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质量检测 生物 答案.docx,共(25)页,836.60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01bbc5bc971cc6e57e2494acc04d1b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质量检测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5道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1.2022年2月24日,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苏翊鸣夺得金牌,实现了中国单板滑雪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下列关于该运动员比赛
过程中生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温环境中滑雪,运动员机体产热和散热无法达到平衡B.比赛过程中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会促进组织细胞增加产热C.运动员的细胞外液中可以存在激素,也可存在酶等物质D.在比赛过程中复杂的技巧动作需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答案】A【解析】【分析】体温
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热量来源:有机物氧化分解放能;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详解】A、低温环境下,运动员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维持体温稳定,A错误;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能
促进组织细胞产生热量,B正确;C、细胞外液可以存在激素和酶等物质,C正确;D、在比赛过程中复杂的技巧动作需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D正确。故选A。2.下图为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中的O2在肝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跨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B.A与B在组成
成分上最大的差异是A中蛋白质含量较高C.在饥饿条件下,肝脏周围葡萄糖浓度A>BD.内环境中如HCO3-/H2CO3等缓冲对的存在,使得其pH能保持稳定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组织液,B表示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详
解】A、B表示血浆,血浆中的O2在肝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跨过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肝细胞膜(1层细胞膜)→线粒体外膜和内膜(2层细胞膜),共5层膜,10层磷脂分子,A错误;B、A表示组织液,B表示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B错误;C、在饥饿条件下,肝脏细胞分解产生葡萄糖,肝脏周围组织液
中的葡萄糖浓度>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C正确;D、内环境中有许多缓冲对,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并不是稳定不变的,D错误。故选C。3.如图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X代表CO
2,则b、d对应时刻,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度最高B.若X代表血糖,则a→b段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肝糖原的分解C.若X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则b→c段的变化可能与反馈调节有关D.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c→d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答案】D【
解析】【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分泌、垂体
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较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详解】A、若X代表CO2,CO2可通过体液运输作为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b、d时浓度最大,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度最高,A正确;B、若X代表血糖,a→
b段血糖含量上升,有可能是肝糖原分解,B正确;C、若X代表促甲状腺激素,b点时促甲状腺激素较高,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D、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c→d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
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D错误。故选D。的4.神经调节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A.离体条件下,对a处施加有效刺激后,甲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①兴奋后乙的指针偏转两次,说明②神经元能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若对a处施加有效刺激,甲指针偏转,但⑤不收缩,则说明④传出神经元已受损D.若将②
置于高浓度的K+溶液中,则会导致②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
负内正。【详解】A、离体条件下,对a处施加有效刺激后,兴奋先后到达电流表的两电极,甲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B、①兴奋后乙指针偏转两次,说明兴奋能传至中间神经元,说明②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
奋性神经递质,B正确;C、对a处进行适宜刺激,甲指针偏转,但⑤不收缩,说明④传出神经元或d处受损,C错误;D、静息电位与K+外流有关,若将②传入神经元置于高浓度的K+溶液中,细胞内外K+浓度差变小,会导致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D正确。故选C。5.关于生
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①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只能参与特定靶细胞的代谢反应②看物体时,神经冲动是由脑和脊髓产生的,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③由脑垂体分泌功能不足引起的呆小症,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治疗④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⑤鼻炎、皮肤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免疫失调病A.有1项说法正确B.有3项说法正确的C.有2项说法不正确D.没有正确的【答案】A【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
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形式
进行的。【详解】①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抗体作用于特定的抗原,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特定的化学反应,①错误;②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②错误;③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注射生
