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960.435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1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2)页,960.43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b40594ca7086cb360ec220263a335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古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中,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

等的前提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的形成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即商业活动,尊重自由和平等,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在实质上反映了古代希腊商业上的

自由平等影响了其政治理念,D项正确;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基础而非前提,排除A项;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海外殖民并不“尊重自由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2.“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

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西欧奴隶制崩溃于A.公元前4世纪前期B.公元前5世纪前期C.公元4世纪后期D.公元5世纪后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3.1453年5月29日作战中,许多热那亚及威尼斯人得以登船逃离城市,当中

包括威尼斯军医尼科洛·巴巴罗,他写道:“土耳其人整天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屠杀基督徒,鲜血在整个城市里流淌,就像暴雨过后的雨水。土耳其人及基督徒的尸首都被抛进达达尼尔海峡,随着海水漂浮出大海,如同河渠上的甜瓜。”这次作战()A.使奥斯曼土耳其

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帝国B.拜占庭帝国大获全胜C.使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D.君士坦丁堡沦陷【答案】D【解析】的【详解】根据材料“1453年5月29日的作战中”“土耳其人整天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屠杀基督徒”结合所学可知是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

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故选D;16世纪后期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帝国,A错误;材料内容是拜占庭帝国灭亡,B错误;阿拉伯半岛统一的时间是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4.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的西非强国是()A.桑海B.阿克苏姆

王国C.印加王国D.马里【答案】D【解析】【详解】13世纪前期,马里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D项正确;桑海原为马里属国,15世纪后期,桑尼·阿里即位后沿

尼日尔河大力扩张,占领马里帝国中心城市廷巴克图,正式建立桑海帝国,与题干“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与西非马里帝国不符,排除B项;印加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南美洲统一的封建

主义君主专制帝国,排除C项。故选D项。5.1871年,德国地质学家莫赫到达该地,并断定这个遗址是古代文明人的杰作,这引发了一股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热和“石头文化”研究热。然而,西方一些学者出于殖民利益的需要,说愚昧的当地

人绝不可能建造出如此高水平的建筑。“当地人”是指A.班图人B.波斯人C.玛雅人D.印加人【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今津巴布韦境内的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在4—5世纪时,班图人开始兴建起了巨石建筑群,这符合材料描述,故选A;波斯人身处西亚地区,

不在非洲,排除B;玛雅人和印加人身处美洲,不在非洲,排除CD。6.玛雅文明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下述文明属于玛雅人创造的是()A.编制人口调查表B.筑成太阳金字塔C.发明“浮动园地”D.采用20进制【答案】D【解析】

【详解】古代玛雅人采用20进制,可能也知道零的概念,故答案为D项;印加人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筑成太阳金字塔,发明“浮动园地”,排除B、C项。7.下列哪一农作物不是古代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A.AB.BC.CD.D【答案】B【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B为水稻,其为东亚的文明培育而出,故符合题意;拉丁美洲地区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的种植业文明为今天世界提供了玉米、马铃薯、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

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规定土地所有权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深受洪水泛滥之害,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A项正确;中国古代

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9.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

断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以及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10.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A.遗

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能直接佐证“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墓葬的规模和墓

葬中随葬品的数量以及质量,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反映出部落中少数特权阶层对财富的占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项正确;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反映出当时水稻的种植,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反映出当时住宅布局的特点,排除

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反映出该遗址存在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11.秦朝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加强管理,政府设立多种职官及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这表明秦朝

A.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B.农本观念受冲击C.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D.以立法管理经济【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政府设立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表明秦律注重经济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农、商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农本观念受到冲击,

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看出是私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12.美洲某文明古国鼎盛时期,王是统治全国的专制君主。其下,是由四个行政区的最高长官“苏尤约克阿普”组成的理事院。再下是统辖四万人的军区。下述表述符合该文明古国社会状况的还有A各政区

下按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B.政府编制人口调查表以均分田粮C.政府大力灭绝被征服地区的居民D.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以扩大外贸【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洲”“王是统治全国的专制君主”“由四个行政区的最高长官‘苏尤约克阿普’组成的理事院”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是印加帝

国,结合所学可知,印加帝国各政区下按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A项正确;印加帝国编制人口调查表是为了收税和征兵而非均分田粮,排除B项;印加帝国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排除C项;印加帝国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排除D项。故选A项。13.俞森《荒

政丛书》卷五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中国古代A.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B.已显露近代化曙光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古文大意为:一妇女,每天

纺棉三两,每个月可得到布二匹,通过织布获得的收入,可以供家中数口人之用,剩余的还可以拿来换钱、换粮食,或者缴纳税收。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A错误。小农经济虽然对外有交流,但是依旧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故B错误。根据“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可

知,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对外有交流,故C正确。直至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D错误。14.先秦时期,官方颁布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

