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案.docx,共(8)页,19.04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948e3ab478c7426fc318298662ab0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1.D【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新唐史》的列传名称“忠义”“孝友”“烈女”“循吏”和记载儒学列传三卷68人等信息可知,儒家教化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而科举制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故答案为D项;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家
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项;科举考试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不是品德,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私学的发展状况对儒学的影响,排除C项。2.D【详解】根据“《孝行图》”“药必先亲尝后奉母”可得出其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孝的观念,因此反
映出传统主流思想的影响较大,故D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功能,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政府的态度,排除B;材料与医学发展无关,排除C。3.C【详解】与日本人反复解剖、化验,深入了解中国不同,我们只排斥,不研究日本的做法和义和团的“闭关自守”同
样是要不得的,这体现了作者希望我们深入了解日本,做到知己知彼,C项正确;解剖、化验和下功夫,不是去“亲近”日本,A项错误;认为日本人明智和“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都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是作者这句话的主旨,BD两项错误。4.C【详解】根据材料“中央文革小组”“向从事核武
器研制和试验的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央文革小组成立,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早于中央文革小组
成立时间,排除A;B、D不属于核武器领域,排除。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因此宋代书院选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体现的是理学对办学理念的影响,体现的是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C
正确;书院的选址和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无关,A排除;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B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批判,D排除。故选C。6.B【详解】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民族教
会与廉洁教会。依据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可知,路德的这些主张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是市民阶层要求的反映,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错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马丁•路德不反对宗教信仰,故D错误。7.C【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市井细民的描述在三言二拍中出现较多,这是文学受商品经济繁荣的影响的结果,市民成为明代文学的新主角,出现文学平民化的趋势,市民文学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多样,故选C;明清文学主流为小说,不是市民文学,且题干中没有对比无法得出主流,此外“三言”“两拍”近二百篇中描写市井的仅占近7
0篇,也无法得出市民文学为主流,故排除A;明代文学著作“三言”“二拍”中的作品数量,不能说明整个文人士大学文学品味的转变,故排除D;文学体裁指的是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剧小说、寓言等,三言二拍是短篇小说,不是新的文学体裁,故排除D。8.C【详解】根据题干“由空间方
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等体现出实现自身活动范围统一的要求为国家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可以知道天下观并非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天下家"可
以知道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是并不等于古代民族观念淡薄,故B项不符合题意;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9.A【详解】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根据材料中“有雄心壮志,建立丰功伟绩”和“如果一个人放弃公民的义务,
拒绝参加竞赛,畏缩不前成懦夫是很不恰当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主要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故选A项;B项表述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C、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并且因它亲
切和蔼的口气让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因此C符合题意;《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A排除;《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
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B排除;《四海一家》体现的是团结和给予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信念,D排除。故选C。11.D【详解】宗教改革推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宗教改革仍然信仰上帝,D符合题意,故选D;ABC表述都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12.D
【详解】据题意可知海森堡的研究对象是原子微粒和电子,涉及的是微观世界,所以他的研究理论是对普朗克量子理论的发展,故选D;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涉及的是低速宏观物体,二者研究对象不一致,因此并不是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突破,排除A;该研究原则是对人类认识宇宙观念的深化,
不是改变,排除B;C项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内容,排除。故选D。13.D【详解】《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展现的是日常的社会风貌。而“艺术表现手法注重写意,抒发个人主观性情。”是文人画的特征,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表述正确,
不符合题意。14.C【详解】“与国咸休”是指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天并老”是指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与之相符的是汉代董仲舒,故选C;孔子、孟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思想没有达到独尊地位,不可能“与国咸休”,排除ABD。15.A【详解】据表格信息可
以看出,西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大幅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学派的数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这种现象就是儒学地位明显提高的表现,故选A;“百家争鸣”局面在秦代就已经结束,排除B;“空前强化”和“趋于保守”的说法都无从体现,排除CD。16.D【详解】根据“无功利,则道义者
乃无用之虚语尔”可知叶适主张应该肯定人对私利的追求,说明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故选D;A项与题意相悖,排除;永嘉学派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适应自然经济,排除B;C项与题意
无关,排除。故选D。17.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中叶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对立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结果,故选B;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是批判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所以它的
出现是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并不仅仅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排除A;现实主义文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C;现实主义文学是批判现实,而非抚慰心灵创伤,排除D。故选B。18.D【详解】从材料可知,“疑经”成为了背道,“破经
