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黄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共(9)页,832.97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fdf0f7ad754141e9041bebaef0bbec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黄山中学2021级第一次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食用稻米的古
人类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出土了玉琼等大量的玉器。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说明当时A.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B.还未出
现私有制C.氏族成员共同劳动D.社会阶级分化明显3.如图所示描绘的是五帝之一的黄帝“发明舟车”的传说。据图推知,舟、车的发明最直接的影响是A.便利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密切了部落之间的往来C.使手工业成为独立的部门D.推动了道路体系的建设4.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夏朝的始年
为公元前2070年。那么夏朝开始于A.公元前20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2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2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21世纪下半叶5.传世文献记载殷商贵族酗酒成风,甲骨卜辞中也常见“酒”字,出土商代青铜器十之七八也是酒器,大盂鼎铭
文甚至记载了殷商酗酒亡国的事情。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商代A.盛行占卜和鬼神崇拜B.青铜制造技术发达C.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D.民众生活水平提高6.梁启超评论道:“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的革命”()A.标志着国家的正式形
成B.打破了血缘政治体制C.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D.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7.家臣在周代主要指管理卿大夫家政的私家臣属。西周时,私家“官事相兼”,家臣设置相当原始,迥异于天子、诸侯“官各有人”的职官制度。而春秋时期,卿大夫之
“家”却呈现出国家政权的面貌,家臣职官及职司呈现出制度化、完备化的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的2A.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家国一体”观念强化C.政治权力下移的趋势D.宗法分封制不断完善8.春秋初期,诸侯国中
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华夏族)”。而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出现这一变化说明A.战国时期局部统一的基本实现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并发展C.
国家治理体现家国一体的色彩D.周代分封制下的疆域得到扩展9.“士”在西周时期指代贵族中的最后一个等级,其来源主要是分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其来源有庶民中的优秀者,也有落魄的贵族,导致“士”阶层发生变化
的根本原因是A.宗法分封制崩溃B.学在官府被打破C.铁犁牛耕的使用D.选官制度的变革10.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可归纳为: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成文法、举贤才、调赋税、通贸易等。据此可知当时A.各诸侯国民富国强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C.社会进入转型阶段D.基层
管理进一步强化11.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指出:“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这反映出A
.诸侯兼并战争的破坏性B.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C.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D.秦统一全国具有可能性12.史载秦朝“衣服旌旗节服皆上黑”。秦末民间盛传“赤帝子杀白帝子”异闻,刘邦在楚地沛县举旗反秦,“帜皆赤”。刘邦此举意在A顺应社会审美取向B.恢复楚国民风民俗C
.获取反秦民众支持D.神话自身帝王形象13.汉武帝为打击诸侯势力,颁布“推恩令”,使“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制定《左官律》,限制诸侯网罗人才:实施“阿党附益之法”,打击地方或中央官员勾结诸侯的行为。这些措施反映出A.汉武帝用法律手段调节中央与
地方关系B.汉武帝尚儒的治国理念C.汉武帝时已经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D.汉武帝加强君权的手段具有多样性14.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
倍。”此诏令意在A.增加人口数量B.干涉民间婚嫁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提倡重农抑商15.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的.3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住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A.已经纳入汉朝版图B
.社会矛盾逐渐消除C.大量保留中原文化D.百姓常与中原往来16.有学者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据此,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贯彻不力B.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重用C.汉武帝倡导的“有为”政策已实施D.董仲舒的新
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17.光武帝愠数世之失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A.削弱了地方权力B.使得台阁至上C.利于加强皇权D.能抑制外戚干政18.东汉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事例。太学生最不可能引用的思想言
论是A.孔子的“为政以德”B.孟子的“民贵君轻”C.董仲舒“天人感应”D.韩愈的“道统”思想19.公元166年,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
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这些史实证明汉代对外交往的特征是()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20.北魏时期,仅471年到48
1年的十年间,就爆发了十八次人民的反抗斗争。下表的史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人民起义繁多的原因在于来源史料《魏书·高祖纪二》“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贿,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宋书·谢灵运传》“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
