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671.093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19)页,671.09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f2fd99cf3bd14717ee94d4a41aedf7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春季孝感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联合考试高二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我国远古流传下来的歌谣《弹歌》中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描述,这反映了A.古代诗歌的成熟B.劳动生活的快

乐C.浪漫主义的手法D.民本主义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可知,《弹歌》描写的是远古先民砍伐野竹,制作弹弓,打出泥弹,追捕猎物的生活场景,体现的是远古先民轻松愉悦的劳动生活,故B

项正确;《弹歌》作为描写先民生活场景的歌谣,“竹、土”并不押韵,不能说明是古代诗歌的成熟,故A项错误;《弹歌》描写的是生活场景,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描写生活场景没有体现民本主义的精神,故D项错误。2.

韶乐与武乐是流行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雅乐。韶乐是虞舜太平之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是武工伐纣一统天下之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孔子认为“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此后各代,皆将韶乐

定为国家大典音乐,无出其右。这反映的古代政治理念是A.注重等级B.礼法并施C.崇尚和谐D.凸显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由“各代,皆将韶乐定为国家大典音乐”是因为其“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倍受孔子推崇,可知C项正确。AD项与韶乐特色无关,B项加入的法,不是宫廷音乐的效用,后面

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3.《商君书》记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意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上,由此可见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的直接影响是A.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B.扩大了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C.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D.从

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商君书》”“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上”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被分封的土地和人民归属于诸侯管理;而编户齐民制度的出现,将百姓的管理权转移到了国家。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人口的控制权的变化

,而不是政治形式的转化,A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士阶层和农民身份等级的变化,B错误;编户齐民制度将百姓名字登记在国家户籍上,有利于国家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地主阶级隐匿人口,C错误。故选D。4.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A.遭到官僚贵族的抵制B.加速北方民族农耕化C.直接推动了民族交融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均田制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转为农耕,加速北方民族农耕化,故选B;A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民族交融体现在不同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上相互影响,均田制不能对民族交融起到直接推动作用,C错误;均田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D过于绝对化,排除。5.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李贽又将王守仁的“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这表明陆

王的心学A.已具有思想解放倾向B.传承了士林实学之风C.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D.体现了强烈社会责任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表明李贽把“良知”发展成为“童心”,说明其思想与陆王心学有一定的关系。而根据所学可知,李贽的思想被称之为“异端”,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性。从而可知,陆王心学衍

生出了思想解放的倾向,故选A;陆王心学强调内在反省,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特征,士林实学之风倾向于程朱理学,B错误;陆王心学的演变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颠覆,C错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错误。6.据图1和图2分

析,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地方势力膨胀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C.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困难D.加速经济重心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江南省被划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有利于削弱地方实力,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江南省被分割无法体现官员职权的变化,B错误;人口土地与省份调整前是一样,不过划分为不同省份管理,并不能增加财政收入,C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就完成了,D错误。7.关于军机处

成立的年份史学界没有固定的观点。认为其成立于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的学者均有其人,而且每一种观点都有比较严谨的史料作为依托。这说明A.君主集权逐步走向顶峰B.军机处经历逐步演变才确立C.军机处设置过

程比较机密D.历史研究史料丰富难有统一结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史学界,关于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军机处逐渐演化,不同的史学家对于它演化完成的认知有差别,故选B;材料只有清朝的军机处,不能说明是

如何一步步走向顶峰的,A错误;军机处设置是为了用兵西北,内容保密,并非机构保密,C错误;历史研究是可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故D项错误。8.下图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导致认识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A.史料选取不同B.阶级立场不同C.内外时局不同D.政府性质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干万人”是从清政府的角度出发,“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

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是由于日本侵华,才强调民族革命,表明内外时局不同,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叙述不同,故C正确;史料、阶级立场、社会性质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9.《辛丑条约》中规定“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其原因是让中国当时四亿五千万人民都对战

争负责,人均分摊,每人一两。列强提出这一无理要求的理由是A.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破产B.中华民族反侵略运动冲击C.掩盖其洗劫北京城的罪行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其原因是让中国当时四亿五千万人民都对战争负责”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反帝

爱国运动的兴起,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此提出了该无理要求,B正确;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破产并不是列强提出这一无理要求的理由,A错误;C项题干信息并未涉及,排除;D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与题干息不符,

