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36.00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9bec3bbc36b65e10907838e6a4f327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武汉六中2024~2025年度高一上学期第2次月考历史试题命题教师:审题教师: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沉着冷静规范答题端正考风严禁舞弊★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卿大夫普遍拥有采邑,并以
采邑的收益作为其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至战国时期,列国逐渐建立官员“量功受禄”的制度,“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这一转变()A.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产生B.规范了政府施政行为C.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D.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2.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
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3.西汉政府将百
姓编户入籍,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有
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B.有效消灭了富商大贾势力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高度繁荣D.政府对城市控制放松4.魏晋玄学家们从有无本体、有无功用、有无境界等角度展开了讨论,以郭象为代表的玄学家主张自生无待、有无相合,倡导立足世间、顺性自足、安命守分,提出
“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说明魏晋玄学()A.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观B.倡导经世致用理念C.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D.催生出山水田园诗5.西晋时,士人批评九品中正制是“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势族”,门阀士族子弟凭借门第高贵“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南北朝后期,“罢门资之制”“择贤良”的呼声日益增多。这表明()A.科举制度出现成为必然B.九品中正制无法选拔人才C.士族阶层势力趋向衰落D.朝代的更迭影响选官制度6.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
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A.继承人不能由上任节度使指定B.有效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C.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由中央支配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7.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刘晏出任盐铁转运使,对盐法进行改革。在食盐的运输和销售方面,放弃传统的“官运官销”,改为由盐政机构将统购食盐按官方定价卖给商人
,再由商人运销各地,史称“借商销盐”,这一变化()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废除了食盐专营政策C.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D.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8.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中入原的少数民族很多人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
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这说明当时()A.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B.区域间经济文化不平衡性加重C.北方家庭经济农牧互补D.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走向交融9.朱熹认为,通过格物的手段,为吾心已有之知增加知识,从而认
识吾心已有之知,所以对外物穷一分理,就为吾心增加一分知,于物之理穷得愈多,而我心之知就愈广。由此可知,朱熹()A.创立了心学流派B.强调实践的体悟C.挖掘了儒经内涵D.重视德行的积累10.宋代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俗曲“其言至俚”“街巷鄙
人多歌”,备受士大夫的青睐。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A.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士大夫与平民审美旨趣趋同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风格D.理学世俗化推动文化的创新11.1107年,北宋把“交子
务”改为“钱引务”,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他诸路均改用钱引,钱引不置钞本,可随意增发。北宋末年,面对辽、金的威胁和南方的方腊起义,北宋朝廷耗尽了老本,纸币也失去了本就少得可怜的准备金。这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结束了交子的货币地位C.加剧了北宋的统治危机D.加强了钱引的制度管理12.康熙帝令臣下将朱熹论学精义汇编为《朱子全书》,同时命人编写大批体现理学思想的解经、注经著作。康熙帝本人也精研理学著作,以朱熹“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称“果系道学之人,惟当以忠诚为本”。康熙帝
此举意在()A.推动满汉文化交融B.塑造亲民帝王形象C.传播崇儒重道思想D.笼络汉族知识分子13.有学者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过程中,国家在制度改革中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强,商帮兴起,历史发展进程
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博弈与合作交错的过程。该学者意在强调,明代白银货币化()A.呈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B.促使朝贡贸易体系最终瓦解C.是明代国家法令推行的单向过程D.加剧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14.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俄罗斯遣使入贡,康熙即谕大学士
曰:“鄂(俄)罗斯国人材颇健,但其性偏执,论理亦多胶滞,自古未通中国,其国距京师甚远,然从陆路,可直达彼处。”该史料可用以说明()A.清朝前期“丝绸之路”的拓展B.雅克萨之战的历史背景C.康熙帝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D.清政府统治危机
的初显15.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时期西汉唐高宗时元成宗时清康熙前期全国人口(丁)5959万5238万5816万2459万官员7500人13465人22500人27000人官
民之比1∶79451∶39271∶26131∶911A.专制和集权易致行政成本增加B.科举制推动了官员数量的增加C.古代人口降低说明农业经济倒退D.税收制度变革导致人口减少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西汉初年的社会】(14分)材料一(汉)高祖薄姬,先在魏豹宫,汉击
虏豹,姬入织室,高祖纳之,岁余不得幸。先是姬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约,先贵者毋相忘。已而二人先幸,相与笑姬初约时。高祖问之,以实对,高祖怜之,乃召幸。遂生男,后为文帝,尊薄姬为皇太后。武帝母王太后,先嫁为金王孙妇,后母臧儿,卜此女当大贵,
乃从金氏夺归。景帝时为太子,后母以后纳太子宫,生男。景帝即位,立为太子,遂立王夫人为后。太子即位,是为武帝,尊王后为皇太后。武帝卫皇后,本平阳主家讴者(歌女),名子夫。帝过主家,悦之,遂进入宫。后生男据,乃立子夫为皇后,据为
