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44.54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db5b666584e904dfac6986cd70e26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雅礼中学2023年上学期高一第二学期三月检测语文试卷一、课内相关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至于②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隐瞒④行李..之
往来行李:外交使者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⑥又欲肆.其西封肆:肆意,放肆⑦视为止,行为.迟为:因为⑧道芷阳间.行间:秘密地A.①②③⑤⑧B.②④⑤⑦⑧C.③④⑥⑦⑧D.①②⑤⑥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如:或
者。句意:方圆六七十里的国家,或者方圆五六十里的国家。③隐:痛惜,哀怜。句意: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⑥肆:延伸,扩张。句意:有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故选B。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
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端.章甫,愿为小相焉A.鼓.瑟希,铿尔B.浴乎沂,风.乎舞雩C.罔.民而可为也D.以无厚.入有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句
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A.鼓:名词作动词,弹奏。句意:(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B.风:名词作动词,吹风。句意: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C.罔:同“
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句意:陷害老百姓事却能够做出来呢?D.厚:形容词作名词,有厚度的刀刃。句意: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故选D。3.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甚矣,汝之不惠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D.而秦
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句式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A.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
为奴。B.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句意:你太不聪明了。C.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我就是个没出息的人。D.定语后置句,“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正常语序是“侍殿上群臣”。句意: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群臣,不能带一
点兵器。故选B。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B.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C.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
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D.桑梓,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伯是项羽的伯父”错误。因为项伯是“项羽季父也”,而“季”指在
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故“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故选B。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
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③锋芒毕露,正义在胸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A.④③①②B.④①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排列语序的
能力。解答时要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段段意是: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本题可从第三、四空入手分析。第三空承接“墨子的苦行侠人格”,应体现“苦行”特点,①的“赴汤蹈火,摩顶放踵”更能与“苦行”对应,故填①。第四空承
接“杨朱的贵我人格”,应是以自我为中心,故填②。故选A。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谎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本指古代巫师、方士等以谶术所作的预言。从先秦起,谶言在历史故事中已多有记载。到了明清时期,谶言被广泛运用于小说叙
事中,它在文学创作中有逃避文字狱的特殊作用,是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红楼梦》多以诗词的形式来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即诗谶。小说中最大的一个谶是在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曲”,大篇幅的谶
词中暗藏了贾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剧结局以及这个大家族分崩离析的兆示,类似整部《红楼梦》的结构框架,只是表达得十分合蓄,需要读者从后面的情节中去细品。另外小篇幅的诗谶散落在各个回目之中,随意穿插。如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元妃从宫中差人送出一
个灯谜来,猜着后大家再制一个送进去。迎春写的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宝钗写的是“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说的实际上是各自的性格和归宿,迎春遇上“中山狼”后,便离黄泉之路不远,灯谜中隐喻了她一生
的遭际;宝钗则是夫妻分离后孤独守寡,日日煎熬。这一回的回目是“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将几个姑娘的命数暗藏在灯谜之中,安排十分巧妙。另外在第七十回也有类似的情节,姐妹们写咏絮词,探春写的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
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含探春远嫁的命运,跟第五回中的判词相呼应。《红楼梦》中的谶除了主要以诗词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图谶,即以图画配上含有诗词隐语式的文字来预测人物的命运,如十二钗的判词均配有
