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7 页
  • 大小 59.139 K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4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7)页,59.13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beb2df6085b0ed661737d99b500b0c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2026届6月阶段检测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对历史事实做出判

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记载。齐国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

福”,强调与其依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己,故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对此,《左传》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取鉴于史提供启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

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后来,“齐大非耦”又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辞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可见,对于历史事实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总体上

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

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要取决于

史家本身见识的高下。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班彪评论司马迁《史记》“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

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班固所撰《汉书·司马迁传》,亦持此说。对此,范晔这样看待:“彪、固讥迁,然其论议,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从思想上看,班氏父子批评司马迁“轻仁义”“贱守节”,范晔则批评班氏父子“轻仁义”“贱守节”愈甚。范晔之所以与班氏父子表现出对于“仁义”“守节”的不同标准,是具有切实社会历

史根据的。一方面,他的历史研究和撰述的对象——东汉时期——有重名节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他所生活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个人对传统儒家道德规范正不断进行着突破和修正。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洪迈言“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

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正是此义。(朱露川《史书叙事与史家议论的辩证关系》)材料二:“秉笔直书”、“实录毋曲”是古人著史作典的起码原则和治学品德,其实说起容易做起难。有人为沽名钓誉,为利禄奔波而不惜臆改讹误、伪造史实,从而贻累古人,延误后学。东汉班固为了入仕当官,在撰写《

汉书》时,对刘汉政权隐讳真实,肆意溢美。南朝沈约为了跻足政坛,撰《宋书》时,大肆颂扬豪门士族,达官显贵,对被皇帝随意诛戮的文武大臣,均隐去真实死因。史书的失真,带来一系列荒谬。这种荒谬常常作为改头换面的“正史”、“国传”又汇编于新的历史著述

中,如此循环往复,欺骗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有对历史文献表示怀疑者。最早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的史学家是司马迁。他撰述《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没其真”。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穷源的开拓意义。对于一时难以理清的问

题,采取了“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葛存雍《史书的局限与史家的史识》)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以丰富的题材和多向度的视角,刷新了史学的风貌,使史书从干燥无味的说教,变为生动具体的叙事。史学开始走向大众,史学著作从少数人

阅读变为大众读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史书的信誉在下降,戏说历史的各类书籍、讲坛受到欢迎。近年来在市场上走俏的如《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个都不正经》等,几乎都是非历史专业者所写。史学的作者从史官、专业学者,到非专

业的作家,体现了述史主体的大变化。一般说来,传统专业史家说什么都要有证有据,讲究的是历史真实性和启示性。如今则不然,这些业余作者讲史时有自说自话的,有戏说臆说的,有的竟宣称自己在“玩历史”。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读者似乎并不在乎什么史实不史实,只要读来解闷、解气就是好的。史学本

是一门纪实的学科,容不得掺假和戏说,古代一些史家为秉笔直书,牺牲性命的大有人在。如今,戏说、娱乐渗入到史学,可算是“娱乐至死”了,但死的不是娱乐,而是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是专业史家无可奈何的现象。期盼求

真将再度成为人们读史解惑的追求。(北京日报《史书的信誉不能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齐大非耦”历史故事被沈约故意曲解,成为他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B.范晔对东汉历史走向所作的假设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C.中国史学上对

史家议论做出直接评价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班彪对司马迁的评价。D.司马迁不盲从历史文献,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亲身访查史实,具有开拓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实判断总结和评价史实,对当时和后世的

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这对史家的见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从范晔对班氏父子的批评可以看出:史家的价值判断往往与他所研究的时代及他所生存的时代相关。C.史家伪造史实,失真的史实又被编进新的历史著述中,由此可见历史是无法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的。D.在史学走向大众的时代背景下,史学著作不

可一味追求生动性,而丢失了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3.下列属于史家议论中的价值判断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B.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项羽本纪》)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六国论》)D.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根据材料内容,请对如何阅读历史书籍提出三条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白瓷

戴涛书房的书架上,除了书,我还放了两件瓷器,在读书写字之余,总会看上几眼。为何会有这习惯,那还要从它们的来历说起。十年前,我去一个中部城市,参加我们系统内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在会议间隙,和我同住一室的老刘(他来自江西,是我们系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对我说:“老戴,听说这里的古玩市场特别兴旺,

