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1)页,233.9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a90de544dc3d841c619cadc31509eb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分,共48分。)1.《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有严格规定。如城墙高度,天子王城高“九雉”(一雉等于一丈),诸侯国都城高“七雉”,卿大夫都城高“五雉”;对道路的规定
如下:天子王城路宽“九轨”(一轨等于八尺),诸侯国都路宽“七轨”,卿大夫都城路宽“五轨”。这表明()A.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力B.建筑制度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重城邑规划建设D.西周等级森严空前绝后2.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
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D.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3.周天子本身就是姬姓家族的大宗,又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
原则,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这表明西周()A.血缘宗法的政治结构形成B.通过政治联姻来巩固分封制C.确立了君权神授的新理论D.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4.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一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
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B.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C.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5.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大九州”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
内。秦始皇的这一构想()A.有利于中原农耕文明的拓展B.为秦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基础C.反映了华夷观的形成与发展D.推动了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6.战国时魏国的《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而《史记》记载:三年之丧毕,益让帝
禹之子启。史书反映的事件()A.《竹书纪年》成书时间早,比较可信B.《史记》是比较符合儒家知识分子的价值需求C.两本史书证实了夏朝历史的开端D.反映了中央内部王权的争夺7.下表是唐代科举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在唐代()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唯一方式B.
进士科更注重选拔具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才C.明经科完全脱离社会的实际D.进士科考试对唐诗的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8.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
相关的重要因素是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9.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国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
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有效防范高级官员渎职C.以小驭大体现皇权至上D.兼顾行政与监察高效能10.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
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据此可知,中正设置意在()A.确定人才标准B.选拔有用之才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社会秩序11.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又于公元前117年分封皇子刘闳、刘旦、刘胥为齐王、燕王、广陵王,分别定都于今天的临淄、北京、扬州。这反映出()A.大一统局
面得以实现B.宗法制度仍得以延续C.分封的原则发生改变D.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12.汉代民间曾流行“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汉书·地理志下》又说:“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至西汉末,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
人次,人数占52.38%,以人次计,则高达54.55%。这反映了西汉时期()A.东方儒者在高级文官中占多数B.儒学对政治生活有显著影响C.儒者任事的能力超过其他官员D.山东己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13.朱元璋时,程朱理学被
定为一尊,一时间风头无两;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其教大行”,致使“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动说明()A.思想变动植根于时代需要B.心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理学遭到知识分子的摈弃D.儒家的价值取向得以重
构1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15.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
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A.与西方启蒙思想核心相吻合B.丰富与发展的传统儒家思想C.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时代诉求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16.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朝中大臣为了争夺阁权,爱恶交攻,睚眦
必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相互攻讦,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这表明()A.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阁臣弄权是明亡的主要原因C.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D.封建制度在明朝发展到顶峰17.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
名显赫。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多次出现过言官死谏的场景,如嘉靖皇帝沉迷道学不理政事,无人敢劝,在言官的进谏下未做出过于出格之事。言官这些行为()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普遍提高B.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C.出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D.表明明代皇权受
到有效制约18.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的异已势力,长期以来推行“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人”。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海盗和异已势力消失B.西方列强的侵略C.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D.海
军力量的增强19.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治与行政权力趋向集中有三条清晰的轨迹与特征,见下表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A.呈现出君主专制强化与弱化相交织的趋向B.中央机构行政权大小不以君权强弱为转移C.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政治取向D.能全面体现统治集团群体共治的合理性20.
书院是与官学相对的私人办学机构。元代新建、修复、改建的227所书院中,长江流域仍居第一位,占65%强;黄河流域上升为27.95%,珠江流域降为6%强。从各省分布说,江西、浙江、湖南占据前三,三省合占52.44%,超过半数。这种布局说明当时()A.朝廷禁止兴办官学B.私学兴盛前所未有
C.经济重心已在南方D.全国统一社会安定21.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
势明显加强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22.清代以前,糖品在药用之外,多为高僧、皇族和大臣等上层社会群体所消费;清中期,中国糖品消费呈现出较大扩张趋势,深度融入了日常生活及社会风俗当中。这一
现象()A.表明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反映了等级观念的弱化C.得益于民众饮食习惯的根本改变D.导致了生产技术的革新23.马夏尔尼访华时,看到中国的拦海造地,说:“为了防止海水的冲洗,前面筑了一条三十尺高的土堤……我
们怀疑花费这样大的力气搞出这么一小块土地是否合算。”这反映出当时()A.沿海农业水平提高B.人地矛盾十分突出C.水利技术进步巨大D.中英文化存在差异24.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
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材料表明宋代()A.农民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立法保护小农土地所有权C.租佃关系是主要经营方式D.地主和佃户存在依存关系25.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文献记载,说明了古代中国()A.注意对生产经验的总结B.注意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C.注意通过立法
发展农业D.具有了初步的人文意识26.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
发展B.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源头C.不利于手工业长远发展D.使手工业产品质量难以提高27.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
交换。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A.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B.重义轻利成为社会风尚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28.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和经济原料作物的生产据点。如棉布的生产中心是在松江一带,
安徽芜湖的浆染业最负盛名。丝织品的中心则在苏州,福建则是著名的果品、蔗糖、蓝靛等商品的产区。这说明()A.交通工具出现革命性变革B.手工技术表现保守性特点C.商品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D.生产关系体现雇佣化现象29.中国山水画往往
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B.