图。也有单独以图作谶的,如宝钗的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文字图案。谶言在《红楼梦》中构成一个系统的结构,从内部推动情节的发展,对结局进行暗示和隐喻,以预言出现,以应验结尾;另一方面,亦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对
世人的劝诫、警示和点化。红楼谶的独创性在于谶语不再仅仅作为悬念和伏线,而是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的谶语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作。如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水逝楚云飞”,都充满了美感,表现了曹雪芹对
女儿的美的赞颂。谶言和诗营造出的艺术境界更是别具特色,假如没有谶的暗示,《葬花吟》的魅力便会大减,读者无法感知到其中的隐喻,语言便不再令人伤痛和动容,当“葬花”的凄凉和“埋香”的雅致与诚言合二为一时,《葬花吟
》才显出它的生命力来,它的意境才是最独特的。《红楼梦》中的谶多是隐蔽式、不明朗的暗谶,如有以小说中的戏曲情节来暗示人物命运的,如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从脂砚斋批注看,《一捧雪》是伏了贾府的败落,《长生殿》是伏了元妃之死
,《邯郸梦》是伏了甄宝玉的送玉,《牡丹亭》是伏了黛玉的死,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布局都有作者的用意。另外也有以环境和景物来作预示的,如七十九回紫菱洲的寥落之景,是以淡淡的笔触,带出一种模糊的凶兆,兆示着不仅迎春会离去,
大观园中的每一个女儿都会离去,宝玉所感伤的是大观园失落的感伤,也是青春繁华失落的感伤。除此之外,《红楼梦》的叙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反谶现象,即预言和应验并不彼此相对,而是背道而驰。如薛宝钗的金锁上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
文字,但她的命运却是被抛弃,独守空闺,完全向着另一个的方向行进。反谶以出乎意料的力量,利用预言和结果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冲击力,获得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的结构不落入俗套,而读者亦感觉更加有趣味性。作者选择反谶
以反说正,更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力感。谶言本身给人虚空的感受,谶言在虚无之外留下模糊的指向性,似乎在冥冥之中已被命定,缓缓带出《红楼梦》“人生如梦”的主题。曹雪芹深深的宿命论覆盖到每一个人物身上,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祭奠女性美的凋零和毁灭的作品,表现生命
由盛而衰的本质;而所有人不能理解和掌控的一切都被归咎于命运的齿轮,家族之哀也隐藏在家国之哀中,被洪流冲散了。事实上,《红楼梦》的主题自始至终都是通过家族的兴衰表现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到来,这是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忧虑。曹雪芹处清
朝乾隆时期,前期家族盛大,受皇恩庇护,见识了生命的最繁华;直至家族败落,又穷困潦倒到极致,看到了生命的最衰败。因此他得以更冷静地观察社会,透过浮华看到宿命的征兆。在小说中每一个谶的运用都有其道理所在,对情节的发展和整部作品的主旋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摘编自徐雅萍《<红楼
梦>中的谶言艺术》)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有预言的含义,其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故事,对彼时逃避文字狱起到特殊作用。B.文学作品中谶言表达得十分含蓄,同时也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对世人的劝诫、警示和点化,暗含写作意图。C.《红楼梦》中的谶言不仅
与文本完美结合,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安排,而且在结构和主题方面也加以影响。D.反谶现象存在于《红楼梦》的叙事中,以预言和应验的反差,形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赋予小说独特魅力。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
》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曲”直接预示了贾府众女眷的悲剧结局。B.《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谶言,典型的有诗谶、戏谶和谜谶等,可以推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C.曹雪芹对谶言独具匠心的运用,使《红楼梦》语言更能表现美的同时,也
可以成为探佚之后情节或结局的重要材料。D.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水逝楚云飞”、林黛玉自吟的《葬花吟》皆是人物悲剧命运的暗示,也充满了美感。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了《红楼梦》中谶言的多种表现形式、独创性使用和对《红楼梦》
主题的渗透作用。B.本文论述红楼谶的不同表现形式时,既通过举例论证来印证观点,又有对其艺术效果和内容结构方面作用的评价。C.本文最后一段对曹雪芹人生经历简明概要的交代,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红楼梦》中谶言给人虚空感受的原因。D.香菱和史湘
云的判词主要是为了证明红楼谶隐蔽、不明朗的特点和其作为悬念和伏线的作用。【答案】6.C7.A8.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其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故事,对彼时逃避文字狱起到特殊作用”错。根据“
从先秦起,谶言在历史故事中已多有记载”“到了明清时期……它在文学创作中有逃避文字狱的特殊作用,是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可知,“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故事”于原文无据,是不合理推断;逃避文字狱作用特定存在于明清时期,不是先秦时期谶言起到的
作用。B.“文学作品中”“同时也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对世人的劝诫、警示和点化”错误,范围扩大,原文讲的是《红楼梦》,而不是所有文学作品的谶言都借助神的力量对世人进行警戒点化。D.“形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理解错误。根据文中“反谶以出乎意料的力量……使小说的结构不落入俗套”可知是
以预言和现实的反差来形成小说独特的结构魅力,而不是形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曲’直接预示了贾府众女眷的结局”曲解文意,结合“大篇幅的谶词中暗藏了贾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剧结局以及这
个大家族分崩离析的兆示。类似整部《红楼梦》的结构框架,只是表达得十分含蓄”“另外小篇幅的诗谶散落在各个回目之中,随意穿插”等分析,原文只是说“暗藏”“表达得十分含蓄”等,不是“直接预示”。故选A。【8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为了证明红楼谶隐蔽、不明朗的特点和其作为悬念和伏线的作用”错误,由“红楼谶的独创性在于谶语不再仅仅作为悬念和伏线,而是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的谶语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作”可知,句意的
