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1.776 KB
  • 2024-12-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共(5)页,21.77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5f69630e70aa8fb238a38fbd192ab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A.“二者的目的相同”错误。材料一目的在论述多读书、读好书,材料二目的在论述读书要有学者的态度。C.“从自然、人生中所得的学问比从成文的书中所得的更晦昧难读”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成

文的书,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书,贵在能用自己的思想于字里行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至于不成文的书,更晦昧难读,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生都是我们所谓不成文的书。运用实践去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可知,原文是“不成文的书

”与成文的书相比更晦昧难读,“不成文的书”中所得的学问更为真实创新灵活,比较对象发生变化,而不是“从自然、人生中所得的学问”。D.“就要有正确的行为与良好的品格”错误。由原文“要确切认识:真知必可见诸实行,真理必可发为应用。要明白见得:知识必然足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学术必然足以

培养我们的品格。有了真知灼见,认识透彻了,必然能不期行而自行。希腊思想史家曾说:‘理论是行为的秘诀’”可知,原文认为“理论是行为的秘诀”,而非正确的行为与良好的品格是真知灼见的先决条件。2.C【解析】C.“可见为人与为学没有关系”错误。由原文“所以我们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办事就应有政治家的态度

。譬如,曾国藩政治上、军事上虽说走错了道路,然而当他研究哲学时,则尊崇宋儒”可知,曾国藩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不可得出为人与为学之间的关系。3.B【解析】B.“使原本深奥晦涩的语言风格变得风趣幽默”错误。材料一的语言并不“深奥晦涩”,两个词语的使用也不能使语言风格变得“

风趣幽默”。4.①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针对“处在变革时代,建设伟大事业需要提升学识能力”这一现实问题发表议论,阐明观点。②从具体问题的讨论中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结论。如在提升学识能力上,提出向书本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从实践中学习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③选用

典型论据进行论证。针对中青年领导干部讲话,选择边干边学的肖劲光这一典型事例来激励干部。(注: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得4分,知识点详见教材104页,《议论要有针对性》)5.同:二者都认为“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都倡导将“向书本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结合起来。异:①材料

一将“实践”作为与“向书本学习”并列的一种学习方式,侧重于行为方法。②材料二还论述了“真知”与“实践”的关系,认为“真知”能够指导“实践”。(注:每点2分,共6分)6.D【解析】D.“相较于第一人称,易于全面客观地讲述故事,同时也便于情感的抒发”错

误,用第一人称叙述更便于抒情。7.C【解析】C.“使孤村村民感动得落泪”错误,由原文“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可知,流泪的是出发时围观的群众。8.①情节淡化。小说中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甚至

没有完整的情节,只是注重描写王淡人日常生活中的二三琐事,叙事悠闲。(2分)②注重环境描写和意境氛围的营造。小说多对生活场景进行描摹,如详尽描写了王淡人钓鱼的场景以及王淡人的院子和医室。(2分)③语言富有韵味。如“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语

言平淡,但韵律感极强。(1分)9.观点一:赞成原文结尾。①使用感叹句,直抒胸臆,强烈表达出对于王淡人人格淡泊高尚的赞美。(2分)②转化叙述视角,由第三人称视角转换为第二人称,使抒情亲切自然,拉近了与主人公的距离。(2分)③在写人写事

之后,作者的感情呼之而出,这是作者对于全文感情的总结与升华。(1分)观点二:赞成改文结尾。①情节上,体现小说情节结构的严谨性。这两句由王淡人医室所挂郑板桥的对联化用而来,呼应了前文内容。(2分)②人物上,高度赞美王淡人淡

泊高尚的品格。王淡人医者仁心、治病救人,如春雨润物;闲适不拘,清苦一生,如满架秋风。(2分)③效果上:以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暗用比喻,含蓄委婉,充满诗意,形成了余韵无穷的艺术效果。(1分)10.B【解析】“桓公”是主语,“怒”是谓语,“少姬”是宾语,故在B处断开。

“袭”是谓语,“蔡”是宾语,故在C处断开。“管仲”是主语,“伐”是谓语,“蔡”是宾语,故在E处断开。句意: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11.B【解析】A.错误,词义不同,“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中的“知”同“智”,见识。B.正确。词义相同,都是“为……而死”。C.错误,词义不同,“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为”确实、实在”。D.错误,词义相同,均为“如果没有”。12.A【解析】A.“鲍叔因此更加贫困”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但并未提及鲍叔因此更加贫困。13.(1)管仲去世后,齐国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侯国强盛。采分点:“卒”,去世;“遵”,遵循;“强于诸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

