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6 页
  • 大小 844.500 KB
  • 2024-10-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3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精准解析】.doc,共(26)页,844.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bf553da8141b85c2b57a133ec87b2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静海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份四校阶段性检测高二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内环境的实质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

淋巴。抗体、胰岛素和氨基酸都在血浆中存在,而糖原存在于肝细胞或肌细胞内,不是细胞外液成分。故选B。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

维持稳态C.“空调病”、“高原反应”和过敏反应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所致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

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A、内环境稳态保证了细胞代谢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正确;C、“空调病”、“高原反应”和过敏反应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所致,C正确;D、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

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D错误。故选D。3.下列选项不能说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是()A.指尖采血时,针刺指尖不能引起缩手反射B.运动员听到枪声时迅速起跑C.司机看见路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等候D.婴儿膀胱充盈时,引起膀胱排尿【答案】D【解析

】【分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详解】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指尖采血时,针刺指尖不能引起缩手反射,说明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故能说

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正确;B.运动员听到枪声时迅速起跑属于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和脊髓等中枢的参与,故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正确;C.司机看见路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等候,属于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和脊髓等中枢的参与,故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C正确;D.婴儿大脑发育不

完善,膀胱充盈时,引起膀胱排尿,说明大脑皮层不能抑制脊髓的低级中枢,故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D错误。4.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下列有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

要中枢B.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C.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D.脑神经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

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详解】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A错误;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而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B错误;高级中枢和低

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C正确;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D错误。【点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结构名称主要神经中枢功能脑大脑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维

持身体平衡的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血糖乎衡等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的控制5.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点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

分B.神经递质的本质是蛋白质C.④中的物质属于神经递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胞吞D.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左侧为神经元细胞的胞体,①②③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

体和内质网;图右侧为突触结构,①②④⑤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突触小泡、突触间隙。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A、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A点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突触小体相连的部分,A正确;B、神经递质通常

是小分子有机物,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B错误;C、④是神经递质,属大分子物质,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分泌到⑤突触间隙,C正确;D、兴奋能向细胞体传导,依次通过两个电极,所以图中电流计B将发生2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故选B。6.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

节减少汗腺分泌D.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答案】A【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

相对恒定。【详解】A、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新陈代谢,增加产热,A符合题意;B、冬泳入水后,寒冷刺激使机体发生反射,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

缩,减少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C、冬泳入水后,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C不符合题意;D、冬泳入水后,寒冷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加强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D不符合题意。故选A。7.

如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图中包括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B.刺激d时,a处不能测出局部电流C.在缩手反射中,b、c位于大脑皮层D.b和c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e处传到f处【答案】C【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e表示感受器,a处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b、c为突触结构,虚线部分表示神经中枢,d处所在神经为传出神经,f为效应器。【详解】A、图中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A正确;B、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刺激

d时a处不能测出局部电流,B正确;C、在缩手反射中,b、c位于脊髓,C错误;D、b和c为突触结构,而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e处传到f处,D正确。故选C。8.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

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者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时都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B.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D.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

的通透性都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答案】B【解析】【分析】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由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一氧化氮等。【详解】A、二者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时都不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此过程通过胞

吐实现,A错误;B、二者都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C、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之后会被灭活或者转移,不能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D、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

透性增加,Na+内流,但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Cl﹣的通透性增加,Cl-内流,D错误。故选B。9.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B.饥饿

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分解,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答案】D【解析】【分析】1、激素作用的一

般特征:(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详解】A、激素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

不属于高能化合物,A错误;B、激素只有调节功能,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C、激素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D、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D正确。故选D。10.其人因一次意外而导致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①甲状腺激素分泌

量发生变化②体温调节发生变化③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④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⑤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A.①②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

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①由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所以损伤到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①正确;②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受到损伤,体温调节发生会变化,

②正确;③血糖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会导致血糖含量变化,③正确;④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所以损伤下丘脑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④正确;⑤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通过垂体释放,如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垂体释放抗利尿激