排除。10.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和日本始终是侵略中国的核心国家B.甲午战后英国对中国的影响明显低于日本C.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D.英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所占百分比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甲午战争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故选C;从表格中看出1894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比重开始增加,说明1894年之前比较低,另

外可知明治维新前日本受到列强侵略,所以不能说日本始终是侵略中国的核心国家,A错误;从材料上看B明显错误,排除;根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后日本对中国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D错误。11.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

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然有关国命存亡

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等信息可知,《新青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批评时政和讨论政治,而是救亡图存,即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A项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目的,B项错误;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不

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并且“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新青年》主要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的意图,没有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2.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

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冬季攻势是中国军队继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对外主动出击,改写中国百年来基本上只有“挨打”的历史,此次军事行动系国民政府主动发起,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姿态,故选C。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指代的是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

,排除A;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1943年,排除B;敌后战场的主要领导者为中国共产党,而冬季攻势是由国民政府发动的,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的时间和材料“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

”中国民政府流露出的主动抗战姿态。13.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

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

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周恩来认为少数民族区域制度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符合题意。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A选项与材料无关,

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国情的适应性,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选项排除。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的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选项排除。【点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

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14.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一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

表明邓小平A.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成熟B.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准备C.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D.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日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表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处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说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进

行了理性反思,故选C;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成熟是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A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准备,B错误;D是十四大的内容,排除。15.公元前5世纪至

前4世纪,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表面的嘹亮与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雅典音乐教育的这一变化反映A.城邦民主的繁荣B.人文精神的衰退C.文化教育的发展D.智者运动的兴起【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可以看出雅典音乐教育从强调训练人的心灵转变为强调职业化和专

业化,说明人文精神影响衰退,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的转变,从而体现人文主义的影响式微,与民主、文化的发展无关,AC错误;材料中突出音乐音响的华丽与智者运动突出的人文精神是想违背的,不能说反映智者运动的兴起,D错误。16.罗马法规定

:河流两岸土地的所有人,应在必要的范围内使用其土地可供公众使用,如行路、拉纤、停泊、晾晒渔网等。这表明罗马法A.随意剥夺财产所有人的权利B.严格规范财产所有人的权利C.保护帝国内一切自由民利益D.调解了公民

之间的利益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规定“河流两岸土地的所有人,应在必要的范围内使用其土地可供公众使用”是对财产所有权人权利的规定,是有限的所有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随意剥夺财产所有人的权利,强调的是公众使用土

地,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保护自由民利益,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财产所有人与公共使用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调节公民之间的利益冲卖,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时紧扣“土地的所有人”“土地可供公众使用”,从有限所有权的角度分

析归纳即可得出准确答案。17.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的情况统计,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英国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B.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C.分权制衡原则逐渐消失D.统治阶级利益趋于一致【答案】A【解析】【详解】19世纪

后期,英国政府提出的议案在议会被修正的次数明显减少,表明这一时期内阁权力膨胀,其对议会的影响力有所增强,A项正确;英国内阁对议会特别是下院负责,内阁权力的膨胀不能说明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B项错误;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并未逐渐消失,C项错误;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增强不能说明英国

“统治阶级利益趋于一致”,D项错误。18.当代学者徐斌在《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指出,众多分散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正是在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旗帜下形成了两大相对稳定的联合,从而在各方面找到了契合点,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理念也得以达到平衡。这反映美国两党政治A.本质都代表资产阶级

利益B.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C.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D.区别不同政治派别的标准【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将众多分散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联合在各自的旗帜下,两党内部契合团结,

外部利益、理念制衡,反映出两党政治是协调美国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C项正确;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在材料中没有显示,AB两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两党政治有区别不同政治派

别的标准,D项错误。19.下表是欧美五国工业化时期农业发展水平指数表(100一每个农业男工每年净生产一千万卡植物性热量),据此可知A.西方大国都实现农业现代化B.英国已经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C.T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农业必然发达D.T业化与农业发展密切关联【答案】D【解析

】【详解】19世纪中后期,欧美五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工业发展速度成正比,反映出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密切关联,D项正确;欧美五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不能说明西方大国“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A项错误;欧美五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无法说明英国已经丧失了“世界工厂

