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历史试题(B卷) .docx,共(12)页,1.519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94255eb1a1629561795b796c02dabd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历史试题(B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注意:1.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
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3.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
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山西襄汾陶寺墓葬,属中原龙山文化。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该地区A.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B.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C.通过战争来争夺财富D.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2.下图所示为1963年出土的何尊,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新都洛邑。据《史记》载,周公在营建前进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
里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上述铭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汉字②体现古代都城选址的“择中”理念③这是研究周平王东迁的一手资料④反映了当时灿烂的青铜文化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说“①博而寡
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全部遵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④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
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其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B.阴阳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4.荀子(约公元前313年一公元前238年)到秦国访问,感受到“其百姓朴”,官僚士人“不比周,不朋党”,政府“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
但同时他又隐隐觉察到秦国一个问题,那就是“殆无儒邪!”由此可见,荀子A.感受到秦将统一中国B.预言秦朝终会因暴政而亡国C.深信儒家的治国作用D.认为儒家法家应当合二为一5.清代史家谓:“班固作《汉书》,距
司马迁不过百余年,其时著述家岂无别有记载?乃今以《汉书》比对,武帝以前多与《史记》同,并有全用《史记》文,一字不改者。然后知正史之未可轻议也。”这位史家意在A.褒扬司马迁而贬损班固B.说明《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C.强调不能轻
易改动正史中的记载D.讲述《汉书》与《史记》一脉相承6.2003年在洛阳出土的孝文帝之弟墓志铭,开头对墓主介绍到:“使持节侍中司徒公票骑大将军刺史广陵惠王,元羽,河南人”。它可以用以佐证孝文帝改革①迁洛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②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禁鲜
卑语,统一说汉语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7.中国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地位,为他选择某个评价性的字词作为谥号。下列属于谥号的是A.高祖B.光武C.太宗D.开元8.2020年上海博物馆展出《东征传绘卷》(
下图)。该作品是根据《唐大和尚东征传》创作,形象地描绘了一位高僧历经艰辛传播佛法的故事。这位高僧是A.法显B.玄奘C.鉴真D.空海9.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的人口南迁图。该时期应是A.4世纪B.9世纪C.12世纪D.17世纪10.《元朝秘史》成书于1252年,记载了从8世纪到1
3世纪中叶蒙古民族的历史。下图所示为该书汉语译本书影,其翻译的方法是将原文先用汉语加以音写,再逐词旁注汉语语义。下列对《元朝秘史》的说法有误的是A.是蒙古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B.有助于了解蒙古汗国的历史C.
原文使用的是畏兀体蒙古文D.译文是汉语拼音化最早尝试11.《明史·儒林传序》:“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百余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嘉靖)、隆(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其中“姚江之学”指的
是A.二程学说B.朱熹学说C.陆九渊学说D.王阳明学说12.甘薯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我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下列著作中,详细记载甘薯种植技术是A.《氾胜之书》B.《四民月令》C《齐
民要术》D.《农政全书》13.有史家感慨:“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
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这“二十年”是A.19世纪四五十年代B.19世纪五六十年代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4.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称“同光
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左宗棠提及的“魏子”著有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D.《资政新篇》15.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下图阴影部分反映的是A.太平军主要活动地区B.义和团反帝斗争地区C.辛亥革命后
宣布独立的省份D.北伐前国民政府控制的区域16.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7.“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北方战事,给包括租界在内的上海及江南民众日常经济生活带
来巨大恐慌。身处纷乱的惊惧不安和经济萧条的切实威胁,社会各界普遍企望北方战事早日平息,不致蔓延到南方。”与此描述相关的史事是A.火烧圆明园B.“三国干涉还辽”C.“公车上书”D.“东南互保”18.下图所示为一个政党的纲领。该党是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华革命党D
.中国共产党19.“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是A.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20.某年的8月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用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这一年是A.1924年B.1937年
C.1945年D.1950年21.据国民党军人回忆,早在双堆集战斗中,基层官兵便表现出明显的厌战情绪,想着如何尽快回家过太平日子。及至徐州撤退,喊叫声、哀叹声、哭泣声充斥于行伍之中。到陈官庄被围,官兵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结果,未及解放军攻击,即已不战自溃。这一战役是A.徐州会战B.平
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22.毛泽东说:“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中,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①结束了中国各族人民长期被压迫和剥削的
历史②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③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3.读下表,从中可以看出1952年底全国农村各阶级占有耕地情况A.农民获得了大量土地B.