长激素无法治疗,③错误;④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④正确;⑤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但皮肤荨麻疹与鼻炎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⑤
错误;故选A。【点睛】6.吗啡是一种镇痛剂。在吗啡刺激下,一些神经细胞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一种给人带来愉悦感的神经递质),但多巴胺长期在突触间隙积累会导致其受体减少,使用者对吗啡的耐受性升高,产生药物依赖。下图为吗啡刺激V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引起N区神经
元兴奋的传导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吗啡与受体蛋白M的结合改变了神经元膜内外离子分布B.在V区多巴胺以囊泡形式运输并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C.多巴胺既与受体L结合也能被前膜重新吸收,兴奋在此双向传递D.使用者对吗啡
产生药物依赖的原因是受体L的减少影响了正常的神经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传导是双向的。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
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吗啡与受体蛋白结合,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而电信号依靠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实
质是神经元细胞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改变实现传导的,A正确;B、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释放至突触间隙,B正确;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此不能双向传递,C错误;D、由题千可知,多巴胺长期在突触间隙
积累会导致其受体减少,受体减少不能产生足够的刺激促使神经细胞进行正常活动,D正确。故选C。7.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麦种子萌发产生α-淀粉酶影响的实验(α-淀粉酶含量与大麦种子萌发密切
相关)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脱落酸在种子萌发中与赤霉素存在相反作用B.大麦种子萌发早期,脱落酸与赤霉素含量的比值减小C.人工合成的6-甲基嘌呤的作用与脱落酸类似,故其也属于植物激素D.实验结果表明α-淀粉酶的合成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1、大麦种子萌发会产生a-淀粉酶,a-淀粉酶能水解淀粉产生可溶性糖;6一甲基嘌呤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根据图示分析可知:赤霉素可提高α-淀粉酶含量,表明可促进种子萌发;脱
落酸可抑制种子萌发,6-甲基嘌呤也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详解】A、分析曲线图可知,赤霉素可提高α-淀粉酶含量,表明可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可抑制种子萌发,与赤霉素具抗衡作用,A正确;B、大麦种子萌发早期,脱落酸与赤霉素含量的比值减小,B正确
;C、人工合成的6-甲基嘌呤的作用与脱落酸类似,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C错误;D、实验结果表明α-淀粉酶的合成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C。8.随着天气变冷,甲、乙两地爆发了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为研制相应的疫苗,某药物研究所从甲、乙两地分别提取病
毒样本(甲地:m型病毒;乙地:n型病毒),在某种哺乳动物体内进行注射实验,观察到机体内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首次产生抗体的过程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B.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C.
实验中第二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第三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D.研究人员在第三次注射后机体内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是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此为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的特
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详解】A、一些病原体可以与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
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可以作用到B细胞,因此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A正确;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正确;C、由图可知,第二次注射后,抗m抗体浓度迅速增加,
抗n抗体也增加,说明第二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第三次注射后,抗m抗体、抗n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说明第三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C错误;D、第三次注射后,机体相应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这是机体记忆细
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的结果,D正确。故选C。9.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稻田里水稻的均匀分布属于水稻的生态位B.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C.生
态位越宽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生态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在食物短缺时,生态位重叠会造成物种间竞争加剧。【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位是描述一
个种群与相关种群之间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稻田里的水稻属于同一物种,不属于生态位的范畴,A错误;B、一个种群的生态位,是按照其食物和生存环境来确定的,故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B正确;C、生态
位越宽的生物,食物来源越广泛,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C正确;D、生态位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故其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D正确。故选A。10.下表是对某荒地中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3个环节组成的
食物链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其中GP表示生物体同化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能量,R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KJ·m-2·a-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食物链环节未利用GPNPR植物210.69×109248.28×109211.43×10936.85×109田鼠1.