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农业经

济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方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不是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故排除A项;争霸战争对农业的推动和耕作技术的突破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故排除C、D项。【点睛】本题的关键内容在于官府“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和农

业生产”,由此体现了官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的的15.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这表明,夏、商、周时期A.是中国

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周属于青铜时代文明,而此时期马、牛、羊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因此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六畜的齐备体现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所以B项

正确;农业养殖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所以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因此D项错误。16.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

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C.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

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答案】D【解析】【详解】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得人类得以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逐步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故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不是开始。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项都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秦代,南方的主食以稻为主,而北方的主食以粟为主。粟是黍和稷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粟就是产量最大,也是秦人最常吃的食品。在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种植大小麦为最多

,其次是粳稻和粟类;北方草原地区以种植荞麦、高粱为主;西北高原地区以种植粟类为主;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最多。这种因地理气候的差异而形成的几个不同作物区,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各作物区种植的主要谷类成为各作物区人民的主食来

源。——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魏晋南北朝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秦汉一脉相承,但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时代色彩。这一时期的主食有饭、饼(蒸饼、汤饼、油饼、烧饼、胡饼等)粥等。佐餐的菜肴副食,富贵人家以肉、鱼、禽、蛋等为主,穷人则以盐豉、燥蒜、蔬菜为主。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彩,主

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为最主要的食品。副食以葱、韭、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一时风尚。前述胡

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材料三饮食方面,宋人引进了早熟的占城稻,不啻多了一季的收获。而且,新品种的稻米皮薄糠少,可以食用的米粮重量也增加不少。北方及中部,麦类取代

小米成为主要的食粮。五代以后,豆腐成为家常食物,麦类与豆类富含蛋白质的制品,如面筋、豆皮等,也已是日常食用之物。这些素食的出现与推广,当与佛教禁杀茹素的要求有相当关系。宋元之世,讨论食疗养生治病的著作颇多。举例言之,宋人陈直《养老奉亲书》及元人邹铉《寿亲养

老新书》都详论老年人饮食应予注意处,也介绍了一些特具营养价值的饮品与食物。——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至宋元饮食结构的特点。(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以来饮食特点形

成的原因。【答案】(1)饮食习惯地域特色明显;稻类和麦类是主食的主要食材;饮食结构与身份等级关系密切;饮食习惯处于不断的交流融合过程;饮食习惯具有传承性,多元性;素食出现并得到推广;注重食疗养生。(2)地理气候的差异导致地域特色明显;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社

会等级观念浓厚;秦汉以来民族融合的影响;物种的交换;宗教因素的影响;对外交往的活跃。【解析】【详解】(1)根据“南方的主食以稻为主,而北方的主食以粟为主。”得出饮食习惯地域特色明显,稻类和麦类是主食的主要食材;根据“富贵人家以肉

、鱼、禽、蛋等为主,穷人则以盐豉、燥蒜、蔬菜为主”得出饮食结构与身份等级关系密切;根据““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一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得出饮食习惯处于不断的交流融合过程;根据“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彩,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

食为最主要的食品。”得出饮食习惯具有传承性,多元性;根据“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为最主要的食品。副食以葱、韭、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得出素食出现并得到推广,注重食疗养生。(2)根据所学可从南北地理气候的差

异、政治体制的影响、民族融合、对外交往等方面概括。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自西周出现采矿业,春秋时期有了冶铁业。现有文献显示,西周至明清历代历朝都有政府管制矿产和冶铁业的记载。汉朝,官方为限制地方势力,实施严格的官营冶铁和税收管理,并杜绝地方私自铸铁。明朝初期,在时间上临近工

业革命的开端,明太祖认为矿冶业劳民伤财,下令停止采矿冶铁,后虽有所松动,但终又行禁令。康熙和雍正统治时期都禁止包括冶铁在内的矿务。2000多年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严管采矿冶铁业,造成了中国冶铁业技术很容易因政府的禁铁政策而丧失整体传承的连续性。因此,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

末期的100年闰,中国的冶铁业很快从领先世界沦落到极度落后于世界的境地。——摘编自毛卫民《古代中西方铁器应用的比较》材料二1856年,德国人西门子构想了一种具有熔池的高效炼钢炉。基于西门子的构想,1864年法国人马丁建造

了第一个专用炼钢设备,被称为西门子一马丁妒,又名平炉。由此开始了现代的炼钢生产。在发明了平炉炼钢法之后,西门子尝试用直接还原法来为平炉生产无需高炉而直接产自铁矿石的生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做了大量的尝试。1867年,他获得第一个专利。1856年英国人贝斯麦公布

了一种转炉炼钢法,在一个可以翻转的熔池内把空气欢入生铁来炼钢的高效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西欧地区生产的酸性生铁。1878年,英国的托马斯发明了把炉砖改造成碱性砖的托马斯法,并迅速在法国和德国得到推广

