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66666.docx,共(14)页,1.003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a8adb60c7b9d2b5450a3f781770959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封禅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汉初“诸所兴为皆废”;汉武帝“总公卿之议,询封
禅之事”,领百官“封于太山,至梁甫,禅肃然”。此举意在A.维护宗法制度B.追溯封禅起源C.推行文化专制D.维护政权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汉初“诸所兴为皆废”意思是汉初奉行道家“无为”,许多
所做所为都废除了;据材料汉武帝“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领百官“封于太山,至梁甫,禅肃然”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加强了中央集权,重启封禅,意在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以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其专制统治,故D正确;宗法制强调以
血缘关系维护贵族统治,与材料无关,排除A;汉武帝的意图不是单纯的“追溯封禅起源”,而是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排除B;材料未涉及“文化专制”,排除C。2.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
明白大扁书乡市门亭显见处”而“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A.保障了统治秩序的稳定B.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D.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汉时
期,中央和地方的文书均要在基层公布,民事告示要让基层知晓,这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方便对基层的掌控,故B正确;文书在基层公布,只能看出对基层控制,无法得出统治秩序稳定,故A错误;政令传播到基层,但不知道具体执行状况
,故C错误;文书下基层并不能说明权力中心下移,故D错误。3.早在罗马共和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奥古斯都时代,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
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这说明A.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B.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C.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D.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不定期普查人口,到帝国时期人口普查趋于系统
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说明国家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B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出人口普查和财税制度之间的关联,排除A;人口普查不能危及公民的人身自由,C与题无关,排除;人口普查的水
平以及地理考查等行政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不能证明君主专制程度在加强,两者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D。4.下图为法国宪政之路进程示意图。据此可知,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A.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B.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法国宪政之路进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百年的政体探索过程中,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反复更替,反映出法国宪政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D项正确;法国“基本体制不变”与图中
信息、相关史实均不符合,A项错误;法国“无成文”宪法,“有稳定的宪政制度”与法国先后颁布多部宪法,政体几经变化的史实不符,B项错误;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与图中法国先后建立两个帝国,三个共和国和多次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不符,C项错误。5.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
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B.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等信息来看,宋仁
宗此举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故答案为C项;监督宰相是监察权的正常行使,不能说明监察权超越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排除B项;监察对象的扩大与行政效率没有关系,排除D项。6.在近代英国,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这一现象.A.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B.杜绝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C.表明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D.反映出文官政策决定民主政治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近代英国,由于文官不与内阁共进退
,不受执政党更换影响,只负责执行政府政策,承担日常工作,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A项正确;文官与内阁、政党政治脱钩并不能“杜绝”西方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B项错误;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与“执政党
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文官)无关”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文官政策“决定”民主政治趋势,D项错误。7.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
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答案】D【解析
】【详解】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并不是惩
治贪污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排除ABC项。故选D项。8.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B.清末新政有效满
足民众利益诉求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即清末新政时,广大社会成员认可清廷废除与传统读书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科举制,说明洋务运
动以来,教育形式内容的革新渐成社会共识,D项正确;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只是当时变革阻力较小的客观原因之一,不是本质问题,A项错误;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早在19世纪末近代中国国民的权利意识已经开始觉醒,C项错误。
9.民主正如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那样,是一件“奢侈品”。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没有一部分人的艰辛劳动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就不可能使另一部分人有充分的金钱和闲暇去参加民主政治生活。据此可知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的基础是A.独特的地理环境B.大量奴隶的艰辛劳动C.小国寡民的城邦D.高度发达的物质
文明【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材料的主旨,民主建立在“一部分人艰辛劳动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之上,而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社会财富是由大量奴隶艰辛劳动创造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民主政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与城邦有
关,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物质文明并没有高度发达,排除D项;故选B。10.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要求“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史实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这说明当时清政府A.将历史学科教育放在首位B.适应了西
方列强侵略要求C.明确了中学教育的法律地位D.关注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史实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讲授历史最大的
作用就是激发国民的救亡意识,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历史教学的作用,并非是将历史学科的教育放在首位,A选项排除;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要求的说法明显与“振发国民之志气”相冲突,B选项排除;明确了中学教育的法律地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11.英美法系和大陆法
系是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法律体系。下列属于英美法系特点的是A.古罗马法是其渊源B.法官地位突出C.体现分权制衡思想D.注重维护个人权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当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
