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50.920 KB
  • 2024-11-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50.92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665180d22dff03bae0b3c597030cfd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年级阶段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1)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

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2)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而庄子的“我知之濠上”之

语,则说的是生命的体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

,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3)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濠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

“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4)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

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

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5)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

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6)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

,“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会通物我》)材料二:(1)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

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2)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

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3)“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

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

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4)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

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

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城诗说:“宁可食无内,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

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鱼乐之辩中,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是因为人与鱼别而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B.庄子“知鱼之乐”是因为他凿通人与鱼之间的界限,与鱼会通合一、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纯粹的体验境界。C.“物化”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

让人摆脱“对象化”对自在生命的束缚。D.欣赏往往含有创造性,即使对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见也未必相同,因为个人情趣会影响所见之物呈现的形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感知外物,所以,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

的。B.庄子的“游鱼之乐”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都打破了自我与对象的界限,将个人的主观经验转移到对象上。C.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D.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人在与物的往复回流过程中,往往能吸收物的姿态

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润。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移情作用”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B.清代画家石涛曾描

绘自己的创作过程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C.唐代诗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后,返归洛阳修心养性,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D.宋代沈括在高度赞扬王维所画的“雪中芭蕉”时,提出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段的论证思路。(4分)5.苏轼点评文与可的竹画:“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文与

可竹画“无穷出清新”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阿凤叶圣陶(1)杨家娘,受了主人的使命入城送礼物去。这两天里交幸运的是阿凤,伊[3]的童养媳。阿凤今年是十二岁,伊以往的简短而平凡的历史我曾听杨家娘讲过。伊本是渔家的孩子,生

出来就和入网的鱼儿睡在一个舱里。后来伊父死了,渔船就换了他的棺材。伊母改嫁了一个铁路上的脚夫。脚夫的职业是不稳定的,哪里能带着个女孩子南北迁徙,况且伊是个消费者。经村人的关说,伊就给杨家娘领养——那时伊是

六岁。杨家娘有个儿子,今年二十四岁了。当时伊想将来总要给他娶妻,现在就替他整备着,岂不便宜省事。阿凤就此换了个母亲了。(2)现在伊跟着杨家娘同佣于我的同居。伊的职务是汲水,买零星东西,抱主人五岁的女孩子。伊的面庞有

坚结的肌肉,皮色红润,现出活泼的笑意。但是若有杨家娘在旁,①笑容就收敛了,因为伊有确实的经验,这个时候或者就有沉重的手掌打到头上来,哪得不小心防着呢?(3)杨家娘藏着满腔的不如意,说出来的话几乎句句是诅咒。阿凤就是伊诅咒的资料。若是阿凤吃饭慢了些,伊就说,“你是死人,牙关咬紧了么!

”若是走得太匆忙,脚着地发出“蹋蹋”的声音,伊又说,“你赶去寻死么!”伊的粗糙沉重的手掌时时要打到阿凤的头上,情形正和诅咒相同。当阿凤抱着的主人的女孩子偶然啼哭时,杨家娘的手掌便很顺手地打到阿凤头上。阿凤汲水满桶,提着走时泼

水于地,这又当然有取得手掌的资格了。杨家娘替阿凤梳头,头发因久不梳,乱了,②便将木梳下锄似地在头上乱锄。阿凤受了痛楚,自然要流许多眼泪,但不哭,待杨家娘一转身,伊的红润的面庞又现出笑容了。(4)阿凤的受骂受打同吃喝

睡觉一样地平常,但有一次,最深印于我的心曲,至今还不能忘。那一天饭后,杨家娘正在拭一个洋瓷的锅子,伊的手一松,锅子落了地。伊很惊慌的样子取了起来,细察四周,自慰道,“没有坏!”那时阿凤在旁边洗衣服,抵抗的意念忽然在伊无思虑的脑子里抽

出一丝芽来,伊绝不改变工作的态度,但低语道,“若是我脱了手,又要打了。”这句话声音虽低,已足以招致杨家娘的手掌。“拍!拍!”……每打一下,阿凤的牙齿一咬紧,眼睛一紧闭——再张开时泪如泉涌了。伊这个态度,有忍受的,坚强的,英雄的表情。伊举湿手抚痛处,水滴淋漓,从发际

