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300.510 KB
  • 2024-10-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含解析.docx,共(18)页,300.51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8d3674ae6a84e1e3a179a27993639e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历史(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

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

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史组老师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

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B.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答案】B【解析】三公九卿制的

设立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是在废除宰相制的基础上,更是进一步强化了皇权专制,所以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故选B;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并不是在完善制度,排除A;中国

古代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改革的根本还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而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排除C;内阁和军机处设立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所以缓和的说法有误,排除D。2.下表为有关夏朝工位继承情况的史

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竹书纪年》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中国历代帝工》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上古时代》白寿彝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A.伯益的权位最

终被夏启所取代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答案】A【解析】依据孤证不立的原则,可知三种史籍中都有禹死后、益继位、启取而代之的记载,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故答

案为A项;B项仅是在《中国历代帝工》有记载,需要进一步寻找证据才可认定,排除;材料信息均没有涉及启的贤能品德,排除C项;启和益发生争斗违背了民主传统,排除D项。3.商王征用吴属下的人民时必须通过吴本人供给、致送;周武王征召国族的属民时,也须通过

这些国族的首领,而不能直接征用。据此可知,当时()A.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B.地方割据势力十分强大C.中央集权制度遭遇挑战D.血缘贵族政治逐渐确立【答案】A【解析】商朝和西周初期,王权并不能直接控制地方势

力,以至于需要通过侯国首领,这反映出当时的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故答案为A项;当时的体制下地方拥有相当的独立性,但并非形成割据势力,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于秦朝,排除C项;血缘贵族政治确立于夏朝,排除D项。4.18世纪以来,英

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一原则()A.违背了《权利法案》基本精神B.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

权利C.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D.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答案】C【解析】根据“18世纪以来”,国家政策的是非对错,与国王无关,“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故C项正确;国王不掌实权体

现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A项错误;国王失去政治实权不等同于失去自由权利,故B项错误;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是国王无权做决策,不是为国王行为开脱,故D项错误5.历史学家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

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A.共和制和议会制B.君主制和共和制C.立宪制和共和制D.君主

制和议会制【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表明英国政治制度中“尊严的部分”是指君主制,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表明“效率的部分”指的是议会制,议会行使原来专制君主的立

法权、财政权等。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6.1701年,激进辉格党人同部分托利党议员共谋通过《王位继承法》,该法保证了以后的君主都必须是英国国教教徒,并谴责威廉三世不久前把官职与赏金赐予外国宠臣及未经议会同意就离开国家之类的行动。这一法案有助于()A.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B.推动两党

制的形成C.行政机构掌控立法权D.实现权力中心的转移【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王位继承法》从宗教信仰、官职任免及出国访问等方面对王位继承者提出了限制,这进一步强化了议会对王权的制约,这有利于

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位继承法》对英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影响,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议会对行政机构的限制,排除C项;光荣革命后,尤其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故排除。

7.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

国读者()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答案】A【解析】根据“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

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可得出其赞赏的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民族政

策,而不是统一战线,排除D。8.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力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可能是()A.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B.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

共产党的号召D.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信息“苏维埃政权”“红军”可知,这份文告最可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选项C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并没有“红军”这一称呼,排除A;北伐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领导,国共合作,因此不会出现“打倒投

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的口号,选项B排除;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部队称呼不是红军,选项D排除。9.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于1953年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使一台刨床能顶6台插床使用,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被誉为“走在

时间前面的人”。如图中邮票图案是王崇伦边使用机床边讲解时的情景。图文信息反映出()A.工业化建设中出现急躁冒进的倾向B.公私合营激发了工人的主人翁精神C.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D.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答案】C【解析】王崇伦通过发明创造提前

完成了“一五”计划的生产任务,这体现了中国工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故选C;王崇伦的事例不属于急躁冒进,排除A;鞍钢公司不是公私合营企业,排除B;1953年还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D。10.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

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B.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C.藩镇割据削弱皇权D.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答案】B【解析】科举考试通过才能录取,广大下层民众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社会阶层的

跨越,符合材料中“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信息,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皇权属于地方制度变化,故C项错误;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属于政府政策,不符合材料“官僚政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11.唐代

的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这表

明唐代()A.封建专制皇权出现弱化B.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C.官员文化素养普遍提高D.政治开明有利于人才选拔【答案】D【解析】据材料“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

获得”,可知唐代的皇帝和士子之间形成了相对融洽的关系,才出现了皇帝下诏求策、士子以策论解决问题,这种形式上相对开明的政治氛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故选D项;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科举考试的方式,并没有涉及其他入仕途径,无法说明科举是主要途径,排除B项;“普

遍提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2.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B.有利于中枢机构

日常政务的处理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答案】B【解析】参知政事最初的设置是没有实权的,设立这一职位的目的是为了协助宰相赵普处理政务,因此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故选B项;宋初参知政事没有实权,无法改变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排除A项;“二府”为中

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是盐铁、度支、户部,材料未涉及枢密院、盐铁司、户部司及度支司等机构,排除C项;宋初参知政事没有实权,无法分散相权,排除D项。13.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

