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9)页,414.32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60035e74abd005fa76f6a615808e26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东坡区23级高一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1至3页,第Ⅱ卷(非选择题)4至6页,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
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48分)1.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神话中有几乎毁灭所有人类的大洪水传说,埃及神话中有“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洪水之神,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可以用来佐证()A.早期文明发展受制于自然力量B.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的破
坏C.区域间交流互动推动文化发展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扩大2.中世纪早期,农奴要为庄园主提供约定数量的劳动和少量的指定物品。12世纪时,固定地租和分成式地租制兴起,逐渐取代了庄园原来的劳役地租制。到16世纪,庄园主和农奴的关系转变为地主和
佃户、雇佣劳动者或独立的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A.加速了西欧封建贵族阶层走向衰落B.强化了封建制对农奴的人身控制C.反映出西欧庄园土地所有权的变化D.反映了西欧封建经济的逐步解体3.德意志哲学家尼古拉斯•库萨(1401~1464)认为,关于上帝的知识,不应在艰深晦涩的
神学中去寻求,而应在“上帝亲手写的书”即“自然之书”中去获取,人对自然界认识得越透彻,就越能够在一种有学识的无知状态中接近上帝的本质。这一观点()A.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C.宣扬了人文主
义的思想D.得益于科学革命的推动4.15世纪中期,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注重运用在11世纪被重新发现的罗马法,以法律手段主张对尚未发现的近海岛屿享有管辖权、财产权。此举旨在()A.在世界范围传播罗马法B.宣示殖民扩张的合法性C.彰显民族国家主权意识D.
维护其全球的商业利益5.可可在16世纪前还没有被生活在亚马孙平原以外的人所知。16世纪末,世界上第一家巧克力工厂建立,可是一些贵族并不愿意接受可可做成的食物和饮料。1847年英国人利用可可生产出第一块固体巧克力,以后可可风靡全球。促使
可可传播的主要原因是()A.技术进步B.新航路开辟C.市场扩大D.殖民扩张6.中世纪英王在加冕誓词中要承诺遵守和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但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王时,却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这反映了英国()A.加冕仪式赋予王权合法性B.国王成为统而不
治的虚君C.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变化D.有限王权的传统开始确立7.19世纪浪漫派诗人布莱克抨击工业革命为“黑暗的撒旦磨坊”;现实派小说家狄更斯直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律师查德威克强调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认为肮脏的环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
因,推动了《公共卫生法》的产生。这些现象说明()A技术发展与文明进步对立统一B.工业革命促进文化发展C.环境问题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D.技术进步加剧社会矛盾8.下图是某同学上课笔记。该笔记的空白处应填()A.工业革命的兴起B.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C.马克思主义诞生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9
.有学者研究指出,一战爆发前,很多国家的青年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学生与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报名参战。他们幻想着战争带来的洗礼,认为这场战争是最高的正义、是重获新生的象征,并且都有着自己所坚信的理由而支持战争、投身于战争,甚至献身于战争。学者此番言论意
在说明()A.战争引发文化教育转型B.思想狂热助推战争C.政府利用舆论煽动战争D.各国矛盾空前激化10.如图为罗杰斯于1904年创作的漫画《加勤比海的大棒》,图中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牵着军舰在加勒比海巡游
,该漫画反映出().A.美国外交上已完全控制了拉美B.拉美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C.拉美在美国的援助下快速发展D.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11.全俄苏维埃颁布的《土地劳动使用法》规定: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
,特殊情况可为六年;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可采取村社、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该法令颁布于()A.国内战争时期B.斯大林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12.下表为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与通货膨胀的
状况统计表。针对这一状况,各国的普遍做法是()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工业生产下降幅度15.3%11.2%12.3%16.3%20.8%通货膨胀15.3%9%11.1%19.1%5%A加强宏观调控B.增加福利开支C.减少国
家干预D.恢复自由放任13.戴高乐在其《希望回忆录(第一卷1938—1962)》中提到:“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的痛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那些地方移交我们的权力,卷起我们旗帆,合上这部伟大的历史,是一种多么痛苦的
精神上的考验。”这一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欧共体的成立B.多极力量的成长C.殖民地的斗争D.两极格局的形成14.1945年,英国外交官萨金特在《欧洲胜利后的估量》中指出:二战结束后欧洲的控制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苏联和美国手中,但那种认为美国和苏联两个未来的世界强国的相互谅解就
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是英国必须予以反对的。这表明()A.美苏冷战引发英国强烈不满B.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实力大增C.英国试图维系政治大国地位D.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的15.“蓝领”是对冶炼、纺织、电气等传统产业部
门工人的统称。1973~1985年,美国“蓝领”的人数减少了500万,而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员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C.社会运动浪潮冲击D.经济“滞胀”现象的持续16.1974年,美
国颁布《贸易法》,第301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反映出()A.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意图实现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增强D.美国逆全球化思潮开始出现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在历代统治者的鼓励和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
动下,创造了光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巴格达为中心,往西经开罗和科尔多瓦传播到北非和整个欧洲;往东传到中亚、印度和东南亚,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并概述其文化繁荣的原因。材料二这一时期(15、16世纪)最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崛起,开始了向近代社会转型。而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仍在自身传统轨道上运行,展现着各自文明的特点与辉
煌,多元文明的格局依然明显。——据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等的马尼拉帆船路线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尼拉帆船贸易”兴起背景。简要评价15、16世纪欧洲崛起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