85×106736.88×10625.12×106711.76×106鼬232.79×1055.44×105227.35×105A.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的NP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利用B.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以热能散失C.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
递效率为3.16%,不符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D.据图推测以鼬为主要食物的捕食者需较大捕食范围才能维持种群的延续【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捕食关系的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从表中可
知,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48.28×109,表中显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有: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详解】A、图中植物的NP(表示
生物体贮存能量211.43×109)有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210.69×109),所以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的NP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田鼠的GP为736.88×106,其中呼吸消耗R为711.76×106,鼬的GP为232.79×105,其中呼吸消耗R为227.34×105,可见,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通过呼吸
作用以热能散失,B正确;C、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上下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该营养级所有生物)的同化量之比,图中田鼠到鼬的传递效率为232.79×1
05/736.88×106×100%=3.16%,不是每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也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规律,C错误;D、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多损耗的能量越多,所以据图推测以鼬为主要食物的
捕食者需较大捕食范围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维持种群的延续,D正确。故选C。11.如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图2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图3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
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图1中甲和丁间的信息传递方向只能是甲→丁,而不能是丁→甲C.在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其数量变化可能类似图2中的曲线XD.图2中的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答案】C
【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位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其中戊为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分析图2:图2中曲线X呈J型,曲线Y呈S型;分析图3:t0~t1时刻,速率逐渐升高;t1时刻,速率达到最大值;t1~t2时刻,速率逐渐降低。【详解】A、由图1可知,图中戊
是生产者,甲、己、丁、庚是第二营养级,同时丁和庚又是第三营养级,乙是第三和第四营养级,丙是最高营养级,甲和己虽都是第二营养级,但不是同一个种群,A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故信息传递方向可能是甲→丁,也可能是丁→甲,B错误;C、当一个物种刚进入新环境时,食物
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敌害,其种群数量会呈类似于“J”形曲线增长,即图中的X,C正确;D、当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2时增长速率最快,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1时刻,D错误。故选C。12.如图表
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B.植物生长发育从根本上来讲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C.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除了激素的
作用外,阳光、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且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图中的激素②a浓度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促进细胞伸长,激
素②为生长素。【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①是赤霉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A正确;B、植物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讲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C、据图可知,激素②的a浓度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促进细胞伸长,可知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D、
由图可知,阳光、温度等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激素的分泌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解读,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教材的知识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各选项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
断或得出正确结论。13.南极洲的加林兹岛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雪藻,主要分布在高山雪地几厘米深的冰层中,在冰雪融化时会大量繁殖形成雪地藻华。原本绿色的雪藻经阳光照射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红色素,这些色素能抵御紫外线辐射、吸收微波热量,使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红。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雪藻增多,
会导致周围的冰融化加快,促使藻类扩散速度加快,形成恶性循环B.雪藻提高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雪藻对低温、高光照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环境适
宜,空间充足,种内斗争较弱等因素导致【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信息可知,雪藻属于外来物种入侵,其对环境和其它物种的影响可能导致当地的物种多样性降低,使得南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环境适宜,空间充足,种内斗争较弱等因素导致。【详解】
A、雪藻增多,使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红,雪反射的阳光较少,藻类吸收的热量越多,周围的冰块融化得越快,融化的冰块越多,藻类的扩散速度就越快,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的变暖,更多的融化,以及更多的藻类繁殖,形成恶性循环,A正确;B
、据题意可知,雪藻是南极洲的加林兹岛近年来出现的,属于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使当地物种的丰富度降低,降低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减弱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错误;C、雪藻经过长期的自然
进化和自然选择,使得其适应在低温环境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环境下生存,C正确;D、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环境适宜,空间充足,种内斗争较弱等因素导致,D正确。故选B。14.草莓果实在成熟过程中的一定阶段合成某种水溶性花色素使果实颜色逐渐变红。取
即将成熟的完整草莓果实进行实验:去除草莓表面种子,分别喷施等量的水、生长素类似物(NAA)和生长素抑制剂(POA),一段时间后测定果实中花色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草莓果实细胞中的花色素存在于果实细胞的叶绿体中B.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类激素含量减少C.草莓表面
的种子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生长素对果实中花色素的合成起抑制作用D.草莓成熟阶段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剂,有利于获得色泽深红的草莓【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可知:完整草莓组,花色素相对含量低;去籽草莓+水组,花色素相对含量高;去籽草莓+NAA组,花色素相对含量低;去籽草莓+
POA组,花色素相对含量高;原因是:完整草莓表面的种子产生生长素类激素,对果实中花色素的合成起抑制作用,欲获得色泽深红的草莓,可在草莓成熟阶段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剂(POA)。【详解】A、草莓果实细胞中叶绿素