”地位,B项错误;“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农业‘必然’发达”的说法绝对,且与当时法国的情况不符,C项错误。20.1922年10月,列宁在给加米涅夫的便条中讲道:“我宣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一死战”,同时还强调苏联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一定要

由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等轮流担任主席。列宁这些做法旨在A.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强调各民族间的团结C.改革中央集权体制D.批评个人崇拜的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列宁在联盟的建设过程中,特别重视联盟内部各加盟共和国的团结,所以提出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表达出对民

族平等的高度重视,故选B项;社会主义阵营是二战后形成的,故排除A;改革中央集权体制与列宁的意思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与个人崇拜无关,故排除D项。21.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据此

可以推知A.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C.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D.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图片信息可知,新教大学在16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学生修读世俗专业的比重大幅

度上升,修读神学专业的比重则急剧下降,表明学生的就读意愿受到了宗教改革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的变化,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的结论,因此A选项错误;材料中无法得出天主教的宗教地位受到其

他宗教的冲击,因此B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世俗文化与社会发展潮流之间的关系,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2.下表比较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中西方科技的部分成就,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西方A.科技发展的水平不同B.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同D.政治体制的本质不同【答案

】C【解析】【详解】16世纪至17世纪,中国的科技成就集中在医药、农学、手工业技术和地理学等领域,以服务传统社会为目的,总结和整理的是传统科技,而西方科技则侧重用实验和数学方法,对天文、物理等领域展开研究,并产生了近

代自然科学,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西方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同,C项正确;“中西方科技发展的水平不同”未能反映出材料主旨,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西方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本质等不同,BD两项错误。23.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

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统揽统治大权,拥有任命文武官员,统帅陆海军、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等权力,国务大臣对天皇负责。这部宪法的制定A.完成了日本民主化改革B.建立了完善的代议制政体C.主要学习了当时的德国D.有利于明治维新的展开【答案】C【解析】【详解】《大日本帝国宪法》

中,赋予天皇统揽国家行政、军事、立法等统治大权,国务大臣对天皇负责等规定,主要学习了当时的德国,C项正确;直到二战后,日本才完成了民主化改革,A项错误;建立了完善的代议制政体与天皇拥有“召集和解散议会、批

准和公布法律等权力”不符,B项错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之前,明治维新已经全面推行了20年,并取得了重大成功,D项错误。24.对如图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集团化阻碍了全球化B.全球化的趋势已出现逆转C.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世界经济仍在艰难复苏中”“主权债务风险”等信息可知,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中仍有诸多阻碍因素,如主权债务风险、贸易保护主义等,说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任重道远,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艰难性,没有体现区域集团

化,并且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全球化,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没有体现全球化出现逆转,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没有涉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项错误。25.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国防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把公路

作为躲避洲际导弹袭击时城市疏散的通道。在此背景下,美国文学领域出现了公路叙事文体,它们以自由驰骋和漂泊流浪表达对传统的挣脱,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这一文学现象A.具有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B.突出了战后美国民众的

理性思维C.说明民众对美国干预政策不满D.反映了冷战导致美国社会的焦虑【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把公路作为躲避洲际导弹袭击时城市疏散的通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美苏冷战的国际背景;通过

材料“以自由驰骋和漂泊流浪表达对传统的挣脱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可以看出美国文学体现出对冷战现象的不满,说明此时美国公路叙事文体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美国民众的理性思考,排除B;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民众对国家干预政策的不满,

而是对冷战思维的不满,排除C;材料信息未体现出美国社会焦虑特征,排除D。二、综合解答题(共4题,26题10分,27题16分,28题10分,29题14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

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

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材料二在《美国被遗忘的传染病》中,探讨了1918——1919年大流感对美国和世界历

史的影响。他认为,这场大流感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传播到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造成了大量的士兵和平民死亡,其破坏性远大于当时的战争。据保守估计,在10个月内,大约有55万美国人死于这场流感,而“美国军队

在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死亡人数总计才42.3万人。”——刘文明《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考察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

知识,说明“1918美国大流感”破坏性强的原因。【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意义: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

明程度。(2)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的联系密切;世界大战加速了病毒的传播;人类的科技能力有限;忙与战争,抗疫缺乏必要的国际合作。【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

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城市化、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需要等方面,分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中“组建了

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人们观念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等方面,分析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意义。(2)原因:根据材料

