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1)页,130.77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e01a7d26adbccec7dcbaf80f348639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年春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二年第4次阶段考历史试卷出卷: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强调节用,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
行为,并要求身体力行。该流派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2.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
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3.《吕氏春秋》载:“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由此可知,战国时期A.百姓期盼恢复西周秩序B.战乱导致社会倒退C.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D.统一已成时代要求4.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
》、《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C.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D.向社会下层扩展5.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吴国攻蜀
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A.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B.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识C.三国时火药已经发明D.武器优劣
决定战争的胜败6.长期以来,史学界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战国封建论”。若从“西周封建论”出发,则可以做出新的诠释,即“克己复礼”是符合春秋时期要求社会稳定
和发展的正确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这反映了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得以呈现B.立场差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与认识C.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D.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7.汉代太学的考试有以下两种,一是射策,由主考根据儒经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写在帛或纸上密封起来,由被试
者随意抽出其中一、二种题来解答;二是策试,即主考事先按儒家法章句分科出好50个题目,凡是回答得多且好的被评为“上第”。据此可知,汉代太学A.推动了官员选拔平民化B.完善了官员的考核机制C.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践行了“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8.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
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A.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B.“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C.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D.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9.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
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理中有主观规律性的意义B.其认识的对象是气C.穷理是格
物的内容和目的D.格物是致知的前提10.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传统儒学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针对这一情况,宋儒A.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回归本性B.借鉴佛道思想推动
儒学思辨化C.提出对先秦孔子儒学的回归D.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解释儒学11.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不是舶来品、西洋货·······但似乎可以说,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这批思想家倒真可以说是具有某种近代意义的“法家”。明末清初思想家被称作某种近代意义“法家
”的原因是A.彻底摆脱儒家伦理藩篱B.启发了近代民主思想产生C.主张治国需要德法并施D.提出限制君权并倡导民权12.智者在思想上以一种文化哲学代替以往的自然哲学,鉴于自然哲学对人的束缚和钳制,智者们首先发出“主体自由与理性反叛”的声音,呼唤哲学的中心从自然转向作为个体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据此可知
,智者学派A.导致了雅典社会的世风日下B.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C.实现了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D.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13.随着美洲及太平洋、大西洋的地理大发现,随着哥白尼的宇宙新发现,人类理智中蕴含的另一种力量对抗宗教神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力量终于像火山
一样爆发出来。这就开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大转折时期。这一大转折开始于A.自由主义时代B.文艺复兴时代C.理性主义时代D.浪漫主义时代14.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徒们往往视财富同寇仇,因耶稣曾经告诉过门徒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天国的门还
容易呢”。而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伦理却鼓励教徒获取尽量多的物质财富,以证明自己被上帝选中,成为他的“选民”,并藉此获得神宠和救赎。这反映出A.新教伦理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C.宗教改革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D.新教伦理成为早期殖民扩张的理论
基础15.卢梭认为,人类想要生存,个体的力量是微薄的,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在一个有正规政府的社会比在一个无政府的、人人只顾自己的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他主张“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人身和财产的结合形式”。据此可知,卢梭强调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
其合理性B.建立共和国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C.创制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实现D.通过社会契约解决国家和个人关系16.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这反映出A.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B.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C.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D.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1
7.八大山人朱耷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永。其代表作《孤禽图》(如右图)只在一幅白纸下方中间,画一只黑色的鸟侧身独脚站立,眼睛上翻,一股冷漠倔强之气从其身姿和眼神中透出。这一创作风格A.寄托山河破
碎流离之痛B.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C.开创文人画新绘画技巧D.运用工笔重彩创作手法18.18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想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材料反映了A.牛顿增强了
人们的科学信念B.启蒙运动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经典力学确立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D.科学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19.工业革命后,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资产阶级为扩大市场和掠夺资源,组织了
很多科学考察队和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和探险,极大地丰富了对动植物及其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这表明,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得益于A.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视野B.经济发展对科学考察推动C.近代交通和采矿业的发展D.环球探险积累的丰富经验20.鸦片战争中
,林则徐在反思之余,得出结论:“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即使逆夷逃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划,以为海疆久远之谋。况目前驱鳄屏鲸,舍此易济。”这表明林则徐A.推动了海防近代化的起步B.已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观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对东西方间的
差距已有清醒认识21.1884年7月任粤督后,张之洞就指出:“通商以来,各国挟其制造物产以图中国之利,断无禁阻之法,我而不自振作以图抵制,将财源日涸,民生日蹙,既不能富,其何以强?”“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
这说明张之洞A.认清了自强与求富的辩证关系B.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C.主张与外国展开商战收回利权D.找到了中国贫弱的根源22.对于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认为只要“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只要皇上“杀二品以上阻挠变法大臣一、二人”,然后再对王公大臣“厚以
禄以养之”,则“新法行矣”。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维新派A.企图与顽固派实现全面政治妥协B.存在着全面变法的急躁心态C.认为变法阻力来自于官僚贵族D.缺乏领导全面改革必备的素质23.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陈独秀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A.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B.具有贯通中西方文化之倾向C.客观上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D.对封建文化批判的不彻底性24.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作了一个意