重心在“而是”后面的文字,即香菱和史湘云的判词主要是为了证明”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的谶语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作”。故选D。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文本一:团圆(节选)巴金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翻过土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有些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小刘站住倾听一下,说一句:“不要紧。”又往前走了。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我
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
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
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
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
起眉毛说。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
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
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未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
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
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
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
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
死了。下次来吧。”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
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
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她忽
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王芳站在我
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有删改)文本二: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
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
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
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10.下列对
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B.小说划线部分渲染了迎接祖国慰问团的气氛,烘托了“我”的轻松心情,也暗示了战争必胜的结局。C.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
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11.文本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12.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9.C10.B11.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
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12.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
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哀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说法错误。
根据原文“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可知,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情况,得知他等了自己几个月后才产生的。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也暗示了战争
必胜的结局”属于过度解读原文,从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并不能看出战争必胜。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
,那么广【阔的心灵”,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
,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
贯有利于故事的展开。“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
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通过“我”的视角,直
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文本二“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
一部分”,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这也可以从注释“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得到证明。文本二“‘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小说中作者以志愿军小刘的故事为一个侧面,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真挚的革命友谊与崇高的牺牲的精神,如写小刘真诚地等了“我”几个月,临回国还把一个笔记
本留给了“我”,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了小刘高大的形象,如“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
坚强多了”。总之,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文本二“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小说《团圆》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如小说中多次写“我”的感