可以对先例做出新的解释。因的的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B项正确;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法律体系比较完整,排除A项;“分权制衡思想”是近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排除C项;维护个人权利是近代法律的内
容,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2.《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受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据此可知,《秦律》A.细密而又严苛B.注重保证发
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C.重刑罚轻感化D.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可得出,这一规定有利于保障
农时,保障农业的正常发展,故B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材料并没有体现感化,排除C;材料强调保障农时,并没有解决兵源的问题,排除D。13.康熙中期后,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量中已无足轻重,取而代之的是南洋为中心的中荷贸易、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
贸易、广州为中心的中英贸易,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场。这A.表明天朝体制渐趋解体B.得益于朝野掀起的商战浪潮C.有助于入超格局的逆转D.反映传统经济仍具一定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清前期传统农业发展到顶峰,手工业产品品质佳、产量大,丝绸、瓷器、茶叶畅销海外,换回大量白银,说明传统经
济仍具一定优势,故选D;天朝体制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清前期是强化时期,故A错;商战出现于近代,故B错;长期以来中外贸易中,中国都处于出超地位,故C错。14.嘉善同善会是明末清初江南的民间慈善组织。它规定“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禁止施济”。这一
规定A.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B.稳定了地方的社会秩序C.具有鲜明的教化特征D.暴露了政府的救济缺陷【答案】C【解析】【详解】嘉善同善会规定不向“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进行救济,
是为了减少这些行为,由此可知这一规定带有教化的特征,故选C;这一规定是进行教化而非歧视,排除A;这一规定是为了教化部分民众,而非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B;这一规定和社会的救饥缺陷无关,排除D。15.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
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题干“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可知,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明因交流而丰富,B项正确;“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表述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不符,排除A项;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融合”可知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排除C项;文化是平等,不存在优劣之分,排除D项。故选B项。16.清王朝的民族政策强调“一切政治,悉因其俗”。雍正帝曾说:“朕思回民之有教,乃
其先代留遗家风土俗,亦犹中国之人,……是以回民有礼拜寺之名,有衣服文字之别,要亦从俗从宜,各安其习。”这一观点A.体现了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B.确保了民族关系的稳定和睦C.加速了中华民族一元化进程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政策。依据材料所给内容
,学生能够依据“悉因其俗”和“从俗从宜”等内容判断,这一政策有助于缓和民族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D是正确选项;选项A,材料所体现的仁政思想不明显,故不是正确选项;选项B,与史实不符,清代的民族关系并不
是和睦稳定的,故B不是正确选项;选项C,这种观点的落实有助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但不是一元化,故C不是正确选项。17.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
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
.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D.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取得成功【答案】C【解析】【详解】“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都是教权和王权斗争,而从“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
”,反映了王权的不断上升,教权逐渐依附于王权,说明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教权和王权,并未提及社会生活层面,而且理性影响到生活是在启蒙运动之后,排除A项;B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
D项。故选C项。18.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这一原则也在多个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强调或重申,并成为国际合法性的主导标准。这一原则的实施A.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B.促进了各
民族间的平等往来C.消弭了大国间的冲突与对立D.维护了国际法的权威和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可以得出,这一规定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故A项正确;平等往来不能体现,排除B;这一原则不能消
除大国间的冲突,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法,排除D。19.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企业下放自主权,是解放生产力,建立经济特区,也是解放生产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某一个领域或方面的。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这表明当时中国A.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B.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C.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逐渐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企
业下放自主权、建立经济特区都是解放生产力,但只是局部的;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在此邓小平强调必须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即发展生产力必须改
革经济体制,故B正确;显然,的此时的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故A错误;1987年提出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逐渐缓和,故D错误。20.2020年8月11日,国家
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D.
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有利于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D项正确;国家荣誉称号的授予与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无关,排除A项
;B、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C项。故选D项。2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过不同政权形式,而对地主阶级态度差别最大的两种政权形式是A.工农民主政权与苏维埃政权B.工农民主政权与三三制政权C.人民民主专政与苏维埃
政权D.工农民主政权与人民民主专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地主阶级态度差别最大的两种政权形式是国内战争时期推行土地革命的工农民主政权和抗日战争时期联合地主抗日的三
三制政权,B项正确;工农民主政权与苏维埃政权都主张消灭地主阶级,A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与苏维埃政权都反对地主和封建剥削,C项错误;工农民主政权与人民民主专政都对地主阶级实行革命和专政,D项错误。22.中共八大后,
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纷纷出现,对此,毛泽东指出:“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毛泽东旨在()A.批判苏俄的新经
济政策B.加速社会主义改造进程C.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D.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
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面对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进行不断的探索。毛泽东的讲话就是吸取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以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批
判,而是强调其“结束的早”,排除A项;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而此时三大改造已接近尾声,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对“左”的错误纠正,排除C项。故选D项。23.1911年年底,清政府公布了严复作词的“国歌”:“……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的国歌:“亚东开发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这反映了A.严复属于封建保守派B.中华民国采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C.清政府已经名存实亡D.辛亥革命推动了历史的新旧递嬗【答案】D【解析】【详解】
材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学习西方、建立民主政治、追求民族平等走向世界的时代精神,说明的是辛亥革命推动了历史的新旧递嬗,D项正确