下垂被于面,和眼泪混合。但是伊不敢哭。我的三岁的儿子恰站在椅子前,瞪视着他们俩,脸皮紧张,现出恐惧欲逃的神情。他就回转身来,两臂支在我的膝上;上唇内敛,下唇渐渐地突出。“拍!拍!”的声音送到他耳管里还是不断,他终于忍不住,上下唇大开,哭了——

我从他这哭声里领略人类的同情心的滋味。阿凤晒了衣服回来,便抱主人的女孩子,见杨家娘不在,又很起劲地唱学生所唱的《青蛙歌》了。(5)杨家娘这等举动似乎可以称为“什么狂”。伊的儿子学习木工,但是他爱好骨牌和黄酒胜于刀锯斧凿。有一回,他输了钱拿不出,因此和人家厮打,给警察拘了去。伊又急又气,只

得将自己积蓄的工资充警局的罚款,赎出伊受伤的儿子。调理了好多时,他的伤是痊愈了,孰知不到三天,人家来告诉伊,他又在赌场里了。伊便赶到赌场里,将他拖了出来,对他大哭。过了几天,同样的报告又来了,并且此后屡有传来。伊刚听报告时,总是剧烈地愤怒;但一见他竟

说不出一句斥责的话,有时还很愿意地给他几百文,教他买些荤菜吃。——这一些事实,不知就可以激成“什么狂”么。(6)杨家娘受了使命出去,伊的职务自然由阿凤代理。③阿凤做一切事务比平日真诚而迅速,没有平日的疏忽,懈缓,过误。伊似乎乐于做事,以做事为生命

的样子。不到下午三点钟,一天的事务完了,伊就抱着主人的女孩唱《睡歌》给伊听。字句和音节的错误不一而足,然而从伊清脆的喉咙里发出连缀的许多声音,随意地抑扬徐疾,也就有一种自然的美。主人的女孩子微微地笑,叫伊再唱。伊兴奋极了,提高了喉咙唱起来,和学生起劲时忽然作不规则的高唱一般。伊从没尝过

这个趣味呢。平日伊虽然不在杨家娘跟前,因为声音是可以传送的,一高唱或者就有手掌等在背后,所以只是轻轻地唱。现在伊才得尝新鲜的趣味。唱了一会,伊乐极了,歌声和笑声融合,末了只余忘形的天真的笑声,杨家娘的诅咒和手掌,勉强做粗重工作

的劳苦,伊都疏远了,遗忘了。伊只觉伊的生命自由,快乐,而且是永远的,所以发出心底的超于音乐的赞歌,忘形的天真的笑声。(7)一只纯白的小猫伏在伊的旁边。伊的青布围裙轻轻动荡,猫的小爪似伸似缩地想将他攫住,但是终于没有捉着。伊故意提起围裙,小猫便立了起来,高举前足;一会儿因后足不能持

久,点一点地,然后再举。伊就放下女孩子,将围裙的带子的一端拖在地上,引小猫来攫取。小猫伏地不动,蓄了一会势,突前攫那带子。伊急急奔逃,环走室中,小猫跳跃着跟在背后,终不能攫得。伊看了说不出地愉快,更欲将他引逗,两脚不住地狂奔,笑着喊道,“来呀!来呀!”汗珠被于伊的面庞,和平日的眼泪一样地多,这

个当儿,伊不但忘了诅咒,手掌和劳苦,伊连自己都忘了。④世界的精魂若是“爱”“生趣”“愉快”,伊就是全世界。1921年3月1日(有删改)[注]伊,即“她”,“五四运动”前后文学作品中专指女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简单叙述了阿凤悲惨的身世,勾勒了其生存的背景,引出了童养媳悲苦命运的故事。B.杨家娘对阿凤的诅骂都带有“死”字,可见她希望阿凤早点死去,表现了杨家娘内心的恶毒。C.“我”儿子看到杨家娘打阿风,先是恐