我们去看看。”其实我对古玩根本没有兴趣,可既然老刘说了,也就随他了。到了古玩市场,老刘不看字画不看钱币就看瓷器,十几家瓷器店一家家看过去,每到一家,老刘总能与店主相谈甚欢,然后店主总是盛赞老刘是行家里手,老刘的情绪便越来越

高涨。走进最后一家店,老刘扫了一眼问:“还有什么好东西吗?”店主愣了一下答:“哦,有,在楼的上。”我们随店主上了阁楼,老刘弯腰从地板上的一堆瓷器里拿起一件:“这件湖田窑的香熏什么价?”店主又是一愣,不过很快便回过神来:“老

板,您真是好眼力。”“快说,什么价?”店主犹犹豫豫地伸出两根手指。老刘把店主的一根手指按了下去,说:“交个朋友,我们下次还会来,一万元怎么样?”店主的情绪一下如老刘一样饱满了:“老板,听您的,您说了算。”老刘回过头来冲着我说:“怎么还愣着,快付钱啊。”见我不动,老

刘一把将我拉到一边,说:“快买下,捡漏了,回头你真不要,给我。”老刘这样说,我还能有什么话。我从包里掏出了银行卡,店主见了说:“我们这一行的规矩,只收现金,市场门口有银行可取现金。”捧着买下的瓷器,我和

老刘直接回了宾馆,关上房门,老刘一脸得意:“老戴,刚才不方便说,现在你听我慢慢说来,你知道我是江西人,可你知道产这香熏的湖田窑在哪里吗?就在江西的景德镇。”老刘见我面无表情,又继续说:“你看,这件香熏呈圆球形,上面网状透雕工艺精致,单色

釉,釉色青中闪白,白中泛青,就是人们常说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体现了宋瓷的简洁高雅。再翻过来看,底部圈足内有典型的褐红色,这不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口的东西,是什么?不瞒你说,湖田窑的瓷器我已经收集研究十多年了。”老刘越说越激动,而我听到这瓷器是来自宋代时,即刻有些心潮澎

湃了,因为我对宋代的文化艺术向来心怀崇敬,所以我不再让老刘说下去:“老刘,我请你喝酒吧。”老刘说:“当然要请,这香熏现在的市场价起码在两万元以上啊。”回到家,我把香熏作为摆件放在了我的写字桌上,然后找来有关瓷器的书恶补了一下,觉得老刘说的话好像有点道理,

同时我对宋瓷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开始寻找上海的古玩市场。到了周末,我来到了全市最大的一家古玩市场,看了看它的布置图,便直奔三楼的瓷器区。一家一家看过去,店家清一色向我推荐号称是明清的瓷器,先不说其真假和价格,那种花纹那些色彩就让人感觉

又土又俗,所以面对热情的店主,我一路面无表情,一路哼哼哈哈,当然我的眼睛一直在搜寻着纯净的青白瓷。我终于在一家店里见到了一件入我眼的青白瓷,这是一把高约十五厘米的执壶,造型古朴,釉色白里透青,但不闪眼,给人以温润感。我故作漫不经心地问:

“这壶怎么说?”店主回:“这是宋代的,您想要?”“随便问问,我看到不是宋代的,应该是高仿的。”店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我是从朋友那里拿的,进价就是五千元。”“如果你六千元肯卖,我要了,我不关心年代,我喜欢它的釉色和形制。”店主点头。这样我就

把执壶带回了家,我在书架的左上角腾出一块地方,把执壶和先前那只香熏一起摆在那里。当我到书架前取书或放书时,便会对着这两件瓷器看上一会儿,可每次我似乎只能在执壶身上感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淡雅与宁静。后来,一个朋友来我家,见了这两件瓷器问:“真的假的?”我说:“

不知道。”他说:“我帮你送博物馆用仪器测一下吧。”测试的结果很快出来了:执壶形成于宋代,香熏为现代。再后来,接到江西老刘的电话,他说有人托他收宋代景德镇的香熏,开出的价格是三万元,问我卖不卖。我说:“不卖。”(节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2年第8

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老刘被店主盛赞的情绪与店老板如老刘一样饱满的情绪,其本质内涵是一致的。B.古玩店主所说古董行只收取现金的行规,暗示了购买古董隐藏着较大的风险。C.我对古玩由没有兴趣到产生兴趣的转变,主要是受老刘在青白瓷上的研究影响。D.我买执壶

时,虽已经认定它是仿品,但它釉色和形制使我下定了购买的决心。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我看瓷器的习惯,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好奇,引出对瓷器来历的介绍,另一方面也与结尾部分

