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11.64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8103b329c0f00faa33e311e6c33567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图示说法正确是()A.a是太阳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
统B.d是人类目前观测到的最大宇宙范围C.c中心天体地表的陨石多来自恒星D.b中的天体类型都能够自己发光2.b所反映出的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是()A.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B.存在液态水C.存在可供呼吸的大气D.有稳定的光照【答案】1.B2.A【解析】【1题详解】读图分析,图中c天体
系统等级最低,属于地月系,中心天体为地球,地表的陨石主要来自小行星,C错误;b表示太阳系,除太阳可以自己发光外,其他天体都不能自己发光,D错误;a表示银河系,太阳所属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A错误;d表示总星系,是目前人
类观测到的最大宇宙范围,B正确。故选B。【2题详解】b表示太阳系,该图反映出的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是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各不相扰,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安全稳定,A正确;存在液态水、存在可供呼吸的大气、有稳定的光照,图中信息并
没有反映,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1.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自身条件:1.温度——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
度。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份的改造:水——③结晶水汽化原始的大洋。2022年3月7日,一种来自我国重庆的植食性新属新种恐龙——元始巴山龙问世。地层测年结果表明,此次出土的化石是亚洲目前最古老的剑龙化石。
据此结合元始巴山龙复原图和地质年代图,完成下面小题。3.元始巴山龙生存的地质年代对应上图中的序号是()A.①B.②C.④D.⑤4.元始巴山龙生存的地质年代()A.三叶虫大量繁衍B.联合古陆开始形成C.裸子植物大发展D.重要的铁矿形成期【答案】3.C
4.C【解析】【3题详解】原始巴山龙属于恐龙中的剑龙,主要生存于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的中生代,对应下图中的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4题详解】原始巴山龙生存于中生代,裸子植物空前繁盛,C正确;三叶虫大量繁衍出现在古生代,A错误;联合古陆于古生代开始形成,B错误;
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形成期,D错误。故选C。【点睛】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
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坎儿井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水利工程,是一种结构巧妙的自流集水、引水、输水系统。坎儿井位于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下图为坎儿井结构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坎儿井采用暗渠输水的主要原因是()A.当地全年高温干旱B.暗渠地下径流蒸发小C.高山冰雪融水较多D.地表土壤水分易下渗6.坎儿井输水过程中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A.蒸发、下渗、径流B.蒸发、径流、植物蒸腾C.下渗、降水、径流D
.蒸发、降水、下渗、补给【答案】5.B6.A【解析】【5题详解】坎儿井所在地区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严寒,A错。区域降水少,水资源相对短缺,夏季高温,地表径流蒸发大,采用暗渠输水,地下径流蒸发量小,可减少水资源损失,B正确。高山冰雪融水量相对有限。
同时,如果高山冰雪融水较多,则没有必要采取暗渠输水,C错误。地表土壤水分易下渗不是当地采用暗渠输水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B。【6题详解】坎儿井输水对地区的降水影响不大,降水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排除CD。利用坎儿井采取暗渠输水,减少蒸发,同时,增大了地下径流,所以影响
了蒸发和径流环节。将部分地表水变为地下水,影响了下渗环节,A正确。坎儿井输水过程中对植物蒸腾影响不大,B错。故选A。【点睛】人类对水循环的正向利用: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
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冷水团是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其实际上是冬季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水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化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黄海冷水团每年于不同月份出现、消失。下图为黄海冷水团
底层温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黄海冷水团强度最弱的月份最可能是()A.4月份B.7月份C.10月份D.1月份8.黄海冷水团对周围地区的主要影响是()A.山东半岛渔业资源丰富B.辽东半岛沿岸降
水增多C.朝鲜半岛沿岸形成沙漠D.黄海表层海水盐度降低【答案】7.D8.A【解析】【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冷水团是冬季残留在海底洼地的水温较低的水团,在增温的季节(春夏季)与上层升温较快的海水相比显现为冷水。每年1月,正值寒冬,表层海水温度低,海底水温与表层海水温差小,不
显现为冷水,冷水团最可能在该月份强度最弱,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题详解】黄海冷水团与山东半岛沿岸较暖的海水相遇,形成水障,阻止鱼群游动,有利于形成渔场,A正确;黄海冷水团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辽东半岛沿岸降水减少,B错误;黄海冷水团离朝鲜半岛较远,对朝鲜半岛影响小,不会使其沿岸形成沙漠,C错误;黄海冷水团对海水表层盐度影响小,D错误。故选A。【点睛】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作用;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
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洋流会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洋流会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下图为我国部分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A.①②③B.①④C.②③④D.①②10.景观③的代表性地貌形态有()
A.石柱、峰丛B.孤峰、石芽C.石钟乳、石柱D.溶沟、孤峰【答案】9.B10.C【解析】【9题详解】①③④为喀斯特地貌,②为流水侵蚀地貌,峰林和漓江风光为地表喀斯特地貌,①④正确,③地下神宫为地下喀斯特地貌,排除ACD,选B。【10题详解】③地下神宫为地下
喀斯特地貌,其洞内主要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C正确;峰丛、孤峰、石芽、溶沟为地表喀斯特地貌,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表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孤峰、石芽、溶沟;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等。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