序为“于诸侯强”,“于”,比。(2)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采分点:“仕”,做官;“见”:被;“不肖”:“以”:认为;不贤,没有才干;14.(1)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

天下,使百姓受惠。(2)管仲通过通货积财,使齐国富国强兵。(3)管仲与民同好恶,政令符合百姓需求,顺应民心。(4)管仲善于因势利导,化祸为福,转败为功。(注: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得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

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

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

。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

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

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四维’不张,国家就会灭亡。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

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

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使他守信,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富贵

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盛。材料二: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

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15.B【解析】B.“目的是要说

明李白诗歌具有超越时空的威慑力”错误,是为了突出李白诗歌创作想象大胆,构思奇特。16.①选材广泛,意象丰富。李白看遍云山海涛,搜集辽阔深远的自然事物入诗,甚至进入“仙境”寻找写诗的素材。②想象大胆,构思奇特。李白发挥想象,神游天地,创造了令人震惊的艺术境界。③气概豪迈,情怀激昂。李白的诗歌每一

句都有大丈夫气概,绝不作儿女情长、柔弱缠绵之态。17.(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2)𫐓以为轮𫐓使之然也(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8.C【解析】A.挥斥方遒B.洞天石扉周公吐哺D.锲而不舍蹩(bié)脚19

.D【解析】A.这次第:光景,状况B.当:对,面对;因为:于是创作。C.觉:醒。20.B【解析】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特殊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句。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D.

在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21.D【解析】①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这里说片面看待问题,属于褒贬误用,使用错误;②耳目一新:意思是听到的、看

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语境中指“审美感受”的新变化,使用正确;③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后来泛指乐而忘返。语境形

容游人游玩地高兴,不想返回,使用正确;④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这里是夸奖供电公司提前部署防汛工作,使用错误;⑤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这里指面对逆境的

态度,使用正确;⑥不绝如缕:意思是也说不绝若线,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原指声音细微,后比喻事情极其危急。此处指文化传承不断绝,使用错误。②③⑤使用正确,①④⑥使用错误。22.A.人类体型会不会也受到影响B.动物体型就会增大23.④可以把“根据人们通过长期研究发现”改为“根据人们长期

研究”或“人们通过长期研究发现”;⑨把“增强”改为“增加”24.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第一段介绍滤镜的含义,指出它在生活中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存在,而且无处不在。第二段指出滤镜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世间的美好等积极意义,也会带来“看不清

真相”“迷失方向”等问题。考生要注意抓住滤镜“无处不在”“看见美好”“看不清真相”等关键词,同时要明确什么是“滤镜”,“滤镜”象征着什么。滤镜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滤镜滤去杂质,让我们看到世界不一样的精彩与纯粹,人的内心也应有这样一面滤镜

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然而滤镜太多,美化太多,孰真孰假,看不清现实终会封闭与自我的小世界,迷失自我。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用滤镜来美化生活时,也要反思对现实的不满和自我认知的偏差。所以,有的滤镜不妨保留,而有的滤镜必须打破。具体行文,考生可以围绕“

滤镜”一词,从其内涵,其带来的美好和问题,生活中需不需要滤镜,如何辩证看待等角度展开思考。如认为需要滤镜,可以滤镜的美化为主旨,认为生活大多平凡,又难免不如意,需要滤镜,过滤一些杂质,换个方式看见生活别样的美好与新奇,以更好

地前行;如认为不能太过依赖滤镜,可以滤镜的弊端为主旨,强调滤镜有不好的影响,可分析滤镜过多,易陷于信息的茧房,封闭自我,迷失方向,打破滤镜才能客观清醒地面对这个世界;如辩证地看待滤镜,可认为生活既须要

滤镜的美化,也须有打破滤镜的清醒认知;它既能帮助我们发现美好,也可能让我们迷失对真实的判断。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透过“滤镜”看本质,指出人在合理地美化图像之外,更要透过美好而朦胧的“滤镜”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接着,阐述“滤镜”的普遍存在以及它的积极意义——“滤镜”既能丰

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能让生活成为一种艺术。然后,结合时事热点,列举一些明星艺人种种“塌房”“人设崩塌”等事例,指出人需要“滤镜”调剂生活,但生活也需要打破“滤镜”。最后,总结观点,作为一个能够自主独立思考的人,要学会理性地看待社会事件。只有当人们合理使用好“滤镜”,才能透过“滤镜”

接近社会的本质和真相,从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立意:1.生活需要滤镜。2.抛开滤镜,面对真实人生。3.要选择正确滤镜。4.以诗意的滤镜生活,以科学的滤镜看人生。5.人生无处无滤镜,关键在于如何选择。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272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