受,“‘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这些情感的自然流露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四、古文阅读与默写(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人。父弘,为隋江都宫副监,大业末,为陈陵所杀。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①服。浸工文词,涉贯坟典。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
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宴私未尝不预。转起居郎....。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时以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或疑非迁。仪曰:“此野人语耳。御史供奉赤墀..下,岂雍州判佐比乎?”时以为清言。仪工诗,其
词绮错婉媚。及贵显,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狱死,藉其家。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②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仅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
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患,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始,忠为陈王时,仪为咨议,与王伏胜同府。至是,许敬宗构仪与忠谋大逆,后志也。自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次屠覆,公卿莫敢正议,独仪纳忠,祸又不旋踵。由是天下之政归于后,而帝拱手矣。子庭芝,历周王府属,亦被杀。庭芝
女,中宗时为昭容,追赠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庭芝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以礼改葬。赞曰: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③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味鸣辰④,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我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
玻、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节选自《新唐书·上官仪传》)【注】①沙门:僧人。②中人:宦官。③嬖阴:受宠幸的女人。④牝咮(pìnzhòu)鸣辰: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A.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B.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C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
一旦诛斥/忍而不省/D.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中,“擢”“迁”都指官职升迁,“授”指授予官职,“转”指调动官职。B.起居郎,古代官职。唐贞观初于门下省设置起居邮,掌
管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C.赤墀,皇宫中的台阶,因以赤色丹漆涂饰,故称;也借指朝廷。D.厌胜,旧时中国民间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避邪祈吉习俗,是一种以诅咒害人的巫术行径。.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A.上官仪博览群书,很有文学才能,唐太宗很欣赏他,常常将所写的文章给他看以征求意见。B.上官仪提议唐高宗废掉专权的皇后,但高宗摇摆不定,使上官仪陷入困境,最终招来杀身之祸。C.李忠做陈王时,上官仪任咨议。武后深恨上官仪;许敬宗构陷上官仪同梁王李忠谋反
,是武后的想法。D.中宗时,上官仪的孙女儿是宫中的昭容,朝廷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16.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服。(2)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17.唐高宗最后被武后
取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3.D14.B15.B16.(1)当时上官仪还年幼,被身边侍候的人隐藏起来,得以免遭不幸,假冒僧徒潜伏。(2)皇后独断专行,恣意行事,朝野上下已失人望,应当废黜以
顺应人心。17.①在内被宠爱的女子牵制。②在外被谗言胁迫。③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是顾命大臣,有一天竟然被惩罚斥责,高宗却不反省。【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内被宠爱的女子牵制,在外被谗
言胁迫。凭着长孙无忌的亲近和褚遂良的忠诚,这些人都是顾命大臣,有一天竟然被惩罚斥责,高宗却不反省。“内……”“外……”句式一致,所以应在“外”前面断开,排除AC;“皆顾命大臣”是判断句,主语为长孙无忌、褚遂良,所以应在“臣”后断开,排除B。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
识的掌握能力。B.“掌管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错误。起居郎的任务就是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大事小情,善行劣迹统统记录,以备后人修史之用,这个记录文书就称为“起居注”。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上官仪提议唐高宗废掉专权的皇后”错误。由原文“帝因大怒,将废
为庶人,召仪与议”可知,是皇上想要废除专权的皇后,然后和上官仪商议,并不是上官仪提议。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左右”,身边的侍从:“匿”,藏起来:“服”,潜伏。(2)“专恣”,独断专行,恣意行事
;“海内”,朝廷内外;“宜”,应该。【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内牵嬖阴”可知,唐高宗在内被宠爱的女子牵制。②由原文“外劫谗言”可知,唐高宗在外被谗言胁迫。③由原文“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
旦诛斥忍而不省”可知,凭着长孙无忌的亲近和褚遂良的忠诚,这些人都是顾命大臣,有一天竟然被惩罚斥责,高宗却不反省。参考译文: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人。其父上官弘,隋朝时任江都宫副监,大业末年(617),被陈陵杀掉。当时上官仪还年幼,被身边侍候的人隐藏起来
,得以免遭不幸,假冒僧徒潜伏。后渐渐精于文章之学,涉猎遍及最古之书。贞观初年(627),考中进士,朝廷征诏他任弘文馆直学士。后来晋升为秘书郎。太宗撰著文辞,往往将文稿送给上官仪看,赐宴臣下,上官仪无不参与。又转任起居郎。高宗就位,任秘书少监,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当时任用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有人怀疑这不是迁升,上官仪说:“这不过是鄙陋无知的人的议论罢了。御史是在宫殿内供职,难道是雍州的佐吏僚属之职能比拟的吗?”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公正之言。上官仪长于做诗。他的诗绮丽多彩、柔婉华英。到了他地位高贵显赫时,人
