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2)页,44.80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74a34d54b29115e6ab868d278e630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秋季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
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
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
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
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
“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
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
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
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
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
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
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
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
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
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
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
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动乡村
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
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
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
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
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基本秩序已经
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3.根据《乡土中国》这本书,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B.西洋社会里,任何个人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也无法逃于这个团体之外,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C.
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D.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会有极大的可能,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如何,其结构原则上却始终遵循一贯的差序格局。4.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
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4分)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百合花(节选)茹志鹃一会儿,门帘一挑
,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
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
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
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
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那!……那我们送回去吧!”“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
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
,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
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
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黑
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
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
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
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
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
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
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
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
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新媳妇的神态、动作描写传神,“不笑”“瞅着”
既表现出她借与不借的矛盾,又写出了她对共产党的敬意。B.“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反衬了战斗的激烈残酷,正衬了人物的情感之美。C.“我”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间穿针引线,
又将借被子、献被子等情节自然地衔接在一起,使小说结构谨严有序。D.小说虽然写的是战争时期的故事,却回避了苦难,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其中对野菊花等细节的描绘,流淌出淡淡的诗意。7.下列对通讯员受重伤回到包扎所后的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既是小通讯员作为一个革命者的自觉行为,又是他临危不惧、舍身救人的崇高精神的体现。B.了解到小通讯员负伤原因后新媳妇第二次发出短促的“啊”声,表现了她对“同志弟”英勇壮举的崇敬和无可抑制的悲痛。
C.“狠狠地瞪”这一反常的行为,表现了新媳妇对卫生员执意收回被子行为的着恼,也有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D.选文没有正面描写小通讯员牺牲时的情景,而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来侧面烘托小通讯员英勇无畏的精神,给人强烈的震撼。8.小说中通讯员与新媳妇都没有具体名字,作
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
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时新政日下
,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①,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
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材料二:何武②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
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
(选自苏轼《遗爱亭记》,有删改)【注】①手实法:宋神宗熙宁七年吕惠卿执政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②何武:西汉名臣,被王莽诬陷而自杀。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何武A所至B无C赫
赫D名E去F而人思之G此之H谓遗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年号可以用来纪年,一个帝王可以有多个年号。B.“是擅造律也”与“吾在是”两句中的“是”用法不同。C.“吾谁与守”与“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
谏》)两句句式相同。D.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多为自己所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宋神宗时,处理事务往往独断专行,就借助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直接指责王安石,王安石因此大怒