土地改革在全国彻底完成C.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D.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统一24.有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习俗、文的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中央一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这一制度是A.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5.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发表中印和中缅双方总理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正式倡议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A.“一边倒”方针B.“另起
炉灶”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26.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下列项中,属于当年调动“积极因素”举措有①提出“双百方针”②召开
中共八大③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7.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专卖店开始在服装零售行业出现,基本上都叫“服装专卖”等;90年代初期是“西装专卖”“衬衫专卖”“女装专卖”“运动服专卖”等;90年代中后期变为了“雅戈尔专卖”“杉杉专卖”“李宁专卖
”等。这一变化从实质上反映了A.从追求衣着结实耐穿向追求品牌时尚转变B.从追求衣着时髦流行向追求个性化的转变C.改革开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D.服装行业发展与世界同步28.党的某次会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九大2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国防科技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下列属于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
成就有①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②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居世界第一③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④研制了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0.1901年,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兰王国
的首都苏撒城(今伊朗境内)发现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帝王模样的人。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文字的内容应是的A.《吉尔伽美什》B.《汉谟拉比
法典》C.《罗摩衍那》D.《摩诃婆罗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业即谷类作物世界上有三个起源地,一个是小麦、大麦的起源地,在①,后来传播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第二个农业起源地是玉米的起源地,在②,也孕育了一个古文明,但没有列入四大古
文明,因为它的年代稍微晚了一些,它的影响比较小。第三个农业中心就是③,是水稻、粟的起源地。-摘编自严文明《中华文明起源》材料二亚洲各地栽培水稻的碳测年代(距今)示意图----据[澳大利亚]彼得·贝尔伍德等《史前亚洲水
稻的新年代》整理(1)结合所学,依次完成材料一中的3个空。(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扼要指出水稻在史前亚洲的传播路径,从中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在990年令江南、两浙召游民,劝其耕种,准免租税徭役五年。或则发给谷种和借贷,其中1012年的一次,为了
预防旱灾,政府派人从福建取占城旱稻种,分给江、淮、浙三路,令农民择地势较高的土地莳种,并将种植方法写成榜文公布,指导农民耕作。或将概括到的荒田、逃田,召人租佃,如在1123年概括到江东逃田160顷、两浙456顷等都是。垦田成绩优异的官员,以提
升官职作为奖赏。----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二。--据[美]施坚雅《中国历史的结构》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对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时期华北和东南沿海经济活动水平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趋势的
主要原因。33.日记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两则日记所记载的事件及年份。用一句话概括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史上的地位。材料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蒋介石研究颇具争议的一个问题是他
的抗战政策的评价,他抗战的动机、策略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并有很大的争议。而他日记中的相关材料能够补充以往资料的不足,对于客观揭示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如他对九一八事变的回忆与解决办法……在抗战全过程中其经历和感情是第一次全面披露,对于抗战时
期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薛念文《<蒋介石日记>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日记》对研究蒋介石抗战政策的史料价值。结合所学,概括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的“解决办法”。3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开辟的
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时10天的盛会,完成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历史使命。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社会各方面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共同纲领,是创建新中国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共同纲领》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成果,确立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形式……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我国法制建设开端的标志。一一摘自李正华、张金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
-2012)》材料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部分)----据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改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共同纲领》的地位及其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及体现的原则,指出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的新规定及颁布的意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