形成呼应。B.老刘在古玩市场购买香薰时,店主的“愣”“犹犹豫豫”等细节描写,为瓷器最终被鉴定为赝品埋下了伏笔。C.小说对老刘的刻画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加上店主的侧面衬托,塑造了老刘精明、热心又自作聪明的行家形象。D.小说的结尾艺术与莫泊桑《项链》相似,既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又具有社

会现实意义,耐人寻味,启人深思。8.文章通过叙述购买“青白瓷”的经历,使我和老刘之间产生了多处对比,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

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的

的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文本二: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①,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

,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

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

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

,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

改)【注】①李密,隋末天下大乱时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②隐太子,即唐高祖时太子李建成,在武德九年被李世民射杀,谥号“隐”。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威之所被A半天下B然而C一败D不振E卒归F唐者G固知H天命有所归

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固,文中指“稳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意思相同。B.理,文中指“道理”,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中的“理”意思相同。C.当,文中指“主持,掌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不同。D.善,文中指“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相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文中“王器其直”中的“直”指

“耿直”,与《促织》中“昂其直”的“直”意思不同。B.治,文中指“审理”,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的“治”意思不同。的C.俾,文中指“使”,与《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中的“俾”意思不同。D.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年号;“太宗”是李世

民死后庙号,庙号常用“祖”或“宗”,如汉高祖、唐玄宗等。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永保无疆之休.休:停止②振.之以威怒振:威吓③以征典.书檄典:典范④太子蚤.从征言蚤:同“早”⑤无恨.意恨:遗憾⑥流祚.无疆祚:福禄⑦己婴.祸诛婴:触犯A.②⑤

⑦B.②④⑥C.①③⑦D.②④⑦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魏征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

要品质。B.材料一,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关系,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通达,合情合理。C.材料二,魏征极具才华,对学问融会贯通。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D.材料二,

魏征执法公允,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他虽不熟悉律法,却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2)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15.文

本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这

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何事”以反问开篇,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

弟侄的勉励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不事雕琢,谆谆教诲中又充满了诗情画意。17.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

到质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描述秦人把宝鼎看作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金子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阿

房宫赋》中作者在文章结尾告诫统治者如果不以六国为鉴,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作者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控诉了秦始皇对百姓极尽盘剥,自己又挥霍浪费(4)在《六国论》中,苏洵说

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______”,并以“______”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5)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后,提出了“______,______”,合

力对抗秦国的策略,并认为这会让秦国“食之不得下咽”。(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7)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

__”两句予以反驳。(8)《谏逐客书》中,李斯提出秦王驱逐客卿的做法反而帮助了敌国成就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种行为无异于“______”,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关于太阳是早晨更近还是中午更近,两小儿各执一词,使得孔子“不能决也”。今天我们从科学角度来分析。一小儿是①推断太阳远近,并不可靠。太阳升起时,以树木、房屋和一小角天空为背景,背景之小可衬托出太阳之大;加上天空较暗,也使得太阳看上去要大一点。到了中午,太阳以辽阔

的天空为背景,就显得小了。另一小儿则是②,同样不可靠。中午太阳直射大地,直射热量比较高,所以人们觉得热,而早晨太阳斜射大地,加上夜里地面热量已消散,所以人们觉得凉快。那么,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观测者更近?可以肯定..的是,③会影响测算结果;而地球自

转的同时也在公转,会使得观测者与太阳的距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科学家经过多次精确测算最终得出的结论,可大致表述为:在同一观测点,有些时期太阳早晨比中午更近,有些时期则相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19.下列句子中的“肯定”和文中加点的“肯

定”,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由于难以肯定,所以我较为相信,开始是六先令,后来是七先令。B.她猜测同桌的那只铅笔盒来自遥远的大城市,而价钱肯定非同寻常。C.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D.“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一的同学们马上就要面临选科了,选科关系到报考大学时选专

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除了必选的学科外,你想选哪些学科?想选择哪些专业,为什么这些学科或专业对你重要?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2026届6月阶段检测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史之为

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

记载。齐国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福”,强调与其依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己,故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对此,《左传》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

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取鉴于史提供启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后来,“齐大非耦”又发展成为中国古

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辞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可见,对于历史事实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事实判断是史

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

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要取决于史家本身见识的高下。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

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班彪评论司马迁《史记》“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