”变成了非法,反映出汉唐以来儒学逐渐走向了僵化,思想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材料并不强调依注作疏,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僵化,而没有体现信仰的危机,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儒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儒学的影响,排除C。1
9.A【详解】根据材料“大革命失败后”可知这一著作发布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材料“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可知强调的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因此A正确;B强调的是与日军持久抗战的思想
,排除;CD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故选A。20.B【详解】根据“教皇‘签署厅’”、“在群贤盛会的场面中体悟古代人文黄金时代的高贵理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幅画描述的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者,这幅画是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故选B,排除ACD。21.D【详解】王国维用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信史,《山海经》的内容并非毫无依据;用甲骨文提供的史料与《史记》比较,纠正《史记》中的一些错误,他的研究可以用来说明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史
料的丰富推动史学研究的“不断拓展”,A项错误;史论的更新“取决”于新史学研究方法说法绝对,B项错误;如商代以后的文献记载等,不是所有的文献记载都需经甲骨文的印证才可信,C项错误。22.C【详解】从理论上解
决了革命政党建立政权的根本问题的是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C符合题意,故选C;ABD与民族主义的表述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23.B【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以来军礼的破坏体现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说明当时分封制遭到破坏,因此B选项正确;儒家思想是春秋晚期孔子创立的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争观念的变化,并未强调兼并战争的频发,也和社会习俗范畴不同,C、D选项错误。故选B。24.B【详解】材料主旨告诫统治者要爱人、利人,不能恶人、害人,而且主张“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这种主张明显代表了墨家的兼爱思想,B选项中的节俭、
尚贤也属于这一流派的主张,正确;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排除A;无为而治是道家主张,排除C;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D。25.(1)表现: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6分)时代背景:政治上,资产
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9分)(2)历史意义: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的兴起,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6分)(3
)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4分)【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得出世俗王权强化;根据材料“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得出民族语言普及;根据材料“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得出民族认同观念兴起;时代背景:根据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作答。据材料“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得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另据所学知识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
大、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等角度概括。(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结合所学得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3)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导语“近代中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以及材料二“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国家观念在当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捍
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6.【示例】观点:政治救亡推动思想启蒙。(12分)说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为了维护统治,冲破传统“天朝上国”的思想藩篱,迈出了向西
方学习的第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深入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传播了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
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于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受到威胁,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荡涤人们脑海中的封建文化,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综上所述,随着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仁人志士不断深化向西方学习,传播了西方进步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政治救亡必然带来思想层面的变化”可提炼出论点是政治救亡推动思想启蒙。关于阐释可从新思想的萌发、中体西用思想的出
现、维新思想的产生、三民主义的出现及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民族危机和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归纳总结。27.(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转型,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形成,诸子百家兴起;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西汉初,需要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公羊学的思想主
张为汉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5分)(2)不同:董仲舒主张维护纲常伦理,反对变革;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依据公羊学提出社会发展变化的阶段理论,强调中国应建立君主立宪制度。(4分)原因:汉武帝需要巩固“大一统”事业,强化君权;晚清时期,列强入侵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传入中国。(6分)【详解】(1)根据“春秋公羊学形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之后衰微”这一信息可得出春秋公羊学形成至第一次兴盛的时间是从春秋到汉代,因此可结合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秦汉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建立、西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等角度概括。(2)不同:根据“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他认为道是不能改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可得出董仲舒主张维护纲常伦理,反对变革;根据“这是因为春秋公羊学的精神是“
改制”。康有为复活了所谓“公羊三世说”:“孔子生当据乱之世。”并结合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可得出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依据公羊学提出社会发展变化的阶段理论,强调中国应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原
因:根据所学可从汉武帝需要巩固“大一统”事业,强化君权的角度概括;结合晚清的时代背景从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传入中国等角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