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共(6)页,41.13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a5266139f4bebd5005ea17f040e74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1.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试题解析]A项,“面对现实,参与社会生活……也是它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的特殊之处”说法错误。从第一段“像新闻一样面对
现实,参与社会生活”可知,“面对现实,参与社会生活”并非报告文学特有,新闻也有这种特点。2.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试题解析]C项,“论证了报告文学与时代精神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说法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文中举《大国重器》等例,是论证想象对社会现实的超越。3.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试题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报告文学需要深入生活(也就是‘脚力’)”。A项所说的是报告文学的三个方面,并没有涉及深入生活的内容。B项所说的是报告文学与小说等
文学的区别,没有涉及深入生活的内容。C项“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强调了报告文学深入生活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的观点。D项强调报告文学中真实的重要性要高于文学性,没有涉及深入生活的内容。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参考答案]原因:①报告文学追求客观真实之上的本质真
实,须借助想象来描述可能性世界;②报告文学是记忆性书写,反映受访者与书写者的主体意识,必然存在想象。(2分)作用:报告文学需要主客体的统一,而具有双重超越性的想象可以为其提供基础。(2分)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参
考答案]①社会现实是报告文学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其能量和活力的源泉;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表现领域和写作主题只适合于报告文学。②报告文学可通过想象实现对社会现实的超越,或通过报告社会现实存在的不良现象,呼唤更美好的社会,或弘扬社会新风、
时代精神与个人品质。(4分)6.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试题解析]B项,“主要刻画彭总严厉和坚强的一面”不正确,主要是刻画其沉着和智慧。7.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试题解析]D项,“凸显其原则性”错
误,这是彭德怀与娃娃们开玩笑。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参考答案]①彭德怀“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令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对工作十分严格,令部下在战场谁也不敢乱动。所以“我们是怕他的”。②彭德怀关心同志,平易近人,幽默
风趣,甚至有点天真顽皮,能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指挥作战镇定自若,举重若轻,在军民中富有崇高威望。所以“我们更爱他”。(6分)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文本体裁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参考答案]第一问
:①文本一通过与陈兴允讨论、与孩子们交谈这两个场景展开,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细节富有想象力,描写具体细腻。②文本二抓住彭德怀最本质的性格特征进行简笔勾勒,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纪实性强,描写简明凝练。(4分)第二问:速写具有纪实性、篇幅短小、简练生动的特征,强调用具有概括力的笔墨描摹人物、叙述
事件、复现场景。(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B(译文: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贬斥他!”)11.A[解析]未冠,未满二十岁,即未成年。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12.D[解析
]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白居易自述自己所作的讽喻诗的特点。13.(1)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判断句1分;恃,依赖、依仗;推可,举荐认可;句意通顺1分)(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到凶犯
作为要求(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亟,急速、赶快、马上;以…为,把…作为;期,期望、要求;句意通顺1分)14.①把自己的诗归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②自己和世人对待杂律诗持有不同的态度;③分析了世人喜欢杂律诗而不喜欢其他诗歌的原因。15.B[
解析]第三句意为“厌恶香醇美酒而停杯不食”。16.本诗主人公是一位生性高傲、为官多年却不改清廉初心的宦者兼学者的形象:①不求奢华、崇尚节俭。香甜的美酒,不愿多喝,只会停下手中的酒杯;口中常吃的、心里喜欢的,还是粗茶淡饭。一个“厌
”字,一个“常”字,都足以表现他的生活态度。②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主人公沉醉烦冗的公务中不知疲倦。③处世谦逊,不慕名利。尾联“只一般”看出他为人处世的谦逊与淡泊的心境。17.(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2)
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答案](示例)①水泄不通;②座无虚席;③长盛不衰[解析]第①空:形容球迷众多,围得很紧,用“水泄不通”最贴切。水泄不通: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第②空:承接前文“人山人海”
,再根据场外“只要站住脚的地方都是观众”可知场内观众多,可用“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第③空: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为了突出篮球运动在贵州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可用“长盛不衰”。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
日、传统等。19.[答案]很多人往往会想到:宽敞明亮的场馆、功能齐全的设施、专业公正的裁判、活力四射的啦啦队。[解析]根据整句的原则,可将句子调整成结构一致的形式,这里可用偏正式。将中间两个内容变成偏正式,即“功能齐全的设施、专业公正的裁判”,并把“以及”删掉。20.[答案]像“村BA”
这样的体育文化不但能让村民们提高身体素质和改变精神面貌,而且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不但……而且……”后的内容构成递进关系,需要互换位置;第二处搭配不当,“提高"和“精神面貌”搭配不当
,可在“精神面貌”前加上动词“改变”。21.C[解析]文中有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人间到处都有太阳”;有拟物的修辞手法,如“不会凋零的春天”;有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不会有我,不会有你,不会有他,不会有……”。22.[答案]①原
句采用因果倒装句式,更强调“地上有无数的太阳”的巨大作用,更切合文段主旨。②原句使用“漫天的风雪”“歧路的暗彩”“无数的太阳”等形象化的语言,使句子更加生动可感,富有感染力。③原句语言风格与整个文段更为协调一致,更富有文采。[解析]本题要求比较分析改动
前后的句子的表达效果,做题时要抓住二者的不同点去分析。从句式上看,结合关联词“因为”可知,画波浪线句子是因果关系复句。原句中是先果后因,改写后是先因后果,原句更强调“地上有无数的太阳”的巨大作用,更切合文段主旨。从语言上看,修改后的句
子删掉了“漫天的风雪”“歧路的暗影”“无数的太阳”等,读来枯燥乏味,语言缺乏感染力,而且与整个文段的语言风格不协调。据此分点作答即可。23.[导析]漫画中两位家长牵着自家的孩子,正在教育孩子,而图中正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显然是两位家长教育孩子的素