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

正与社会公平【答案】A【解析】“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

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14.19世纪初

,英国新掌权者往往竭尽全力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把官职作为战利品“公开”“合法”地进行肥缺分赃。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深化B.政党政治的发展C.文官制度的确立D.国王地位的下降【答案】B【解析】英国新掌权者当时属于执政党的负责人,他们为了政党的利益等,实行“政党分肥

制”,故选B项;工业革命与上述现象不存在直接关联,故排除A项;文官制度的出现有助于削弱上述现象,故排除C项;国王地位的下降与上述现象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D项。15.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

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由此进行的文官制度改革()A.改变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B.强化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D.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文官制度改革要求分工明确,官员统一管理

,有利于官员各尽其能,促进政府的高效运转,官职的提升以上级考核为依据,加强了管理,故选D;英国的政体没有变,排除A;材料与责任内阁的强化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党政治,排除C。16.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C.推动了革命运

动的蓬勃兴起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强,地方官僚和清政府尝试从各方面对旧制度进行变革,即开始清末新政,如各级学堂设置“体操”为必修科目等。因此这些做法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故B正确;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在1905

年,故A错误;清末新政是为了遏制革命运动的兴起,故C错误;材料没有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的信息,故D错误。17.近代“西艺学堂”创办时,需要教授农工商矿各门课的教习,清政府先选拔洋教员,并翻译农工商等书籍,等学生回国后辞退洋员教习,由学习本专业的留学生充任。此材料反映了留学生选官制度的作用在于(

)A.为辛亥革命培养革命人才B.取代科举制成为选官制度的途径C.担任中央政府各级行政官D.解决了新式学堂教师紧缺的问题【答案】D【解析】据材料“清政府先选拔洋教员,并翻译农工商等书籍,等学生回国后辞退洋员教

习,由学习本专业的留学生充任”可知,“西艺学堂”创办时先选拔洋教员,后由学习本专业的留学生充任,解决了新式学堂教师紧缺的问题,D正确;“西艺学堂”教授农工商矿各门课,而不是宣传“革命思想”,故A与材料无直接关系;“西艺学堂”教授农工商矿各门课,

培养的经济科技人才,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留学生回国后担任“西艺学堂”的教员,C与材料无关。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2018年新修订的公务员法与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

条例》等相衔接。这一做法体现的是()A.西方文官制度影响到中国公务员制度B.中国的干部制度被公务员制度所取代C.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实施D.进一步扎牢从严管理公务员的制度笼子【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国家干部队伍建设纳的重视,尤其是2018年新修订的公务员法与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

处分条例》等相衔接,体现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实施,C正确;西方文官制度材料未体现,A错误;B违背史实;材料“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就包括“公务员制度”的管理,D错误。19.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一直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所制刑书“铸之于鼎”,正式公布晋国的成文法。之后各诸侯国纷纷颁布本国法律。这一现象反映出()A.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B.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加强C.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了巩固D.西周的礼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春秋

时期部分诸侯国不在使用西周的法律,纷纷本国自己进行立法,这说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D正确,C排除;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A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排除;故选D。20.《唐律》对婚姻中的法律关系作了明确规定,如:“同姓为婚者,徒三年”;为维护家族利益,丈夫可以以“七出”为由休

妻,但妻子若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被抛弃,或者丈夫“以妻为妾者”,则要“徒三年”。这些规定旨在()A.维护宗法伦理秩序B.改变婚姻关系现状C.贯彻理学道德纲常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规定是作为

法律颁行,意在维护统治。宗法伦理中有“同姓不婚”的主张,丈夫可以凭借“七出”休妻,当时在“妻子若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被抛弃,或者丈夫‘以妻为妾者’”则要处罚丈夫,这些规定的目的在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选项A正确;规定是作为法律颁行的,因此其目的不是改变婚姻关系现状,排除B;理

学出现在宋代,与题干朝代不符,排除C;儒学正统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D。2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100年后,欧洲大陆的法国颁布了另一部文献,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欧洲。这两部法律文献分别是()A.《权利

法案》《人权宣言》B.《权利法案》《独立宣言》C.《独立宣言》《人权宣言》D.《权利法案》《民法典》【答案】A【解析】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是《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故选A项;《独立宣言》是美国的,排除B、C;《民法典》也叫《拿破仑法典》,是1804年颁布的

,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22.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这一举措表明()A

.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的法制观念,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中的“宗法观念”材料中没有体

现;由“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可以分析出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故本题答案选B项。国家观念主要确立的是主权概念,既赋予国家以人格化的权力。

近代民族观念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成员。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天朝上国”与材料无关。2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答案

】A【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渡;198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新宪法的颁布为经济建设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保障。因此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82年宪法

没有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排除C项;两部宪法均没有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排除D项。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两次立法高峰,1978年~1992年制定了《宪法》(1982年修订)《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

治法》等二百多个重要法律;20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用于调整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出台。对上述高峰均起到推动作用的是()A.“有法可依”的法制建设方针B.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D.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1978年~1992年修

