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19)页,287.03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a6f1a2eb0d522f9ebd60e2b248375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
师职之。”材料表明()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2.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
,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两面性评价B.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C.说明科举制全面扭转了门第观念D.指出士族实现了对选官权的垄断4.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
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B.大规模生产的发展道路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5.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
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瓷器精品B.珐琅彩瓷是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C.宋朝的五大名窑全部分布在黄河流域D.元朝瓷器大量按欧洲商人订单来
生产6.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B.农业集约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C.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7.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8.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
.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9.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
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B.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C.活字技术效率低下D.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10.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封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
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火器的国家B.火器的使用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
的历史C.我国至迟到明代火药用于军事D.神话小说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11.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
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B.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12.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
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A.《二京赋》B.《将进酒》C.《雨霖铃》D.《窦娥冤》13.当代许多学者比较推崇宋代文化。以下排列中,最能凸显宋文化特质的是()
A.文官政治-平民社会-尚武进取-词曲吟唱B.平民社会-义理涵养-书卷风流-词曲吟唱C.义理涵养-尚武进取-书卷风流-文官政治D.平民社会-文官政治-义理涵养-书卷风流14.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时期宋元明清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
,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A.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15.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
频繁16.“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A.王羲之B.张旭C.颜真卿D.柳公权17.下图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唐代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宋代摹本,描绘的是天宝末年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盛装出游的情景。有人认
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画中人物体态丰腴,动态优雅;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据此可知()A.作品完整还原了盛唐的历史场景B.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阐释C.人物画以贵族女性生活题材为主D.反映了唐代
开放的社会风俗18.“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五湖四海”。这说明的是()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19.“它(战争)发端于
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该话语描述的这场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0.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
清朝中叶()A.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B.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C.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D.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21.《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C.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2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A
.列强侵略加剧社会动荡B.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入不敷出C.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D.白银外流间接增加农民生活负担23.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
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24.随着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手握兵权、财权的地方督抚们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党羽,随心所欲地向
朝廷推荐“人才”,紫禁城里的太后和皇帝们根本奈何不了他们,大清王朝这座权力金字塔在悄然发生变化。该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晚清政府开始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B.农民起义使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C.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朝
集权体制D.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已名存实亡25.某学者在其中国近代史著作中评论道:“该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
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A.利于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C.激发农民阶级反对外来侵略D.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2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
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文中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天京变乱的严重内耗C.小生产者的先天缺陷D.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27.“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
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28.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
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意识有所提升B.传统治边政策延续C.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侧重军事管辖和文化交流2
9.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的侵略野心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资产阶级的
民主政治运动由此兴起D.义和团运动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30.晚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此番各国“合而谋我”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有①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②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之工具③
列强攫取了开埠通商等特权④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界”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②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具体学科科学家人数统计表学科天文学数学医学农
学技术类地理化学物理学人数563662354533612材料二18世纪后半期中国与西方大事对比类型中国西方政治①1740年,《钦定大清律例》颁行。②1790年,缅甸、安南、暹罗遣使庆贺乾隆八十大寿。③1759年,历经七十
余年,清朝终于平定准噶尔。①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等原则。②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③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夺取加拿大、印度,开始成为日不落帝国。科技与经济①发明于南宋后期的水转大纺车还在使用,曾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纺织机。②乾隆时期,瓷器工艺
发展至顶峰。①1765年,英国织工发明“珍妮纺纱机”,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②178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并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文化①戴震著《勾股割圆记》、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等书,引发清代考据学大兴
。②1782年,《钦定四库全书》编成。编书过程中,大量书籍被删改、销毁。①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讨论了法律与政体、自由等的关系。②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现代经济学由此创立。——据陈会颖编著的《中外历史对比年表》整理材料
三“从1840年追溯到1740年,约相当于中国的乾隆、嘉庆两代。这个时期,在中国是清朝的最盛时期(但已有衰兆),在西方是政治、经济思想及国际情势发生极大变化的时期。”在欧美,“有了那种蒸汽机和其他思想学术上不断的新发展作推进器,民权自由的势力,不久
也要弥漫全欧……”在中国,一方面科学落后,一方面建起了“最完密的君主专制”。——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种状况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18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特征。(8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8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
,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
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迫使中国社会被动地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
法现状“皆臻完善”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
“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材料四: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
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主要政治设计,简述这一设计的主要影响。(5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8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辛亥革命在“民治”方向的革命成果。(3分)(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近代中国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2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答案】1.C2.C3.B4.A5.B6.D7.B8.B9.D10.C11.A12.A13.D14.D15.C16.B17.B18.D19.B20.D21.D22.D23.D24.C25.D26.C27.C28.