;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A项;材料与采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24.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从袁世凯到张作霖一方面最大限地攫取和扩大自己的权利,从而使“主权
在民”说形存实亡,“三权分立”原则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又打着“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招牌,作出一些民主的改革的措施。这反映出当时A.新旧并存的时代特色B.国家意识已逐渐觉醒C.启蒙思想正开始传入D.军阀混战致社会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北洋军阀时期,在政治领域,军
阀一方面继续封建政治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却在表面上宣扬着民主改革的旗号,这体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思想并存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国家意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排除C项;D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太祖首先决定将考核的时间间隔拉长:“内外官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1369年,明太祖下诏,要求府州县的正印官员任满三年必须到吏部接受考
核,吏部“核其贤否而黜陟之”。明代的文官考核方式主要由考满与考察两大系统所组成,由考满和考察相互配合进行。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无论是官员的考满,朝觐考察还是京察,在没有接到皇帝的最后命令是不能进行的。——摘编自于天娇
《明代文官考核制度》材料二19世纪初,政党分肥以及公职人员的轮流替换致使政局不稳,变革人事行政管理体制迫在眉睫。1870年以来,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
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英国始终看重文官的实绩,功绩制原则一直是考核中贯穿的核心。考核方法一步步趋向公正、公平,考核内容也从一般的道德性考核扩展到随着工作内容不断革新,考核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明确客观。从中央内阁至诸多执行局,评估实绩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
由于文官失去了职位终身保障的便利条件,一部分存在传统幻想的文官纷纷离开文官队伍。材料三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
、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结合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
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实行的原因及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意见》出台的背景及意义。【答案】(1)特点:考核时间间隔延长;主要针对地方官;皇帝为最高主考官;考满和考察两种方式相配合。(2)原因:英国两党政治腐败出现,
政局不稳;原有体制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作用:服务理念被树立,行政效率提高;造成了文官队伍不稳,士气低落的弊端。(3)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意义:为公务员的晋升和
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解析】【小问1详解】的特点:根据“内外官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得出考核时间间隔延长;根据“明太祖下诏,要求府州县的正印官员任满三年必须到吏部接受考核”得出主要针对地方官;
根据“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得出皇帝为最高主考官;根据“明代的文官考核方式主要由考满与考察两大系统所组成,由考满和考察相互配合进行。”得出考满和考察两种方式相配合。【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19世纪初,政党分肥以及公职人员的轮流替换致使政局
不稳,变革人事行政管理体制迫在眉睫。”得出英国两党政治腐败出现,政局不稳;原有体制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作用:根据“考核方法一步步趋向公正、公平,考核内容也从一般的道德性考核扩展到随着工作内容不断革新,考核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
明确客观。”得出服务理念被树立,行政效率提高;根据“另一方面,由于文官失去了职位终身保障的便利条件,一部分存在传统幻想的文官纷纷离开文官队伍。”得出造成了文官队伍不稳,士气低落的弊端。【小问3详解】背景:根据“在1979年”可得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召开,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为公务员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根据“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得出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根据
所学可得出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
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
,乾隆断然拒绝。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取得辉煌成果
,工业化和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表面上的繁荣盛世,由于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示例二:论题: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中国是政治上专制主义,经济上固守农
耕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上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对外政策保守闭关自守。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上进入工业文明发展,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英国提出的开放口岸通商,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
加强与西方的正常贸易和交往反映了其具有扩张和掠夺的外交特征。英国的外交政策与这个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乾隆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断然拒绝是进步的。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外交政策的碰撞。显然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劣势。【解析】【详解】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即可从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或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的角度提出一个
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即可从工业革命、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方面加以说明。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
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27.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唐朝时期唐太宗以其独特的治国之道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与群
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厥。……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摘编自梁华《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荣》材料二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弃
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在此期间,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请回
答:(1)据材料一,概括温彦博提出的建议。据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安置东突厥的措施。(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策略的实践效果。(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
的治国之道。【答案】(1)建议:全其部落、保其风俗。措施:允许部分突厥人内迁;在东突厥原居处实行羁縻政策(羁縻府州制度)。(2)策略:战而后和。实践效果:营造了稳固的周边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团结;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说明:政治决策慎重;吸取前朝教训,谨慎用兵;以德治国,灵
活处理民族关系。【解析】【小问1详解】建议:据材料“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并结合所学可知,温彦博提出的建议是“全其部落、保其风俗”。措施:据材
料“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允许突厥人内迁,并且在东突厥原居住地设置行政机构,加强管理等。【小问2详解】策略:据材料“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对少数民族实
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可知,材料反映唐王朝尽管对东西突厥发动战争,但是战争之后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即“战而后和”。效果:结合所学可从加强对边疆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团结、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方面回答。【小问3详解】据材料可从政治决策比较慎重;吸取前朝
教训,谨慎用兵;以德治国,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