存在于叶绿体上,花色素存在于果实细胞的液泡内,A错误;B、由去籽草莓+NAA组可知,在施加生长素类似物(NAA)后,花色素相对含量低,由此可知,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类激素含量逐渐减少,B正确;CD、由实验结果可知,完整草莓表面的种
子产生生长素类激素,对果实中花色素的合成起抑制作用,欲获得色泽深红的草莓,可在草莓成熟阶段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剂(POA),CD正确。故选A。15.T细胞表面有两种特殊的蛋白质——CD28和CTLA-4,二者与癌细胞表面的B7蛋白结合后,细胞免疫或被“激活”或被“抑制”。科
研人员制备接种了癌细胞的模型小鼠,并均分为三组。实验组分别注射抗CD28抗体和抗CTLA-4抗体,定时测定肿瘤面积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T细胞表面CTLA-4与B7蛋白结合后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BT细胞表面CD28与B7蛋白结合后可激活细胞
免疫C.CD28既是抗CD28抗体的抗原,又是B7蛋白的抗体D.注射抗CTLA-4抗体对抑制癌细胞增生具有积极意义【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示结果可推测,注射抗CD28抗体的一组与对照组结果相近——癌细胞大量增殖,说明CD28在“激活”细胞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样道理注射抗CTLA-4抗体的一组癌细胞被清除掉了,说明CTLA-4具有“抑制”细胞免疫的作用。【详解】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会使抗原失去原有作用。注射抗CTLA-4抗体的一组癌细胞被清除掉了,说明CTLA-4具有“
抑制”细胞免疫的作用,A正确;B、注射抗CD28抗体的一组与对照组结果相近——癌细胞大量增殖,说明CD28在“激活”细胞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C、CD28是抗CD28抗体的抗原,但不是B7蛋白的抗体,C错误;D、注射抗CTLA-4抗体的一组癌细胞被清除掉了,说明CTLA-4具有“抑制”细胞
免疫的作用,因此注射抗CTLA-4抗体对抑制癌细胞增生具有积极意义,D正确。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到多个正确答案,漏选得一分,错选不得分,每题.3分)16.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互
协同B.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甲状腺激素也可升高血糖,二者具有协同作用C.长跑中主要由肝糖原与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参与氧化分解提供能量D.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往往会导致糖尿病【答案】AC【解析】【分析
】胰岛分泌的主要物质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其中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而肾上腺素可
使血糖升高,它们之间的作用相反,即二者作用相互拮抗,A错误;B、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它们之间的作用相同,属于协同关系,B正确;C、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C错误;D、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胰岛B细胞
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往往会导致糖尿病,D正确。故选AC。17.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
,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答案】ABD【解析】【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
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详解】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构成食物链,而IV是分解者,Ⅰ是无
机环境,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C、途径①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实现的,途径⑦⑧是通过分解者和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实现的,②③④⑤⑥过程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正确;D、根瘤菌是消费者,因此
它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应该来自于②,而不是⑥,D错误。故选ABD。18.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一证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的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C.实验三的自变量是尖端偏放的位置D.实
验四证明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传递到尖端下部【答案】BD【解析】【分析】题图为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图一为达尔文的实验、图二为詹森的实验、图三为拜尔的实验、图四为温特的实验。【详解】A、实验一的自变量为遮光的部位,左边胚芽鞘尖端无法
感光,直立生长,右边胚芽鞘尖端能够感光,向光弯曲生长,感光的部位是尖端,A正确;B、实验二左边胚芽鞘无尖端,不生长不弯曲,右边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C、实验三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后,放置的位置不同,引起了不同的弯曲方向,所以自变
量为尖端放置的位置,C正确;D、实验四证明了胚芽鞘尖端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但不能证明该化学物质是生长素,D错误。故选BD。19.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的
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属于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
益,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答案】ABD【解析】【分析】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详解】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
引进的赤松茸是异养生物,属于真菌,是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B正确;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故选ABD。20.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
,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下图1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密度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率的变化,图2表示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上一年
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调查该地“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B.图1所示的“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成负相关C.图2内a-e五个点中,d点的
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a点D.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答案】AC【解析】【分析】1、根据图1分析,种群密度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密度大时被捕食率低,密度大有利用于生存。因此在空间上,“十七年蝉”的成虫在其生存环境中最
可能呈集群分布。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详解】A、“十七年蝉”个体较小,不易做标记,所以一般不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B、通过图1可知,“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成负相关,B正确;C、图2中d点时λ
<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从b点开始,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所以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C错误;D、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D正确。故选AC。三、非选择题
(共55分)21.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调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体温、血糖、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内填字母或序号,_____填名称):(1)糖尿病患者常因血糖浓
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位于[]_____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该兴奋可传至_____,产生渴觉。此过程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2)当身体的温
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结构A,结构A释放物质d作用于结构D,结构D释放物质e作用于结构E,这一过程体现了_____调节;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机体会通过_____调节,抑制物质d、e的释放,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至