皇太子。——摘自赵翼《廿二史记记》材料二东汉初期皇后(部分)出身一览表皇后父亲父亲职位(爵位)家庭成分重要亲属郭圣通郭昌郡功曹官吏之家母亲:郭主真定王室之女阴丽华阴陆平民平民之家马皇后马援新息侯功臣之家窦皇后窦勋武威太守功臣之家母亲:沈阳公主(窦皇后)年六岁能书,亲家皆奇之。
建初二年,后与女弟俱以选例入见长乐宫,进止有序,风容甚盛。——据范晔《后汉书》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的社会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上述信息,补充一条西汉初期的社会特点,并说明其影响。(6分)17.【民族融合】(14分)材料一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
”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
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
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
北朝官阶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6分)18.【南北差异】(14分)材料一隋唐创制科举时,北方籍进士明显多于南方
。及至北宋初期,“崇北贬南”的倾向更有过之,名相寇准曾多次公开贬低南方考生的进路,并且引以为荣。然而有趣的是,这一切的转向也恰恰始自北宋。宋真宗年间,任命江西新余人王钦若为宰相。从此,南方籍官员加入了宋代的宰相行列,并且在数量上
逐渐反超北方籍宰相。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而这六人也全无北人。至于科场上的南方籍进士数量,更是早已反超北方,科举重心南移已成既定事实。终宋一代,南北地域差异彻底反转。——摘编自李三光《从“南北榜案”到“南北分卷”》材料二北宋后期
,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
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据《明史》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场“南北地域差异彻底反转”的原因。(7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8分)19.【儒家思想演变】(12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下表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片段,请以
此表内容围绕儒学千载不衰的原因开展研究性学习,自拟研究主题并进行阐述。(主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时代代表人物核心内容背景新特点地位春秋孔子仁;礼;德治社会转型;战争频繁。不被统治者重视西汉董仲舒君权神授;大一统王国问题;匈奴问题。吸收法家、阴阳家的主张。迎合汉武帝需要,上升为正统思想南宋朱熹理生万
物;存天理(忠孝节义),灭人欲;格物致知儒学僵化;佛道冲击;商品经济的发展。吸收佛、道主张适应元明清加强统治需要,受到官方尊崇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ACCDCDBC题号111213
1415答案CDACA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据材料“春秋时期,卿大夫普遍拥有采邑,并以采邑的收益作为其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至战国时期,列国逐渐建立官员‘量功受禄’的制度,‘不
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对卿大夫实施采邑制,战国时期实行俸禄制,且俸禄与功绩联系起来。因此俸禄制的实施,有利于打击世袭贵族势力,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战国时期的俸禄制是“量功受禄”,
与土地私有制无直接关系,土地私有制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规范政府施政行为,意味着要制定相应监察制度,使政府按规章制度施政,这与俸禄制也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
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西域的多种物种传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传入西域地区。据题干“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
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和西域之间物品和技术交流种类丰富,贸易往来繁盛,这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正确;这些现象反映的是中原与西域的双向交流,原因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
了两地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只强调西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受到推崇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两地的经贸交流,并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3
.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首先,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这样做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百姓,掌握人口情况,便于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其次,政府定期进行
人口调查,能更准确地了解国家的人口状况,为制定政策、调配资源提供依据,这也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巩固中央集权。再者,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使
得国家掌控了重要的经济资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地方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减少了他们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综上所述,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A项正确;这些措施只是削弱了富商大贾的势力,而非完全消灭,排除
B项;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这些措施是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中国)。根据“自生无待、有
无相合,倡导立足世间、顺性自足、安命守分”可知,肯定了儒家的礼教名分,以消除由尊崇道家的“无”所导致的虚无浮华、轻视礼法、漠视功业的社会风气,这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C项正确;魏晋玄学属于唯心主义,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排除B项;从题干中得不出魏晋玄学“催生出
山水田园诗”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由材料可知,西晋时士人批评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子弟凭借门第高贵轻易为
官,南北朝后期“罢门资之制”“择贤良”的呼声日益增多,这表明庶族寒门力量的增强,士族阶层势力衰落,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九品中正制的不满以及变革的呼声,并不能表明“科举制度出现成为必然”,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在一定时期也选拔出了人才,B项说法绝对,排除
B项;“朝代的更迭影响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未涉及朝代更迭对选官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由于朝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
对地方的控制,这说明唐朝中央政府通过对藩镇的认可和任命,间接地维持了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由材料中“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可知,节度使对继任人选有很大自主权,排除A项;虽然藩镇节度使的任命和
