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1.244 MB
  • 2024-11-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docx,共(9)页,1.244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80b2fe28b14866ba156cbc133a787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试卷高一历史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调研时长9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1.5﹡40,共60分)1.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

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A.考古发掘B.史书记载C.神话传说D.学术论著2.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

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良渚文化说明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②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③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④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下列关于夏朝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②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③是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④殷墟

是夏文化的遗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诗经·鲁颂》:“建尔元子(长子),俾(使)侯于鲁。大启(开辟)尔宇(疆土),为周室辅。”这段材料可用以研究①内外服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共和行政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5.下列是对我国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评述

,其中正确的是()①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手工业的主要部门②青铜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③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④青铜材质的农具大量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如图为2019年山西警方从境外

追回被盗的青铜重器“晋公盘”,该盘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给女儿的嫁妆之一。“晋公盘”内壁,发现铭文183字,记载了晋文公祖先辅佐周天子开疆拓土、治理晋国等功绩以及的将女儿孟姬嫁到楚国的过程。下列对其史学价值认识正确的是()①为研究晋国历史提供直接证据②呈现了家庭手工

业的最高水平③是研究春秋青铜工艺的实物资料④说明长江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7.《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王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这种变化说明()A.鲁国当时实力最强B.周王是天下共

主C.鲁国服从周王调遣D.周王室逐渐衰微8.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④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

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观因素是()A.生产力的显著提高B.道家学派提倡变法C.国君谋求争霸战争中的优势D.周王室衰微,失去政治优势

10.对以下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起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A.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B.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C.法

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D.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11.归纳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之罘立石刻辞颂德,称“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的戎兵。”此材料意在铭颂秦始皇A.统一六国B.建立皇帝制度C.设立郡县D.征服南方越族13.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夏朝B.西周C.秦朝D.东汉14.在秦始皇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既有对中国文化教育影响深远的措施,又有严重摧残文化的措施,这两方面的突出表现分别是①统一文字②统一度量衡③焚书坑儒④严刑峻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A.适应了经济恢复

和巩固统治的需要B.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C.取代了已过时儒学D.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16.如图中政治制度的确立,目的在于()A.削弱和分化相权B.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D.对地方进行监察17.公元前127年,主父向汉武帝提出: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的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A.削弱王国势力B.恩泽贵族C.实现民族交融D.增加税收18.汉代共历29帝,享国407年。下列汉代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光武中兴②文景之治③汉武盛世④党锢之祸A.①②③

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19.下图为《东汉中期后期政局变化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A.外戚专权、宦官得宠B.宦官得宠、党锢之祸C.宦官专权、皇帝亲政D.党锢之祸、太后摄政2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战国至西汉间

的《黄帝内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B东汉《神农木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C蔡伦改进造纸术改变了书写材料D班固撰写《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AB.BC.CD.D21.《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东汉156年),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

八百五十六”“太康元年(西晋280年)平吴,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在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22.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

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23.下列是关于十六国时期的叙述

,正确的是A.指在北方建立的十六个割据政权B.各政权都是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C.彼此征战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D.黄河流域一直处于分裂混战局面24.下面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

可以用来研究()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南北统一25.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称:“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这一材料评价的是()A.通行全国的驰道B.沟通南北的大运河C.丝绸之路的开通D.隋朝实现南北统一26

.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27.《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此材料主要反映了()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

专权D.朋党之争28.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B.中原十五个割据政权的长期对峙混战C.汉族政权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29.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

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B.九品中正制的变化C.科举制的设置D.中央集权的加强30.史学家徐中约称“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

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治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文中的“它”是指()A.郡县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3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执行体系日臻完备,其决策体系包括()A.皇帝尚书省六部B.皇帝中书省门下省C.六部尚书省

门下省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32.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己无法维持,于是实行()A.废井田,开阡陌B.均输平准C.租调制D.两税法33.唐朝出现诗歌繁荣的局面,主要是因为①民族交融形成多元文化②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③以诗赋取士的科

举制度④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4.下图是《女史箴图》(摹本局部),画中人物衣着依旧飘逸,眼睛传神入化,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风采。其绘画特

点是A.以形写神B.气势雄浑C.骨力遒劲D.不拘成法35.在事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36.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下图所示路线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①玄奘西游②鉴真东渡③马可·波罗东行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7.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对此评价正确

的是()A.标志着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B.是五代十国时期武将篡位的延续C.意味着节度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D.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38.如图是北京某学校小张同学做的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朝代的权力分配示意

图,但不小心破损了一部分。请根据所学判断这是A.汉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B.隋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C.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D.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39.唐朝时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

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化()A.源于唐朝武则天开创武举科B.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重削弱C.与宋朝崇文抑武的方针相关D.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直接结果40.有学者说,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改革精神,数百年之下依然凛凛有生气。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割据军阀,加强中央集权B.实现富国强兵,克服统治危机C.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D.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二、非选择题41.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到卫国,卫灵公向孔子问起军队作战的事。孔子回答,祭祀的事我听说过,排兵布阵的事,我还不曾学呢。第二天,孔子与卫灵公谈话的时候,卫灵公不再看孔子,孔子于是离开卫国。后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因鲁乱而适齐,与齐景公谈政,因为当时齐国的政权已操纵在卿大夫手中,孔子一针见血地为齐景公提出“君君、臣臣”(

意:国君至高无上,臣子恪守本分)的为政方略。于是有“齐大夫欲害孔子”。而齐景公对此无可奈何,孔子只好离开齐国。材料二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

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1

)依据所学,指出上述材料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在卫国、齐国失败的具体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表现和影响。42.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

廉”两大项。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

,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

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

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

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和积极作用。(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并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弊端。(3)据材料二、三,分析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制度出现了

哪些变化?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43.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制度也必须应时而动,方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策)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

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

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宋史文苑传》(1)据材料一指出王绾、李斯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