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珠海市、河源市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答案.docx,共(5)页,22.91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259515234bd6498b7bf68fecfb7496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珠海市实验中学与河源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5DDABC6-10BADBB11-15DABAD16-20CBABC21-25BDDBD26-30
ACDCA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所种植水稻的谷粒“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说明其所培育的水稻已经比较成熟,据此可知,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获得了较高程度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内容是将河姆渡人所种植的水稻与现
代所栽培的水稻进行了对比,没有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A项;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了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但是没有述及“北粟”的史实,排除C项。2.【答案】D【解析】题干提到周天
子分封是依据其姬姓大宗的身份,而姬姓贵族分封则是依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所以可得出西周的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也就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故选D项;题干提到的是西周的政治关系以血缘关系即宗法关系为基
础,而不是必须服从宗法关系,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宗法制作为分封制的基础而存在而不是依托分封制扩散,排除B项;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的功臣和先代贵族都不是依靠血缘关系来分封的,所以血缘分封不是分
封的唯一依据,排除C项。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随着土地的广泛被开垦,大量的新县数量逐渐增多,以至于出现题干中“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故选A项;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中有一条内容是“奖励耕织”,但是其前提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重点在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而不是兼并战争,排除C项;奖励垦荒的前提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在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下,贵族依靠血缘垄断了官制,平民百姓没有晋升进入仕途的渠道,根据材料可知墨子主张尚贤,选拔有才能的人为政,孟子和李悝也都主张推崇贤能,说明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各家都对官制被垄断的现象有所批判,故选A项;材料只反映了各家推崇贤能的主张,未反映诸侯
国是否认可,排除B项;“开始”的说法不准确,材料只能反映战国时期有这种尚贤的现象,但是不能说明是这个时期开始,排除C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互相影响,但并没有出现融合的现象,只能说各家有些观点是类似的,结合所学可知出现思想
融合的现象是在魏晋之后,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秦始皇希望自己的皇位世代传承,故选C项;据所学始皇自认功德显著故而创立皇帝
称呼,而材料主旨是皇位世袭,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皇位世袭没有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皇位的传承不能说明秦朝皇帝独尊地位,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
”体现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故选B项;据材料“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我们无法得出这个官吏在哪里就任,所以无法说明是传输到地方,排除A项;结合所学“防止了”明显与史实不符,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中央还是地方,无法证明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排除D项。7.【答案】
A【解析】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汉武帝初年到宣帝末年出身儒家官员比例明显上升,因为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加强政治的统一,故选A项;从秦朝开始,整个封建社会官僚体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表格内容没
有体现官僚体制发生异化,排除B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儒家的地位上升,道家和法家明显减少,但没有体现诸子百家文化没落,排除C项;从表格可以看出,高祖到武帝初年,官员群体出身多元,从武帝初年到宣帝末年,多元性反而降低,因此,无从体
现这一变化,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可知汉武帝对朝廷官吏与诸侯的关系作了严格规定,目的是削弱诸侯与朝廷官吏的联系,故选D项;汉武帝是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并没有打破,排除A
项;材料说的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不是法制措施,排除B项;汉武帝尊儒措施提高了儒臣的政治地位,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C项。9.【答案】B【解析】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跳过历史久远的三皇,并指出传统史学在介绍黄帝等五帝时不够规范、严谨等,反映出司马迁“重证求信”的治
史原则,故选B项;司马迁跳过历史久远的三皇反映的是治史原则严谨、求实,与儒家视角无关,排除A项;司马迁跳过三皇的原因是认为其不够规范,与平民阶层无关,排除C项;国族认同观念指对属于统一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司马迁著史的原则体现的是严谨求实,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刘秀在位期间年号光武,后世称他在位期间为光武中兴,故选B项;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大定之治是在金朝时期,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曹操通过屯田得谷百万斛,解决了军粮供应和流民问题,
从而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孝文帝的均田制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也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故选D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其并不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排除
A项;曹操是实行屯田,并未实现田亩均给,排除B项;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已完成了北方统一,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视帝王为法王,视拜天子为礼佛,说明佛教适应了君主专制的要求,体现了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对君主地位的认识,与儒
家思想的精髓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君主对佛教的支持力度,且“倾力支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仅据部分僧人的言论无法推出佛教对儒学正统地位造成冲击的结论,D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
石以上”可知,隋朝粮食储备丰富,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隋朝因暴政而灭亡,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隋朝粮食储备多,没有体现全部粮食集中在国家手中,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经济中心问题,无法体现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
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可知材料的意思是隋代废除乡举里选、迁徙士族离乡。隋朝开始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特权被打破,下层平民可以凭借才学参加考试做官,进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A项;“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彻
底”太绝对,表述错误,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巩固隋朝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科举制的实施,并不能推动社会生活世俗化,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三省本是皇帝的内侍官员,后来为了加强皇权
,他们由内廷官变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由此可知这一变化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不涉及地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调整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官僚内部矛盾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形成内外朝制度,排除C项。16.【答案】C【解析】唐太
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对周边民族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故选C项;该画作没有体现唐王朝向少数民族派遣使者,排除A项;唐朝对吐蕃不是册封是和亲,排除B项;派遣使者是政治交往的方式不是经济交流,排除D项。17.【答案】B【解
