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东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528.805 K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东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东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东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东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528.80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7d363b91aafb95c8cb611ffd3e63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届东区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学者苏秉琦在《晋文化颂》中提出“华山玫瑰燕山龙”的说法。“华山玫瑰”指华山脚下仰

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玫瑰花图案彩陶,“燕山龙”是指红山文化的玉龙。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出土的黑彩红陶筒形罐,则兼具玫瑰花纹与龙鳞纹。这表明中华早期文明()A.追求审美一致B.崇尚天人合一C.凸显进取精神D.孕育文化认同【答案

】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出土的黑彩红陶筒形罐,兼具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玫瑰花纹与红山文化的龙鳞纹,体现了不同地区文

化的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文化融合,有利于培育文化认同,D项正确;材料提及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各有其文化特色,而非一致,排除A项;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进取精神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汉书·薛宣传》记载:申咸批判薛宣骨肉之情单薄,不宜封侯,薛宣之子薛况指使人将其刺伤在宫门外。廷尉以薛况本意是维护父亲为由,罪减一等。《后汉书·刘恺传》记载:

安帝初年,清河相叔孙光因坐藏罪禁锢二世不得为官。太尉刘恺认为依《春秋》经义,罪止本人,不应禁锢子孙为官,得到皇帝认可。这反映出,汉代()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儒家思想融入司法实践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D.封建礼仪制度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提到西汉薛况为父抱不平,伤人得以减罪;东汉刘凯依《春秋》判断罪止本人,这些反映了汉代儒学影响司法操作,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民众的教化,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司法审判,没有反映封建礼仪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下表为西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朝贡贸易的情况,据此可知()接受朝贡的政权朝贡时间

前凉东晋咸和三年、东晋咸康二年、惠怀末(张重华时)前秦东晋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七年或建元十八年、前秦建元十七年后凉后凉太安二年、吕光麟嘉五年西凉李暠建初二年北凉玄始十年刘宋元嘉五年北魏太延元年、太延二年、太延三年、太延四年、太延五年A.朝贡对象局限于北方各政权B.中原政权对西域进行有

效管理C.政权实力影响西域朝贡热情D.大一统的国家理念已不复存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

据材料“北魏”接受的朝贡次数最多,结合所学,太延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拓跋焘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还将柔然、吐谷浑以外的北方诸少数民族统一于魏朝大旗之下,与南朝宋对峙,国力一度强大,所以政权实力影响西域朝贡热情,C项正确;刘宋属于南朝,不是北方政权,A项

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多个政权并立时期,对西域地区的管理,相对于前朝,多少有些力不从心,B项错在“有效管辖”,排除B项;大一统国家理念仍然存在,当时不少政权都有统一天下的壮志,排除D项。故选C项。4.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

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D.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普通人都能成为小说主角,这是因为宋代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城

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文学受众群体发生变化,D项正确;宋代小说主角多为小市民、工匠、商贾等,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程朱理学,材料也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排除A项;宋代门第观念淡化主要是科举制度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朝到宋朝文学作品主角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5.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B.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D.南方经

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答案】C【解析】【详解】蒙古族的马奶酒被中原接受,而北方的食物也出现在南方,这说明南北方的民族交融得到加强,C项正确;这一时期南方是经济重心,而且材料信息无法证实南北方经济差距在缩小,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者对于中原生活习俗的态度,排除

B项;蒙古族的马奶酒被接受不属于南方的文化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C项。6.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王朝国家长期存在以中原为中心,由内而外划定边疆的传统做法……此后,自康熙到乾

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这反映出清朝前期()A.被迫对外妥协B.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C.疆域完全确定D.朝贡体系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此后,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

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可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传统的外交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藩属外交,开始转向主权国家之间的外交,同时,清初与藩属国之间的国界也开始划定,这都体现了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B项正确;《尼布楚条约》是在清政府战胜俄军的前提下签订的

,不是被迫妥协,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康熙时期,西北地区还处在战争状态,清朝疆域并未完全确定,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朝贡体系是清朝末年,伴随着外国势力侵略,清政府统治力量衰落而逐步瓦解的,材料只体现清朝与藩属国划定边界,无法说明

