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6)页,1.47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3d57c59cd43260b706a55a6ae0db61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N(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
-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种群的最大值K=200,则种群数量在S1~S3时,种群数量增长加快;种群数量在S3点时,即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S3~S5时,种群数量增长减慢。【详解】A、“S”形曲线的环境阻力一直存在,环
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早在S4点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B、K/2=100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K/2值即S3点之前进行,B错误;C、S3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较快,既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
利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K/2),C正确;D、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S3,即(K-N)/K值为0.5时,D错误。故选C。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
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不大【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
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B、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B错误;C、年龄组成是种群数
量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D错误。故选C。3.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
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的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
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为年龄组成。【详解】A、图1中b为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
的主要依据,A正确;B、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C、由分析可知,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故两者表示的含义相同,C错误;D、由分析可知,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
C。4.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能够为生产实践服务。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城市人口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其人口数量必然持续下降B.“全面放开三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C.性别比例可影响出
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标记重捕法可用来调查棉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与实际值有差异【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数量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详解】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若某城市人口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其人口数量可能会持续下降,但比如某一时期迁入该城市人口较多,也会导致人口数量上升,
A错误;B、“全面放开三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与性别比例无关,B错误;C、性别比例可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D、调查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小的动物
常用样方法,调查棉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D错误。故选C。5.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数量变化除了“J”型和“S”型增长,还有稳定、波动和下降等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是因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D.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3、种群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
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详解】A、种群的数量变化除了“J”型和“S”型增长,还有稳定、波动和下降等,A正确;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的增长速率仍然大于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
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C正确;D、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正确。故选B。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1mm×0
.1mm的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是计数室某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载玻片厚度为0.1mm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该小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
应计为9个D.滴加培养液后,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计数【答案】D【解析】【分析】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的(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3)将血球计数
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详解】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血球计数板上计数室的深度为0.1mm,A错误
;B、在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B错误;C、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C错误;D、在计数室,先把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最后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D正确。故选D。【点睛】7.某科研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16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
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次数捕获鸟总数(只)灰喜鹊(只)画眉(只)第一次捕获30648(标记后放生)37(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获29843(其中6只带标记)32(其中8只带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生活习性B.根据统计结果可估算出该区域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为21.5只/hm2,画眉的种群密度为9.25只/hm2C.重捕时扩大调查的范围,重捕到的标记的个体数占重捕到的个体总数的比例上升D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答案】C【解析】【分析】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
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详解】A、为了使统计结果更精确可靠,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生活习性,A正确;B、根据标记重捕
法的计算公式可估算出该区域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为(48×43)÷6÷16=21.5(只/hm2),画眉的种群密度为(37×32)÷8÷16=9.25(只/hm2),B正确;C、重捕时扩大调查的范围,重捕到的标记的个体数占重捕到的个体总数的比例下降,C错误;D、标记的
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计算的结果会偏大,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D正确。故选C。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部分个体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所得到的种群密度数值偏大B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时,所做标记应当醒目,以便再次捕捉C.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D.运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答案】A【解析】【分析】样方法一般调查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需注意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一般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需注意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详解】A、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个体身上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时被标记的个体数减
小,因此计算所得到的种群密度数值偏大,A正确;B、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所做标记不能太过醒目,B错误;C、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算值,C错误;D、运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统计样方内部的
个体以及样方线相邻两边(含顶角)上的个体,D错误。故选A。9.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N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为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K值为750个,N值为20个B.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小于K值时种群数量上升C.当种群数量小于N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大于N值时种群数量上升D.若该种群的起始数量分别是75、300、800,则理论上种群的最终数量