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意】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史料二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政府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
族采用资产阶级的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说明工业革命时代资产阶级的主要侵略手段材
料二苏联工业和制造业排名表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1985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素分析苏联工
业化发展迅速的原因。简要说明1978年后中国的是怎样破除苏联模式的。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上述是新华社评出的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大事进行解说。(要求:解说全面、史实准确、语言流畅、
表述成文。)东坡区23级高一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1至3页,第Ⅱ卷(非选择题)4至6页,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
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48分)1.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神话中有几乎毁灭所有人类的大洪水传说,埃及神话中有“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洪水之神,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可以用来佐证()A.早期文明发展受制于自然力量B.自然灾害对
人类文明的破坏C区域间交流互动推动文化发展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材料“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神话中有几乎毁灭所有人类的大洪水传说,埃及神话中有‘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洪水之神,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体现的是大河文明流域的居民中都盛行着有关洪水的传说,说明的是早期文明发展受制于自然力量,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明
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对制约,非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排除B项;受生产力发展影响,早期文明之间的区域交流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排除C项;材料与世界农耕文明区域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中世纪早期,农奴要为庄园主提供
约定数量的劳动和少量的指定物品。12世纪时,固定地租和分成式地租制兴起,逐渐取代了庄园原来的劳役地租制。到16世纪,庄园主和农奴的关系转变为地主和佃户、雇佣劳动者或独立的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A.加速了西欧封建贵族阶层走向衰落B.强化了封建制对农奴的人身控制C
.反映出西欧庄园土地所有权的变化D.反映了西欧封建经济的逐步解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和近代(西欧)。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
中世纪早期,农奴为庄园主提供劳役地租,体现了封建社会典型的经济关系与阶级划分。随着时间推移,固定地租和分成式地租制的兴起逐渐取代了劳役地租制,这不仅减少了农奴对庄园主的人身依附,同时也预示着经济模式的转变。到16世纪,.庄园主与农奴的关系演化为地主与佃户、雇佣劳动者或自耕农之间
的关系,这一系列变化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的逐步解体,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封建贵族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不断减弱,这是贵族主动作为的结果,不会直接导致西欧封建贵族阶层走向衰落,排除A项;这一过程弱化了封建制对农奴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西欧庄园土地所有
权仍归庄园主,排除C项。故选D项。3.德意志哲学家尼古拉斯•库萨(1401~1464)认为,关于上帝的知识,不应在艰深晦涩的神学中去寻求,而应在“上帝亲手写的书”即“自然之书”中去获取,人对自然界认识得越透彻,就越能够在一种有学识的无知状
态中接近上帝的本质。这一观点()A.否定了上帝绝对权威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C.宣扬了人文主义的思想D.得益于科学革命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15世纪欧洲。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德意志哲学家尼古拉斯•库萨主张人们要重视《圣经》和对上帝的信仰的重要性,而不要在教会神学中去认识上帝。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逐渐影响到
其他欧洲地区。因此材料反映了宗教领域内强调个人认识《圣经》,去认识上帝。C项正确;德意志哲学家尼古拉斯•库萨主张信仰上帝,排除A项;16世纪德意志发生宗教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6-17世纪
欧洲发生科学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15世纪中期,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注重运用在11世纪被重新发现的罗马法,以法律手段主张对尚未发现的近海岛屿享有管辖权、财产权。此举旨在()A.在世界范围
传播罗马法B.宣示殖民扩张的合法性C.彰显民族国家主权意识D.维护其全球的商业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中期(西班牙、葡萄牙)。根据材料“15
世纪中期,大力推行殖民扩张的西葡两国注重运用在11世纪被重新发现的罗马法,以法律手段主张对尚未发现的近海岛屿享有管辖权、财产权。”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借助法律手段寻求对殖民地的“正当”占取,宣示殖民扩张的合法性,进而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B项正确;西葡两国并非为了传播罗马法,罗马法只是其维护
殖民统治的手段,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这两国借助罗马法对尚未发现的近海岛屿的管辖权、财产权的支配,与民族国家主权意识无关,近代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族群基础发展起来的政治共同体,排除C项;此举与维护全球的商业利益无关,的且此时并未建立起全球的商贸网络,此说法不符合史
实,排除D项。故选B项。5.可可在16世纪前还没有被生活在亚马孙平原以外的人所知。16世纪末,世界上第一家巧克力工厂建立,可是一些贵族并不愿意接受可可做成的食物和饮料。1847年英国人利用可可生产出第一块固体巧克力,以
后可可风靡全球。促使可可传播的主要原因是()A.技术进步B.新航路开辟C.市场扩大D.殖民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
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可在16世纪前还没有被生活在亚马孙平原以外的人所知。16世纪末,世界上第一家巧克力工厂建立,可是一些贵族并不愿意接受可可做成的食物和饮料。1847年英国人利用可可生产出第一块固体巧克力,以后可可风靡
全球。”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不断改进,且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A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物种的交流,但可可豆能够被普及主要是由于加工技术的
进步,排除B项;市场扩大有利于可可的传播,但促使可可传播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进步,排除C项;殖民扩张指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进行野蛮的侵略和屠杀,对其征服之后,占领土地并掠夺资源和奴役当地人民为其服务,扩大自身的生产力
,并非可可传播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6.中世纪英王在加冕誓词中要承诺遵守和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但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王时,却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这反映了英国()A.加冕仪式赋予王权合法性B.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C.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变化D.有限王权的传