味深长的譬喻:“建筑一所新居,须先将旧有的结构拆卸干净,并且从地底打起地基,才能建筑坚固的屋宇。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孙中山在此A.指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性B.论证了土地革命的可能性C.强调了民权革命的必要性D.反省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性2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并强调:“不能做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要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民族的形式。”对这一主张解读合理的是A.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社会基础B.是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实然要义C.是
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革命纲领D.论证了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2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批评一些领导干部:“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为此他提出的办法是A.深刻阐明“三个代表”的本质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D.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27.对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部分国家发表声明说:“世界上只有几个大国拥
有核武器,是解除不了核武器威胁的,世界上应该有足够数目的国家要掌握这种武器,这样就可以互相制约,世界上的力量得到平衡,并进而由此导致彻底销毁全部核武器。”这些国家认为中国核武器试验成功A.有助于维护世
界和平与稳定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C.有利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将会加剧全球核军备竞赛28.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艺创作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见下表)。该盛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国民经济的恢复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C.“双百”方针的实施D.“二为”创作方向的确立
29.初看该画作时,第一感觉可以用杂乱、支离破碎来表达,但这似乎与法西斯狂轰滥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在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经过了缜密的构思,有着严谨统一的秩序,与第
一感觉截然不同。该画作的艺术流派属于A.浪漫主义B.现代主义C.现实主义D.印象画派30.从诞生之初,电影就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在视觉语言上,技术的革新不断改变着这门艺术的外在呈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宽银幕到巨幕,从二维到三维,观众从电影中获得的视觉体验在不断
升级。这说明技术A.引领着电影事业的发展B.推动了人类价值观趋向统一C.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模式D.有助于西方文化霸权的巩固31.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
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2.梭伦在改革中曾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这一措施
①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②得到了平民的大力拥护③有利于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④最终实现了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3.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
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A.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B.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C.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D.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34.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
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5.描述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埃及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果时,共同采用
的关键词是A.政治民主B.民族独立C.富国强兵D.近代工业36.下列选项对下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A.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B.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C.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
37题16分,第38题15分,第39题15分,共46分。)37.【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6分)材料乾德二年,宋太祖“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
精练,即送都下。”自此,地方的募兵必须以中央诏令为准,严格禁止高级将领在军中私自召募亲兵卫队。后在平定江南过程中,陆续下达诏令,释放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并遣散征自民众的乡兵。规定凡是不“情愿”入伍的,即使已经被强制为兵,也得改正。对在募兵制度下特有的士兵们养家糊
口的正当要求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规定地方部队中的精锐“壮勇”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老”、“病”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其余既非“壮勇”,又不“老病”者则编入厢军。宋太祖对募兵制度进行的改革,为募兵制度在两宋以至后世长期居于古代兵役制度
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刍议》(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影响。(8分)38[历
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868年明治政府提出“文明开化”的改革口号,要求“破除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确立了教育发展的总方向。1872年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学制》主要模仿法国。提出普
及小学教育,同时重视发展实业教育。《学制》有许多内容严重脱离日本的国情,致使就学率达不到预期指标。1879年政府颁布了《教育令》,《教育令》主要模仿美国,改变了《学制》所规定的划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强调地方分权和尊重多样性及自由主义。但在
自由的名义下,政府的教育受到轻视,小学入学率反而下降,还出现教育内容反动的现象。1880年政府颁布《改正教育令》,强化了町村设置小学的义务,严格了对就学义务的规定,加强了教育行政权,并将修身课提到各科之首,以强化“尊祖训、明忠孝、学孔道”的道德教育,初步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立法指导思想
。1885年又颁布一系列《学校令》,主要吸收了普鲁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善良臣民”的道德教育。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规定日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臣民“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教育敕语》的
颁布,标志着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完成。(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教育改革的意义。(7分)3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坪
人,少年聪颖智高。在白色恐怖笼罩下,1922年入西北军第十六混成旅官佐实验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和训练,1925年春,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触马克思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曾参与遵义会议文件资料的准备工作,并撰写第一篇军事文章《八角楼
战斗的教训》。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1938年9月,在河南创办《拂晓报》,题写发刊词,宣传抗日主张,还亲手创办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开设《矛盾论》《统一战线政策>《中国革命问题》等理论课程,潜心思考和研究党的抗日战争的方针原则和战略战术。19
44年9月,彭雪枫在河南省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中流弹牺牲,年仅37岁。——摘编自陈宇《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l)根据材料,概括彭雪枫的历史功绩。(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雪枫取得功绩的原因。(7分)2021年春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二年第4次阶段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CDBB6--10BDACB11--15DCBAD16--20CBDAB21--25ADCDB26--30DACBA31--36AABDDD二、非选择题37:(1)中央统一募兵,禁止私自募兵;坚持“情愿”原则,禁止强
制征兵;关注士兵生活;创立“剩员”和“厢兵”制度。(8分)(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强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军队规模庞大,但战斗力不高;导致后来出现冗兵、冗费问题。(8分)38(
1)特点:坚持向西方学习,根据形势灵活地选择学习的主要对象;从本国实际出发,确立了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制度;普及初等教育,重视发展实业教育;中央加强对教育的规划和管理并强力推进。(8分)(2)意义:普及初等教育,提
高了全体国民素质;培养了一支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技术人才,使日本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教育系统,推动日本的现代化;强化了天皇专制主义的道德教育和武士道精神,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世界带来灾难。(7分)39(l)功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整理档案,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史料;
总结了革命经验;创办报刊和随军学校进,进行抗日政策宣传和军事人才培养;开设特殊课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8分,任答四点即可)(2)原因:受过较好的教育与训练;天资聪慧,善于总结经验;个人的爱国情怀和坚持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重
用与培养;社会环境及社会矛盾的变化。(7分,任意三点即可,需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