A29.D30.A31.(1)状况:天文学、医学和技术成就突出;物理学和化学发展缓慢;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科技成就比较大。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发展。(2)特征: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传统文化继续领先世界并进入整理阶段,但思想控制加强;传统科技达到顶峰,但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技术。(3)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强化;封建统治和思想控制日益严密。西
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殖民扩张加剧;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32.(1)政治设计: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
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5分)(2)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传统法系不适应现实需求;西方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律文献随列强入侵而传入中国;清政府抓住废除领事裁判权、实现司法自主的历史机遇;清政府试图以改革挽救统治危机。(8分)(3)成果: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3分)(4)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严重等。(2分)【解析】1.依据题干材料“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西周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实行各级贵族集
体统治的方式,故C项正确。周代未建立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蛮夷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异性诸侯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考查宗法制的作用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
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
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2.【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治措施,要求具备正确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A.秦朝通过设立皇帝制度,创立三公九卿制,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故A项错误。B.题干中秦朝组织“实关中”政策的目的并不是促进全国经济
协调发展,而是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因为秦朝的都城在咸阳,故B项错误。C.题干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将大量人口迁往关中地区,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D.秦朝通过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D项错误。故选C。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A.题干主旨并非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故排除A。B.根据题干信息“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
,贫家子弟也有可能通过科举制做公卿大官,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此项结论,故排除C。D.题干信息并未体现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故排除D。故选B。4.【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要求运用所学
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项说法不符合“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故排除A。B.根据题干“桑田三亩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扣除田粮等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可知该方案重在强调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来提高收益,故B正确。C
.精耕细作指的是农户增加各种投入,努力提高单产,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C。D.项说法不符合“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故排除D。故选B。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陶,不是瓷器,故A项错误。清
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出了珐琅彩瓷,故B项正确。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其中官窑和哥窑位于长江流域,故C项错误。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是近代的事情,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历代陶瓷业发展状况。本题考查学生正确
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6.由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需要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表现。解题的关
键是对“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题干材料的意思
是,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说,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可见语气中的豪迈霸气.表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并胸有成竹,怀着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春
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的掌握.8.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通过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B正确;C是法家思想,排除;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材料未体现,故A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
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9.A.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地位与社会审美观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官方垄断也不是活字印刷术未取代雕版印刷术的主要原因,排除;C.活字印
刷术效率更高,排除;D.由于当时对印刷书籍的需求不高,活字印刷术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正确。故选:D。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主要是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本题以
活字印刷术未被雕版印刷术所取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10.本题考查火药。题目中未涉及中外发明和使用火器的时间对比,排除A项;唐末宋初,火器开始运用于军事,距今不足两千年,排除B项;D项中“不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明代……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
药武器的描写”可知C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选C项。1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并进行正确认知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李约瑟观点的理解,阅读材料可知,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只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故A正确;BCD均
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故选A。12.A.《二京赋》属汉赋,符合材料中文学艺术的特点。B.材料反映的是汉赋的艺术特征,《将进酒》是唐诗。C.《雨霖铃》是宋词。D.《窦娥冤》是元曲。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汉朝文学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汉赋的发展表现来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流文学形式都有所不
同,汉朝时期吸收了先秦的诗经和楚辞的艺术特点形成一半诗歌,一段散文的新文体,这就是汉朝的赋。13.联系所学可知,宋朝初期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重视文官,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所以排除有“尚武进取”的AC项,和没有体现文官政治的B项。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
最能凸显宋文化特质”。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考查了宋代文学,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要求具备表格信息的提取与准确解读能力。【解答】D.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进一步完善,据此依据题干“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结合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故D正确。ABC.综上,这三项均不能完全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ABC。故选D。15.依据题干“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
之地”可以看出西周的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是在秦朝,故A项错误。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需要掌握西周文化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对“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考查对西周文化的作用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依据题干材料“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可知,这位书法家是与杜甫同时代,是唐代的书法家。依据题干“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以看出体现的是草书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张旭是唐朝的草书书法家,故B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擅长行书,故A项错误。颜真卿、柳公权是著名的楷体书法
家,故CD两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需要掌握张旭所处的时代和书法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的分析判断出朝代,依据“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
如云烟”判断出书法特点,结合张旭所处的时代和书法特点解答即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考查对张旭所处的时代和书法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的人是从绘画风格来研究这
幅画作,而“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则是从革阶级斗争的视角来研究这幅画作。由此可以得出,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阐释,故B正确。A、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中国古代的人物画,绘画的对象比较多,并不是以贵族女性生活题材为主,排除C。故选:
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有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结合史学研究方法分析。本题以唐代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宋代摹本为切入点考查绘画艺术的特