朝贡体系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为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的广德县1850—1865年人口变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时间总人口其中土著居民占总人口比例(%)外来移民占总人口比例(%)18503090083090081000—18553109943109941

000018656328507880.2125019.8A.边疆危机加深导致人口迁徙B.五口通商加剧土著居民外流C.洋务运动兴起促进人口就业D.政局动荡导致人口结构变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5-1865年皖苏浙三省交界处广德县总人口数量和土著居民数急剧下降,外来移民

从无到有。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4年定都天京,主要活动区域包括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区,动荡致使当地土著人口减少,同时出现外来移民。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引起的政局动荡导致人口结构变更,D项正确;皖苏浙三省不属于边疆地区,排除A项;184

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洋务运动兴起时创办的是军事工业,而且军事工业的数量有限,不会引发广德县人口急剧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8.有学者指出,井冈山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劳动者

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政权建设,依靠组织和协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手段,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这表明“工农武装割据”()A.开启了农村革命历程B.提高了农村居民收益C.完善了政治组织形式D.重构了社会

文明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和政治面貌,使劳动者成为生产和生活的主人,表明“工农武装割据”重构了社会文明秩序,D项正确;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就属于农村革命,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材

料只提到通过政权建设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与完善了政治组织形式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9.下图为冀鲁豫边区的年画《战斗英雄·劳动英雄》(1945年),图右侧人物着战士戎装,左臂挎长枪,右手高擎大刀,英姿飒爽;左侧人物农民打扮,右手

持镰刀,左手高举一束红高粱,意气风发。该年画体现出()的A.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劳动热情B.军民精诚合作抗日共御外辱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扩大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流砥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45年(中国)。依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年画左农右军,共同呈现在一起,再结合时间1945年,可知其意在表达根据地军民精诚合作抗日的景象,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军民一体,且抗战期间实行的是“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排除A项;农民是中国革命

的主力军,从材料看不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扩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军民一体,无法得出敌后战场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0.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开篇指出,《人民日报》从今天起改出八个版,“《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我们期待全国广大

的读者给我们更多的帮助,更多的批评和指示”。此次改版旨在()A.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实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C.进一步落实“八字方针”的精神D.全面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56年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日报》期待全国广大的读者给以更多的帮助,从而对建设社会主义给予更多报道,所以此次改版目的是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

义的热情,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1949年中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八字方针”是在1960年提出的,排除C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制定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1978年,小岗村率先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由此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并宣布长期不变。这体现了()A.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B.生存压力推动农民变革C.制度

变化促进社会进步D.底层创新影响上层建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78年,小岗村率先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由此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农民自发的底层创新,中央“1982年,正式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合法性,并宣布长期不变”属于国家政治政策方面的上层建制,所以材料体现了底层创新影响上层建制,D项正确;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时尚未开始改革开放,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体现了生存压力推动农民变革,还体现了底层创新影响上层建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度变化促进社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12.古埃及神话中,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种差异反映了()A.两大文明间缺乏经济文化交流B.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C.人文精神根植于原始宗教信仰

D.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可知,神话中的神的形象与人间普通人的形象相似性高,说明神是以人为标准,创造出来的,证明了现实世界与精神

世界的统一性,D项正确;两大文明间缺乏经济文化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在材料中的信息不足,排除B项;人文精神根植于原始文化之中,而非原始宗教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13.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

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B.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C.

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2至13世纪的西欧。根据题干中“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

“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等信息可知,城市通过国王特许状从法律的形式获得了自治权,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适应了当时王权加强的需要,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产生于中世纪早期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2、13世纪,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12、13世纪还未产生新型生产方式,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19世纪90年代初,恩格斯认为,“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

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但是在这里剥削变得这样明显,以致它必然要崩溃。”该论断意在()A.说明社会主义到来的条件更加成熟B.肯定垄断组织对社会进步的作用C.强调暴力革命方式已不符合历史潮流D.揭示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必要性【答案

】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托拉斯的管理加强了无产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同时,使资产阶级的剥削变得更为明显,意在说明垄断组织的出现,并

未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反而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A项正确;肯定了垄断组织对社会进步作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整体和主旨,排除B项;材料分析的是历史趋势,并未否定暴力革命的作用,排除