依次为0、600、600【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小于10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种群数量为100-600,种群增长量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
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00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当种群数量小于100时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小于0,所以100是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即N值,A错误;B、种群数量小于N值10
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故种群数量小于K值时种群数量不一定上升,B错误;C、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60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故种群数量大于N值时种群数量不一定下降,C
错误;D、当种群数量为75时,数量小于100,种群数量下降,最终数量为0,当种群数量为300时,种群数量增加到K值达到最大,最终数量为600,当种群数量为800时,种群数量下降到600,维持稳定,D正确。故选
D。10.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常用的样方法包括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③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长白山脉东北虎的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
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④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①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2、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
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详解】①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是一个种群,①错误;②常用的样方法包括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等,②正确;③东北虎为猛兽,数量少,不易捕捉,不能用标
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可在动物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进行自动拍摄照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确定该动物数量,③错误;④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能预测种群密度的
变化,④正确;⑤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
度的重要因素,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11.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
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D.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
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图1中的A点、图2中的C点、图3中的E点为K/2值,种群增长率最大;图
1中的B点、图2中的D点和图3中的F点为K值。【详解】A、图1、2、3都是表示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正确;B、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点为K/2,B错误;C、图1中A点、图
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增长速率最快,C正确;D、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速率为0,D正确。故选B。12.图甲农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
的关系(①表不出生率,②表不死亡率)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B.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对应于图乙中
的c点D.种群增长速率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甲分析,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为增长型,且为J型增长。据图乙分析,a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a~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加快;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
迁出率,A错误;由图甲可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仍然在增长,对应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速率为0,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c,C正确;群
增长速率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持续快速增长,而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应该在c点捕获,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
的考查。1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被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降低,则实际的种群数量应比统计的结果偏大B.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合均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的统计结果偏大或偏小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可用样方法D.采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前提是调查的生物不活动或活动
范围小【答案】A【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
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详解】A、若被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降低,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会导致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即实际的种群数量应比统计的结果偏小,A错误;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合均匀即进行重捕,如果捕捞在有标记个体的地方,会导致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增多,最终统计数值偏小,如果捕捞在其他地方,会导
致捕捞的标记个体数目减少,则最终统计结果偏大,B正确;C、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也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例如树叶上的蚜虫,C正确;D、采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适用于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小生物,D正确。故选A。14.下列结合种群特
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的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雌雄个体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④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
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详解】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则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的个体数多,出生率最高,B正确;④是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C错误;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5.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A.图1、2所示
为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I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D.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
【分析】1、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
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详解】A、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图1曲线II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B、
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C、曲线Ⅰ表示J型增长,曲线Ⅱ表示S型增长,曲线I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C正确;
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种内斗争不是最激烈的,D错误。故选C。16.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图
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一般不同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IV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达到最大值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K值各不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
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锥形瓶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锥形瓶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的的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锥形瓶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
开始下降。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