统开始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689年的英国。根据材料“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王时,却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可知,新誓词规定威廉和玛丽根据议会同
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确立了议会权力至高无上的原则,说明国家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英国国王由世
袭产生,加冕仪式体现了教权对王权的制约,选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项;1689年英国处于君主立宪制的形成阶段,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并非统而不治的虚君,排除B项;1215年英国颁布了《大宪章》,其内容涉及对专制王权的限制,此后就已经出现
了有限王权的传统,排除D项。故选C项。7.19世纪浪漫派诗人布莱克抨击工业革命为“黑暗的撒旦磨坊”;现实派小说家狄更斯直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律师查德威克强调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认为肮脏的环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推动了《公共卫生法》
的产生。这些现象说明()A.技术发展与文明进步对立统一B.工业革命促进文化发展C.环境问题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D.技术进步加剧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推动了《公共卫生法》的产生”并结合所学可知,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使得城市化过程加速推进,各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其中公共卫生问题尤其严峻,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
生法》,通过立法手段对公共卫生领域进行干预,规定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技术发展与文明进步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没有明确说明社会
阶级矛盾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8.下图是某同学上课笔记。该笔记的空白处应填()A.工业革命的兴起B.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C.马克思主义诞生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9世纪欧洲。材料展示“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欧洲三大工人起义、欧洲理论成果”,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包括经济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这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准备了经济条件;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必要的阶级条件;理论方面,德国的古典哲学、英
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C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影响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19世纪欧洲发展状况,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未涉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
立或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研究指出,一战爆发前,很多国家的青年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学生与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报名参战。他们幻想着战争带来的洗礼,认为这场战争是最高的正义、是重获新生的象征,并且都有着自
己所坚信的理由而支持战争、投身于战争,甚至献身于战争。学者此番言论意在说明()A.战争引发文化教育转型B.思想狂热助推战争C.政府利用舆论煽动战争D.各国矛盾空前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
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爆发前的世界。根据材料“一战爆发前,很多国家的青年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学生与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报名参战。他们幻想着战争带来的洗礼,认为这场战争是最高的正义、是重获新生的象征,并且都有着自己
所坚信的理由而支持战争、投身于战争,甚至献身于战争。”可知民众的民族主义、“英雄情怀”等思想因素是“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之一,对一战的爆发有着不可忽视的促成作用,即思想狂热助推战争,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战争促进文化教育的转型,文化教育本身并
未发生大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民众思想对一战爆发的推动作用,与各国矛盾空前激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图为罗杰斯于1904年创作的漫画《加勤比海的大棒》,图中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牵着军舰在加勒比海巡游,
该漫画反映出()A.美国外交上已完全控制了拉美B.拉美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C.拉美在美国的援助下快速发展D.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
(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拉美独立后,美国仰仗其科技、经济和军事优势,利用武力对拉美国家进行干预,这就使得拉美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正确;“完全控制了拉美”的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漫画反映的是美国利用武力干涉拉美国家事务,不是援
助,这使得拉美发展困难,排除C项;据所学,1826年,秘鲁全境获得解放,整个西属拉丁美洲基本独立,标志着西班牙在拉美殖民统治的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11.全俄苏维埃颁布的《土地劳动使用法》规定: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可采取村社、
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该法令颁布于()A.国内战争时期B.斯大林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苏俄)。据本题材料“允许出
租土地”、“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可采取村社、个体经济”可知,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这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相符合,C项正确;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经济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形成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农业集体化,与“农民自由选择”不一致,排除B项;赫鲁晓夫时期,农业措施是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不符合法
令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表为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与通货膨胀的状况统计表。针对这一状况,各国的普遍做法是()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工业生产下降幅度15.3%11.2%12.3%16.3%20.8%通货膨胀15.3%9%11.1%19.1%5%A加强宏观调控B
.增加福利开支C.减少国家干预D.恢复自由放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陷入“滞胀危机”,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最终走出“滞胀危机”,因此这时期为摆脱“滞胀”的影响,各国普遍做法是减少国家干预,C项正确;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加强宏观调控,排除A项;增加福利开支是加强经济干预的手段,排除B项