认可都需要朝廷的决定,但藩镇长官在地方势力很大,“有效”表述夸大了其历史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财政收入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
期。根据材料可知,刘晏放弃传统的“官运官销”,改为由盐政机构将统购食盐按官方定价卖给商人,再由商人运往各地进行销售。商人基于利润追求,会积极寻找更多的销售市场,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C项正确;“借
商销盐”的做法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借商销盐”的做法并不是废除食盐专营政策,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政府借助商人销售食盐的信息,无法得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可知,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族的衣冠语言,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影响了汉族,因此“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走向交融”的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并
未体现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交流,材料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不平衡性,材料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北方家庭经济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在此强调的是“格物”的重要作用,而朱熹的“格物”强调走出书斋,在实践中体悟“天理”,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流派的创立者是陆九渊,排除A项;朱熹此言并未体现出对儒经内涵的挖掘,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实践的体悟”
,而“重视德行的积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
宋代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一些市井俗曲成为士大夫诗歌创作的素材。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得到发展,C项正确;宋朝时期,世俗文化虽然得到发展,但并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排除A项;“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世俗文化的影响,并没有体现
理学的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1107年,北宋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钱引不置钞本,可随意增发。北宋末年……北宋朝廷耗尽了老本,纸币也失去了
本就少得可怜的准备金。”可知,北宋后期纸币发行混乱,尤其是钱引不置钞本,可随意增发,加剧北宋的统治危机,故选C项。北宋滥发纸币,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北宋随意增发纸币,国力衰弱无法得出交子货币地位结束,排除B项
;根据材料“其他诸路均改用钱引,钱引不置钞本,可随意增发……北宋朝廷耗尽了老本,纸币也失去了本就少得可怜的准备金。”可知钱引弊端,无法推知强化钱引制度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康熙帝重视朱熹及其学问,并称“果系道学之人,惟当以忠诚为本”,康熙帝此举意在借朱熹及其学问,要求汉族知识分子当以“忠诚为本”,从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D项正确;康熙帝重视朱熹及其学问不能推动满汉文化交融,也不是康熙此举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帝王的亲民形象,与亲民也无关,排除B项;康熙帝材料所述举措一定程度上能够传播崇儒重道思想,但这不是康熙帝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
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明朝白银货币化并非是由单一力量决定的单向过程,这一过程中,既有国家制度的引领和规范,又有市场需求的推动和促
进,两者相互博弈又相互合作,充分体现了其复杂性和多面性,A项正确;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是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贸易的冲击下瓦解的,排除B项;从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明朝白银货币化并非是由单一力量决定的单向过程,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在一定程
度上会加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鄂(俄)罗斯国人材颇健……然从陆路,可直达彼处”可知,康熙帝对俄罗斯的位置和俄罗
斯人的形象有一定了解,体现了当时康熙帝具有一定国际视野,C项正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且俄罗斯遣使入贡,并非拓展了丝绸之路,排除A项;俄罗斯遣使入贡无法直观体现雅克萨之战的作用,排除B项;清政府统治危机
的初显在康乾盛世后期,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从西汉到清朝官员占比处于上升趋势,而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古代的君主权力越来越大,专制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所
需要的官僚越来越多,A项正确;唐朝、元朝和清朝都实行科举制,但官员占比依然在不断升高,体现了科举制对此有影响,但不是根源,排除B项;中国古代人口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人口已经超过4亿,排除C项;税收制度变革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
且古代中国人口数量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16.(1)特点:婚姻观念相对开放;礼制较为宽松;门第观念淡薄。(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均可)原因:战国秦汉政治转型剧烈,贵族阶层受到沉重打击;汉高祖来自社会底层,开国将相多“起
自布衣”社会呈现鲜明的平民性;儒家封建伦理纲常尚未完善;社会人文环境开放包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特点:推崇“黄老之学”。影响:初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期导致了中央权威的削弱。(特点还可以答以下内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承秦制;郡国并
行,地方势力强大;重视母族亲属关系;“布衣将相”。影响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汉)高祖薄姬,先在魏豹宫,汉击虏豹,姬入织室……武帝母王太后,先嫁为金王孙妇,后母臧
儿……武帝卫皇后,本平阳主家讴者(歌女),名子夫”和所学可得出,婚姻观念相对开放;礼制较为宽松;门第观念淡薄。第二小问原因,据西汉初年的时间信息可得出,战国秦汉政治转型剧烈,贵族阶层受到沉重打击;据所学可得出,汉高祖来自社会底层,开国将
相多“起自布衣”社会呈现鲜明的平民性;儒家封建伦理纲常尚未完善;社会人文环境开放包容。(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所学可知,推崇“黄老之学”。第二小问影响,需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据所学可知,
初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期导致了中央权威的削弱。(特点还可以答以下内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重视母族亲属关系;“布衣将相”。影响只要言之有
理,均可得分)17.(1)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原因: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或:农业的发展);②周边民族向中原移民;③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④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学生任答两点即可)(2)例子:北魏孝