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班固所撰《汉书·司马迁传》,亦持此说。对此,范晔这样看待:“彪、固讥迁,然其论议,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从思想上看,班氏父子批评司马迁“轻仁义”“贱守节”,范晔则批评班氏父子“轻仁义”“贱守节”愈甚。范晔之所以与班氏父子表现出对于“仁义”“

守节”的不同标准,是具有切实社会历史根据的。一方面,他的历史研究和撰述的对象——东汉时期——有重名节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他所生活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个人对传统儒家道德规范正不断进行着突破和修正。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

事实判断为先。洪迈言“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正是此义。(朱露川《史书叙事与史家议论的辩证关系》)材料二:“秉笔直书”、“实录毋曲”是古人著史作典的起码原则和治学品德,其实说起容易做起难。有人为沽名钓誉,为利禄奔波而不惜

臆改讹误、伪造史实,从而贻累古人,延误后学。东汉班固为了入仕当官,在撰写《汉书》时,对刘汉政权隐讳真实,肆意溢美。南朝沈约为了跻足政坛,撰《宋书》时,大肆颂扬豪门士族,达官显贵,对被皇帝随意诛戮的文武大臣,均隐去真实死

因。史书的失真,带来一系列荒谬。这种荒谬常常作为改头换面的“正史”、“国传”又汇编于新的历史著述中,如此循环往复,欺骗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有对历史文献表示怀疑者。最早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的史学家是司马迁。他撰述《史记》“网罗天下放失

旧闻,考之行事”;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没其真”。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穷源的开拓意义。对于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采取了“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葛存雍《史书的局限与史家的史识》)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以丰富

的题材和多向度的视角,刷新了史学的风貌,使史书从干燥无味的说教,变为生动具体的叙事。史学开始走向大众,史学著作从少数人阅读变为大众读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史书的信誉在下降,戏说历史的各类书籍、讲坛受到欢

迎。近年来在市场上走俏的如《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个都不正经》等,几乎都是非历史专业者所写。史学的作者从史官、专业学者,到非专业的作家,体现了述史主体的大变化。一般说来,传统专业史家说什么都要有证有据,讲究

的是历史真实性和启示性。如今则不然,这些业余作者讲史时有自说自话的,有戏说臆说的,有的竟宣称自己在“玩历史”。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读者似乎并不在乎什么史实不史实,只要读来解闷、解气就是好的。史学本是一门纪实的学科,容不得掺假和戏说,古代一些史家为秉笔直书,牺牲

性命的大有人在。如今,戏说、娱乐渗入到史学,可算是“娱乐至死”了,但死的不是娱乐,而是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是专业史家无可奈何的现象。期盼求真将再度成为人们读史解惑的追求。(北京日报《史书的信誉不能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齐大非耦”的历史故事被沈

约故意曲解,成为他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B.范晔对东汉历史走向所作的假设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C.中国史学上对史家议论做出直接评价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班彪对司马迁的评价。D.司马迁不盲从历史文献,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亲身访查史实,具有开拓意义。2.根据材料

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实判断总结和评价史实,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这对史家的见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从范晔对班氏父子的批评可以看出:史家的价值判断往往与他所研究的时代及他所生存的时代

相关。C.史家伪造史实,失真史实又被编进新的历史著述中,由此可见历史是无法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的。D.在史学走向大众的时代背景下,史学著作不可一味追求生动性,而丢失了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3.下列属于史家议论中的价值判断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B.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项羽本纪》)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D.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根据材

料内容,请对如何阅读历史书籍提出三条建议。【答案】1.D2.C3.B4.①首先阐明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史家议论)的意义。②接着以“齐大非耦”为例,论证评论者所处的时代影响着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史家议论)。③然

后阐释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④最后指出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意思对即可)5.①结合历史时代、现实时代。②要有质疑、审慎的态度,对史家议论不盲从。③选择书籍时,要注重真实性、启示性、严肃性。(意思对即可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被沈约故意曲解”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

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的。举”,其中并没有提到沈约故意曲解。B.“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范晔是南朝

人,他所总结的汉代历史是对以往发生的历史的总结,他的假设也并不体现他的见识之高。C.“最早”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原文“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应为“较早”。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可见历史是无法

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的”说法错误,由下文“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穷源的开拓意义”可知,司马迁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C、D三项的内容都出自课文内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总结,是事实判断。B.句子的意思是:结果仅仅五年的时