素减少,⑤正确。故选B。1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上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B.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后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D.甲状腺

激素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答案】B【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详解】A、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产热增加,耗氧量增加,A正确;B、激素由血液运输,所以会运输至全身各器官,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B错误;C、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

,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D、甲状腺激素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D正确。故选B。12.下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

程B.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C.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细胞毒性T细胞D.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细胞毒性T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过程Ⅰ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属于体液免疫,其中细

胞c为浆细胞,细胞a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过程Ⅱ通过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属于细胞免疫,其中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b为T细胞或记忆细胞。【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为细胞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两个过程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胞a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细胞b为T细胞或记忆细胞,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D正确。故选C。13.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

病是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答案】C【解析】风湿性心脏

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14.艾滋病(AIDS)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截至2019年10月底,我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95.8万,整体疫情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患者容易

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系统防卫功能较低B.HIV只能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所以患者体内无HIV抗体C.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D.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但不属于一种遗传病【答案】B【解析】

【分析】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或监控、清除功能低下,A正确;B、HIV既能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又能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B错误;C、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C正确;D、遗传病是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艾滋病属于传染病,D正确。故选B。15.下图是三位科学家探究植物生长的实验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造成的C.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D.温特实验中如果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能够生长但不弯曲【答案】D【解析】【分析】(1)鲍森·詹森的实验:切去胚芽鞘尖端,给予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不弯曲;胚芽鞘尖端

与下部之间放入琼脂片,给予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向光源生长。(2)拜尔的实验: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3)温特的实验: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向未放胚芽鞘一侧弯曲生长;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

某一侧→不弯曲,不生长。抓住各实验处理的差异及其实验结果的异同来分析判断各选项。【详解】A、鲍森·詹森的实验,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有无及尖端与下部之间放入琼脂片,结果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而隔一“琼脂片”的胚芽鞘则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A正确;B、拜尔的实验,自变量是切去的胚芽鞘尖端放置的位置不同,结果胚芽鞘均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B

正确;C、D、温特的实验,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结果放置与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而放置空白琼脂块的胚芽鞘则不弯曲、不生长,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C正确,D错误。故选D。【点睛】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和相关结论的理解、记忆,

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16.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的生长是由单侧光引起的B.生长素在细胞内可由色氨酸合成C.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并促进苗尖端的伸长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答案

】B【解析】【分析】植物生长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细胞壁松弛,从而使细胞增长,尤其能刺激茎内细胞纵向生长并抑制根内细胞横向生长的一类激素。【详解】植物的生长是由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引

起的,单侧光照射引起的是植物向光生长,A选项错误;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B选项正确;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运输到尖端下方,使尖端下方的细胞伸长,C选项错误;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所以不同浓度

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不一定不同,D选项错误。【点睛】生长素由尖端产生,通过极性运输将生长素输送到尖端下部对细胞的生长起作用,单侧光的照射会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导致背光侧的细胞生长速度快,引起植物

的向光生长。17.对4株具有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有一株侧芽长成枝条,请指出是哪种处理()A.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上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B.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空白琼脂小块C.不去顶,在顶芽尖端竖插入一云母片D.不去顶,在侧芽

涂以高浓度的生长素【答案】B【解析】【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植物顶芽生长对侧芽萌发和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生长素,沿茎向侧芽运输,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在切除顶端后的断面上施加生长素,侧芽萌发受抑制,与不切除顶端相同。【详解】A、去顶芽,解除顶端优势,再在断

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又产生顶端优势,侧芽不易发育成枝条,A错误;B、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空白琼脂小块,侧芽处生长素来源减少,则侧芽能发育成枝条,B正确;C、不去顶芽,存在顶端优势,抑制侧芽生长发育,C错误;D、不去顶

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再在侧芽上涂以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则生长素浓度更高,更不利于侧芽发育成枝条,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解决本题需熟练掌握产生顶端优势与去除顶端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8.以下哪一现象或应用不