们往往仿效他的诗风,被人称为“上官体”。高宗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因与梁王李忠的案件有牵连,判死罪投入监牢,他的家财被充公、亲属沦为奴婢。起先,武后得志,因而牵制高宗,独断专行,作威作福,高宗忍受不了;又勾结道士
使用符咒谋求成功,被宦官王伏胜告发。高宗因此大怒,要将武后废为平民,召见上官仪一同商议,上官仪说:“皇后独断专行,恋意行事,朝野上下已失人望,应当废黜以顺应人心。”高宗让他草拟诏书。内宫侍臣急忙跑去通告武后,武后主动申诉辩解,高宗后悔;又怕武后怨怒愤恨自己,于
是说:“这是上官仪教我这样做的。”武后因此对上官仪深恶痛绝。原先,李忠做陈王时,上官仪任咨议,与王伏胜同在王府。这时,许敬亲诬陷上宫仪与李忠谋反,这是武后的旨意。自从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继被残害,公卿大臣没有敢再坚持公论的人,惟独上官仪奉献忠诚,灾祸很快降临到他头上。自此国政归于武后
,而高宗也无所作为了。上官仪的儿子上官庭芝,历任周王府属官,也被杀。上官庭芝的女儿婉儿,中宗时是宫中的昭容,因而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追赠上官庭芝为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按追赠职位的礼仪重行安葬。评论说:高
宗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可以与他一同治理国家吗?在内被宠爱的女子牵制,在外被谗言胁迫。凭着长孙无忌的亲近和褚遂良的忠诚,这些人都是顾命大臣,有一天竟然被惩罚斥责,高宗却不反省,违背上天的刚健,遮蔽太阳的光辉,最终使得一个女人窃权乱政,国祚移到皇后之家,不是太可悲了吗!上天让一个女子引起兵
祸影响唐朝的兴盛,即使仁人义士以死抗争,也没有办法抵抗。然而玻、济、义琰、仪这四个人可以说是懂得有所坚守了。(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
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观的《鹊桥仙》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议论句作结,与上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议论遥相呼应。(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同心而离居②.忧伤以终老③.金风玉露一相逢④.便胜
却人间无数⑤.为国以礼⑥.其言不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终”“逢”“让”。五、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
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②传散关③信,两行雁带杜陵④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②烽: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③散关:南宋西北边境重要关塞,诗人曾在此驻
守。④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生活和日趋衰老的状况。B.颔联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深秋来临,鸿雁传来故都消息,诗人倍感欣慰。C.“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
,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20.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答案】19.B20.①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②山
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解析】【19题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深秋来临,鸿雁传来故都消息,诗人倍感欣慰”说法错误。“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句意为: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表达的是诗人对故都沦陷的担忧,而不是知晓鸿雁带来的故都消息倍感欣慰
。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悲秋之情。“卷地西风满眼愁”是诗人在深秋时节登上城北门楼所看到的景象: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是写对边
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诗人登楼远望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
倚楼”意思是眼望破碎的山河,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尾联“横槊赋诗”,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
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他报国心志的抒发,这是为自己报国无门、不得志而愁。的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金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财富
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贵族王室对猎鹰,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
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俯拾即是有板有眼历久弥坚顶礼膜拜B.目不暇接有板有眼历久弥坚情有
独钟C.目不暇接惟妙惟肖历久不衰顶礼膜拜D.俯拾即是惟妙惟肖历久不衰情有独钟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B.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C.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D.猎鹰
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B.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
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C.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D.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答案】21.D22.B23.C【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
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①俯拾即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语境中强调文献资料多,选用“俯拾即是”。②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通真。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素,富有节奏或章法。句中用于对野猎生活的描绘,应用“惟妙惟肖”。③历久不衰,经