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里强调突出了“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是价值判断。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材料一共六

段,第一段“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从而提出问题,阐明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史家议论)的意义。接着,在第二段中作者以“齐大非耦”为例,指出“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

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此处论证评论者所处的时代影响着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史家议论)。然后,在三四五三段中,在第三段中作者指出“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然后从事实判断“事实判断是史

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和价值判断“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两方面进行阐

释,厘清了一些基本问题。最后,第六段是作者的总结,通过引用洪迈的名言做出“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的论断。【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由于发论者

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从中可总结出:结合历史时代、现实时代。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有人为沽名钓誉,为利禄奔波而不惜臆改讹误、伪造史实,从而贻累古人,延误后学”,从中可总结出:要有质疑、审慎的态度,对史家议论不盲从。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原文“但值得注意的是,史书的信誉在下降,戏说历史的各类书籍、讲坛受到欢迎”“一般说来,传统专业史家说什么都要有证有据,讲究的是历史真实性和启示性”“史学本是一门纪实的学科,容不得掺假和戏说,古代一些史家为秉笔直书,牺牲性命的大有人

在”,从中可总结出:选择书籍时要注重真实性、启示性、严肃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白瓷戴涛书房的书架上,除了书,我还放了两件瓷器,在读书写字之余,总会看上几眼。为何会有这习惯,

那还要从它们的来历说起。十年前,我去一个中部城市,参加我们系统内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在会议间隙,和我同住一室的老刘(他来自江西,是我们系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对我说:“老戴,听说这里的古玩市场特别兴旺,我们去看看。”其实我对古玩根本没有兴趣,

可既然老刘说了,也就随他了。到了古玩市场,老刘不看字画不看钱币就看瓷器,十几家瓷器店一家家看过去,每到一家,老刘总能与店主相谈甚欢,然后店主总是盛赞老刘是行家里手,老刘的情绪便越来越高涨。走进最后一家店,

老刘扫了一眼问:“还有什么好东西吗?”店主愣了一下答:“哦,有,在楼上。”我们随店主上了阁楼,老刘弯腰从地板上的一堆瓷器里拿起一件:“这件湖田窑的香熏什么价?”店主又是一愣,不过很快便回过神来:“老板,您真是好眼力。”“快说,什么价?”店主犹

犹豫豫地伸出两根手指。老刘把店主的一根手指按了下去,说:“交个朋友,我们下次还会来,一万元怎么样?”店主的情绪一下如老刘一样饱满了:“老板,听您的,您说了算。”老刘回过头来冲着我说:“怎么还愣着,快付钱啊。”见我不动,老刘一把将我拉到一边,说:“快

买下,捡漏了,回头你真不要,给我。”老刘这样说,我还能有什么话。我从包里掏出了银行卡,店主见了说:“我们这一行的规矩,只收现金,市场门口有银行可取现金。”捧着买下的瓷器,我和老刘直接回了宾馆,关上房门,老刘一脸得意:“老戴,

刚才不方便说,现在你听我慢慢说来,你知道我是江西人,可你知道产这香熏的湖田窑在哪里吗?就在江西的景德镇。”老刘见我面无表情,又继续说:“你看,这件香熏呈圆球形,上面网状透雕工艺精致,单色釉,釉色青中闪白,白中泛青,就是人们常说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体现了宋瓷的简洁高雅

。再翻过来看,底部圈足内有典型的褐红色,这不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口的东西,是什么?不瞒你说,湖田窑的瓷器我已经收集研究十多年了。”老刘越说越激动,而我听到这瓷器是来自宋代时,即刻有些心潮澎湃了,因为我对宋代的文化艺术向来心怀崇敬,所以我不再让老刘说下去:“老刘,我请你喝酒吧。”老刘说

:“当然要请,这香熏现在的市场价起码在两万元以上啊。”回到家,我把香熏作为摆件放在了我的写字桌上,然后找来有关瓷器的书恶补了一下,觉得老刘说的话好像有点道理,同时我对宋瓷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开始寻找上海的古玩市场。到了周末,我来到了全市最大的一家古玩市场,看了看它的布置图,便直奔三楼的瓷

器区。一家一家看过去,店家清一色向我推荐号称是明清的瓷器,先不说其真假和价格,那种花纹那些色彩就让人感觉又土又俗,所以面对热情的店主,我一路面无表情,一路哼哼哈哈,当然我的眼睛一直在搜寻着纯净的青白瓷。我终于在一家店里见到了一件入我眼的青白瓷,这是一把高约十五厘米的执壶,造型古朴,釉色白里透青,