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D.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30.商朝甲骨文亦称“甲骨卜辞”,卜辞内容以王室占卜为主,兼卜渔猎、农事。“甲骨卜辞”一般由序辞(叙述占卜的日期和人物)、命辞(记录占卜的具体事情)、占辞(记录占卜结果)、验辞(记录事后应验的情况)四部分
构成。据此可知,甲骨文()A.具有研究商代历史细节的史料价值B.真实记录了商代“四民”的生活状况C.构造了我国成熟的汉文字书写系统D.推动商王室贵胄文化普及到了民间31.图5是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的画像砖“收获图”。画像砖形象地展现了六人的割穗、刈草、选种等神态,弥补了汉代史籍对水稻收割工序
没有记述的缺陷。该画像砖()A.完全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原貌B.佐证了汉代史籍记述的错误C.表明四川地区最早培植水稻D.体现了艺术性和史料性的统一32.《庚申夷氛纪略》是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篇私家著述。所述清军将领僧格林沁在京津保卫战中的“畏蕙”表现,曾经被学术界多
次引用。但近年来经过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证,这一记载严重失实。由此可知()A.私家著述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观点不一导致历史真相无法还原C.史料考证对史学研究特别重要D.第一手史料的价值高于二手史料33.JohnE.Schrecker曾对《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年)中的“主权”
二字进行统计,他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争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到l902年至l910年间,每百页出现次数高达22次
之多。这反映出()A.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B.甲午战争后清朝外交理念的近代化C.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层面D.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在外交中注意维护主权34.孙中山提到:“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
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让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的主要原因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B.代理人统治的实现C.义和团运动的影响D.清末“新政”的实施35.辛亥革命后的十
多年间,各种“主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类报刊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政纲、政论和宣言;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这些变化()A.体现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
B.有利于国民的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形成C.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D.推动了清末民初社会风俗习惯的根本变革36.1903—1906年中国新式学堂数量统计据上表可知()A.政府政策影响教育发展B.教育救国思潮兴起C.革命思潮推动教育进步D.民族危机
日益加深37.1919年11月出版的《浙江新潮》杂志《发刊词》中说,浙江“为全世界全人类的一部分,我们因为环境的关系,不得不谋一部分人类的发展,以助全人类的发展”;1920年初创刊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在《发刊词》上宣布,“中国是世界的单位”,
所以“凡有利于一国而不利于世界者不为”。据此可知,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A.在国内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B.开始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C.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和国家立场D.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对外政策38.1923年,中共领导人之一的邓中夏指出:在中国受军阀与帝国主义两种惨酷压迫
下,(中国共产党)一面仍集中精力继续为劳动(工人)运动筑下一个坚固不拔的深厚基础,一面却不能不分出精力从事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甚至于商人运动,为革命战线上添加几个有力的援军。这表明邓中夏()A.对近代中国国情认识较为客观B.要求进一步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认识到苏俄革命道路
存在缺陷D.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39.黄埔军校学生除了必修的军事教育课目外,还要学习国民革命论、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学概论、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农民运动、帝国主义剖析等课程,并开展社会实践。这突出反映了黄埔军校()A.斗争矛头主要对准帝国主义B.具有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举的特点C.是国共两
党联合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D.所培养的学生都成为了革命的中坚力量40.20世纪20年代,一场以“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口号的革命席卷中国,对这场革命的结果认识正确的是()A.推翻了北
洋军阀的统治根基B.因国民党左派叛变革命而失败C.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D.实现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变革4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剥夺了一切剥削阶级的参政权力;1935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求C.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D.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了缓和42.1927年中央文件中提及:“至少要有几个区域的斗争已造成了几个乡村割据;具备相当的武装力……这一县的邻近各县具备相当农民运动
的群众基础不致使争斗孤立而失败,县城的占领必定是成为某一区域暴动割据的中心。”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抛弃了城市中心革命模式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C.肯定了农村革命的重要性D.认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4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
地法》规定:没收地主、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这一措施()A.确保国民革命运动胜利进行B.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促进人民统一战线发展44.抗战初期,中共在根据
地的节庆活动中,广泛使用马恩列斯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领袖和孙中山等中华民国领袖的标准像。但从40年代初开始,这两类标准像的使用均趋向于弱化,更加突出使用毛泽东和朱德等中共领袖的标准像。这一变化()A.有利于革命道路认同的塑造B.反映了个人崇拜
现象日益普遍C.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D.表明国共第二次合作趋于瓦解45.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在100年的风风雨雨和波澜壮阔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瞩目。有关共产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表述正确的是()A.中共一大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B.八七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C.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D.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46.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倡边疆地理和民族