材。图1中右边的家长指着环卫工人一脸严肃地告诫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的结果就会和他一样。”从家长的话语中能够看出,她是把环卫工人当成社会底层的代表,让孩子引以为戒,她的教育目的是希望孩子脱离社会底层,出人头地。而图2中左边的家长则对孩子说:“如果你好好学习,你将
能够为他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同样是把环卫工人视为社会底层人物,同样是渴望孩子变得更好,但这位家长的教育目的却是希望孩子能给他人创造美好,引导孩子造福社会,改变世界。立意时,我们需要从两幅图中找到共性,即两位家长都在教育孩子,都期盼孩
子变得更好,所以作文要围绕教育的话题展开;而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位家长的教育目的不同,故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指出家长的格局影响孩子的高度,也可以探讨学习的意义,指出学习不仅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还要让别人、让社会因我而变得更美好。注意在行文时
最好不要泛泛地谈学习的意义。参考立意:①莫让孩子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②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高度;③学习,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④教育不应太过功利等等。[例文]从利己到利人好好学习的意义何在?图1中家长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能够摆脱社会底层的繁重劳动
,让自己过得更好;而图2中家长则让孩子相信,学习是为了让那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过得更好。一日利己,一日利人。现实中,我们不排斥前者,但又不能止步于前者。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利己走向利人,从收获走向奉献。我们通
常认为利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但实际上,人类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是利己思想在推动。我们看到别人的生活充满艰辛,自然会心有感触,也会更加警醒,努力提升自我。古代儒家对读书人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引导,其中放在首位的“修身”,就是在教导学生要涵养自己的能力和德行,而修身于己身
有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一味地追求利己,又会限制人们的视野,且显得过于功利。正如冰心所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当一个人的眼里、心底都只有自己时,他就再也“看不到”他人了。正如图1中那位开口讲话的家长,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只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至于环卫工人的处境如何糟糕,又
与其何干呢?——假如教育皆如此,未免过于冷漠。那么应当如何教育才更好呢?即在利己的基础上,追求利人。古时学子往往“学而优则仕”,即在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的话就去做官。他们做官纯粹是为了自己吗?杜甫做官,是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让国家昌明、百姓富足才是他的理想;辛弃疾做官,固然有“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利己之私心,但更多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爱国情怀。有利己之心,亦有利人之志,如此成就了他们的千古名声。古人既如此,今人何以堪?从个体出人头地到为社会牺牲奉献,这才应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
利己可以是起因,但利人应该是结果。利己,最终不能沦为自私,而应该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他人与社会。遥想当年,有青葱少年在学校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物候学的奠基者指出“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他们才应该作为家长教
育孩子的榜样。好好学习,始于利己,终于利人。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从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才是家长对孩子应有的期待![点评]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开篇借漫画内容点出主题;主体部分从利己式教育具有的意义谈到其存在的不足,进而过渡
到利人式教育;结尾再次点题,指出教育的目的应是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人。论证手法上,文中借古时杜甫、辛弃疾和现代周恩来、竺可桢的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参考译文】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以
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您(能写这样好的文章)!”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补缺授职校书郎。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
的全部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任用魏征为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正寝,古代帝王诸侯治事的宫室。泛指房屋的正厅或正屋]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该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再赐给他们。李师道
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经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诛求,索取,责求]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名器,钟鼎等贵重宝器,名号与车服,指古代
等级的标志,此代指宰相这一重要职位],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也会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后来,白居易在殿中
(与宪宗谈论),论辩执着,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叵,不可],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才敢议论朝政的得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
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抓摘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堵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有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白居易却写了《
新井篇),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治理郡县,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教生死之说,好像忘记了身体的痛苦。评论:白居易
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他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
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质补,用适诗思虑恬静淡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迁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媟(xiè)污
秽,淫秽]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A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尼铮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多么贤达啊!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