但不闪眼,给人以温润感。我故作漫不经心地问:“这壶怎么说?”店主回:“这是宋代的,您想要?”“随便问问,我看到不是宋代的,应该是高仿的。”店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我是从朋友那里拿的,进价就是五千元。”“如果你六千元肯卖,我要了,我不关心年代,我喜欢

它的釉色和形制。”店主点头。这样我就把执壶带回了家,我在书架的左上角腾出一块地方,把执壶和先前那只香熏一起摆在那里。当我到书架前取书或放书时,便会对着这两件瓷器看上一会儿,可每次我似乎只能在执壶身上感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淡雅与宁静。后来,一个朋

友来我家,见了这两件瓷器问:“真的假的?”我说:“不知道。”他说:“我帮你送博物馆用仪器测一下吧。”测试的结果很快出来了:执壶形成于宋代,香熏为现代。再后来,接到江西老刘的电话,他说有人托他收宋代景德镇的香熏,开出的价格是三万元,问我卖不卖。我说:“不卖。”(节选

自《微型小说月报》2022年第8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老刘被店主盛赞的情绪与店老板如老刘一样饱满的情绪,其本质内涵是一致的。B.古玩店主所说的古董行只收取现金的行规,暗示了购买古董隐藏着较大的风险。C.我对古玩由没有兴

趣到产生兴趣的转变,主要是受老刘在青白瓷上的研究影响。D.我买执壶时,虽已经认定它是仿品,但它的釉色和形制使我下定了购买的决心。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我看瓷器的习惯,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好

奇,引出对瓷器来历的介绍,另一方面也与结尾部分形成呼应。B.老刘在古玩市场购买香薰时,店主的“愣”“犹犹豫豫”等细节描写,为瓷器最终被鉴定为赝品埋下了伏笔。C.小说对老刘的刻画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加上店主的侧面衬托,塑

造了老刘精明、热心又自作聪明的行家形象。D.小说的结尾艺术与莫泊桑《项链》相似,既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又具有社会现实意义,耐人寻味,启人深思。8.文章通过叙述购买“青白瓷”的经历,使我和老刘之间产生了多处对比,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答案】6.B7.C8.①在瓷器的研究上:老刘时间

长,研究深,我入行晚,知识浅。②在购买瓷器的行为上:老刘自负轻率,我沉稳冷静。③在购买瓷器的结局上:老刘花高价钱卖赝品,我花低价买得真货。④在瓷器的认知追求上:老刘注重利益至上,我注重审美收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

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本质内涵是一致”错误。老刘是被店主盛赞而情绪高涨,店老板情绪饱满是因为有钱可赚,二者内涵不同。C.“主要是受老刘在青白瓷上的研究影响”错误。老刘对青白瓷的介绍,让“我”产生了兴趣,“我听到这瓷器是来自宋

代时,即刻有些心潮澎湃了,因为我对宋代的文化艺术向来心怀崇敬”,还有“我”对宋代文化艺术的喜爱和崇敬。D.“已经认定它是仿品”错误。我买执壶时,并没有信心判定瓷器的真伪,并未判定执壶是仿品,我说它是仿品是一种讨价还价的策略。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精明、行家”错误。老刘自负轻率,花高价钱卖赝品,不能算作精明和行家。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要点的能力。在瓷器研究上,“湖田窑的瓷器我已经收集研究十多年了”可见老刘时间长,研究深;我是刚刚对瓷器产生兴趣,我入行晚,知识浅。在购买瓷器行为上,“这件湖田窑的香熏什么

价?”“怎么还愣着,快付钱啊”老刘见到了瓷器,非常自负的认为是湖田窑的香熏,很快鼓动我花一万块钱买下来,自负轻率;“我故作漫不经心地问:‘这壶怎么说?’”“随便问问,我看到不了宋代,应该是高仿的”我故作漫不经心,显得沉稳冷静。在购买瓷器

命运上,“测试的结果很快出来了:执壶形成于宋代,香熏为现代”老刘花高价钱卖赝品,我花低价买得真货。在瓷器认知追求上,“快买下,捡漏了,回头你真不要,给我”老刘注重利益至上;“这是一把高约十五厘米的执壶,造型古朴

,釉色白里透青,但不闪眼,给人以温润感”我注重审美收藏。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