;这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非是完全的自由放任,即并非恢复自由放任,排除D项。故选C项。13.戴高乐在其《希望回忆录(第一卷1938—1962)》中提到:“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的痛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那
些地方移交我们的权力,卷起我们旗帆,合上这部伟大的历史,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精神上的考验。”这一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欧共体的成立B.多极力量的成长C.殖民地的斗争D.两极格局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法国被迫移交权力,卷起旗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殖民地人民反抗,法国被迫放弃殖民地的统治权,所
以这一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殖民地的斗争,C项正确;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法国主动加入欧共体,不会痛苦,排除A项;多极力量的成长与法国移交权力无关,排除B项;1955年两极格局形成,不会使戴高乐产生“痛苦”情绪,排除D项。故选C项。1
4.1945年,英国外交官萨金特在《欧洲胜利后的估量》中指出:二战结束后欧洲的控制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苏联和美国手中,但那种认为美国和苏联两个未来的世界强国的相互谅解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是英国必须予以反对的。这表明()A.美苏冷战引发英国强烈不满B.二战后美国与苏联的实力大增C
.英国试图维系政治大国地位D.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的世界。据材料“1945年……那种认为美国和苏联两个未来的世界强国的相互谅解就能
够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是英国必须予以反对的”并结合所学,二战结束是世界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材料表明英国反对美苏两国决定一切国际事务的现象,说明英国试图维系政治大国地位,C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揭开冷战序幕,1945年冷战尚未开始,排除A项
;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对策,不是美苏实力大增,排除B项;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1955年,多极化趋势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蓝领”是对冶炼、纺织、电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工人的统称。1973~1985年,美国“蓝领”的人数减少了50
0万,而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员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C.社会运动浪潮的冲击D.经济“滞胀”现象的持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
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1985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事传统产业的工人数目下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数目上升的原因是因为二战以后科技革命出现,在第三产业领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A项正确;出现这一现象是科技革命发展的影响,而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和社会
运动浪潮的冲击,排除BC项;经济“滞胀”现象会造成失业现象的加剧,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1974年,美国颁布《贸易法》,第301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
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反映出()A.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意图实现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增强D.美国逆全球化思潮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
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74年(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美国,屡次以其“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为借口,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客观上反映出中国、欧盟、日本
等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体现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意图不符合世界潮流,美国自身实力的相对下降也使得这一意图不能实现,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同一地区国家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无法得出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颁布《
贸易法》表明美国逆全球化思潮已经形成一定影响,而非刚刚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
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在历代统治者的鼓励和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下,创造了光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巴格达为中心,往西经开罗和科尔多瓦传播到北非和整个欧洲;往东传到中亚、印度和东南亚,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
的影响。——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并概述其文化繁荣的原因。材料二这一时期(15、16世纪)最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崛起,开始了向近代社会转型。而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仍在
自身传统轨道上运行,展现着各自文明的特点与辉煌,多元文明的格局依然明显。——据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等马尼拉帆船路线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尼拉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简要评价15、16世纪欧洲崛起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答案】(1)地位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原因:地理:覆盖了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历史:继承了古代东西方的文化;政治:帝国相对稳定,历代统治者的鼓励;经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2)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西班牙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在美洲殖民扩张,掠夺大量金银;中国的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在欧洲受欢迎。评价:推动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进一步推动欧洲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造成灾难,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但客观上
推动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信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巴格达为中心,往西经开罗和科尔多瓦传播到北非和整个欧洲;往东传到中亚、印度和东南亚,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根据材料信息“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在历代统治者的鼓励和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下,创造了光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所学可知,阿拉