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详解】A、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一般不同,A正确;B、通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C、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
数量多,故其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达到最大值,C正确;D、Ⅰ、Ⅲ锥形瓶中培养液的体积相同,虽然起始酵母菌数不同,但种群的K值相同,Ⅱ、Ⅳ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也相同,D错误。故选D。【点睛】17.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①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②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③图丙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④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
,为了获得最大可持续捕捞量,应在K/2点捕捞A.一种正确B.两种正确C.三种正确D.四种正确【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曲线甲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乙表明该种群
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丙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丁表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
。【详解】①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由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所以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①正确;②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②错误;③图丙中,当外界干扰
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所以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③正确;④当种群数量维持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捕捞的剩余量应为K/2,可以保护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④错误。故选B。18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所示模型能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B.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C
.甲图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乙图中abcd依次对应D.乙图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详解】由甲图可知,曲线①过程代表H(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同时P(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也
增加且增长率越来越大;曲线②过程代表H(猎物)的种群数量减少,但P(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仍保持增加,但增长率逐渐减小;曲线③过程代表H(猎物)和P(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均减少;曲线④过程代表H(猎物)的种
群数量开始转为增加,但P(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仍保持减少。即甲图中的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可分别与乙图中的abcd四个阶段相对应。由分析可知,当猎物和捕食者两者之一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其结果均是抑制最初引起变化发生的条件,这体现
了两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两者种群数量相互制约,使得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故A、B和C均正确。由图乙可知,H曲线先开始增加并且先开始减少,P曲线的消长呈现“跟随”现象,可据此推知,乙图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D错误。【点睛】在猎物与捕食者的数量变化中,由于猎
物数量的增加,捕食者的食物增多,种群数量增加,继而导致被捕食者即猎物的数量转为减少。19.如下三图均与种群“S”形增长有关,对三图进行对比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足,种
群数量增长较快B.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速率约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D.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速率等
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增长呈现S型。甲、乙、丙中的t1点均对应K/2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甲、乙、丙中的t2
点均对应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详解】A、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内竞争小,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B、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C、t1--t2之间,由
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少为0,C正确;D、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环境资源有限,种内竞争激烈,种群增长速率为0,D正确。故选B。20.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试管中,通气培养
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经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图乙曲线a、b是两批
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每个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甲所示,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5×108个B.图乙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是a>bC.血细胞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一块盖玻片只能覆盖一个计数室D.视野中酵母菌存在“抱团”现象,可能与取样
前没有充分振荡、摇匀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采用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在计数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1、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
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3、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
4、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一般可采取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处理,另两边不计数。5、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
,再取其平均值。计数时应不时地调节焦距,才能观察到不同深度的菌体,按公式计算每mL(或10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详解】A、由图甲分析可知,图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为24-4=20,则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10×
1000÷0.1=5×108(个),A正确;B、由图乙可知,曲线b达到K值较快,而曲线a达到K值需要的时间较长,即增长过程缓慢,因此曲线b达到K值时剩余的营养物质少于a,即营养物质剩余量a>b,B正确;C、一块盖玻片能同时覆盖两个计数室,
C错误;D、视野中酵母菌存在“抱团”现象,可能原因是取样前没有充分振荡、摇匀,酵母菌没有分开,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21.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株。(2)图乙表示
某区域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种群数量。调查该区域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m2。(3)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征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下图所示结果。①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
,甲的产量较甲∶乙=6∶4时(填“多”或“少”),原因是。②如果在该条件下农作物甲单独自然生长,则其种群将出现“”形增长,其环境容纳量K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1)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③.8
(2)①.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②.S0(3)①.少②.超过了密植限度,种内斗争加剧③.S④.阳光、矿质元素、水分等【解析】【分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为样方法,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在资源空间无限、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
“J”形增长,而在自然条件下则呈“S”形增长。【小问1详解】一般采用样方法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一般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来确定样方的取样方法、大小等。对某一个样方中
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据此分析图示可知,样方内有5株,上边及左边共有3株,故记录的数目应是8株。【小问2详解】图乙显示,物种数目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当样方面积增加到S0时物种数目达到最大值,此后物种数目不再随样方
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物种数达到最多时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0,此面积是调查该区域物种数的最佳样方面积。【小问3详解】①由图可知,当播种比
例甲∶乙=8∶2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时减少,乙的产量更低,可推测此时影响甲的产量的主要原因不是甲、乙两种群之间的竞争,而是因为甲种群密度过大,种内斗争加剧,限制种群的发展,导致甲产量减少。②甲单独自然生长时,仍然要受到光照、矿质元素、水等因素的影响,故种群应呈“S”形增