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

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

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文本二: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①,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

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

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

.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

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注】①李密,隋末天

下大乱时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②隐太子,即唐高祖时太子李建成,在武德九年被李世民射杀,谥号“隐”。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威之所被A半天下B然

而C一败D不振E卒归F唐者G固知H天命有所归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固,文中指“稳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意思相同。B.理,文中指“道

理”,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中的“理”意思相同。C.当,文中指“主持,掌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不同。D.善,文中指“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相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文中“王

器其直”中的“直”指“耿直”,与《促织》中“昂其直”的“直”意思不同。B.治,文中指“审理”,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的“治”意思不同。C.俾,文中指“使”,与《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中的“俾”意思不同。D.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

的年号,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年号;“太宗”是李世民死后庙号,庙号常用“祖”或“宗”,如汉高祖、唐玄宗等。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永保无疆之休.休:停止②振.之以威怒振:威吓③以征典.书檄典:典范④太子蚤.从征言蚤:同“早”⑤无恨.意恨

:遗憾⑥流祚.无疆祚:福禄⑦己婴.祸诛婴:触犯A.②⑤⑦B.②④⑥C.①③⑦D.②④⑦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魏征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B.材料一,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关系,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通达,合情合理。C.材料二,魏征极具才华,对学问融会贯通。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D.材料二,魏征执法公允,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

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他虽不熟悉律法,却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2)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

博行让征。15.文本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答案】9.BEG10.C11.C12.B13.C14.(1)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人不是在深深忧虑中治道显著,但是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2)(太宗)身边近臣有人诋毁

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15.①魏征劝李勣归附唐,认为天命归于唐且其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②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声威遍及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威之所被半天下”中“威”作主语,“被”是谓语,“半天下”是宾语,所以在B处断开

。“然而一败不振”主语承前省略,“一败”作状语,“不振”作谓语,所以在E处断开。的“卒归唐者”中的“者”与“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中“也”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形式,所以在G处断开。故选BEG。【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

稳固。/本来。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B.错误。治理好。/道理。句意: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胜负存亡的道理。C.正确。主持,掌握。/抵挡。句意: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D.错误。好。/与……交好。

句意:开头做得好的(国君)确实很多。/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耿直。/同“值”,价值,价钱。句意: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抬高它的价钱。B.正确。审理。/讲求。句意:下诏让魏征审理。/只把自己

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C.错误。都是“使”。句意:愿陛下让臣做良臣。/(抚军)又嘱咐提学,让成名进入县学。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休:喜庆,福禄。句意: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③典:掌管。句意:让魏

征典掌文书。⑤恨:怨恨。句意:没有怨恨之意。⑦婴:缠绕。句意:自己灾祸缠身被杀。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错误。根据原文“密得宝藏书,辄称善”可知,他是称赞那封信。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百”,总括,所有;“景”,重大,大;“莫”,没有人;“殷”,深深地。(2)“毁”,诋毁;“阿党”,偏袒;“按”,审问,审理;“让”,责备。【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结合原文“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可知,魏征认为天命归于唐,李勣身处必争之地

,处境危险。因此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结合原文“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

死今日之祸。’”可知,魏征早就看出秦王将是太子的劲敌,为太子谋划,只可惜太子没有听从他的劝说,以至于身败,体现魏征有远见,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能早做谋划。参考译文:文本一: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

,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

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

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

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

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文本二: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

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作,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

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遍及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制定计划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

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隐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

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钜鹿县男。(太宗)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

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

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

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16.下列对这

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何事”以反问开篇,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

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不事雕琢,谆谆教诲中又充满了诗情画意。17.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

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答案】16.A17.①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首联“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可以看出即使身处“干戈地”,仍需

要坚定志向,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说法错误,表明诗人对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的赞美之情。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的

意思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刻画了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所以第一点可以概括为: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颔联“家山虽在干

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的意思是: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身处战乱之中,但还坚持修身养性,“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

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表明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意思是: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这是对侄

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就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勤奋,惜时。(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描述秦人把宝鼎看作锅,把美玉看作石头

,把金子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文章结尾告诫统治者如果不以六国为鉴,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作者用夸张和

比喻手法控诉了秦始皇对百姓极尽盘剥,自己又挥霍浪费。(4)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______”,并以“______”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5)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后,提出了“______,______”,合力对抗秦国的策略,并认为这会让秦国“食之不得下咽”。(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7)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