落,海浪拍打这个岩的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形成鼓浪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海水侵蚀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12.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岩洞B.岩礁C.海滩D.洼地【答案】11.B12.C【解析】【11题详解】鼓浪石是沙滩上的一块巨岩,潮涨潮落,海浪拍打岩洞,所以其形成于海水的侵蚀作用,答案选择B。风力作用主要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风力作用弱,A错误;厦门纬度较低,无冰川作用,C错误;流水侵蚀作用主要形成的是河谷、河曲或
是喀斯特地貌,材料未提及河流作用,所以D错误。正确答案是B。【12题详解】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海滩,答案为C,岩洞、岩礁、洼地主要是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所以C正确。【点睛】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拱桥等。海水堆积
作用主要形成海滩、沙坝、离岸堤等。下图为黄河流域不同区域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示地貌()A.甲地流水堆积作用最明显B.乙地常形成较大的聚落C.都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D.丁地常发育形成冲积扇14.关于图示地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地河谷剖面多呈槽形B.乙地河道走向较笔直C.丙
地河床泥沙淤积严重D.丁地地貌近似三角形【答案】13.B14.D【解析】【13题详解】图示地貌由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并非都是侵蚀作用形成,C错误;甲地位于河流上游,河谷剖面多呈“V”形,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A错误;乙地为冲积平原,因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等常形成较大的聚落,B正确;丁地为河口地区,常发育形成三角洲,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图中甲地位于河流上游,河谷剖面多呈“V”形,A错误;乙地地形平坦,在流水作用下,河道多弯曲,B错误;丙地落差较大,流水的侵蚀、
搬运作用明显,泥沙淤积不严重,C错误;丁地河口常形成的地貌是三角洲,形状近似三角形,D正确。故选D。【点睛】侵蚀地貌分为:下蚀(侵蚀河床)、侧蚀(侵蚀阶地、谷地)、溯源侵蚀(侵蚀谷坡,向河源方向延伸)。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
重。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因此在河流的源头出现。堆积地貌分为:河漫滩(平原)、堆积阶地、洪积-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地貌。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相连
,就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水淹没继续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5.图中①~④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A.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B.亚寒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16.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所在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B.②所在地区气候寒冷,夏季短促C.③所在地区森林常绿,炎热多雨D.④所在地区风力侵蚀,千沟万壑【答案】15.A16.B【解析】【15题详解】由图可知,①植被有板状根,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②植被有针状叶,为亚寒带针叶林
;③植被具有落叶现象,为落叶阔叶林,④植被有茎花现象,为热带雨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①④植被为热带雨林,主要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高温多雨;③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夏季炎热或温
暖,冬季寒冷;②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热带雨林乔木多板状根,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系统分层明显,乔木高大,植物品种丰富;因为天气长期
温热,雨量高,所以植物能持续生长,造成树木生长密集且常绿。下图a、b分别为草原土壤剖面示意图和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关于图示两个土壤剖面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土壤淀积层更厚B.草原土壤淋
溶作用更强C.森林土壤发育更完整D.森林土壤腐殖质层更厚18.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A.有机质最初来源B.矿物质成分和质地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D.土层厚度和剖面结构1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B.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C.生物是
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D.陡峭的山坡,容易发育深厚的土壤【答案】17.C18.B19.D【解析】【17题详解】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原气候较森林更干旱,降水更少,因此草原土壤淋溶作用弱,淀积层更薄,腐殖质层较厚
,森林土壤发育更完整,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题详解】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影响土壤的质地,B正确;有机质来源于生物,A错误;发育程度取决于时间因素,C错误;厚度和结构是各个成土因素的共同结果,D错误。故选B。【19题详解】成土母质不是土壤,但为
土壤的发育提供矿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A正确,不符合题意;寒冷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B正确,不符合题意;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C正确,不符合题意;陡峭的山坡,因重力作用和流水的侵蚀,一般土层较薄,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点睛】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生物、气候、地形、成土母质、时间和人类活动。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影响较大,成土母质对土壤中矿物质的影响较大,气候与地形对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影响较大。影响土壤中氮元素含量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下表为某地区不同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
壤中氮元素的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深度(cm)林地(g/kg)草地(g/kg)农业用地(g/kg)0~101.110.890.6010~200.550.380.4020~300.330.220.2920.该地
