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解析汇编 历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高考】.docx,共(13)页,28.84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73167bddb841da1cd8133d8ae4c25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史记》记
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强化
分封制、宗法制中的等级部分,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等级、身份,题干信息与礼乐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另外,题干信息只有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王的一个事例,不能得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的普遍结论,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涉
及王位世袭制度;另外,王位世袭制度当时也没有消亡,不合史实,排除B。宗法制度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等,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宗法制度,C不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
,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2.(2020年天津卷,3,3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
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
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3.(20
20年陕西榆林高三三模)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贵族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这反映了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B.西周贵族破坏礼制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D.政治观念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
】材料“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用于上层社会的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反映了政治观念发生变化,故D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说法错误,西周时期礼制兴盛,排除;桑蚕文化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
,礼制在西周,C排除。4.(2020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西周时期,建国首先要营筑宗庙,在营造宫室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者供奉祖先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这表明西周时期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
C.政权具有宗族性质.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庙作为传统的宗族活动场所,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这表明宗族在政权中的作用,即政权具有宗族性质,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宗族在政权的影响,没有体现礼乐制的发展完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宗庙的地位,并非等
级,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关系,D项错误。5.(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
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
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
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析】(1)西周,根据材料“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得出西周都城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根据材料“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
”得出西周都城建有宗庙和社稷;根据材料“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据“建高墙”得出西周都城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根据“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根据“建有城墙等
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得出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根据“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根据所学可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等方面概括。(3)
根据“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并结合所学可从对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礼乐制度与文明的传播、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的长久稳定等方面概括。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
20年浙江7月选考,1,3分)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题干考查汉代与秦朝制度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
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②④是汉代有别于秦朝的内容,D正确;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中枢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①③是秦汉相似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A、B
、C。2.(2020届浙江省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学者认为有一项制度对于秦国的强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秦国统一之前“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的体现,但一统天下后仍实行此制度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暴政和二世而亡有必然的联系。该制度是A.世官制B.军功爵制C.三公九卿制D.郡
县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有一项制度对于秦国的强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秦国统一之前‘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的体现”可知是军功爵制,即对参战的将官、士卒只要有军功都在赏功酬劳之列,故选B;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与“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相矛盾,A错误;三公九
卿制是秦国统一后的中央官制,与“是秦国统一之前‘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的体现”不符,C错误;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国统一前就实行,统一后实行全国,与“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不相符,D错误。3.(2020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C.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标志着官僚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表述为“消除了”,A项错误;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科举制的实行,不符合材料,C项错误;郡县制
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减少决策失误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4.(2020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巾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A.秦王朝未能实
现文化心理统合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各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使其对秦的统治不满并演变为反秦势力。南方楚地与秦地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故其反秦活动最为激烈,故A正确;东方六国受暴政摧残更严重不能解释
楚地的反秦斗争最激烈,排除B;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排除C;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郡县制为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政策,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D。5.(2020届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三5月模拟)秦朝废除分封,实行
郡县制,虽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但在具体推行中应该有个过程,尤其是要让原来六国之民逐渐适应。但是秦始皇依仗他的威严,一下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材料旨在说明秦朝郡县制A.强化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推行过急、过广D.
导致秦王朝暴政而亡【答案】C【解析】据材料“秦始皇依仗他的威严,一下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可知,作者在强调秦朝郡县制推行过急、过广,日益激化社会矛盾,故C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B脱离题干主旨,排除;郡县制起到了维护地方统治的作用,秦朝灭亡是因为推
行暴政导致的,排除D。考点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
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
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2.(2020年江苏卷,3,3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
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
”“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而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
项错误;唐诗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不能表述为“再现社会真实”,夸大唐诗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没有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3.(2020年山东卷,3,3分)表1为唐代
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表1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
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
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4.(2020年江苏卷
,21,13分)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
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
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
),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
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3)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
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解析】(1)
演变:根据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可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根据“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根据“改
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
县。(3)积极作用:根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确立行政区划模式等角度概括。5.(2020年天津卷,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为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
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
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
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
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
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1)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
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搅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
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
(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2)根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同时再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2020年新课标全
国卷Ⅰ,27,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
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2.(2020年
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
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强大,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B项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
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3.(2020年浙江7月选考,1,3分)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
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答案】C【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
致,C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唐宋时期的刺史和太守职能几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4.(2020届浙江省山水联盟高三6
月模拟考试)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D.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
清朝内阁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军机处设立后办理了本属于内阁的事务,使内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属于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故选D;A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专制统治最终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能说专制统治基础扩大,B
错误;根据材料“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内阁仍然办理事务,因此不能说名存实亡,C错误。5.(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
,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书名:
《承古萌新:清代社会转型》论证: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承古萌新。它上承中国古代政治的特征,以军机处的设立、密折制度等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下启民族国家版图的初立,封建
社会日趋没落。它上承以男耕女织为主的自然经济,且仍是占据主导地位;下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艰难发展。它上承儒家思想发展,但日趋僵化;下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强调经世致用思想。这些都为清朝打下了
承古萌新的时代烙印。结论: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清朝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峰,又显现出近代社会的某些时代特点,因此我认为清朝社会体现承古萌新的特点。示例2书名:《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论证: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实行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原则,并以皇权为中心,形成了一套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设有
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为减少君主专制所造成的决策失误,还实行朝议制度;在地方,全国推行郡县制,全国最初分为36郡,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机构,
取代了之前的贵族政治,是一大社会进步;为巩固统一,秦朝还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领布全国通行的秦律,等等。结论: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它所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
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它所采取的统一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示例3《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中国历史上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具体而言:从国家政局来看,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长期战
争,各诸侯纷纷改革,增强国力,加之民心思定,最终秦顺应历史潮流,完成国家的一统。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从民族关系
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从思想文化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呈现出文化繁荣景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
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时期,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进步。【解析】根据“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
,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本题主要是分析各个时代的特征,或一个,或多个。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的是秦朝政治方面的特征。汉代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成为正统,这是汉代在思想方面
的特征。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是宋代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这是清代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拟定书名时,可从这些角度切入,即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再结合二轮通史的知识,
进行分析概括,列举出相关史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