______,______”两句予以反驳。(8)《谏逐客书》中,李斯提出秦王驱逐客卿的做法反而帮助了敌国成就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种行为无异于“______”,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答案】

①.鼎铛玉石②.金块珠砾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用之如泥沙⑦.弊在赂秦⑧.如弃草芥⑨.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⑩.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⑪.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⑫.辟邪说⑬.难壬人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⑮.却宾客以业诸侯⑯

.藉寇兵而赍盗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铛”“砾”“锱铢”“壅蔽”“黔”“赍”。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关于太阳是早晨更近还是中午更近,两小儿各执一词,使得孔子

“不能决也”。今天我们从科学角度来分析。一小儿是①推断太阳远近,并不可靠。太阳升起时,以树木、房屋和一小角天空为背景,背景之小可衬托出太阳之大;加上天空较暗,也使得太阳看上去要大一点。到了中午,太阳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就显得小了。另一小儿则是②

,同样不可靠。中午太阳直射大地,直射热量比较高,所以人们觉得热,而早晨太阳斜射大地,加上夜里地面热量已消散,所以人们觉得凉快。那么,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观测者更近?可以肯定..的是,③会影响测算结果;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会使得观测

者与太阳的距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科学家经过多次精确测算最终得出的结论,可大致表述为:在同一观测点,有些时期太阳早晨比中午更近,有些时期则相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19.下列句子中的“肯定”和文中加点的“肯定”,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由于难以

肯定,所以我较为相信,开始是六先令,后来是七先令。B.她猜测同桌的那只铅笔盒来自遥远的大城市,而价钱肯定非同寻常。C.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D.“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

肯定。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9.A20.①根据太阳的大小/根据视觉上的大小;②根据体感的凉热来推断;③观测者在地球上的位置。【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肯定”表示“确定”。A.表示“确定”。B.表示“一定,无疑问”。C.表示“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认可”。D.表示“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认可”。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

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要写一个小儿推断的根据,由“太阳升起时……背景之小可衬托出太阳之大……到了中午……就显得小了”,可见这是说看到的太阳的大小并不准确,与背景等有关,所以此处可填“根据太阳的大小”或“根据视觉上的大小”。②此处要写另一小儿推断的根据。由“所以人们觉得热……所以人们觉得

凉快”,可知另一小儿推断的根据是人们是否感到凉快,所以此处可填“根据体感的凉热来推断”。③此处要写影响测算结果的因素,由“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会使得观测者与太阳的距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可知测算结果与观测者所处的位置有关,所以此处可填“

观测者观测者在地球上的位置”。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一的同学们马上就要面临选科了,选科关系到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除了必选的学科外,你想选哪些学科?想选择哪些专业,为什么这些学

科或专业对你重要?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

料作文题。题目首先指出高中选科是每一个高一学生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命题,然后强调了选科的重要性——决定人生方向,接下来用两个问题启发考生思索,拓展考生思路:选什么?为什么这么选?高中选科,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学生的分水岭和人生的指南针,必须慎重对待,仔细选择,而在新高考逐渐推行开来的今

天,尤其应该如此。因为新高考下的选课,更细致,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它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从业领域,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人生方向和价值所在。所以如何选就显得至关重要。目标明确、心有所向的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

擅长的、理想的科目,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规划自己的人生。受人生经历或崇拜对象影响比较大的学生,会选择自己比较向往的、崇拜对象从事或认可的相关科目,在目标的指引下走向未来。迷茫彷徨、不知所之的学生,会跟随大流,亦步亦趋,选择大多数人认可的科目。这样就会出现

所选即所愿、所选即所爱、歪打正着、完美错过等多种情况。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高中生在选科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慎重,理性分析,既要看自己所长,又要看自己所爱,还要看自己所愿,三者综合起来进行选择,才能最大限度地选出符合自己的科目方向,才是

真正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随波逐流,更不要跟风瞎选,否则只会后悔莫及。写作时,可以围绕如何选科从微观层面细细阐述;也可以从宏观层面入手:看到选科背后的一些元素,如自我兴趣、自我优势、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等去确定立意;或从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入手,引导对方站在未来思考现在,少些

迷茫,多些担当;或指导对方朝内看,想想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选科也就有了方向和底气。立意:1.兴趣特长是选科的方向。2.规划职业生涯从选科开始。3.关注自身发展,明确选科方向。4.关注

社会需求,明确选科方向。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