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9)页,155.1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f2359eb434a02f33bea24d4a17925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伊美区二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9小题28分)1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
,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A.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B.秦朝以郡县之道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C.三代所封的诸侯国全部被秦国灭亡D.郡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
才2下图描述了中国古代某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费族化趋向冲击了皇位有序传承C.豪强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3.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
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而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停,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交给总督、巡抚。这一措施A.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
官员B.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反映了地方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平衡4自商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土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A.社会功能逐渐减弱B.政治功能趋向增强
C.主体呈平民化趋势D.始终坚持儒学主导5、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6、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说:“约390年以前,我的祖先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给万历皇帝写信,表示希望英中之间贸易能够得到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万
历皇帝的态度是A.实行“通藩禁令”,拒绝中英贸易B.允许英商与中国官方进行贸易C.限制英商在广州一口贸易D.开放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等五口通商7、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
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8、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
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9、乾隆四年(1739年)两江总督那苏图奏报说,“自居已屋,自备牛种,不过借业主之块土而耕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这说明A、新生产关
系的出现B、土地兼并严重C、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佃农的政治地位提高10、《孟子》说:“深耕易耨”。《韩非子》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吕氏春秋》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A.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B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D.二牛一人耕作法的推广11、图6是发掘于河南南阳的汉代画像砖,此类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A.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B.B.农
耕中已经普遍使用畜力C.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D.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的犁图612、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朝廷明文规定“凡佃户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石:古代容量单位)”。这一规定表明,当时统治者A.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B.极力抑制土地兼
并C.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有意调和阶级矛盾13、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针线赋》中载,“熔秋金之钢精,形微妙而直端”。作为例证,材料可以说明A.汉赋的风格受到史学观的影响B.铁制品已应用于汉代日常生活C.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D.汉代兵器制造已达
到较高水平14、据考古发掘文物证实,宋代金银器流行文字铭刻,内容与唐代不同,纪年款识很少,而打印或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这一现象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B.产品主要供应贵族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15、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
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
流入了中国。此材料反映出A.西班牙经营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B.明朝航海资金、技术、装备领先世界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于西欧D.明朝手工业发达是对外贸易优势之一16、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所经营的商栈、邸舍(即旅店)、
酒肆,曾占据歙州城一半以上,人称“祝半城”。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这说明南宋时期A.文化事业与商业相互促进B.大商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理学思想主导了商业经营D.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17、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
·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下列宋代社会发展的史实与这一观点无关的是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瓷器开始大量出口并广受赞誉C.城市从封闭的结构走向开
放D.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18、图1为清朝晋商商路示意图,依据此图能够说明图1A.政治中心北移导致经济格局变化B.晋商主要得益于丝路起点这一地理优势C.晋商初步形成传统市场体系网络D.自然经济造成清代南北之间的商业对峙19、南宋时,
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明朝时,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工商业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②清朝湖广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经
济的重心③农业格局的变迁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进程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湖广地区农业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孟子认为,没有“恒产”的人就没有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级己,等犯了罪,再施加刑罚去处置他,这是对人民的坑害,“仁人在位”哪能这
样治理国家呢?这体现了孟子A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B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C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D礼法并施的治国方略21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十四日,朱熹奉招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朱熹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
加速儒学独尊的地位得到认可B期望理学得到统治阶层的认可C匡正君德以限制君权的滥用D推进理学的社会伦理教化作用22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
太原的天龙山石窟。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的服饰,上述材料反映了时期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中外文化交流增强D三教思想趋于融合23汉武帝建元六年时,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的非作歹的杀
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这一材料说明董仲舒A继承了孔的人文主义精神B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主张极力维护皇权D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24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治国谓之“王道”,以“刑”治国谓之“霸道”,二者结合便谓之“霸王道杂之”。下列最接近“霸王道杂之”的是A秦灭六国后,在地
方推行郡县制B西汉平定七国之乱和颁行推恩令C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D宋太祖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5南宋时,理学在民间知识界已拥有了舆论权利,构建了相当的公共你做空间,而在政治权力中枢,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却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A理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B理学高扬孟子的儒学传统C南宋的公共舆论空间狭小D南宋政治氛围趋向于保守26忽必烈意取传统经典《易经》中“至哉坤元”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向来以正统皇帝自居的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雍正帝称清朝建立是
“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这说明A中华文化凝聚力很强B传统华夷观已经被摒弃C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D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27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李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
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A根植于佛道的思想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28理学产生以后,民间常常把明显不公的判决称为“没有天理”,把明显危害社会所不容的事称为“伤天害理”。由此可知A理学精髓已为人们所认可B理学思想
已融入社会生活C民众完全屈从于思想专制D民众对理学由拒绝到接受29宋代,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幻想,儒学家反对这种观点。在宋代儒学家看来,理解世界本原的核心概念应该是A善和德B仁和礼C理和气D知和行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2分)30(原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同时“
五胡”内迁,建立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随着“五胡”内迁,北方人口也大量迁移到南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这一时期,士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门阀社会,同时为了能够把持朝政以及文化的传递,开始家庭培养各种人才来保持自家家族的长久不衰。在这一
时期官学衰微,门阀士族等世家大族更为注重的是家庭教育,承担了儒学思想的重担,能够在这个混乱的时期把文化传承下来。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10分)2.魏晋南北朝虽然是一个乱世,但文化、军制等对后世产生
了重要影响,请列举三个史实予以说明(5分)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唐曲辕车普遍推广茶广泛种植均田制逐渐瓦解港口城市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谏官佛教进入全盛时代,刊印《金刚经诗歌步入鼎盛时
期书法“颜筋柳骨”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法”出现谏院理学兴起词、曲、话本逐
渐兴起,出现南戏苏黄米蔡四大家,主张“有意无法”“三大发明”完成明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引入中国,棉花广泛种植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苏州的丝织业、佛山的冶铁业出现大规模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明太祖禁止海外私人贸易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八股取士形成完备的科、道监察体系,出现厂卫制度心
学成熟;出现“异端”思想家李赞世情小说盛行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西方传教士来华——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上表为中国唐、宋、明三朝若干历史事件简表。从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结合
,逻辑清楚,最后进行归纳总结3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
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
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
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及背景,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控制了社会主要舆论。——摘编自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材料二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
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
法西斯专政建立“特定的历史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法西斯罪行深刻反思产生的影响。(9分)高二历史第三阶段考试参考答案1-9BDBCABABC10-19BADBCDABCB20—
24CCCDB25—29BADBC30(1)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复杂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人口大量迁移,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世家大族势力强大;文化的多元化(2)田园诗;祖冲之的圆周率;三省六部制
;史学典籍《后汉书》等(任写三个)31.【思路导引】由材料“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出现南戏”“理学兴起”可以得出: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由材料“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引入中国,棉花广泛种植”“西方传教士来华”可以得出:明
代时期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更加密切【答案】示例论题: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阐述:一方面,坊市界限的彻底打破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带动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代表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市民文化
也随之兴起,词曲、话本均为市民文化的典型表现。另一方面,宋代大兴科举,重用文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提升,从而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复兴;艺术家们更多关注意境的表达,而非法度,这就是苏轼强调的“有意无法”。综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而科举制的推行及文官政治的特色推动了理学的兴起和文艺的发展。【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
映,可以理出思路;然后可以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演变,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得出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32(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
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33(1)德国保留了大量军国主义、封建残余;一战战败以及《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掠夺性惩罚;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魏玛共和国政府软弱无能,纳粹党
的蛊惑宣传。(2)主动承担战争责任,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为欧洲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有利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促进了欧洲的和解,加快欧洲的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