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唯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同时也多少改变一些负担不均的现象,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不过是改变了“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排除A项;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而并非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悼念因平叛史思明遇害的兄长(太守颜杲卿)一家的颜真卿书法作
品尽管“勾画狼藉”仍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而书法精妙的北宋权臣和明代权臣却没有因为书法留名青史,说明人们对于艺术的评价不仅仅是看艺术水平,更受到道德观念的影响,故选A项;“勾画狼藉”说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艺术水平并不高,排除B项;民众好恶有可能影响对
艺术水平的评价,但不会决定其评价,C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是对书法艺术作品评价中道德观念影响的关注,而不是对唐代书法是否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关注,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材料所述为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并设“四监司”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体现了中央
集权的加强,故B正确,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高低,故C不正确;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0.【答案】C【解析】材料中“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中的贞观指
的是唐朝初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此,王安石诗句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唐代盛世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慨。21.【答案】B【解析】据材料“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可知,宋神宗的意思是辽和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与汉、唐时期仅有单一游牧经济
的北方民族政权相比,更加难以对付,反映出辽和西夏统治方式更加成熟,故选B项;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辽和西夏民族政权兼顾游牧、农耕,没有强调辽、西夏军事实力,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和西夏是少数民族政权,其文明程度不如中原地区,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辽和西夏统治方式更加成熟,没有体现其对外政策情况,无法得出其对外政策趋于防守的结论,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对唐朝开元年间国家繁荣景象的描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代严格科举考试,为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实行“各糊名、誊录而考之”,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不再以门阀世族为尊,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3.【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表达了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紫总是春”表面上描绘了春天美好景致,实际上表达了诗人追求圣人之道的愿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阐述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道理,由此可见,朱熹的这三句诗均表达了探求“理”的意境及追求格物致知,故选D项;材料中的诗句没有反映出天与人的关系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的诗句未涉及到顿悟成圣,排
除B项;张扬自我与诗句的主旨内容不符,排除C项。24.【答案】B【解析】湖南湖北两省之间有长江这一自然界限,而越过南岭也等于在突破自然边界,同时湖南、湖北与广西又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所以湖广行省的布局
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故选B项;由题干中的“(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可得,这说明作为元朝的行省,湖广行省不是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排除A项;湖光行省打破山川形变和人文差异,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
权,所以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湖广行省的布局情况,不会改变国防和经济实力,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火药在唐末应用于战争,故①正确;最早的火药武器是火箭,故②正确;宋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故③正确;火器从燃烧型逐渐发
展为爆炸型和管型,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26.【答案】A【解析】据材料“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之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可知明朝中后
期中央处理奏疏必经过文书官和太监,太监权力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内阁的权力,故选A项;明代的奏疏制度并不能有效防止中央决策的失误,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太监专权,中央政治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明代中后期的奏疏流程加强了司礼监的地位,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成祖永乐年间,北
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实行‘恤民之政’”,可知明成祖时期的战争和对外交往,占据了大量财政支出,仁宗时期则停止战争和修建工程,直接减少了财政支出,故选C项;材料提到停止修建宝船针对的是政府的对外交往,而海禁
针对的是民间的对外贸易,排除A项;实施仁政减轻人民负担属于根本目的,并不是直接目的,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信息,无法得知促进了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排除D项。2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采取了密折制度,在该制度之下大臣可以秘密上书言事,使得更
多的大臣能够向皇帝上奏且具有极高的保密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与书写款式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将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是军机处的设立而非密折制度,排除B项;密折制度是官员直接上书皇帝,没有过多的步骤,排除C项。29.【答案】C【解析】“巩固西北边防
,抵抗沙俄侵略”可以判断为近代西北边疆的机构,抵抗沙俄的入侵,只有左宗棠平定新疆后设立的伊犁将军有此功能,故选C项;台湾府在东南沿海,不在“巩固西北边防”,排除A项;驻藏大臣只针对西藏,与沙俄无关,排除B项;理藩院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专业机构,
是一个对内机构,不针对俄国,排除D项。30.【答案】A【解析】清朝统治者认为制夷的主要手段是严格限制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只要是让外国得不到茶叶、大黄等物产,就可以达到制夷的目的,这本身说明统治者对世界形势一
无所知,这是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故选A项;题干提到的是对外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没有涉及朝贡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禁绝的是茶叶、大黄等特定物产,而不是禁绝海外贸易,排除C项;“封关”这种方式用来防范外来的侵略是一种被动的
防范措施,所以不能说是一种很恰当的举措,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31.(1)背景: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②实行郡县制后中央集权的加强;③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答3点,1点2分,共6分)(2)特点:①在明
代基础上重新布局;②增强边疆战略防御性;③自给自足;④具有阶段性。(任答2点,1点2分,共4分)作用:①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或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有利于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③有利于东北地区交通发展;④有利
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任答3点,1点2分,共6分)32.(1)根本目的:维护统治稳定。(2分)措施:①不得衣丝乘车;②课以重税;③不得为官;④发展官营工商业(盐铁官营),打击富商大贾。(任答3点,一点2分,共6分)不同之处:①唐代海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②外贸出口商品种类
增多;③对外贸易带动了科技的交流。(任答2点,一点2分,共4分)原因:①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带动了沿海贸易;②政府鼓励海外贸易;③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对外贸易;④造船技术的发展。(任答2点,一点2分,共4分)(2)表现:①工业化:北宋普遍用煤作为
燃料;制瓷业有重要改进,出现了风格各异的地方瓷器。(任答1点,一点2分,共2分)②商业化:海外贸易发达;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和辽夏金政权经济往来密切,民间贸易也很活跃;城市繁荣。(任答2点,一点2分,共4分,其余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③货币化:出现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交子。(答1点,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