于过高。(3)某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_____,促进[]_____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⑨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从而使尿量减少,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4)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
_调节。【答案】(1)①.[A]下丘脑②.大脑皮层③.单向(2)①.分级②.负反馈##反馈(3)①.升高②.[A]下丘脑③.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4)神经-体液-免疫【解析】【分析】据图示可知,A为内分泌腺的枢纽,故为下丘脑,可分
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B分泌的两种激素可调节血糖,故为胰岛,a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故a是胰岛素,b能使血糖浓度升高,故b是胰高血糖素;c能调节体温和血糖浓度,故为肾上腺素,C为肾上腺;D可分泌e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故为垂体;E为甲状腺;f激素由垂体
释放,可调节血浆渗透压,故为抗利尿激素。小问1详解】糖尿病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此过程中,神
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小问2详解】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结构A(下丘脑),结构A(下丘脑)释放物质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结构D(垂体),结构D(垂体)释放物质e(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结构E(甲状腺)导致甲状
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一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机体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物质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至于过高。【小问3详解】大量出汗会导致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图中f表示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A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⑨表示的生理作用是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小问4详解】机体维持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机制,被普遍接受。22.科学家发现,给膀胱癌患者注射结核杆
菌制剂,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清除膀胱癌细胞,如图显示了免疫系统被激活清除癌细胞的部分过程,甲、乙、丙、丁表示细胞,A、B、C、D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免疫过程中包括______(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细胞表示______,物质A表示______,物质D表示______。(2)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等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后传递给______,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这些细胞统称为___
___。结核杆菌制剂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致病,从免疫学应用角度来看,结核杆菌制剂相当于______。(3)肺结核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
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______,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______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上述治疗膀胱癌的方法称为免疫激活疗法,相比在化疗中,使用化学治
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这一特点,免疫激活疗法具有______的优点。【答案】(1)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②.细胞毒性T细胞③.细胞因子④.抗体(2)①.T淋巴细胞②.抗原呈递细胞③.疫苗(3)①.记忆细胞##记忆T细胞②.
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4)对癌细胞的特异性强【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乙是B细胞,丙是记忆B细胞,丁是浆细胞,ABC是细胞因子,D是抗体。【小问1详解】图中有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因此既有细胞免
疫又有体液免疫。据图可知,甲细胞产生的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因此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物质A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即细胞因子,乙是B细胞,丁是浆细胞,物质D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小问2详解】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后传递给T淋巴细胞,进一步
激活免疫系统,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与致敏淋巴细胞等,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结核杆菌制剂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致病,因此属于疫苗。【小问3详解】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
生菌,侵入机体后主要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在二次免疫主要是记忆(T)细胞发挥作用。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小问
4详解】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或者抗体一般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相比在化疗中,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这一特点,免疫激活疗法具有对癌细胞的特异性强的优点。23.如下图甲是生长素对燕麦胚芽鞘生长
作用影响的曲线;图乙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弯曲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请据图回答:(1)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图甲_____点时,A值最小。(2)番茄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储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员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激素在低温储藏实验中的含量变
化,结果如图丙。b为赤霉素,a最可能是_____。图示表明,番茄种子低温储藏至少_____个月以后播种才能顺利萌发。(3)在胚芽鞘向光性实验中,如果a点浓度是向光侧浓度,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应为_____。(4)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
者的关系,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他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因变量是_
_______________。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要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__________,作为对照组【答案】(1)b(2)①.脱落酸②.6(3)大于a小于c(4)①.生长素浓度②.乙烯浓度和根尖的生长长度③.含等量蔗糖但不含
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解析】【分析】1、由题图甲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d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促进,生长素浓度大于d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抑制,具有两重性。2、根据图甲和图乙分析可知: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
,胚芽鞘弯曲最大,A具有最小值。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胚芽鞘弯曲增大,A逐渐减小。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3、由图丙可知,随着低温储藏时间的增长,a激素的含量
降低,b激素的含量逐渐增多,所以a可能是脱落酸,b可能是赤霉素。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番茄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储藏才能萌发,萌发时赤霉素含量增多。【小问1详解】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图甲b点时,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最大,所以A值最小。【小问2详解】由图丙可知,