慌,最后大哭,侧面写出杨家娘打阿凤时的无情与凶狠。D.文中多次提到阿凤的眼泪,她有眼泪但不哭,这既是其隐忍、坚强的体现,更是沉默的反抗。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笑容收敛”是阿凤独特的表情,是她面对压迫时的行为调节,与下文多次出现笑

容和笑声形成对比。B.句子②中的“锄”字,写出了杨家娘下手之狠,传递出她的内心状态,即把自己的情绪全部发泄到阿凤身上。C.句子③中的“真诚”“迅速”从内在心理和外在动作上写出杨家娘不在时阿凤做事的愉快,旨在

突出阿凤的能干。D.句子④通过抒情直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再平凡卑微的人物也会因爱心、精神的交流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8.小说在叙事中插入对杨家娘儿子的介绍,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叶圣陶主张写作“求诚”:“假如

有所表白,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如以“求诚先求‘真’”为题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并作简要闸释。(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选自《论语》,有删改)材料二:孔

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缴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

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

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

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B.“

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

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

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

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14.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

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重过阊门①万事非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

初晞。旧栖新垅②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chāng)门:本为苏州西门,这里代指苏州。②新垅:新坟。15.下列对这首词及苏轼《江城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江城子》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

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B.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与苏词中“明月夜,短松冈”一样同属想象。C.贺词“旧栖新垅两依依”,这一“旧”一“新”,将自己和亡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D.贺词中

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16.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鹧鸪天·重过闾门万事非》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写景

抒情类作品中,“江”与“月”是一对常见的意象。《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营造出一个清明澄澈的纯净世界。(3)李白《将进酒》中肯定自我才华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流露出对奢靡生

活的不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暗

流涌动。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不管是面对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对中国的疯狂封锁、极限施压,还是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抑或是与“台独”等分裂势力作坚决斗争,都需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汇聚万众一心、戮力同心的民族力量,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我们要以行动告诉那些国家、那些势力,“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

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要让世界知道,“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0年前的旋律犹然在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多年来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保持“雄赳赳,气昂昂”的精气神,我们坚信: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

史步伐。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B.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

一浸,就算作她们难得的佳肴。D.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战友”的血脉深情。19.文中划线句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两句歌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请分析这两句歌词

的音韵和谐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中华民族自抗美援朝胜利以后迎来了由贫弱到富强的伟大飞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下面小题。一直以来,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和睡眠质量备受关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

率至关重要”,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一个好的午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让下午精力充沛。尤其是到了夏季,白天时间变长,孩子们晚上睡觉时间普遍推后,晚上睡眠时间减少,(甲),下午上课时就很容易昏昏欲睡。(乙),要想出各种招

数来帮助学生“提神”。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午休就变得至关重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张弛有度,才能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应做好居家的睡眠管理,尽量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丙),减缓学生白天长时间连续学

习产生的疲劳。近年来,随着教室空间和教育装备的改进,各地已涌现出不少学校午休“躺睡自由”的案例。创造条件让学生午休躺睡,获得更优质的午休体验,从技术、投入上来看都已经不再是难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妨发挥主观能动性

,做好这一事关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好事、实事。21.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划线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没说你可以走了。你不会真的以为我会让你就这么走掉吧。B.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

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C.近来热播的《长安三万里》堪称天花板级别国漫,很可以看一看。D.爱农很少有功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论语》有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即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尚可继续。也有人面对过往时,说“如果我当初……”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

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年级阶段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A2.B3.D4.材料一首先由“庄子游鱼之乐”提出了“会通万物”的美学思维,然后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否定了鱼乐之辩解中庄子的观点,最后阐明了游鱼之乐是一种“会通合一”“物化”的纯粹

体验境界。5.文与可竹画能“无穷出清新”是因为他作画时达到一种“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的创作境界,即以诗意的眼光来作画,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创作时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会通物我(或“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从而,摆脱“对象化”的束缚,展现生命的自在。【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过于绝对,脱离了原文中“若从理性角度看”、“从科学角度看”、“从逻辑上看”等前提限制。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