订或制定一系列法律,这一过程中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是“依法治国”方针,故A正确;B和D项主要适用于后者;C主要适用于前者。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

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过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权利法案》材料二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

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用其他政体,就是叛逆。”材料三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如何建立一个没有国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年轻的美国做出了何种选择?(2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并指出。法国的共和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共同点。(2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已有知识。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4分)【答案】(1)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2)制定1787宪法,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3)共同点,都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或民主的代议制)。(4)否定了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议会可以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司法权也相对独立,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或否定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解析】(1)依据材料中《权利法案》的内容可分析出此时期英国王权受到议会权力的限制,议会权力至

上,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依据材料“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结合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相关所学可知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3)依据材料“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结合法

国的共和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关所学可知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4)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的背景和影响相关所学可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也是历史

的进步,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既要负责治安、国防等传统事务,又要担负经济管理等新的社会事务管理,政府工作变得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香庸无能,导致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伤亡惨重

,人们对政府强烈不满,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1855年,英国首相面对强大的压力,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

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其它国家学习英国文官制度并结合本国实际,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文官制度。——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等材料二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对科举制有一定的批判和继承。

但是,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孙中山先生创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也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由于在民

国时期的军治和党治色彩浓烈,经过一般程序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俸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以来就大大降低对知识分子的吸引。——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文官制度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6分)【答案】(1)特点:①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②文官的考试和录用不受党派干涉(考试权独立或不受其他国家机构干涉);③文官选拔范围扩大;④选才方式相对公平、公正。⑤

通过立法方式施行。⑥设立了专门的文官管理机构。(2)不同点:①对科举制的批判继承;②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③实施的效果欠佳。成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政治: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军治和党治色彩浓烈。思想:传统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

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归纳出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选拔范围扩大、选才方式相对公平公正;根据材料“英国首相面对强大的压力,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可归纳出文官的考试和录用不受

党派干涉和通过立法的方式实行;根据材料“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可归纳出设立了专门的文官管理机构。(2)不同点:根据材料“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对科举制有一定的批判和继承”可归纳出对科举制的批判继承;根据材料“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

,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可归纳出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根据材料“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可归纳出实施的效果欠佳。成因:结合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思想领域上的变化进行分析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

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

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

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

,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

,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10分)【答案】(1)差异:①中华法系礼

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②中华法系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2)背景:①近代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②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③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④试图收回领事裁判权。评价:晚清的司法改革借鉴了近代西方法律原则制度;同时兼顾了儒家礼教传统;有利于法律近代化;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集权专制统治,加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改革困难重重。【解析】(1)本问考查学

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中国法系的特点为“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而罗马法的特点“私法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

位”“权力服从于法律”“追求正义”,据此进行对比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改革背景:除根据材料所述的清政府试图以司法改革使列强收回领事裁判权、挽救自身统治危机外,应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分

析作答。晚清的司法改革在“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的基础上进行,但同时又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的守旧态度,结果是“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据此进行评价,言之有理即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在

传统国人的观念中,法律不是一个本于自然正义形成的、有内在逻辑体系的强制性规范体系,而是能预防和解决一切纠纷的公共政治技巧或治理术。这一套技巧,并非是客观、真实、理性、冷峻的科学,而是因事制宜、无微不至的艺术,其核心是儒

家思想:倡导尚贤之治,恩法兼施,凡事可以“活动”“找关系”,强调“实用”“实际”“实行”,用伦理的眼光评判衡量一切。“礼所不容,刑之所加”,“法不外乎人情”等等,成了人们共同的观念。——摘编自张书勤《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系统论述》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评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赞同中国古代法律缺乏强制性、规范体系的观点。中国古代法律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人治”政治的结果;正是由于君主专制体制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形成了“权大于法”的观念;因而古代法律在“人治”政治下极其具有弹性,也正是因为

这种“弹性”,不仅使中国古代法律缺乏了客观理性的科学性,也使法律规定往往在“找关系”中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最高权威,甚至在司法运用中运用儒家的伦理标准去代替法律规定,如古代法律中规定的“亲亲相隐”,就使亲属间可以相互包庇而不受法律的制裁。总

之,中国古代在君主专制和儒家伦理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的法律观念非常淡薄,使本应体现自然正义的法律屈从于权威之下,失去了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示例二:不赞同中国古代法律缺乏强制性、规范体系的观点中国古代法律尽管在君主专制的“人治”政治下,法律的权威有时会屈从于政治权威,但法律一直是规范

人们行为的主要工具;同时,中国古代法律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儒家的“礼”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但也是整个社会共同遵守的秩序,起着法律的作用,由于“人治”社会下的一些弊端,虽然不断出现违法后“找关系”的现象,甚至挑衅法律的权威,但“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是中国古代所倡导的法律准则,体现了法律的最高权威性。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它有力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这也体现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不断修改并完善法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只要观点能体现主题,且明确、紧扣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和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如赞同中国古代法律缺乏强制性、规范体系的观点。关于阐释可从中国法律的本质、人治色彩浓厚、儒家伦理对法律的影响等方面

进行分析即可。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