随着低温储藏时间的增长,a激素的含量降低,b激素的含量逐渐增多,b为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等),a最可能是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等)。由图丙表明,6个月以后b赤霉素含量开始增多,而脱落酸含量较低,故番茄种子低温储藏至少6个月以后播种才能利萌发。
【小问3详解】在胚芽鞘向光性实验中,生长素从向光的一侧运输到背光的一侧,且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都是起促进作用,因此如果a点浓度是向光侧浓度,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应高于向光侧,且促进效果也高于向光侧,所以X
的范围应为a<X<c(大于a小于c)。【小问4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及根尖的生长长度,蔗糖属于无关变量。为使实验更严谨,根据控制变量原则,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和蒸馏水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作为对照组。【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作用,掌握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图,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24.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
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誉。因此我国建立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保护区内不同的海湾、河口泥滩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这________(能/不能)体现种群的空间特征,原因是________。(2)湿地红树林优势种为秋茄,平均
树高约7米,林下有零星分布的桐花树。该湿地所有生物构成一个________。秋茄与桐花树高低错落,说明具有________结构,有利于________。(3)保护区适宜鸟类生存,研究人员运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每一种候鸟的数量进行预测。若某候鸟第一代的种群数量为N1,第t
代的种群数量为Nt,种群数量每一代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代是第一代的2倍,则第t代种群数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通过标记重捕法对鸟类的实际数量进行统计,若被标记的鸟由于受到惊吓不易被捕捉,则计算出
的种群数量会比实际数值偏________(高/低)。(4)保护区内丰茂的水草适当收割后可用于造纸和饲养家畜,同时该保护区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鸟类爱好者拍照研究,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且该保护
区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以上事实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答案】(1)①.不能②.种群的空间特征体现的是同一种群的生物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出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2)①.(生物)群落②.垂直③.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
力(3)①.N1×2t-1②.高(4)直接和间接【解析】【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罟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传递率10
%~20%,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被呼吸消耗,剩余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这部分又分为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小问1详解】种群的空间特征体现的是同一种群的生物个体在
生活空间中的位/状态或布局,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故保护区内不同的湖港、湖湾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不能体现种群的空间特征。【小问2详解】)同一地点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植物之间高低错落,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有
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小问3详解】若某种候鸟第一代的种群数量为N1,第t代的种群数量为Nt,种群数量每一代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代是第一代的2倍,则第t代后种群数量的表达式为N1×2t-1。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
二次捕获数÷重捕标记数。通过标记重捕法对鸟类的实际数量进行了统计,若被标记的鸟由于受到惊吓不易被捕捉,导致重捕标记数减少,则计算出的种群数量会比实际数值偏高。【小问4详解】水草用于造纸、饲养家畜及拍照等属于生物多样
性的直接价值,该保护区在蓄洪防早、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涉及生态系统种生物群落的分布,生态系统的价值等知识点,题目难度一般,要求学生把握概念合理答题。25.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
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1)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图3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Ⅰ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两部分。(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用
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3)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①若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
___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②如果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3∶2调整为甲∶乙=2∶3,其他条件不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丙获得相等的能量,需要消耗的甲是原来的________倍(结果用分数表示)。【答案】(1)①.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太阳能、热能③.营养级Ⅰ的枯枝败叶中的能量和营养级Ⅱ的粪便量(2)①.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②.b/y(3)单向传递,逐级递减(4)①.2541xa+②.17/13【解析】【分析】分析图1可知,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Ⅰ,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
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越少。分析图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分析图3,食物链两条:甲→丙、甲→乙→丙,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能量,至能量按照20%的能量传递率计算。【小问1详解】图3是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图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图1中,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营养级Ⅰ的枯枝败叶中的能量和营养级Ⅱ的粪便量是营养级Ⅰ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小问2详解】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
化的能量,C表示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营养级Ⅱ同化量/营养级Ⅰ同化量×100%=b/y×100%。【小问3详解】生态系统能量
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小问4详解】①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b,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a×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1-a)×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b×a×20%+b×(1-a)×20%×20%=X因
此b=25X/(4a+1)kJ。②设当食物由甲:乙为3:2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甲为3/5x÷20%+2/5x÷20%÷20%=13x。设当食物由甲:乙为2:3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2/5y÷
20%+3/5y÷20%÷20%=17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13x=17y,则x/y=17/13。【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分析、理解和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
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