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统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1)页,798.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1b7669fbdd0e5bb7ac714abb720f6c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三水中学高一级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历史科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超出范围或者写错范围不计分。3.考试时间:75
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
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推理的能力,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A项与此没有联系故可以排除;从B、C、D中选择,根据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
载,可以推测出“有年”即“丰收之年”,“大有年”应该是“大获丰收”的意思;而B、D虽与收获有关,但与材料的主题意思还有一定差距,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农业收成2.观察下图可知,我国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农耕技
术取得重大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我国是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而右边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表明犁的形制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3.据青铜器
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
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
;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4.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
因素是A.国家政策的调整B.生产方式的革新C.传统文化的成熟D.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由于重农抑商政策和抑制土地兼并政策的松动,商人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工商业者也可购买土地,从而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故答案为A项;当时的生产方式没有出现革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关
系,排除;社会经济没有转型,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排除D项。5.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
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A.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C.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D.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
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比较严格,从而反映出城市格局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城市格局的变化,无法体现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城市破坏相当普遍与材料“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
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中后期江南手工业部门,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6.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
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美观精致,多用于官府文书。这反映了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答案】B【解析】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说明当时造
纸业地区特色比较明显,故B正确;材料说明是造纸业发展,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地区特色,故D错误。7.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
)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落后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南方对原料棉花需求量较大,生产的布匹卖到北方,
这说明南北方的经济存在较大差异,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北方,D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贱买贵卖,B排除;仅从棉花的生产来看是无法得出北方农业生产落后的,C排除。故选D。8.据《梦溪笔谈》记
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
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
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9.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
表。该表格说明了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手工工场主和雇工商人占总人口比重24%36%30%10%A.小农经济开始瓦解B.官营手工业退居次要地位C.手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D.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中的“手工工场主和雇工”占总人口的比重3
0%可以看出,当时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故答案为C项;我国历史上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的类型,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10.明代徽州经济交往频繁,民事诉讼案件随之增多,在内容上涉及田宅、婚姻、继承和债务等各
个方面,当事人包括官僚、乡绅、地主、农民、商人、佃仆及地痞无赖等各个等级和阶层,民俗健讼。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B.商业发展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C.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道德D.商帮出现冲击了政府管理秩序【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济交往频繁,民事诉讼案件随之增多”“商人、佃仆及地痞无赖等各个等级和阶层,民俗健讼”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经济交往的增多,民事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人们通过法律方式维护权利,人的维权意识
增强,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民事诉讼案件的增多,没有体现社会流动性,B项错误;市民阶层在宋朝时期发展壮大,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市民阶层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瓦解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商帮信息,无法得出商
帮出现的影响,D项错误。11.“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
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这段评论理解最准确的是A.运用唯物史观高度肯定了工业革命为社会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B.运用近现代史学范式指出了工业文明的进步性C.运用生态史学范式指出了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D.运用社会史学范式肯定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改善【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污秽的阴沟”“肮脏的下水道”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说明城市环境恶化了,体现托克维尔运用生态史学范式指出了工业革命存在的问题,C项正确。题干是从生态史观的角度指出了工业革命存在的
问题,而不是唯物史观、近现代史观、社会史观的角度评价工业革命,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本题以工业革命存在问题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污秽的阴沟”“肮脏的下水道”等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2.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
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答案】C【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排除A;“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和“中国的瓷器、丝绸
、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人美洲”体现不出欧洲“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排除B;材料反映了世界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故C正确;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名师点睛】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各地物种交流的情况,不能错误的理解为西方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13.16世
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转让现象。英国在16世纪后半期,三分之一的封建庄主都换了主人,有些地方变动率甚至达40%。在法国,80%的封建贵族负债累累。这说明A.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影响B.价格革命加速封建贵族的衰亡C.商业革命促使封建土地制度瓦解D.海外对西欧商品的需求增长【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后期,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中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造成封建贵族的衰落,故排除C,选B;海外对西欧商品的需求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4.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
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B.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实际上指