应用。随即,1895年英、美、法、德的钢产总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吨。从历史上来看,优质钢铁材料的大规模生产,有力地支撑了工业革命的推进。——摘编自王龙《论近现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统治者对采矿冶铁业严管政策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与近代欧洲钢铁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答案】(1)影响:政府垄断冶铁业,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利于防范地方、民间借助采矿冶铁业迅速强

大而导致的反叛;造成了以经验积累的方式形成的先进冶铁技术难以在全国推广。(2)不同走向:中国古代冶铁业走向衰落;欧洲钢铁业蓬勃发展。原因:(国家政策)中国古代对工商业轻视和限制,近代西方国家对钢铁业重视和对专利的保护;(技术传播的因素)中国

古代技术工业传承具有封闭牲,近代欧洲各国的技术思想和钢铁生产互相借鉴、融合;(技术发明因素)古代中国缺乏像欧洲工业革命期间层出不穷科学家对钢铁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与近

代欧洲钢铁业发展的不同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封建统治者对采矿冶铁业严管政策的影响,可由“西周至明清历代历朝都有政府管制矿产和冶铁业的记载”“汉朝,官方为限制地方势力,实施严格的官营冶铁和

税收管理”“造成了中国冶铁业技术很容易因政府的禁铁政策而丧失整体传承的连续性”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中国古代与近代欧洲钢铁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的冶铁业很快从领先世界沦落到极度落后于世界的境地”“从历史上来看,优质钢铁材料的大规模生产,有力地支撑了工业革命的

推进”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国方面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严管采矿冶铁业”,和英国方面的“1867年,他获得第一个专利”“1878年,英国的托马斯发明了把炉砖改造成碱性砖的托马斯法,并迅速在法国和德国得到推广应用”,并结合所学当时各自的社会状况和政府政策等等来回答。19.汉

代农耕材料一东汉牛耕图画像石上图为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情景。材料二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

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摘编自东汉农学家崔寔《政论》(1)对比分析“东汉画像石”与崔寔《政论》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2)指

出上述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价值。【答案】(1)信息:政策角度:两汉时期,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改进推广耕作技术。空间角度:两汉时期先进的农耕技术由中原地区推广到南方(淮河流域)和东北(辽河流域)。经营角度:画像石中心为农夫驱牛犁地

,少年在身后提篮播种,女子弯腰挥锄劳作,老妇挑担送饭到田头,反映出以家庭为基本的单位进行生产。艺术角度:墓室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画面生动形象,主次分明,体现了其乐融融的农家田园生活,极具艺术价值。(其他言之成理也酌情

给分。例如:两汉时期,有多种农耕方法,有二牛一人,也有二牛多人,反映农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分析价值:墓室画像石属于实物史料,是历史上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文物,反映墓主人生前

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情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崔寔是东汉农学家,是当时人记载当时事,文献史料又是重要的史料载体,对研究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信度高。按照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两则史料相互印证、相互弥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精耕

细作的特点。【解析】【详解】(1)信息:根据材料一“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图中“合家辛勤耕作”等信息及材料二中“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

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策上,汉代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和耕作技术的改进与推广;空间上,汉代先进农耕技术由中原地区推广到南方和东北;经营上,画像反映出以家庭为基本的单位进行生产;艺术上,

画面生动形象,主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还可以从汉代出现多种农耕方法,反映了农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等角度进行提炼与说明。(2)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分析价值:结合所学知识,从墓室画像

石是重要的文物史料,反映了墓主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等方面对材料一进行分析;从崔寔作为东汉农学家,他的记载对研究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信度高等方面对材料二进行分析。此外,强调史学研究要遵循二重证据法,两则史料相互印证、相互弥补,

才能真实反映出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特点。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武帝元光年间,“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纱”。随后武帝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

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渠——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

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渠,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1979年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

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条件并概括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答案】(1)条件:统治者重视;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水利工程经验的积累;特点:数量多;集中在关中地区;发挥多重作用;技术先进。(2)意义:缓解了北方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不足;补充北方地区地下水,改善水资源环境;有利于南方地区防洪减

灾;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发展;协调南北水资源,实现合理利用。【解析】【分析】【详解】(1)条件:根据“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得出统治者重视;根据“西汉武帝”,联系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上国家统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等分析总结,还可从水利工程经验的积累等角度总结。特点:根据“

龙首渠……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得出数量多;根据“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得出集中在关中地区;根据“改善城市用水”“农田的灌溉”“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得出发挥多重作用;根据“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分析

得出技术先进。(2)意义:根据“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得出缓解了北方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不足;根据“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得出补充北方地区地下水,改善水资源环境;根据“”得出有利于南方地区防洪减灾;根据“综合利用,统筹兼顾

,南北两利”分析得出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发展;根据“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分析得出协调南北水资源,实现合理利用。【点睛】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