二中“1918——1919年”,“欧洲国家为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从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大战推动、科技能力有限和战争环境影响等方面,说明“1918美国大流感”破坏性强的原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为基础

的旧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方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以此作为全国共同的时间。于是,人们生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

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继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的历法及基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与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方还厂时间地延续着。——《东亚三国近代史》材料二当日本进行明治维

新的时候,中国政府也正在进行一场如火如荼的变革运动,正是这场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陈代谢”。——杨宁-《中国历史的新陈代谢》(1)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结

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日本改革历法的原因。分析说明日本历法节日改革的效果。(3)明治维新时中国进行的变革运动是什么?说明中国的变革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主要不同。【答案】(1)特点:以天皇或皇室为中心;摆脱传统,

不断西化。原因:神化天皇的权威,巩固统治的需要;“文明开化”政策的需要。(2)原因: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的传统文化。积极效果:引进西方近代文明,改造了日本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日本的近代化。局限性: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神权色彩。(3)洋务运动。措

施不同:中国没有变革政治制度,日本全方位变革;结果不同:日本实现富国强兵,中国虽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解析】【分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与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主要有,以天皇或皇室为中心;摆脱传统,不断西化。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同西方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为基础的太阳历”可知,其体现了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的需要,由“神武天皇继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

天皇的生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产生的原因还有,神化天皇的权威和巩固统治的需要。(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同西方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

天,以此作为全国共同的时间”等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改革历法是为了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的传统文化。效果:根据材料一中“神武天皇继位日”,“天皇的生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方法,从改造日本

文化,促进日本近代化角度分析其历法节日改革的积极作用,从神权色彩和专制色彩深厚等角度,分析日本历法节日改革的局限性。(3)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时中国进行的变革运动是洋务运动。不同:根据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措施、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中国“中体西用”的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主要区别。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轴心政治制度是政治体系中居于核心主导位置的制度。构建一个政治体系内部具有强大而高效整合功能的轴心政治制度对于完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轴心制度的形成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

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博弈的过程。并且,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轴心制度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否则就有被替代的可能。——摘编自谷宇、王竟晗《轴心制度与政治体系——现代国家建设研究新视角》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答案】论题: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阐述:17世纪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689年,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

益的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逐步确立,到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国王成为“虚君”,统而不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前提。18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获得政治权利,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

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完善和发展。【解析】【详解】论题:据材料“轴心制度的形成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博弈的过程。并且,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轴心制度也要不断地进行

自我调整与更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论题,例如: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阐述:可结合英国代议制形成的背景、代议制形成的过程及对工业革命的意义、英国代议制的完善及其对的影响等方面分析阐述即可。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时,曾

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骏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延年益寿乎?”西汉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思之窗材料二当时的一位变

法追随者写诗颂扬了王安石变法的功绩,“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路禄绝贪饕。”——北宋·韦襄《钱塘集》卷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评商鞅变法。材料二中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那些措施?(2)商鞅变法结局是“法存人亡”,王安石变法的结

局是“法亡人存”,分别简要说明原因。【答案】(1)商鞅变法废除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促进了秦国的进步和经济繁荣;严刑峻法,轻视教化,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措施: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2)商鞅变法:(法存)改革措施顺应时代发展;(人亡)严重损害了没落

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王安石变法:(法亡)改革措施遭统治阶级内部的抵制;(人存)宋朝文人治国(“皇帝与士大夫共治”,“不杀士人”),改革体现的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解析】【分析】【详解】(1)简评:依据材料“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来看,商鞅变法废除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

发展的新制度,促进了秦国的进步和经济繁荣;依据材料“残伤民以骏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来看,商鞅主张实行严刑峻法,轻视教化,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措施:依据材料“惠遍农无乏”来看,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依据材料“输均役不骚”来看,王安石实行了均输法;

依据材料“保兵知警守”来看,实行了保甲法。(2)商鞅变法:依据商鞅变法的影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秦国的崛起,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因此一系列法律措施被留下;但因为他的改革措施严重损害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最后被处死。王安石变法:依据王安石变法的推行

来看,改革措施遭统治阶级内部的抵制,因此很多法律被废除;依据所学可知,宋朝实行文人治国不杀士人,而且其改革体现的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因此最后法律被废除,但王安石本人未被处死。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