出了工业革命开展的两个条件:能源和市场。“向下”指的就是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向外”指的是殖民扩张,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故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出现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而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B;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
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因此黑人奴隶贸易逐渐停止,故C错误。15.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
%。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
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
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
动,没有涉及女性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点睛】一般认为,到19世纪末,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拾穗传统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其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特别是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耕地上遗落的谷物越来越少,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
从而失去了对穷人的吸引力,这在客观上促使拾穗惯例趋于衰弱。其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16.1877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专利法案,规定:专利所有者每年需支付专利保护费。第一年费
用50马克(高于当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之后按每年50马克的幅度递增,到第十五年费700马克,并且是专利保护的最后期限。这一规定A.阻碍了德国工业发展B.推动了创新技术共享C.旨在加强专利的保护D.利于改善工人的待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颁
布的专利法案,既保证了专利所有者权益,也推动了专利的有偿使用。因此这一规定既推动了德国科技的研发和创新,也推动了创新技术的共享,故B项正确;这一规定大大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加强专利的保护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专利法和改善工人的待遇无关,故D
项错误。17.下面是1845—1870年间德国铁路通车里程表(单位:公里)。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此时的德国A.国家统一加速工业革命进程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经济发展推动各地联系密切D.经济发展日益依赖国内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
分析可知,1845~1870年德国铁路通车里程呈增加的趋势,铁路通车里程的增加,既反映了当时德国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同时铁路通车里程的增加也是当时德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故答案为C项。A项,这一时期的德国并未完成国家统一,德意志帝国是
在1871年完成统一的,排除;B项,单凭表格中的德国铁路通车里程数的增加,就得出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分的结论,证据不充分,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德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信息,该项的结论不成立,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
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8.下表反映
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其它国家比重13.4%4.6%14.5%37.7%29.8%A.英国已失去殖民帝国地位B.德国与英法的矛盾激化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D.美国的工业化已经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看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所占比重很不平衡,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故C正确;1913年英国仍然是殖民帝国,排除A;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德国与英法的矛盾激化,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无法体现美国的工业化是否已经完成,排除D。19.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
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示可知,1840-1894年间,土纱使用量在不断减少,洋(机)纱使用量在不断增加。这表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图示体现了自然经济在
不断解体,A项说法错误;数据体现的是使用土纱为主,而不是土布,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和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0.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
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描述,并结合1
9世纪40~60年代即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知,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选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A;洋务运动大力兴办近代企业也在1
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在甲午战争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的时间限定。21.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原
因是A.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工业B.沿海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C.开埠最早,小农经济瓦解最早D.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开埠最早,较早受到列强经济侵略,小农经济瓦解最早,这为中国早期民
族工业诞生提供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故答案为C项;A项是自然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是思想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因列强侵华而中断,排除D项。22.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
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A.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C.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D.民族主
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进行销售并扩大了市场,这里南洋公司利用的是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来进行销售,故D项正
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民族工业在此期间的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一战期间英美忙于一战,当时主要的侵略国家是日本,故C项错误。2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
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用权D.土地的规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和变革,可直接排除BD两项,本题应选A项指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三个时期的变革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变动。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
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24.“一五”计划展开时,苏联专家为中国提供建议,在发展工业化时一定要注意农业问题,重工业一定要腾出份额生产农业机械和化肥,还要保证为农村人口提
供足够的工业品,以带动城乡物资交流。根据建议,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一定的调整。这一调整A.丰富了经济资源配置手段B.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均衡发展C.解决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有利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答案
】D【解析】【详解】苏联专家的建议以及我国对一五计划的调整有助于保障农业发展,这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正确;资源配置的手段一般指计划和市场,与本题无关,排除A;这一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由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不能完全实现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排除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仅仅是忽视农业,当时中国经济也未能完全摆脱斯大林模式,排除C。25.如图漫画题为《大豆过江》,画中标注了此画是“1958年秋江苏邳县农民朱会然和华君武合作”完成,邓拓配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荚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漫画
反映出A.过度追求高速度带来的浮夸风B.当时我国生产力获得显著提升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D.探索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答案】A【解析】【详解】据漫画《大豆过江》形象的描述了“大跃进”的浮夸风,这实际上反映的是过度追求高速
度带来的浮夸风,故A正确;“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B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而是社会主义的曲折,C、D错误。【点睛】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
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26.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
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
、出口亏损三大问题,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所以党中央确立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有利于解决题干中提到的三大问题。故A项正确。
