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x,共(15)页,76.38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b1b2808f8f44b8f20f04e116d9ffa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历史本试卷分为问卷和答卷。考试时量为75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江浙良
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兼容并蓄B.多元一体C.和谐共存D.天人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
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出土了极具特色的文物,但却有着共同的玉琮,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兼容并蓄是吸收了其他文化的部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天人合一
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2.春秋时期,庶民墓中多使用日用陶器随葬,到战国时,部分庶民墓中开始使用一鼎、二鼎或成套的陶鼎礼器随葬。这可以说明()A.权贵阶层的出现B.礼乐制度的松动C.变法运动的兴起D.国家统一的奠定【答案】B【解
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的庶民墓中开始使用之前不能使用的陶鼎礼器陪葬,说明严格的礼乐制度发生了松动,B项正确;权贵阶层在战国之前就存在,排除A项;仅根据庶民墓中的陪葬不能证明变法运动兴起,排除C项;仅根据庶民墓中的陪葬不能说明国家统一奠定,排除D项。故选B项。3.战国时期,
社会变革更趋剧烈,士阶层更加活跃,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企图影响现实政治。下列思想家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A.商鞅B.韩非C.荀子D.邹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
国时期荀子主张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C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排除A项;韩非是法家,排除B项;邹衍是阴阳家,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
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民族矛盾不断加深B.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
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加强,并不是民族矛盾加深,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
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5.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
与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始皇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的措施都是利于统治的措
施,不体现暴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而不是汉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不是汉朝,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6.下表是研究秦朝灭亡原因的两则史料。其共同研究视角是()史料一司马迁:“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料二贾谊:“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A.军事衰退B.政治残暴C.经济落后D.文化冲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史料一大意为,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古籍,必须一律销毁,否则处以黥刑并弃市,秦朝这个做法虽然暂时控
制了思想舆论,但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更加重了士人对秦朝的仇视。解读史料二大意为,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综上可知两则
史料共同的研究视角是秦代的思想文化冲突,D项正确;秦国军事实力强大,排除A项;两则史料的共同研究视角是思想文化冲突,不是政治残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秦朝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故选D项。7.汉武
帝元朔年间,“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推恩令”的颁布B.尊崇儒术C.“中朝”的设立D.任用刺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藩国始分”“大国”“小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
道,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独尊儒术解决不了王国问题,排除B项;中朝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制衡外朝,排除C项;刺史制度虽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但属于监察制度,并没有造成“
藩国始分”,排除D项。故选A项。8.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A.顽固的忠君意识B.激进的功利思想C.昂扬的进取精神D.浓厚的宗法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凿空”及所学可知,司马迁、霍去病、张骞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C项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未涉及忠君意识,排除A项;功利思想是
注重讲求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思想。选项“激进的功利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享受着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的是()A.科举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以门第为选官的依据,成为门
阀士族享有各方面特权的关键制度,B项正确;科举制是在隋朝时期才出现的,排除A项;察举制是在汉代时期实行的,排除C项;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故选B项。10.北方人习惯面食,但南朝以来,小麦却成为南
方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这说明()A.南方饮食习惯根本改变B.小麦在全国范围种植C.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D.小麦的产量高于水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北方人提供主要食品来源的小麦,逐渐成为南方
的重要农作物,说明北民南迁影响了作物种植,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南方饮食习惯发生了根本改变,排除A项;小麦在全国范围种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比较小麦和水稻产量,排除D项。故选C项。11.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
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
D项正确;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路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
的是()A.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B.孙思邈完成《千金方》C.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D.僧一行测算子午线长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走在世界前列,而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是在西晋时期,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是在唐朝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隋朝的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唐代天文学家
僧一行测算子午线长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理由是()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答
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和同为一家”
,北方的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因此唐太宗不修长城,D项正确;A项错误,突厥威胁唐朝北方边境,排除A项;长城的防御作用一直存在,排除B项;唐朝国力强盛,排除C项。故选D项。14.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
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的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外文化的同源与趋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子女感恩、孝顺父母”是在宣传“孝”道,这是中国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之一,但是这种思想由“僧人编写的佛经”“借佛陀之口说出来”,这就说明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B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唐朝政府的宗教政策如何,排除A项;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遭到挑战,排除C项;中外文化不同源,也不趋一,排除D项。故选B项。15.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
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反映的是科举制中举后的场景,而“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社会的影响,C项正确;A项是军功爵制,排除A项;B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D项是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16.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
帝的过失。……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这一变化()A.加强了皇帝权力B.加强了宰相权力C.削弱了监察制度D.造成了冗官
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代以前谏官直属于宰相,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由皇帝任用,主要监察宰相,这一变化加强了皇帝权力,A项正确;宋代谏官由皇帝任用,主要
监察宰相,这一变化削弱了宰相权力,排除B项;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对宰相和政府的监察力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皇帝的监察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削弱了监察制度”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台谏合一”制度并未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幅增加,不是造成冗官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7.“自
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软(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A.压抑了人个性发展B.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C.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D.维护了传统的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
软(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可得出宋代理学强调节义,对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项正确;ACD项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1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
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加强地方经济实力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D.促使土地私有制度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0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
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A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有利于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未体现加强地方经济实力,排除B项;两税法后期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19.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下,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