C项;揭示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必要性与“(垄断组织内部的)剥削变得这样明显”等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交战各国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维护和平正义的事业。但随着战争的进程,人们对战争逐渐持反对态度,士兵们的战斗激情也消失殆尽,他们甚至觉得战争只

会带来灾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战争的结果取决于民众态度变化B.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具有随意性C.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的世界潮流D.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显示,人们由战争初期支持战争到后来反对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的残酷

性改变了社会心理,D项正确;战争的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民众态度的变化并不能作为决定因素,排除A项;改变人们心理的是战争的残酷,其中具有因果联系,并非随意性,排斥B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16.冷战后法国调整政策,力图保持与

法语非洲的“特殊关系”;德国制订了十项原则,表示“要同非洲加强合作”,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日本主持召开了“非洲开发会议”,确定了五项援非原则。这反映出,当今世界()A.殖民主义势力制约非洲经济发展B.发达

国家对新兴市场的争夺激烈C非洲地区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得到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后(世界

)。由材料可知,冷战后发达国家积极制定与非洲合作的战略,企图独占非洲这一新兴市场,说明这时期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的争夺较为激烈,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殖民主义势力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发达国家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并不属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并不意味着非洲的国际地位

得到了提升,并且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三大题,共52分)17.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是一种整体性治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与村民群体共同参与

。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国家制度和宗族制度、乡规民约等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相结合,贯穿于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之中。但乡村社会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人治,正所谓“礼治有余而法治不足”。户籍、宗族制度带有专制与等级的色彩,乡村治理更多

的依靠经验与传统。——摘编自沈费伟《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与运作逻辑》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德国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国家,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成为国家主体居民。为了遏制乡村的边缘化趋势,重现乡村生机,捍卫乡村传统,乡村重振运动再次展开。首先,针对大量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情况,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1886-1919年,仅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其次,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发起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

保护”运动。各邦政府成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委员会,限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在德国形成了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目标的“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三级体制。——摘编自邢来顺《德国乡村重振运动的历史考察》材料三2023年1

0月1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习总书记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

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摘编自2023年10月11日习总书记在江西婺源考察时讲话.(1)根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实施“乡村重振运动”的背景及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德国的乡村治理模式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答案

】(1)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专制与等级色彩浓厚;依赖传统经验。(2)背景:德国完成统一;工业革命的开展;政策法规的引领。特点:政府重视;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各邦政府)的管理有机结合;重视乡村生态建设。(3)启示: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调

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乡村本土优势。【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是一种整体性治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与村民群体共同参与”,可得出国家统一管

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依据材料“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国家制度和宗族制度、乡规民约等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相结合,贯穿于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之中”,可得出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依据材料“户籍、宗族

制度带有专制与等级的色彩”,可得出专制与等级色彩浓厚;依据材料“乡村治理更多的依靠经验与传统”,可得出依赖传统经验。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德国。背景:依据材料“19世纪中期到20

世纪初”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德国完成统一;依据材料“德国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国家”,可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依据材料“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可得出政策法规的引领。特点:依据材料“1886-1919年

,仅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可得出政府重视;依据材料“各邦政府成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委员会,限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在德国形成了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目标的“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三级体制”,可得出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各邦政府)的管理有机结合;依据

材料“发起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重视乡村生态建设。【小问3详解】本题是启示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近代德国。从两则史料可以看出,在加强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有较为完善的管

理制度,同时目的是为了促进乡村更好发展等内容。因此可做如下总结: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乡村本土优势。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料一《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史料二图中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了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钧”“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聚地。史料三《晋书·裴秀传》记载,裴秀曾提出制图六体

:一为“分率”(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道路距离),四为“高下”(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坡度起伏),六为“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材料二东周时期地图多用于

献祭或军事功能。《禹贡》中地理区分五服,不是按照自然条件划分的,而是按政治地位划分。秦朝地图是行政管理文牍的一部分,地图和其他档案资料有助于保证各种典章制度延续传承。汉代以来,朝贡国的贡品中常常有地图,作为臣属的标志。汉代以后,

地方各级政府都定期向中央造送地图。古代中国地图多山水图画式,且图很少,多文字注解。即使后来方志地图多了起来也是为了辅助文字说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地图测量官员,即使涉及到地图绘制的定量技术,也多是借鉴天文