。B.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水患危及徐州城。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徐州城。C.徐君猷任职黄州后,每年春天同苏轼游览安国寺,在竹间的凉亭饮酒。徐君猷离开黄州后
,苏轼给凉亭题名为“遗爱”。D.苏轼在《遗爱亭记》中抒发了自己的见解,有德行的人办事会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他看来,徐君猷就是这样的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4分)(2)轼
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分)14.材料二中说,君子“夫何赫赫名之有哉”。苏轼一生为官不重自身名利,而重利于百姓,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摸鱼儿①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②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
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①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辛弃疾四十岁,由湖北路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路转运副使。②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陈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再经风雨春便将离去,词的开篇抒发了浓郁的伤春之情,奠定了情感基调。B.“殷勤”一词见出词人对勤于织网的蜘蛛的赞赏,亦反衬出自己的失意。C.下阕借用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叙写自身失意的境遇,隐喻朝堂的斗争。D.因
迷蒙暮景只会让人见景伤情,所以词人直言“休去”,可见词人愁绪难遣。16.有人认为辛弃疾的词“寄雄豪于悲婉之中”,请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面对浩大的天地,古今
文人都不免发出慨叹。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________,________”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诗经·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古人常以水为喻,抒
发愁绪,如:“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
质。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大自然将玉作为漂亮珍宝赠予人类。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得以不断发扬和传承。
它表里如一,瑕不掩瑜;光泽滋润,刚柔相济;宁折不弯,不为瓦全;断口锋利,却不伤人;声音清越,却不张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尚玉的民族,在使用玉石的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玉石文化。古代文人甚爱风雅,巧妙地将“玉”运用于诗文之中。诸如屈原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龚自珍的“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等等借玉石寄托思想与感情。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
妆浓抹总相宜。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二)语言文
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医学理想的萌发,来自青春期的一场大病。16岁时,屠呦呦患肺结核,经过两年多的治疗才得以康复。“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屠呦呦对记者回忆道。1951年,
屠呦呦如愿考入北大医学院。在关于屠呦呦的原始材料里,有一张照片保存得很好,照片中,屠呦呦佩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照片旁是她的亲笔备注:“佩戴北京大学校徽的大学生。”在这里,她打下了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功底。20世纪60年代,疟疾横行、生命临危。背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望,屠呦呦挂帅“523”小组,与死
神的较量拉开帷幕。190次失败的打击,因缺乏防护所致的中毒性肝炎的折磨,以身试药的风险……,终于,1978年,屠呦呦小组成功研制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全球疟疾的综合治
疗中,青蒿素至少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儿童死亡率。”诺奖评选委员会在评选资料上特别指出。2016年,屠呦呦踏上研究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新征程。2018年初,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最终得以确认。屠呦呦告诉记者:“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
,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20.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523”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B.中国在现在和将来
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C.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D.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学习和称颂。
21.如以“以创造性劳动造福人类”为题写一篇新闻评论,请结合材料,写出三个评论角度,每个角度内容不超过12个字。(3分)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表现了屠呦呦坚定的科研精神,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6分)四、写作(60分)23.阅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60分)青春因成长而出色。青春的底色是什么?火红的?洁白的?金黄的?或者是翠绿的?更或是多彩的?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社会、人生、书本的阅历不同,青春绽放的色彩也不尽相同,而无论哪种颜色都可做到绚丽夺目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就“青春的底色”话题写一篇文章,所选颜色要符合事理逻辑。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秋季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
.D(A.“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理解错误。结合材料一可知,“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并非因为城里人这样说,是“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B.“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理解错误。结合材料一可知,“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
移是变态”;C.因果倒置。结合材料一可知,因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2.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三可知,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才能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而要“吸引人们从城市向
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故选C。)3.B(因果倒置,他们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监督,是“任何个人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的结果。)4.①五个段落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②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③第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条分缕析;④第五段总结上文,重申论点,照应开头。(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满分。)5.①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②现
