艺等深受唐人喜爱”“参加体育
活动的包括宫廷妃嫔、贵族妇女、宫女、优伶以及广大平民妇女等,其所涉及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几乎与男子无异,如马球、蹴鞠、秋千、武术、射箭、舞蹈、拔河等。”可知唐朝实行了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同时,社会多
个阶层的妇女可以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而多元,故C项正确;A项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体育活动,并非尚武精神,B错误;D项部分符合材料要求,错误。14.D【详解】
王安石认为好的立法与国家发展振兴大有益处,由此可知,王安石的立法是出于国家发展角度而言,即为了实现富国强兵,D正确;社会转型不是王安石重视立法的出发点,排除A;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是国家发展的一个侧面,不能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排除B、C。15.C【详解】朱熹为《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四部儒家典籍所作的注释被后世奉为经典,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朱熹提出正君心,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正确;道不行,百世无善治是程颢的主张,排除A;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
善质而未能善”,排除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排除D。16.D【详解】材料“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体现的是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D正确;题意没有体现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故A排除;题意
在强调民间对于杨业的赞扬与推崇,而没体现官方的统治思想,故B排除;材料体现对杨家将的传颂,没有体现神化,故C排除。17.D【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思想家注重内心的反省,认为凡人只要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这符合
王阳明的主张,其认为凡人和圣人在本心上没有本质差别,蕴含了一定的平等色彩,D正确;该思想家强调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A;陆王心学属于儒家学说,排除B;C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18.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乾时期清王朝开始改革赋税制度,特别是废除了人头税,由此带来
人口的激增,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人均收入不断下跌,故选B;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自然灾害频发并不是导致人均收入下跌的主要原因,排除C;康乾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松动,排除D。19.C【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着力于探
讨养民、富民、教民等内容,倡导公天下论、限君论、平等论,推崇义利并重论、保富论等,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下新兴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故C正确;继承传统民本思想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排除A
;明清“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有本质的不同,排除B;D说法错误,排除。20.B【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明仁宗、宣宗时期提高官阶并让其兼职尚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阁臣的政治地位,B项正确;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是行政决策机
构,排除A项;阁臣的地位、权力依附于皇权,其官阶提高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C项排除;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21.C【详解】根据材料“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涉
及的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等地,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正确;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社会性质未变,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排除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22.A
【详解】旧文学宣扬封建专制思想,陈独秀提出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是为了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答案为A项;陈独秀要求改革的是文学作品的思想,不是官方教育体系,排除B项;“全盘否定”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陈独秀主张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变化,是为了反封建斗争的需要,不是打破中国文
学孤立格局,排除D项。23.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伸民权”“设议院”是维新变法时期,师夷长技是鸦片战争后,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立民国是辛亥革命时期。由此可知,②①④③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24.B【详解】根据示意图可
以看出,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动力强于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内掀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正确;A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官僚资本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且其发展壮大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D。25.D【详解】左宗棠认识到俄国对中国的威胁,具有较强的战略洞察能力;当时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这是在19世纪60
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严重边疆危机;“窥吾西陲”包括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A、B、C项。26.C【详解】王明认为中国的革命应当关注的是城市工业无产阶级
,而非农村,这显然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说明王明受到苏俄革命模式的影响,C正确;王明的言论否定农村游记战争的地位,不符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排除A;王明以城市为中心言论容易导致革命失败,排除B;王明的言论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排除D。27.B【详解】材料中的“《太平天国》《明末遗恨》
《亡蜀鉴》《杨家将》”等戏剧都有保家卫国、反抗斗争的色彩,结合当时抗战的时代背景,这些戏剧受到上海租界民众的喜爱,反映出民众对国家危亡的关注,B正确;材料中没有介绍上海在全国戏曲中的地位,排除A;材料只能体现戏剧在上海租
界的影响,无法体现其在民间的影响,排除C;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排除。28.C【详解】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其核心主张是民主和科学,C正确;林则徐、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排除A;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维新改良,
排除B;孙中山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排除D。29.A【详解】抓住题干中的信息“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也成为"洋人的朝廷"“奋起救亡”的表现就是辛亥革命,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A项正确;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都发生在19世纪末,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CD项排
除。30.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的失败促使毛泽东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表明革命成功必须要研究国情,实事求是,故C正确;遵循理论,行动果断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坚
守城市,放弃农村是错误的路线,故B错误;领导正确,力量强大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31.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改组后的国民党能够议会选举中获得较多席位的原因主要是国民党当时为了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专
制独裁而努力,这得到了较大的认同,故选D;北洋政府是军阀独裁统治,没有践行民主制度,排除A;国民党的民生主义在当时没有得到践行,排除B;当时的国民党作为资产阶级政策,在社会基础方面并不广泛,排除C。32.C【详
解】无论哪个国家在华取得的特权,日本都要“一体均享”,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表现,故C符合题意;1903年日本尚未实现独霸中国,排除A;这一规定是不平等条约,不利于中日经济的交流,不能促进国际关系和谐,排除BD。