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长久,更加坚定不移。语境中说从汉唐至明清猎鹰、驯鹰艺术一直都有,应用“历久不衰”。④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顶礼膜拜,形容对人崇拜崇敬到了极点。句中表达贵族王室对猎鹰的喜爱,
应用“情有独钟”。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结合语境,“宗教文化”与上句末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排
除CD;“天神”与下句“神乌圣禽”衔接紧密,排除A。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第一句搭配不当,改为“唐代诗文
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排除BD,因为“反映”与“再现”也不搭配;第二处,语序不当,“值得”移到“我们”前面,排除A。故选C。七、《红楼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24.阅读下面文字,联系你读到的《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回答问题。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
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也有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
‘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宝玉听黛玉说没有通灵宝玉,登时发作,“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此情节不大符合一般人的初次见面礼仪,我们把情节改为“宝玉听了,连忙从脖子上取下玉来,送给黛玉”。这一改写合不合适?请比较“摔玉”与“送玉”两个情节的表达效果之不同,说说
你的理由。【答案】【示例】不合适。①从表达效果来看,“送玉”,虽然符合一般人的见面礼节,也能表达宝玉对林黛玉的珍视,但已经落入俗套,其表现力度远不如摔玉。唯有摔玉这么激烈反常的行为,才能充分体现宝玉的痴狂、任性的叛逆性格,才能更充分地表达黛玉惊人的
美与灵,以及她在宝玉心中的分量之非同一般。②从小说主旨来看,摔玉的激烈暗示了宝黛爱情与封建家庭利益的冲突之激烈,不可调和,注定是个悲剧,黛玉由宝玉此举吓坏,开启还泪的历程,并照应了“木石前盟”。这些是“送玉
”情节无法表现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文学作品任何情节删改,都应从文学效果和主旨两个方面思考。本题比较两个情节的表达效果,应重点解读“摔玉”情节是如何塑造宝玉的性格,黛玉的美,宝黛关系等。比如宝玉之所以摔玉,是因为看到神仙似的黛玉也没有玉,气的
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这表明黛玉的美十分独特,连宝玉都觉得她配得上美玉;而“摔玉”恰恰表明宝玉心中没有等级划分,男尊女卑那一套。因此摔玉充分体现宝玉的痴狂、任性的叛逆性格,表达黛玉惊人的美与灵,以及她在宝玉心中的分量。而“送玉”虽则符合一般礼节,
但一是落俗套,二是无法体现上述内容。联系主旨则需考虑摔玉冲突性与宝黛悲剧的暗示性,摔玉是很激烈的动作,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宝玉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暗示了宝黛爱情与封建家庭利益的冲突之激烈;摔玉因黛玉而起,因而黛玉觉得心中有
愧,晚间还拭泪,开启还泪的历程,并照应了“木石前盟”。这些是“送玉”情节无法表现的。八、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把人生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它的人生”,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作为“我”认识、利用的
对象,一种是“我——你的人生”,就是超越主体与客体之分,跳出自我的人生。他还认为,“自我”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需要有“他者”的参与才显得完整,才能凸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活着必须与他人进行对话,必须与世界和自然进行对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种种人与事,不可避免
地会对“人生”这一话题产生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你的人生”的理解和认识。题目自拟,不少800字。【答案】略的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提到人生分为
两种,“我—它的人生”是一种主客二分的人生,除了“自我”之外的“他者”都是满足自身利益、欲求、需要的工具。就“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而言,对立大于同一,外界的一切都是与自我分离的对象,都是为自我服务的对象。而“我—你的人生”是超越主体客体、跳出自我的人生。在这种人生状态中,主体用一种审美的眼光、
温情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与世界万物进行平等对话。就“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而言,同一大于对立。在“我—你的人生”中,主体舍去了功利的眼光,跳出自我,将“自我”和“他者”放在同一场域中进行关照和思考,由此体验到自己是“人”,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到人与世界是一体的。这启发我们
,一方面,“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体无法脱离他人和世界而孤立存在,那么我们就应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积极将自身与他人紧密联系,融入时代的洪流,让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在“我—你”关系中彰显。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我们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不把他者与世界当做工具,世界显
现出原本被遮蔽的情趣和意味,在此过程中“自我实现”反而更容易达成。由此可见,“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世界”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应重点解读“我—你的人生”的深层内涵,以及对青少年的人生启迪。同时可以将论述重点放到青少年该如
何正确认识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此关系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体现出辩证思维。写作时,可以立足于当今社会现实,选择更有现实意义的论据,如写“精致利己主义者”,以此来反思社会问题,进行反面论证,使论证更加严密;也可从“人类
命运共同体”角度切入,指出人不能孤立存在,要积极融入时代潮流,与他人、世界携手并进,创造美好未来,使立意更加高远;亦可以写“自我”要在精神方面与世界同频共振,涵养自我的精神世界,诗意栖居于世。立意:1.积极融入世界,彰显人生价值。2.勇于跳出自我,收获海天一阔。3.融入
世界,拥抱未来。4.于交流碰撞中听回响,在“我—你的人生”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