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444.735 KB
  • 2024-10-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11)页,444.73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ed48f208ef430137ff353d41732e3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2023级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命题人:张绍开审题人:乐进炉考试时间:2023年9月21日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

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

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

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4.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5.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表1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6.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7.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

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8.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

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9.图4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10.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

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1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

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12.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以饕餮兽面纹为主,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

偶见一些人形纹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青铜器出现了反映贵族生活的纹饰,题材涵盖宴饮、歌舞、习射、采桑、弋射及水陆攻战等场景。商周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纹饰变化反映了()A.尊神事鬼思想的消亡B.礼乐等级制度的瓦解C

.贵族血缘政治的加强D.关注现世的观念增强13.据考古研究,西汉初年的王侯墓沿袭了战国墓制,坟丘高大,棺椁多重,以铜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开始出现府邸建筑,还有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这体现了()A.封建礼教严密B.地方势力发展C.社会生产恢复D.奢靡之风

盛行14.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15.公元前645年,晋国在韩原之战中大败于秦,国君被擒,黄河以西的土地被割让。面对不利局势,晋国贵族鼓励“国人”和“野人”到农村

地区开垦荒地,向新垦土地征收税赋,并从开荒者中征召士兵。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秦晋争霸促进民族交融B.土地国有制开始兴起C.诸侯纷争引发社会变动D.户籍制度已普遍推行16.史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春秋战国时期

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推动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A.诸侯国的变法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C.士阶层的崛起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7.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

、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B.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18.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

,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19.秦朝时,中国完成了

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20.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以

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这表明秦朝地方基层组织()A.实行地方区域自治B.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二、非选择题21.(20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

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西汉2

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作”、“分地”的含义。(4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提

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4分)并分析变迁的原因。(6分)22.汉族由先秦既已产生的华夏族发展演变而来,而今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

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材料二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

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到春秋,四夷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与华夏诸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最终到秦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指出商、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3分)根

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6分)(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发展演变。(4分)(3)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概述“华夏认同的主要途径”。(7分)高

一9月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ABCACD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DCBCBDBBB1.【答案】A【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

”、“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

;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

,故C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时孟子和韩非子所说的“义”是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实质是维护等级

秩序的工具,故选D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孟子“养浩然正气”强调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与“无礼义,则上下乱”不符,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礼为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与材料所述时间“战国时期”不符,排除C项。3.【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

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

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4.【答案】B【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

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

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故选C项;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项;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

理解而展开辩论,排除B项;人性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

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

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可知,冰鉴缶是贵族的礼器,且《周礼》中记载了其使用规范,故冰鉴缶的使用展示了贵族日常礼仪规范,故选C项;根据所学,宗法制的

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夏、商、周被誉为“青铜时代”,青铜铸造工艺已经成熟,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新兴地主阶级是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冰

鉴缶的使用无关,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

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9.【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青铜器铸造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方,而重要铜矿集中在南方,青铜铸造的繁荣必然会促使南北方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据所学,商周时期,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礼

器、兵器,很少用于制作农具,因此青铜铸造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作用不明显,排除A项;据所学,商周时期大规模的工商业活动主要是官方主持,实行工商食官制,原料主要是官方供给,而非商业贸易,且商、西周时期,大规模商业活动和大规模长途贩运尚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图

片中的主要铜矿位于荆楚地区,而这一地区并非商周直接统治区域,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表明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世袭制度,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弱化

是指对商人的限制少,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崩坏是指森严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材料的内容是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没有体现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11.【答案】D【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

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

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以饕餮兽面纹为主”说明商代青铜器铸造受到传统神话

的影响,而“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偶见一些人形纹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青铜器出现了反映贵族生活的纹饰,题材涵盖宴饮、歌舞、习射、采桑、弋射及水陆攻战等场景”更能体现贵族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故选D项;尊神事鬼思想在传统宗法观念中始终存在,排除A项;礼乐等级制度的瓦解体现的是传统分封等级

制度的解体,排除B项;春秋战国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血缘政治,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汉初年王侯墓与文景之后墓葬的对比可知,在随葬品上更加丰富,除了陶器铜器外,还有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这体现了墓主人生前生

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故选C项;材料中随葬品的增加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体现,且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墓葬之间的等级差别,不能反映封建礼教的严密,排除A项;文景之后墓葬随葬品的增加,属于整体社会生产发展的正常表现,不能反映地方势力的发展,且根据所学知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地方势力有所下降,排

除B项;材料中文景之后墓葬随葬品中开始出现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材料并未体现这种情况是否普遍,所以不能反映奢靡之风盛行,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汉宣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人出身掾史文吏,经学

之士有1人,到了汉成帝时期,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有3位,哀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位都出身于经学之士,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西汉后期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故选B项;材料强调丞相的出身,察举制是国家选拔人的制度,与丞相出身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外戚宗室出身的丞相只

有1位,说明世家大族的兴起不是决定丞相出身的决定因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无法推知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材料提及面对败于秦国的不利局势,晋国鼓励开垦荒地,“向新垦土地征收税

赋”“从开荒者中征召士兵”,这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军队士兵来源的变动会引起分封宗法制的瓦解,故选C项;“促进民族交融”不合逻辑,与秦晋均属于西周封国相悖,排除A项;“开始兴起”不合史实,应为“开始瓦解”,排

除B项;据选必一第17课所学可知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秦献公时期,在春秋之后,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土地私有制产生,继而推动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故选B项;诸侯国

变法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士阶层崛起,提出相应的主张,推动了社会转型,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铁犁牛耕产生的结果,是社会转型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17.【答案】D【解析】根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故选D项;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用于西方民主代议制的发展,当时秦朝实行的是封建帝制,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排除A项;“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的说法绝对化,而且在封建专制时代,国家治理主要服务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度通过相互制约与平衡,实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排除C项。18.【答案】B【解析】据材料“‘上书’......‘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

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含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要求,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具有强化专制统治的色彩,故选B项;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的标志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实现统一,排除A项;据材料“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可知,秦朝已经实现了统

一,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可知,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君主的权威,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题干

提及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及“独立主权、供奉天子……向……中央集权、分级管理”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任免郡县长官以及郡县对中央负责,实现了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选B项;郡县制下有七国之乱、藩镇割据等

,这是由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排除C项;官僚政治下,官僚无独立自主权,易人浮于事,且官僚服从于皇帝,不可避免地出现决策失误,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时期,县、乡、里都是地方基层组织,再根据题干中“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可知,秦朝的地方基层组织承担了治理社会的职能,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地方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免,故不属于地方区域自治,排

除A项;地方基层组织不仅承担经济职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三老、啬夫、游徼的职责,但并没有涉及其任免问题,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1.【答案】(20分)(1)含义:“公作”指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分地”指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4分)表现:铁器牛耕技术的

出现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政治变法、改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地主阶级出现壮大);百家争鸣。(三个方面6分)(2)信息: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南方比例逐渐超过北方。(4分)原因:北方战乱动荡,南方政局总体相对稳定;北

民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任意3点6分)22.【答案】(20分)(1)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3分)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1点

2分,任3点得6分)(2)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2分)华夏族发展壮大(“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也可)。(2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