文帝改革。影响: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学生任答两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第一小
问新变化,据材料一“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生产手段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据材料一“农业
生产不断发展”可知,农业的发展;据材料一“除了移居中原的”可知,向中原移民;据材料一“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可知,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据材料一“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可知,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
析题。时空是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例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知,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据材料二“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据材料二“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
史出口”可知,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18.(1)原因: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南方籍官员逐渐增多。(2)认识:南北分卷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明朝科举考试中南北地区文化水平差异导致的录取不公平问题;从南方考生的角度
看,南北卷制度不是完全公平的;但从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王朝统治,维持国家的稳定。【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宋真宗年间,任命江西新余人王钦若
为宰相。从此,南方籍官员加入了宋代的宰相行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这促进了材料所述北宋科场“南北地域差异彻底反转”的现象出现;根据材料“从此,南方籍官员加入了宋代的宰相行列,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反超北方籍
宰相”可知,这时期南方籍官员逐渐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这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认识:根据材料“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
体均衡”可知,南北分卷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明朝科举考试中南北地区文化水平差异导致的录取不公平问题;根据材料“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分卷是当时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不同的结果
,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卷制度不是完全公平的;但从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王朝统治,维持国家的稳定。19.论述题研究主题一:儒学的与时俱进推动其不断发展。阐述:儒学是不断吸收融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不同时代
赋予其不同内涵。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学家、道家和法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从而被采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儒学僵化且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理学家吸收佛教和道教主张,
提出理生万物,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主张,符合时代需要,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尊崇。综上,西汉和两宋时期,儒学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思想,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主题二:统治者的支持是儒学长久发展的重
要保障。阐述:西汉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等主张,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因此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宋代佛道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北宋中期起,儒学家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理学孕育而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南宋后期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儒学在西汉和南宋地位的变化与统治者的态度密切相关,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他参考主题研究主题三儒学的兼容并包利于儒家的长盛不衰;研究主题四符合时代的需要是儒学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主题五创新是儒
学持久发展的重要因素。【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春秋至南宋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西汉董仲舒儒学吸收法家、阴阳家的主张、南宋理学吸收佛道主张”结合儒学发展历程得出论题:儒
学的与时俱进推动其不断发展。其次,结合春秋至南宋儒学发展背景演、内涵特点与影响的史实分析阐述,如儒学是不断吸收融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内涵。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学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提出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从而被采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儒学僵化且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理学家吸收佛教和道教主张,提出理生万物,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主张,符合时代需要,南宋后期起,受到官
方尊崇。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此外,由材料“春秋时期儒学不被重视,西汉儒学迎合迎合汉武帝需要,上升为正统思想,南宋理学适应元明清加强统治需要,受到官方尊崇”结合春秋至南宋儒学地位变化得出论题:统治者的支持是儒学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然后再
结合春秋至南宋时代背景、儒家学者改造的史实分析阐述,如西汉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等主张,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逐渐成为主
流思想。宋代佛道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北宋中期起,儒学家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理学孕育而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南宋后期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
建专制统治,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