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A.儒生开始掌握权力中枢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重大变化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D.皇帝权力日趋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宋初皇权膨胀有出于巩固新生政权,创建新制度的需要的因素在里面,宋初的确立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故到
“宋真宗时皇权受到士大夫集团的约束”,C项正确;汉武帝时,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排除A项;隋唐至宋代官员选拔方式都是科举制,宋代选官制度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B项;“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不能体现皇帝权力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20.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此举()A.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B.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C.使变法
遵循传统的意识D.希望恢复三代秩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措施多附会儒家经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举措是进行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的阻力,B项正确;王安石此举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而非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不是为了遵
循传统的意识,也不是恢复三代秩序,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21.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代()A.经济格局的变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C.江南交通发达D.对外贸易水平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局面,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现象,A项正确;该谚语主要反映的是江南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江南交通发达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
2.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下列属于宋代
科技成就的是()A.贾思勰著《齐民要术》B徐光启著《农政全书》C.宋应星著《天工开物》.D.三大发明基本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D项正确;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明朝徐光启
著《农政全书》,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农学的相关知识,排除B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问世,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工艺学的相关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23.下面所示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入的是()少
数民族主要制度南北面官制度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猛安谋克制A.契丹、党项、女真B.鲜卑、女真、蒙古C.契丹、吐蕃、女真D.鲜卑、女真、党项【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西夏、金(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是契丹政权;党项政权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A项正确;蒙
古建立的元政权,实行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吐蕃并未模仿北宋,建立中央机构,排除C项;鲜卑并未设置南北面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4.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
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A.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C.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D.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各行省的军政大事需要呈报中央,同
时各行省又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双重性,D项正确;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而行省的军政大事需要呈报中央,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仅仅强调扩大地方职权的方面,未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内容,排除A项;“彻底解决”的说法过于
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元朝的行省制兼顾集权与分权,有其积极意义,认为这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是不恰当的,排除C项。故选D项。25.明朝置内阁大学士以备顾何,内阁代皇帝批答奏章,即“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批复奏章,即
“批红”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明朝政治日益黑暗C.明朝宰相权力逐渐减弱D.内阁成为正式行政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
国)。根据材料“明朝置内阁大学士以备顾何,内阁代皇帝批答奏章”及所学知识可得,批红只是在皇帝决策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体现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日益黑暗,这是一个过程,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排除C项;内阁自始至终都不
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
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
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
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
循环。——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答案】(1)措施:招徘和优待入秦农民;奖励耕织;将大家庭拆分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吁陌;平赋税;奖励
军功。特点:创新性;强制性;彻底性;贴合实际。(2)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嘱起;壮大了秦国国力;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
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可知,招徕和优待入秦农民;根据材料一“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可知,奖励耕织;根据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将大家庭拆分为个体小家庭;根据材料二“‘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根据材料二“‘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可知,平赋税;根据材料
一“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可知,奖励军功。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开阡陌”等可知,创新性;根据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强制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具有彻底性,且贴合实际。【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
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可知,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努力生产”可知,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根据材料
二“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可知,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嘱起;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国力,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点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户无主客
,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材料二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
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三今之散青
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2)从研究两税法的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材料二《重赋》的史料价值。(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相同弊端及启示。【答案】27.特点: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历史意义: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
轻了农民负担。28.《重赋》出自白居易诗歌,写于两税法实施时期,对研究唐朝两税法实施目的及效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须与其他史料相印证。29.弊端: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启示:要注
重减轻人民负担;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根据材料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可知,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第二小问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两税法的相关知识可知,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出处“《白居易集》卷2《重赋》”可
知,《重赋》出自白居易诗歌,写于两税法实施时期,对研究唐朝两税法实施目的及效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结合所学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可知,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须与其他史料相印证。【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弊端,
根据材料二“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材料三“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可知,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第二小问启示,从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展开,如要注重减轻人民负担,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等,言之有理即可。三、
探究题(15分)28.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如图)材料二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史学集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在地方实行怎样的制度以及该制度的影响。【答案】(1)三
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2)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3)制度
:行省制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相互配合又互为补充,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削弱相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一“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
系、相互牵制的功能”“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
制约。【小问3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