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地理上,覆盖了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历史上,继承了古代东西方的文化;政治上,帝国相对稳定,历代统治者的鼓励;经济上,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上,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
料分析题。时空是15-16世纪的欧洲。背景:根据路线路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帆船贸易是指西班牙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该
贸易兴起的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在美洲殖民扩张,掠夺大量金银;中国的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在欧洲受欢迎。影响:根据材料信息“这一时期(15、16世纪)最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崛起,开始了向近代社会转型。”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崛起推动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进一步推动欧洲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造成灾难,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但客观上推动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
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意】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史料二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政府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方式....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原因。并说明工业革命时代资产阶级的主要侵略手段材料二苏联工业和制造业排名表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
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1985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素分析苏联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原因。简要说明1978年后中国是怎样破除苏联模式的。【答案】(1)原因:政治前提: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市场
:18世纪中期建立殖民帝国,海外市场空前扩大;资本:通过海外殖民和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无地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手段:工业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夺、
输出商品、掠夺原料、资本输出。(2)原因:内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外因: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
为苏联工业化创造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大量引进西方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突破:在政治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上突破了苏联模式长期奉行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对立的观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改变了苏联教条
主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对外关系方面,抛弃了苏联模式的闭关锁国政策,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原因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政治方面,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
件的迅速形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场方面,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最终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性;资本方面,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展掠夺、海外贸易、国内圈地运动、重
商主义政策等积累了大量资的本;技术方面,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即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劳动力方面,圈地运动使大批无地农民成为
自由劳动力。手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掠夺、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转变为输出资本。【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
和1978年后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原因:内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把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集中于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全力保障了重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原料和劳动力;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
热情,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调动和提升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农业集体化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外因:20世纪20—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西方国家自顾不暇,为苏联工业化创造稳定宽
松的国际环境;同时西方工业国产品积压,为寻找销路相互压价,工厂停工或破产后,大量熟练工人和工程师失业,这些都为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突破: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将人民民主作为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的高度集权导致的党和国家领导权利过分集中于中央的个别机构和个人,使党的领导决策更具科学性;在经济上突破了苏联模式长期奉行的计划经济与商
品经济相互对立的观念,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改变了苏联教条主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
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对外关系方面,抛弃了苏联模式的闭关锁国政策,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上述是新华社评出的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大事进行解说。(要求:解说全面、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答案
】示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沉重打击
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斗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解析】【详解】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
类论述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从材料时间轴上可以看出所列的十件大事覆盖政治、科技、国际关系等领域。根据题干要求,解说应侧重这些事件的世界性影响。作为开放性论述题,作答时务必选择自己熟悉的知识点进行解说,可以从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格局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示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斗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