33.D【详解】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根据地农民对于苏维埃的内涵不清楚,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所列举的讹误现象,这说明当时的革命宣传中并未将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存在教条主义倾向,D政权;俄国的革命道路是城市为中心,而题干中描写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情形,说明中国走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排除A;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恰恰说明认识到了农民的革命性,排除B;农民只是对革命名词的内涵不清楚,不等于未接受中共的革命目标,排除C。34.B【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暴露、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对苏俄十月革命世界性意义的思考,促使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
西方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自由观进行扬弃,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新的思想武器,B正确;赞同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照搬苏俄十月革命道路和反思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则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D两项。35.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时,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因此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同志们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B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是在1949年春,而1949年4月渡江战役意味着解放战争基本胜利,排除A;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标志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排除C;毛泽东对党员的告诫不等于党的干部作风问题突出,排除D。36.D【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增长幅度明显加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
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故选D;大力引进外资只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部分因素,关键还是在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排除A;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2000年以前,排除B;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即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排除C。37.C【详解】深圳与香港合资企业竹园宾馆、友谊
餐厅实行劳动合同制,深圳大学的毕业生不统一分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深圳这些举措意在逐步建立市场化劳务机制,故C正确;这些企业不是国有企业,故A错误;这不是为了缓解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和港澳地区无关,故D错误。38.B【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可知,军费开支的增加,当时
是巩固人民政权时期,出于追歼国民党残余和武装土匪及抗美援朝的需要,因此B正确;建国初期的土改完成是在1952年底,A排除;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是在1952年底,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3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79年中央赞成农村地区“分组作
业,小段包工,按定额计酬的办法”,1980年全国实行包工责任制的核算单位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55.7%,包产到组的生产队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8%,说明中央的政策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也意味着这一政策本身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正确;农村土地所有制未发生变化,依然是集体所有制,排除A;B是题干现象而非“推知”的结果,排除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1992年中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40.A【详解】据题意可知,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频繁刊
发与劳动人民有关的报道,由此可以说明党和政府关心、尊重劳动人民,故选A;B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仅根据刊发的报道无法说明各行业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排除C;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41.(1)《海国图志》;魏源。历史地位:是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6分)(2)历史背景:受到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危机加深。(4分)(3)目的: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措
施:一是大集群臣,诏定改革;二是设上书处,允许天下士民上书;三是设制度局,协同皇帝议定新法。(4分)【详解】(1)“名称和作者”,根据材料一信息“《筹海篇》、《图集》、《地志》、《筹海总论》、《西洋技艺》、《地球天文合论》”得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历史地位”,依据所学知识
得出: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受到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影响;由材料二信
息“自台事后(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得出:《马关条约》签订后,危机加深。(3)“目的”,根据材料二信息“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措施”,依据材料
三信息“大集群臣于天坛、大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中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得出:一是大集群臣,诏定改革;由材料信息“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得出:二是设上书处,允许天下士民上书
;由材料信息“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得出:三是设制度局,协同皇帝议定新法。42.(1)特点:以城市为中心,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商品经济发达。(6分)(2)
制度:行省制;县制。(4分)(3)原因:古代中国通过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4分)【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古希腊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可知,古希腊
城邦以城市为中心,小国寡民;根据材料“各城邦从建立之初便十分珍视独立自治,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可知,独立自治;根据材料“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频繁”可知,城邦商品经济发达。(2)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元朝实行行省制;根据图表可知,古代中国最稳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县。(3)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通过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43.图4为唐代。理由:治水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南北数量相当,
这与唐代重视南方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情况相吻合。图5为明代。理由:北方各省(河北除外)的治水活动数量明显少于南方,沿海各省数量庞大,这与明代经济重心在南方、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的情况相吻合。图6为汉代。理由: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南方稀少,这与汉代经济重
心、政治中心在北方的情况相吻合。【详解】本题要求根据图示中的水利工程和治水活动数量的多少判断历史时期。由图中可以看出,图1中的治水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南北数量相当,这与唐代重视南方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情况相吻合,所以图1
是唐代;图2中北方各省的数量明显少于南方,沿海各省数量庞大,这与明代经济重心在南方、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的情况相吻合,所以图2是明代;图3中的治水活动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南方稀少,这与汉代经济重心、政治中心在北方的情况相吻合,所以图3是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