区土壤中氮元素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A.先增后减B.保持稳定C.总体递增D.总体减少21.影响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氮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是()A.生物量B.地形C.降水量D.成土母质【答案】20.D21.A【解析】【20题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无论何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元素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21题详解】该表格为某地区不同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表,同一地区,地形、降水量和成土
母质差异较小,不是影响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氮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BCD错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的生物量不同,导致了土壤中氮元素含量不同,A正确。故选A。【点睛】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
、时间。下面左图为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右图为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2.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是()A.降水集中在冬、春季B.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C
.降水的年际变化小D.自南部向北部逐渐增加23.福建省沿海地区台风灾害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有()①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②灾后救援行动较为缓慢③对台风监测的技术较为落后④台风登陆频繁,破坏性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22.B23.D【解析】【22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和
图示信息可知,夏、秋季为台风多发季节,台风带来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台风降水量总体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故选B。【23题详解】福建省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且台风登陆较为频繁,易引发狂风、暴雨、风暴潮等,造成的灾害较为严重。②③并非
福建省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排除ABC,故选D。【点睛】气象灾害预警一般都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等级,严重程度依次加重,分别表示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蓝色为最低级别预警,红色为最高级别预警。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2月20日18时49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
下图M处)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推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A.横波和纵
波的传播介质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差异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D.建筑物结构垮塌的时间差异25.确定地震发生位置主要使用下列的()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遥感技术D.数字地球【答案】24.C25.B【解析】【2
4题详解】地震发生后,会产生横波和纵波,纵波的速度快,率先到达地表,但产生的破坏相对较小,横波速度慢,较晚到达地表,但对地面产生的破坏更大,所以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C正确。与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差异,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差异以
及建筑物结构垮塌的时间差异等无关。故选C。【25题详解】地理位置的确定需要借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对地理信息进行查询、分析等,遥感技术主要对面状地理事物进行获取,数字地球是将地理信息数字化后
借助计算机系统的管理的技术,均不能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故选B。【点睛】“3S”技术的判别:(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
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2)“想”与“看”区分RS与GIS:“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只“看”
不用“想”的选用RS。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除霾塔,主体由导流塔和集热棚组成。导流塔内直径长达10米,有4个洞口设立在塔体5.5米以下位置;集热棚位于塔体底部,主要作用是在夜晚将储
存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集热棚内加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可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各种污染物等,地面铺有鹅卵石。下图为除霾塔示意图。(1)结合材料并利用所学知识说明除霾塔的工作原理。(2)在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热力环流模式图上画出空气运动方向。(3)比较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热力环流模式图中abcd四地气压
值大小。(4)推测棚内地面铺鹅卵石的作用。【答案】(1)集热棚将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在夜晚转化成热能使棚内增温,棚内形成热中心,棚内大气受热上升,棚外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棚外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进入棚内的
气流经过网墙过滤掉杂质和各种污染物等,沿导流塔上升排出,完成除霾工作。(2)如下图所示:(3)气压值由大到小的排列是:d>c>b>a。(4)鹅卵石升温快,可增加棚内升温效果,从而增强上升气流。【解析】【分析】本题以大型
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热力环流的原理、过程、气压高低的比较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工作原理就是热力环流原理,除霾塔利用集热棚吸收的白天的太阳辐射,使棚内增温,使集热棚内形成热力中心,棚内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
,含霾多的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进入棚内的气流,经过网墙过滤掉杂质和各种污染物等,沿导流塔上升排出,如此重复,再进行下一轮除霾。【小问2详解】c处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d处气温较低,空气收缩向下运动,形成高压,空气从d处流向c
处;b处空气不断堆积,形成高压,a处空气下沉到d处,形成低压,同一平面上空气由b处流向a处。形成下图环流:【小问3详解】由于c地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上升,空气密度降低,压力变低,相对d地气温较低,高空空气下沉,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所以d>
c;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d、c>a、b;因为c处空气上升到b处,不断堆积,密度变大,形成高压,a处空气下沉密度变低形成低压,因此b>a,综上,所以d>c>b>a。【小问4详解】除霾塔白天收集能量,夜晚放出能