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没有进入到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故B项错误。题干中说到的外贸企业面临的三大问题,需要从外贸企业自身出发寻找解决办法。并且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外资,引进吸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不能解决题干中提到的三大问题。并且结合所学,我国广东的三个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7.1984年打破了非旅游部门不得办旅游的局面,1988年确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原则。1994年国家旅游局进一步向地方下放旅行社审批权限、旅游涉外饭店星级评定权限。这些变化旨在A.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B.改革传统管理制度C.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B【解析】【详解】据材料“打破了非旅游部门不得办旅游的局面”“进一步向地方下放旅行社审批权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管理制度,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有企业的改革,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
容没有强调对外开放的格局,故C选项错误;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21世纪初,故D选项错误。28.1933年,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说:“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为此,新政采取的措施是A.整顿
银行与金融业B.调整农业政策C.复兴工业D.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答案】D【解析】【详解】“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指的是政府直接招募工人解决就业问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政
为此采取的措施是大力举办公共工程,故D正确;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都不是政府直接招募工人,故ABC错误。29.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
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C.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
,服务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信息,故A项错误;此时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体现出西方社会贫富差距缩小的信息,C错误。【点睛】材料中重要时间点“二战后”30.20世
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从侧面反映出A.美苏关系缓和,
平等互利B.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C.美苏竞争重点在科技领域D.美苏冷战表现出新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苏联在宇航等重工业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成就,但是在民生等轻工业领域发展较落后,这从侧面体现了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
美苏冷战加剧,并非关系缓和,平等互利;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两者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不能说明他们的竞争重点在科技领域;D选项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其中31题16分,32
、33题各12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材料一元鼎四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上林三官指中央统管铸钱的部门)。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
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摘自《史记·平准书》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今成都)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摘自《宋史·食货志》材料二文
献中有关隋唐时期的新现象《新唐书》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唐会要》(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
(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旧唐书》田神功,冀州人也……至扬州(平定刘展叛乱),大掠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
概括秦半两钱与汉五铢钱的相同点,并指出宋代货币出现了什么新特点。(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的经济新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条件。【答案】(1)相同点:国家统一发行;以重量为名;圆形方孔形制。新特点:出现纸币;由民间主办到官府
发行、管理。(2)新现象:出现飞钱、外商云集。原因:都市商业繁荣;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交通便利;对外交往频繁(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国家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防止官僚与民争利)。【解析】【详解】(1)相同点:依据材料“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并结合秦汉时期对工商业的管理可知,
秦汉时期的钱币由中央统一发行;从名称上来看,两、铢属于重量单位,因此二者都是以重量命名的;从形状来看,二者都是圆形方孔。新特点:依据材料“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今成都)交子务”并结合宋代的商业发展可知,宋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依
据材料“私造者禁之”来看,宋代政府对钱币统一进行发行、管理。(2)新现象:依据材料“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来看,当时出现了飞钱;依据材料“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来看,出现了外商云集的状况。原因:依据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可知,隋唐时期都市商业较为繁荣;而且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为商品
的运输提供了交通便利;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较为频繁;而且当时国家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防止官僚与民争利,促进了民间商业的发展。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
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
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
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略【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首先,
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
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名师点睛:本题讲述了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及投产经过,反映出
近代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与曲折探索,凸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断摸索前行的伟大奋斗精神,也激励学生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求索,是一个对学生再教育的过程。考生面对材料,不难提取出有关现代化的启示,但是独立自主的提取出一个来,对考生来说就需要取舍,往往有考生感觉这也该写,那也该写,
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以迅速决断选出一个角度很重要。同时,在提取现代化的启示过程中,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是这一题的难点和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启示”是由以往历史上的史实得出的对今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者可吸收借鉴的东西。最后的说明就属于论从史出、史论
结合的能力要求了,考生一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训练,应该能够较好的表达。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路口的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
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
、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
路的顺畅。——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答案】(1)背景:工业
革命的开展;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2)主要科技成果: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点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解析】【
详解】(1)题目要求答出城市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看过材料后,发现有“1868年”、“英国”字样,可以结合所学推断,答案要点应该是工业革命背景的相关内容。所以,首先就应该答出“工业革命”,这是大背景。而工业革命也大大促
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中,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2)题目给出的时间限制条件是20世纪,需要阅读从第2段到最后一段内容。第3段说1914年美国出现了“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
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与电等的发明。第6段明显地告诉考生,计算机的发明也是答案要点。再读后面两段,应该注意到“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字样,这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此外,还必须注意,材料内容始终是围绕着
欧美国家是如何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即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交通信号灯的产生于改进就无从谈起,所以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也是推动力之一。但是,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回答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与演变背后的技术原因,即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
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