学、水利学和农学。——摘编自(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类型和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特点。【答案】(1)史料

类型和价值:史料一是文献史料,记载了西周时期地图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史料二是实物史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军事地图绘制内容。史料三是文献史料,记载了西晋时期的地图绘制方法“制图六体”。(2)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或具有军事、行政、外交

等功能);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图文结合,以文字为主;缺乏专业人员和制图知识。(任答4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史料类型和价值:根据材料一“《周礼》”“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

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是文献史料,记载了西周时期地图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二是实物史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军事地图绘制的内容。根据材料一“裴秀曾

提出制图六体”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三是文献史料,记载了西晋时期的地图绘制方法“制图六体”。【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二“东周时期地图多用于献祭或军事功能”可得起源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二“《禹贡》中地理区分五服,不是按照自

然条件划分的,而是按政治地位划分”可得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根据材料二“秦朝地图是行政管理文牍的一部分,地图和其他档案资料有助于保证各种典章制度延续传承”可得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二“古代中国地图多山水图画式,且

图很少,多文字注解。即使后来方志地图多了起来,也是为了辅助文字说明”可得图文结合,以文字为主;根据材料二“古代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地图测量官员,即使涉及到地图绘制的定量技术,也多是借鉴天文学、水利学和农学”

可得缺乏专业人员和制图知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祖国—母亲”通过“拟血缘关系”映射了个体与国家间的关系,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下表为中外各国关于“祖国—母亲”的经典表达。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伊苏克拉底(前436—前338)我们在这片乐土出生,能够让至亲具名写信给我们的城市。只有我们雅典人有权利称我们的城市为奶妈、祖国和母亲。1793年出版的《法兰西共和教义问答》儿子的灵魂安慰道:“母亲,不要哭泣,你的儿子为祖国而死

。”祖国化身为母亲高呼:“我是共和国母亲,你的热血将为我赢来自由,也将抚慰我的伤痛。”1941年苏联画家托依泽创作《祖国母亲在召唤》宣传画上的“母亲”神情严峻,目光坚定,充满激情,她正在号召她的儿女拿起武器,打败侵略者。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

歌》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935年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1959年巴金《我们伟大的祖国》国

家变了!社会变了!人也变了!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1984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据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等整理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试题分析:“祖国母亲”是一个将人伦伦理转化为政治伦理隐喻概念,具有重要

的政治功能,建构了国家的合法性,也塑造了公民的国家想象和国家认同。从历史来看,“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是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和民主革命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她主要来自对欧洲政治文化的移植。晚清以来,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引入,这种国家象征女性化的欧洲传统也传入中国,法国及苏联政治文化的影响尤其明

显。中国“祖国—母亲”的隐喻产生于近代以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语境下,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危亡迫在旦夕,的因此作为“弱者的母亲”是“祖国母亲”最早的喻象。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祖国母亲”的受难形象开始被新的形象所代替。“苦难的母亲”的喻体转变成为“新生的母亲”“

强大的母亲”喻体。观点的拟定可以从以下角度:祖国母亲形象的演变反映中国独立自强的过程;祖国母亲的形象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祖国母亲形象的构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

“只有我们雅典人有权利称我们的城市为奶妈、祖国和母亲”“祖国化身为母亲高呼”可知,在古希腊时期和近代,西方就将“祖国—母亲”通过“拟血缘关系”映射了个体与国家间的关系,并逐渐成为近代民族国家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

传入,西方将祖国比喻为母亲的民族观念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民族危机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祖国母亲”的形象。据此可概括论题:祖国母亲的形象受到西方政治文化影响。在进行阐释时主要结合近代西方“祖国母亲”的民族思想形成,近代西方民族思想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祖国母亲”形象的形成进行说明。据

材料“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可知,近代以

来,中国“祖国母亲”的形象经历了“弱者的母亲”“苦难的母亲”到“新生的母亲”“强大的母亲”的转变。据此可概括论题:祖国母亲形象的演变反映中国独立自强的过程。在论述中主要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三个时期对“祖国母亲”形象的影响进行说明。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时期“弱者的母亲”“苦难的母亲”形象的构建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据此可概括论点祖国母亲形象的构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在阐释时主要结合近代中国的“祖国母亲”形象

和这些形象对中国革命的推动进行说明。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607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