量,鹅卵石比热容小,底部铺设鹅卵石,白天收集热量升温快,夜晚散热块,加快集热棚内升温,提高除霾塔的工作效率。27.下图是某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甲地沙尘天气强烈的自然原因。(2)
下列是甲地常见地貌类型景观图,分别写出其地貌名称。A:____;B:____;C:____。(3)华北地区的沙尘主要来自西北地区,为减少华北地区沙尘天气,指出西北地区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答案】(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2)①.风蚀蘑菇②.风蚀柱③.沙丘(3)合理利用水资源;利
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解析】【分析】本题以某地沙尘天气以及地貌景观为材料,涉及沙尘天气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风力地貌等知识点,考
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甲处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力强劲
,地表疏松,沙源物质多。【小问2详解】甲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地貌广布,A呈蘑菇状为风蚀蘑菇,B呈柱状为风蚀柱,C为新月形沙丘,为风力沉积地貌。【小问3详解】对于西北地区而言,应控制和减少沙源,应采取措施减轻风沙入侵以及减轻土地荒漠化进程。可合理利用水资源,协调流域上中下游水源分配。调
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减轻植被砍伐,抑制区域土地荒漠化进程,减少沙源。当地荒漠化产生的根本原
因在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地矛盾,所以应该控制人口增长。另外,还可以采取一定的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以及工程措施,如建设草方格沙障等,构建防护林体系,减轻风沙侵袭。28.阅读图文材料,完皮下到题,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往往降水越丰富的地区,
土壤的淋溶层越厚。秸秆还田,为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轩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有多种,如秸秆粉碎还田、养畜过服还田、秸秆沤肥或覆盖还田等,下图为我国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1)选填出甲、乙、丙地区主要植被
类型:甲:____;乙____:丙:____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②温带草原③荒漠植被(2)丙地区常采用覆盖还田的方式进行秸秆还田,试分析其原因。(3)现我国仍有部分地区采用秸秆焚烧还田的方式,试说明秸秆焚烧还田对土壤的有利影响。【答案】(1)①①②.③③.②(2)丙地为
草原,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3)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病虫害等。.【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带、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于土壤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所以,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甲淋溶层最厚,说明甲地区降水最多,所以为湿润区,对应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淋溶层最薄,说明乙地区降水最少,气候最为干旱,所以是干旱区,对应③荒漠植被。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丙的淋溶层厚度位于
甲和乙之间,可以判断出丙的降水位于甲乙之间,所以处于半干旱区,对应②温带草原。【小问2详解】根据上题可知,丙地为草原,丙地属于半干旱区,植被稀少,摩擦力小,再加上离冬季风原地近,冬春多大风,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同时减少水分蒸发,
增加土壤墒情等,利于草原恢复生机,提高草场质量。【小问3详解】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补给土壤,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
29.贵州省气象局多个部门于近日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下图为贵州省等高线(单位:m)地形示意图,下表为贵州省近日天气预报,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日期雷阵雨雷阵雨转中雨雷阵雨转小雨多云的7月5—6日√7月7—8日√7月9日√7月10—11日√7月13—15日√(1)推测贵州省此次预防主要地质灾
害类型。(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贵州省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3)甲、乙、丙三个城市最需要注意防范地质灾害的是____。(4)简述贵州省应对该地质灾害可采取的防范措施。【答案】(1)滑坡、泥石流。(2)将有连续性的降水天气: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岩石多裸露
,地表多松散物质等。(3)甲(4)在多发区域修建护坡、挡墙等工程:修建排水沟等,保障排水顺畅,避免大量雨水汇集至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域:将地质灾害多发区居民转移至较为安全的区域居住:在滑坡多发区,植树造林或种草,保持水土等。【解
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以及防范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贵州地处喀斯特地形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此次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期间,降水总量
大,主要防范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小问2详解】首先,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区域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次,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在7月11日之前,该地已有多日降水,前期降水较多,土壤含水率较大,而从7月10日至7月11日,当
地雷阵雨转中雨,降水总量大,更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小问3详解】的根据图示等高线信息可知,甲乙丙三地相比而言,甲地等高线最为密集,地势起伏最大,乙丙两地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起伏较小,甲地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可
能性更大。同时,甲地等高线由数值小的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为山谷,易集水,更容易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小问4详解】在地质灾害多发区修建护坡、挡墙等工程,对于滑坡和泥石流有一定的拦截作用;修建排水沟能够保障当地排水顺畅,可以迅速将水排走,以免大量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向滑坡、泥石流多发区汇聚,
造成土壤含水量增加;同时可以考虑将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居民转移至较为安全的地区居住,以减少居民受灾的可能;在滑坡多发区,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持水土,固定土壤,能够减少滑坡发生几率。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