能说明植物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A.置于窗台上的盆景植物总是朝窗外生长B.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C.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D.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稻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

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圆锥型树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茎背地性生长是由于生长素由于重力作用,使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快;除去稻田双子叶杂草是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或其类似物抑制双

子叶杂草的生长。【详解】A、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由于单侧光的影响,背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生长快,所以总是朝窗外生长,只体现了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A正确;B、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高,由于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

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使树冠多呈圆锥形,B错误;C、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使刮倒的树木露出地面的根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浓度低;又

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根总是向地生长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C错误;D、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更敏感,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从而除去稻田中的双子叶杂草,能说明生长素的作

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故选A。19.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在赤霉素的诱导下,胚乳的糊粉层中会大量合成α—淀粉酶,此过程会受到脱落酸的抑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B.赤霉素和脱落酸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C.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脱落酸含量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详解】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相互拮抗,A正确;赤霉素和脱落酸传递信息,但植物

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正确;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因此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维持较高的脱落酸含量,C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赤霉素和脱落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根据题意作答。20.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现象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环境因子只能通过激素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C.乙烯

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D.适当喷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答案】B【解析】【分析】该诗句主要描写了植株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激素的调节,但植物激素调节只是生命活动调节

的一部分,识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详解】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A正确;B、环境因子也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例如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或蛋白质结构来影响生命

活动,B错误;C、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可以促进成熟的果实脱落,所以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C正确;D、2,4-D是生长素类似物,适量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落花落果,D正确;故选B。21.下图为某同学

建立的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的甲表示的是出生率和迁入率B.图中的乙可以表示死亡率和迁出率C.图中的丙通常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图中的丁将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

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2、分析题图: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

年龄组成。【详解】A、图中的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与迁入率,A正确;B、图中的乙使种群密度减少,乙应该表示死亡率和迁出率,B正确;C、图中丙为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不影响死亡率;

C正确;D、图中的丁为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D错误。故选D。22.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

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B.CE段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开始减少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进行D.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以使K值提高【答案】D【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

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2、据图分析,曲线中的

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

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数量,A错误;B、CE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增加,只不过是增长速率下降,B错误;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C点之前进行,C错误;D、K值为环境容纳量,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以使K值提

高,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准确识别图中的关键点及曲线走向是解题的关键。2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

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在营养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型,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逐渐转变为“S”型。【详解】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

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D、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故选B。24.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寄居蟹和海葵属于合作共生,马蛔虫和马属于寄生B.两种群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获得的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不存在竞争关系D

.组成地衣的藻类和真菌之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1、种内关系: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

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2、种间关系: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③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

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详解】A、寄居蟹和海葵生活在一起,海葵用触手保护寄居蟹,寄居蟹更换环境给海葵带来更多食物,两者属于合作共生,马蛔虫寄生在马的肠道中,A正确;B、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故两种群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获得的,B正确;C、同

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虽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也可能存在争夺生存空间的竞争,C错误;D、藻类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可以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这种对双方彼此都有利的生活方式叫共生,因此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共

生关系,D正确。故选C。【点睛】25.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利用它们具有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取表层土进行采集、调查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采集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

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答案】D【解析】【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

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详解】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利用它们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A错误;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C、调査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C错误;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

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D正确。故选D。【点睛】26.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14152540草本1823201712灌木0381411乔木000624总计1826282747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

群落中已经不能找到苔藓和地衣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的水平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从表格中得出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1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变得明显,对光能的利用能

力也相应提高了,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详解】A、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树林,即还需要适宜的自然条件,A错误;B、在演替过程中,虽然更高大的植被代替了原来的植被,但是原来的植被不是消失了,只是不再是优势种群,即使在森林阶段的群落中也能找到地衣、苔

藓,B错误;C、由于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对光能的利用能力自然提高,C正确。D、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改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D错误。故选C。27.下列不是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有多少个种群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