,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A.民族矛盾激化B.土地兼并严重C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D.官僚集团横征暴敛21.下表所示为古代文学作品常用的一些人物典故及其简介。这些典故反映出东晋.4典故涉及人物简介“王右军”王羲之王羲之系琅琊王氏子
弟,凭借王氏在东晋王朝的影响力,曾出任右军将军“寄奴(小儿)”刘裕刘裕出身寒微,幼年丧母后,寄居在舅家,小名唤“寄奴”,东晋末年为将时,被同朝为官的宰相蔑称为“寄奴小儿”A.军功集团左右朝政B.文学艺术较为繁荣C.阶层流动相对顺畅D.士族政治影响深远
22.“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对以上材料的确切理解是A.农产品数量增长,粮食价格逐级下降B.唐政府压制手工业发展,丝织品产量下降C.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投入市场,成
为商品D.唐政府奖励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3.观察中国古代都城分布图(如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趋同B.运河走势决定政治经济中心转移C.都城的迁移主导运河的走势D.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渐趋
东移24.如表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度公元(年)户数(户)人口数(人)资料来源中宗神龙元年705615614137140000《资治通鉴》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70952919
309《通典·食货志》代宗广德二年764293312516920386《旧唐书》德宗建中元年7803805076《唐会要》5宪宗元和十五年820237540015760000《旧唐书》文宗开成四年839499675
2《旧唐书》A.自然灾害的频发B.均田制遭到破坏C.政治局势的影响D.疆域的不断缩小25.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
”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A.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D.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
分布图》材料二《西周时期分封示意图》6材料三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经历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文化积淀。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却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无
论那一地区,那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耿铁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材料四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
、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
;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王巍《中华文明具有三大特征》(1)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2)从《西周时期分封示意图》中出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点?(3)有学者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请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论证此观点。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诏令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饱学之士脱颖而出。“仲舒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之。于是罢黜百家,用儒术。”实行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度,
以才学、德行为基本要求,《汉书·儒林传》载“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朝廷置《五经》博士,兴太学,立博士弟子员。武帝强调“古7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崇尚孝道,以仁义道德“扶世导民”。儒家倡导的忠
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同时,汉武帝时期增修法律律令;刑罚也越来越严厉。德治与法治彼此促进、相辅相成。———据王惠英《论汉武帝的治国方略》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治国方略的特点。材料二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较多的词汇:秦半两钱蒙恬汉
承秦制郡县制西域都护盐铁官营张骞凿空刺史编户齐民田庄五铢钱大秦王安敦霍去病甘英文景之治“推恩令”丝绸之路(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词语,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10分,要求:主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8.“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二长江流城原本
“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徐臣攀《汉唐
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材料三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摘编自《洛阳伽蓝记》材料四(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所蕴含的“回归”的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回归”后的隋唐是否是秦汉的“复刻”。29.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的8材料一李唐王朝建立后,与唐朝对抗
的薛举、刘武周等均依靠突厥与唐对峙。东突厥不断地派兵南下,侵扰唐朝边地,甚至进兵长安。贞观四年(630年),唐趁东突厥内部矛盾激化、部属纷纷自立、天灾人祸之际,派大军将其征服,东突厥政权灭亡。太宗接受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突
厥降户安置在西起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东至幽州(今北京城南)的沿长城地段。其思路是既可保持突厥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又可消除他们返回旧有地区重新崛起的企图。具体的方式是设立羁摩府州。这种体制的基本内容是指外族依附唐朝、受到朝廷的册封而形成的府
州体制,以原来的部族酋长和首领充任府州的都督、刺史,他们有觐见皇帝、缴纳贡赋的义务,但实际事务仍归自己掌握。材料二羁縻府是为保证唐朝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而设置的,必须执行唐朝法令,体现出唐廷对诸民族的安抚与控制。但是它是以唐朝整体实力强盛为基础的,而且
羁縻府州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某些首领背叛或与唐廷发生矛盾,也就变成所属州府的整体行为。——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鸿宾《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施羁縻府州体制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府州制的特点及其影响。9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