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逐渐解体。③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D(小通讯员的英勇牺牲令人心痛,“
回避了苦难”错误。)7.C(卫生员并没有要执意收回,理解有误。)8.①文章表现的是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这些主题的表达不依赖于特定个体的经历,人物无需有具体名字。②没有具体名字的人物更具代表性。“通讯员”可指所有的战士,“新媳妇”可指战争时期的广大人民群众,无名的处理更有
普遍的现实意义。(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表层义:“百合花”在文中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2分)深层义:①百合花清丽、纯洁、淡雅,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1分)②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1分)③象征革命战争时期
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纯洁的感情,即永恒的青春美和人性美,这也恰是小说的主题。(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0.BEG[(原文标点)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11.B(“是擅造律也”中“也”表示判断,两句的“是”均为
指示代词,译为“这”。)12.A(根据原文“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可知,不是“直接指责王安石”,而是“影射王安石”)13.(1)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币,礼品、
礼物;书:书函,文书;甲子,甲子纪年或干支纪年。以上各1分,句意1分。)(2)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卒长说:“河水将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诣.往.到……去;城,城墙:且,姑且,暂且。以上各1分,句意1分。)14.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常常设法使新法有利于百姓。②任密
州知州时拖延实行有害于百姓的手实法,直到朝廷撤销了它。③苏轼任湖州知州时,用诗来讽刺对百姓不利的事。(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B(结合词境可知,蜘蛛纵使终日劳作、抽丝结网,企图以黏住飞絮来留住残春
,但总无济于事,“殷勤”并非赞叹,应为惋惜不忍之意。词人以蜘蛛自比自身遭遇,此处应为正衬失意。)16.①词评意思为在悲伤婉曲的柔软外表下,寄托着雄浑豪迈的壮志精神。(1分)②本词写春意阑珊,表达了伤春、惜春、留春之意,但他所忧思的“春”并不仅仅是个人,自然之春,更是国家之春,展现了辛弃疾
对南宋朝廷前途暗淡的担忧,可见其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③本词写美人闺怨,但他在闺怨背后所哀叹的内容并不仅仅拘泥于个人仕途的得失,更有报国无路的壮志难酬,以及奸佞当道以致王朝衰亡的愤慨警告。(第①点1分,②③点中仅答出“雄豪”或“悲婉”,分别记1分,两者
兼具则一点3分,两点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7.(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3)(示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示例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每空1分)18.C(画线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A.把“西湖”比作“西子”;B.“怨”
把“羌笛”人格化;C.“桑梓”借代家乡;D.“千尺”夸张潭水之深,以水深衬托友情之深。)19.自中国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发扬。(修改正确一处得3分,两处得满分。)[解析]画横线部分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结构混乱,“中国
自有历史起,玉石……”中途易辙,把“自”提到“中国”前面;第二处语序不当,“发扬和传承”逻辑顺序错误,应该为“传承和发扬”。20,C(文中“523”引号的用法是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引用,C.表特定称谓,D.表特殊含义。)21.①创造性劳动
的体现;②创造性劳动的条件(或“保障”);③劳动成果对人类的作用。(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2.①通过列出失败次数,细数折磨、风险等经历,从不同角度写出科研路上的困难之大;②省略号表明困难列举未尽,突出科研路上
挑战之多;③“终于”“1978年”均用逗号隔开成为独立语句,强调科研过程历时之长及结果之难得。以此表现了屠呦呦坚定的科研精神。(每点2分,其中内容、分析各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3.【审题参考】青春是学生们展露的原生
姿态,青春底色是每个拥抱着青春的新时代年轻人应思考的人生命题。青春色彩无论是哪种色彩,都应该有一个底色存在,那就是奋斗。学生在写作中需将所选颜色与青春建立类似如下的联系:青春,洁白的,代表纯洁与无私奉献;青春,火
红的,代表热烈与勇于牺牲;青春,金黄的,代表辉煌与卓越成就;青春,翠绿的,生命本色,也可以是青涩的……缤纷的七彩当然出色,青春是勇于尝新的阶段,每一次新的人生体验汇聚成多彩的青春姿态,青春无悔!学生也可联系
自己的经历,呈现成长姿态,写作记叙文。【参考译文】材料一: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神宗时以独断专行处理事务,因此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以“晋武帝平吴因独断而成功,苻坚进攻东晋因独断而灭亡,齐桓公专任管仲而成就霸业,燕哙专任子之而失败,事情相同而效果相反”作为题目。王安
石大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穷加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通判杭州。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加以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但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当时新的法令
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处人违反诏令之罪,如果法令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姑且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
,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便撤销了它。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
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卒长说:“河水将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率领兵卒拿着畚
箕铁锹出去,修筑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他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又用木头修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他的做法。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
。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苏轼被逮捕进御史台监狱,(他们)想处以(苏轼)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和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
屋,自称“东坡居士”。材料二:何武所到之处,没有显赫的名声,而一旦离开后,人们就会思念他,这就是所谓的“遗爱”。作为君子遵循义理去行动,穷尽全部的义理就停止,顺应外部事物去作为,没有外部事物需要面对时就恢复到从前的自己,哪里需要什么赫赫的名声!东海郡的徐君猷,以朝散郎的身份在
黄州当政,他从不发怒,而百姓也从不犯上;他从不去探查,而官吏也不欺上;终日无为而治,只是吹着口哨唱着歌。每年的春天,与眉山之南的苏轼一起游览安国寺,在竹间的凉亭饮酒,采撷亭子下面的茶叶,煮茶品尝。徐公离开黄州后,安国寺的僧人继连想给凉亭起个名字。苏轼给它题名
为“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