长。22.“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为标准。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大熊猫存活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注:环境阻
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因素。)回答下列问题。(1)当环境阻力为0.01时,大熊猫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2)由图可知,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填增大、减小或不
变),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当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不小于40只时,推测该地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原因是。(4)对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分析,常需调查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它们属于种群的特征,其中种
群密度是指。【答案】①.60只②.增大③.增大④.J型增长⑤.环境阻力为0,则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为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的理想条件⑥.数量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解析】【分析】据
图分析可知:种群灭绝概率与初始种群规模和环境阻力的大小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曲线结合题目分析作答即可。【详解】(1)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为标准,据图中曲线可知,当环境阻力为0.01时,大熊猫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60只。(2)据图分析可
知,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的灭绝率越高,即种群的灭绝可能性会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增大。(3)若环境阻力为0,则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为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的理想条件,此种条件下种群的
增长曲线为J型增长。(4)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通过分析曲线图和表格
数据的能力,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一般规律,能读懂题图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23.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
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2)图1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填“K1”或“K2”)。(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1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A.食
物和天敌B.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会变小。(6)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前4年该种群数量(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将呈形曲线增长。【答案】(1)曲线图(2)①.“J”②.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3)K1(4)B(5)K值(或环境容纳量)(6)①.基本不变②.“J”【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②“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与密度有关。用N表示种群数量,当N
=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N>K/2时,种群增长速率降低,N<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2、在环境条
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小问1详解】数学模型包括曲线图、公式,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小问2详解】种群增长曲线主要包
括S型和J形,图中A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增长趋势近似于J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小问3详解】从图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围绕着K1波动,故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小问4详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
,D段种群数量变化处于波动状态,说明此时的环境能够容纳此时的种群数量,而C段的种群数量变化急剧下降,应该此时发生了突变的因素如气候骤变或传染病,所以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故选B。【小问5详解】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
围的缩小,说明此时的环境对该物种来讲,环境变得恶劣,故其K值(环境容纳量)会变小。【小问6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前4年该种群λ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9年的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减少的,所以此时松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第16~20年λ大于1且恒定,
种群数量增加,呈J形曲线增长。24.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I、II、III、IV,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经过a点所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某种渔业产品的数量增长符合I曲线,在保持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依据自然界
“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捕捞作业时,应该使种群数量保持在左右,原因是。(2)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
趋势。(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填“K1”“K2”或“0”),要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采取法。图示模型为数学模型中的曲线,相较于数学公式,它的优点是。【答案】(1)①.K1/2②.K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能持续获得较大的捕
获量(2)IV(3)①.K2②.样方③.能更直观地反映数量变化的趋势【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
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小问1详解】若经过a点所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某种渔业产品的数量增长符合Ⅰ曲线,即该种群的K值为K1,在保持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在进行捕捞作业时,应该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1/
2左右,因为K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能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小问2详解】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属于物种入侵,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会出现“J”型增长,对应曲线Ⅳ。【小问3详解】东亚飞蝗作为一种害虫,应控制其数量,故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
制在0,则不能提供给以其为食物的营养级生物能量,控制在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要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采取样方法。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等形式,相较于数学方程式,曲线图的优点是能更直观的反映数量变化的趋势。25.油松是我国北方常见树种,高度可达30m
,在建筑、造船、家具制造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为合理保护、开发林业资源,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油松林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是研究人员调查的该地区阴坡与阳坡油松的图。据图推断,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填“增加”或“减少”)。(2)图乙是研究
人员绘制的油松死亡率曲线。据图分析,油松在阴坡比在阳坡上的整体死亡率(填“高”或“低”),可能与阴坡、阳坡的条件差异大有关。(3)图乙中,阳坡油松以15年为周期呈现死亡率高峰,发生这种波动的原因是每当油松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填“种内”或“种间”)竞争加
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这给我们合理利用油松带来什么启发?。【答案】①.年龄结构②.增加③.高④.光照⑤.种内⑥.确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时期,有效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
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1)题中图甲表示该地区阴坡与
阳坡不同树龄油松的株数,即阴坡与阳坡油松的年龄结构图。据图可知,幼龄阶段的油松株数较多,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一般情况下,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增加。(2)据题中图乙可知,油松在阴坡比在阳坡上的整体死亡率高,这一现象应主要与阴坡、阳
坡的光照条件差异大有关,阳坡光照充足,有利于油松生长。(3)当油松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生活空间和营养物质不足,种内竞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依据上述研究,可确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时期,有效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点睛】本题考查结合图示考查了种
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图中曲线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