点和史学研究方法,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8.材料中“一二人千变万化”、“三五步五湖四海”才是本题的题眼,正常情况下一二人不可能千变万化,三五步不可能五湖四海,只有在“虚拟”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所以本题答案是D.京剧表
演的虚拟艺术。故选:D。本题从材料所给的“一二人千变万化”“三五步五湖四海”切入,结合所学的京剧的特点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中并没有到达北京,排除A;通过材料“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在外国势力侵入到中国
北京,这符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内容,故B正确;甲午战争中日本侵略者主要是在山东和辽东进行侵略,没有到达北京,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入到北京,但不符合材料中从广东一隅进入华北的表述,排除D。故选:B。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考察
第二次鸦片过程中外国对中国侵略的基本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几次外国侵略战争对中国进犯范围,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20.【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解答】D.根
据图示可知从1700到1750年中国金银比价不断上升,但低于世界的金银比值;1750年到1790年中外金银比价保持在同一水平,体现了清中叶中外贸易联系渐趋密切,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故D项正确。A.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
不断扩大,而不是“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故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茶叶贸易”,故排除B。C.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外贸易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而不是“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故排除C。故选D。21.A项说法与
史实不符,故A错误;B项在鸦片战争后就结束了,故B错误;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必然联系,故C错误;五口通商后,外国的商品销往中国,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外国商品虽然价格低廉,却仍没有达到外国侵略者的意图,也没有形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故D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线索及其特征: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并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简单协作的耜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与
使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定型,并在古代社会一直延续。明清之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结构没有突破性进展。到了近代,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
因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商业发展繁荣,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
外贸易繁荣。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国经济逐渐落后。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五口通商后,外
国的商品销往中国,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外国商品虽然价格低廉,却仍没有达到外国侵略者的意图,也没有形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22.A.如果物价上涨,那就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清朝的赋税从康熙以后就规定永不加赋是固定的,材料只能反映出当时的银子和铜钱的比例发生了改变。B.第二
次鸦片战争期间,不可能市场饱和。C.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由于白银大量的外流,所以铜钱和白银的比价下降了,而清政府收的又是白银,所以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D.材料与商人囤积居奇无关。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
程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响,还要搞清楚清朝赋税制度的特征。23.略24.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紫禁城里的太后和皇帝们根本奈何不了他们”、“大清王朝
这座权力金字塔在悄然发生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朝专制集权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严重的政治危机”说法具有夸大性,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即1851年至1864年)史实,故排除;B项提及的是
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选C。25.【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具备较强的整合知识,分析题干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来进行分析。【解答】D.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但是它的绝对平
均主义思想是一种空想,具有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故D正确。A.题干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它并不能充分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能反映出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故排除A。B.题干反映的是农民的要求,而不是资产阶级的要求,故排除B。C.题干体现
不出爱国反帝的特征,故排除C。故选D。26.抓住关键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的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故C项正确.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天京变乱的严重内耗、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是太平天
国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BD三项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1、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先进的科学理
论作指导.2、没有理论基础作指导,斗争具有盲目性,定都天京后,不知所措,盲目北伐,导致军事失败.3、缺乏知识分子参与,没有获得掌握话语权知识分子的支持,没有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4、缺乏有效、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官僚之间的制约
体系,导致内讧,严重损害的实力.5、遭到清政府和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27.A.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C.材料“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
政治层面”是指促进中国从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故C项正确;D.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失败和甲午战争的影响来分析材料。甲午战争
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
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28.本题主要考查清末边疆政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
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受到近代民族国家之统合意识的支配,此时清政府改变了早中期的“边疆民族自治”之治边模式,开始实施行省管理,说明此时清政府国家意识的提升,A正确;材料中政策是对传统政策的改变,B错误;材料主要是从民族国家角度出发,不是加强中央集权,C错误
;军事管理和边防稳定不是此次地方行政设置管理的主因,排除D。故选A。29.从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
,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
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
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0.【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①结合所学可知,
甲午战后,列强侵华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故“开始”不符合史实,故①错误。②根据题干“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可知,这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战败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廷沦为列强“治华”之工具,故②正确。③列强攫取了开埠通商等特权是在《南京条约》
签订之后,故③错误。④此项属于《辛丑条约》内容,符合题意要求,故④正确。故选A(②④)。31.(1)本题考查18世纪后半期中国与西方历史的发展趋势,要求具备解读表格、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紧扣材料一表格信息,注意分别从“政治概
况”、“科技与经济概况”和“文化概况”三个大的方面,回忆所学18世纪后半期中国与西方相关重大史实,对比、分析,最后分别归纳、概括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中西方历史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知识迁移并准确归因的能力。紧扣材料二信息“从1840年追溯到1740年,约相当于中国的乾隆
、嘉庆两代。这个时期,在中国是清朝的最盛时期(但已有衰兆)”、“在西方是政治、经济思想及国际情势发生极大变化的时期”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注意从中西方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及概况、思想文化控制程度方面思考和归因,
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32.(1)本题考查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和政治体制,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关于治国理念,根据材料“希腊人崇尚法律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
世界之中。”可概括为依法治国。第二小问关于政治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奴隶制民主政治。(2)本题考查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
,迫使中国社会被动地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脱节。”可知是民族危机加深,传统法系不适应现实需求;又根据材料“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
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可知是西方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律文献随列强入侵而传入中国;清政府抓住废除领事裁判权、实现
司法自主的历史机遇;清政府试图以改革来挽救统治危机。(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在“民治”方向的革命成果和新时期我国在“民治”方面的创新举措,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关于成果,根据材料“'
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小问关于创
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推行村民自治制度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