史的研究。他在《禹贡学会边疆研究计划书》中说道:“当承平之世,学术不急于求用,无妨采取为学问而学问之态度”,但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所学必求致用”,并把是否有用作为评判学术价值高低的标准。其意在()A.恪守“薄致用而重求是”的学术精神B.强调纯学术研究的重要性C.通过修史和编书,启发国
人民族意识D.反对当时学术界“好谈致用”的学风47.1947年夏季,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毛泽东总结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毛泽东的总结()A.增强了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信心B.说明人民解放军控制了战争进程C.
展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D.揭示出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48.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1949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四面八方”政策。“四面八方”政策()A.有助于加快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B.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理
论的形成C.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得以完成的根本保障D.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二、非选择题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宋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称它为“中国的文艺
复兴”。这一时期,在数学、传统医学、传统天文学、法医学、传统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推动出版了一系列的科技作品如《梦溪笔谈》、《圣济录》、《洗冤集录》、《统天历》、《农书》等。四大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
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罕见的篇幅来讨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摘编自刘芹《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以宋明为例》材料二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转变,为近代科技体制化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詹天佑等人倡导成立了“中华工程师学会”,岀版了
《中华工程师学会学报》;留美科学家任鸿隽等创立中国科学社,发行《科学》杂志;1915年,中华医学会也宣告成立,并发行《中华医学》杂志。同时,各种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也相继建立,如丁文江创设的国立地质调查所
,中国科学社在南京设立的生物研究所等等。——摘编自段治文《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历程》材料三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
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民大飞机C919、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摘编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并
结合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发达的原因。(1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科技发展的作用。(6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发展科技的启示。(5分)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
事年表(部分)。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5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邵逸夫(1907年—2014年),香港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他始终秉持报国
情怀和不懈奋斗精神。尤其关心国家发展,慷慨捐助内地教育、科技、医疗、影视、赈灾等诸多方面,贡献卓著,备受尊敬。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1985年出资1000万,
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用于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奖金100万美元,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5月,为5·12汶川地震捐款1亿港
元。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对内地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摘编自《邵逸夫事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邵逸夫慈善事业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邵逸夫能够为慈善事业
做出贡献的原因。(8分)高二期末考试历史答案49.【答案】(1)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侧重于传统科技;种类多、覆盖面广;出现了大量的科学著作和文献。(6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和劳动人民的智
慧;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推动;对外开放,科技文化交流频繁。(8分)(2)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近代化;推动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6分)(3)政府要重视和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国家独立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科研工作
要勇于创新,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50.【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历程阐述:随着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不同阶级不约而同地以经济强国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可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
大等方面进行阐述)示例二论题: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阐述:随着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导致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不断加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先后领导了反侵略、反专制
、求民主的政治近代化历程。(主要围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方面进行阐述)示例三论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ABABBBC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ADBACBC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ABDBCCCBA题号
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DCACBACABC题号4142434445464748答案BCBACCAA阐述: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
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评分标准:第一层次:没有自拟论题或论题不具体,0~2分;第二层次:从三个角度来论证结论,史论结合,3~
9分;第三层次:从整体分析,对理论进行提升、抽象概括,11~12分)51.【答案】(1)特点:用于慈善事业的资金量巨大;几乎包括各项公益事业;范围广泛,涉及国际国内;持续时间长;主要致力于科技与教育事业;(一点2分,
三点6分,任意四点7分)(2)原因:财力雄厚;良好的个人品德;强烈的爱国心驱使;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国家对他的支持。(一点2分,四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