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详解】A、紫金山的或每年新增的个体数,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正确;B、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有多少个种群研究的是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

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是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错误。故选A。28.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

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具分层现象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阶段【答案】D【解析】【详解】ABC、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其垂直结构(即分层现象),且动物的分层主要与植物(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有关,ABC

正确;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直接影响到射在地面上的光照强度,进而影响到草本层的水平分布,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9.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B.T2噬菌

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

捕食;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详解】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错误;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关

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种生物,为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在竞争中获胜,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故选D。3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

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演替C.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类型项目初生演

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

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详解】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物种的改变,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A正确;B、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与干扰或破坏没有直接关系

,B错误;C、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基本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正确;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31.仔细观察下列三个图,图一

是水平放置于地面的玉米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二是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三是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玉米幼苗茎______生长,根______生长。(2)图二中实验一

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_______生长,原因是_____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纵向伸长生长较快。尖端下方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具有极性,运输方式为_______。(3)若图三表示生长素浓度与芽生长的关系,则在同一植株中用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生长的关系时B点应分别移动________。【答案】

(1).背地(2).向地(3).弯向光源(4).N(5).主动运输(6).向左【解析】【分析】1、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背光一侧生长得快,向光一侧生长得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

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

同:茎>芽>根,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横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表现为根有向地性,茎有背地性)。【详解】(1)图一是水平放置于地面的玉米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根对生长素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

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使根表现出向地生长;但对茎而言,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生长所起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使茎表现出背地生长。(2)图二是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N处(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M处(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使N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较快,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尖

端下方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具有极性,即进行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该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3)图三中的B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最敏感的是根,其次是芽,最后是茎。若图三表示生长素浓度与芽生长

的关系,则在同一植株中用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生长的关系时,由于根更敏感,B点应向左移动。【点睛】该题考查了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的能力。32

.如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______特征,______________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图中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_____

__________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3)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型,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___

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4)研究还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调查统计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答案】(1).数量(2).年龄组成(3).数学(4)

.有效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5).增长(6).减小(7).标记重捕法【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K/2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K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而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2)图中曲线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该曲线表示在自然界的资

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呈现“S”型增长。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条件,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3)图中A点前后,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点后,曲线的上升幅度变缓,说明种

群的增长速率减小。(4)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点睛】本题重点是理清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增长的“S”曲线的相关知识,从题图中提取信息,特别是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和各段蕴

含的生物学含义并结合问题情境加,以此分析解答相关解答。33.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其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1所示,种群数量关系如图2和3所示,请

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1中可以看出轮虫与鲫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鲢鱼与鲫鱼如果灭亡,该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基本不变”)。(2)图2为鲫鱼的种群数量相关曲线,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鲫鱼种群数量应处于图中___

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3)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

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第1-5年时,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型,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_年,第20-30年该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_死亡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1).种间竞争,(2).下降(3).b(4)

.偏高(5).增长(6).20(7).等于【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中芦苇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鲢鱼、鲫鱼、轮虫属于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鲶鱼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图2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增长速率为0,表示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图3中λ在第1-5年大于1,

种群呈增长趋势,10-15年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且下降趋势加快,15-20年λ上升,且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且下降趋势减缓,20-30年λ等于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详解】(1)分析图1,可以看出轮虫与鲫鱼都是以芦苇藻类为食,属于

竞争关系;若鲢鱼与鲫鱼灭亡,组成该群落的生物种类减少,群落物种丰富度将会下降。(2)图2表示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曲线,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鲫鱼种群数量应处于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位于图中的b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时,种群数量=(第一捕捉数量×重捕数)/重

捕标记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会使重捕标记数减少,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3)图3中种群在第1-5年时λ>1,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30年中λ在第1-5年大于1,种群呈增长趋势,10

-20年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第20年种群数量最少,20-30年λ等于1,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增长速率变化规律;识记估算种群密度

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