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错误。从原文“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等

处来看,“都会”“必然”过于绝对,推断无据。C.“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推断不当,原文为“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移情作用),不一定就能产生美感体验。D.“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不符文意,原文为“美感

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可见陶冶性情并不是美感经验的目的。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沈括观点强调的是书画创作应当得意而忘形,重意而轻形,不属于“移情作用”的范畴。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把握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首先由“庄子游鱼之乐”提出了“会通万物”的思维,并点明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重要地位;然后将鱼乐之辩中惠庄二人的观点进行对比,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否定了庄子的观点;再由对游鱼之乐论辩中“知”这一关键点的分析,阐明了游鱼之乐体现的是一种兰会通

合一风“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注意表述时要条理清晰,适当运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文与可竹画之所以能达到“无穷出清新”的境界,正是因为他作画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这符合材料一中的“会通物我”“物化”等观

点,可先筛选出相关语句“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

‘丧我’之‘我’。在‘神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

‘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再紧扣题干将以上句子进行归类整合,可提炼出“诗意的眼光”“打破物我界限,实现会通物我(或“物化’)”、

“摆脱‘对象化’束缚,展现生命自在”三个要点。6.B(文中杨家娘没有希望阿凤早点死去,只是发泄自己“满腔的不如意”。)7.C(“旨在突出阿凤的能干”错误,“真诚”“迅速”虽然也能体现阿凤的能干,但文章这样写的日的是和阿凤平时“疏忽,懈缓,过误”构成对比,以突出阿凤的悲惨遭遇。)8.①预示了

阿凤将来的生活。杨家娘儿子如此不堪,却是阿凤未来的丈夫,她将来的生活会更加困苦。②解释了杨家娘虐待阿凤的原因。她虽然也是贫苦不幸的,但是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不如意,使得她将阿凤作为她情绪的宣泄对象。③杨家娘对儿子的溺爱和对阿凤的狠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杨家娘性格的多重性,使其形象更加

丰满。(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答对即可)9.①“真”在社会现实的真实: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普通人面对着生存的困境,却显示着冷漠的人性。例如小说中杨家娘将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发泄在阿凤身上。②“真”在人性的复杂真实:

阿凤既有躲避打骂时的小心、刻意,也有抑制不住的热爱生命的童心;杨家娘对阿凤刻毒,对儿子却无原则忍让。③“真”在情感的真诚:作者对阿凤的遭遇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悲悯,对阿凤的反抗直接表达了赞美,对阿凤表现出的爱和关好予

以歌唱。(每点2分;要点和阐释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DF11.B12.D13.(1)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人都称赞他仁德。(2)孔子用《诗》《书》《礼》

《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14.材料一侧重孔子解说学习《诗经》的意义(作用);材料二侧重孔子删减、编写《诗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

以后即使再经过一百世,礼仪制度也还是可以推演而知的,因为一种洋溢着文采一种充满着质朴,周王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是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礼仪制度,因此是多么丰富多彩呀!“也”句末语气词,在其后B处断开;“周监二代”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在主语“周”前D处断开。“二代”作

”监“的宾语,在其后F处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语助词,无实义;于是。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于是能治理混乱。B.错误。实践、从事;

侍奉。句意:但决心实践先生说的话。/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C.正确。离开;删去。句意: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删去重复。D.正确。因为;虚词,无实义。句意:因为具备了先王的仁义之道。/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

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错,原文是“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可知,还未掌握。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

子的能力。(1)“一日”,一旦;“克”,约束;“归”,称赞。(2)“以”,用;“盖”,大概;“通”,通晓、精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知,材料一侧重孔子解说学习《诗经》的意义(作用);由原文“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

,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可知,材料二侧重孔子删减、编写《诗经》。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

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

以称得上是好学了。”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人都称赞他仁德。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

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实践先生说的话。”材料二: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回答说:“为政最主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务,孔

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在下的人)即使鼓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可是鲁国始终没有任用孔子,而孔子也不去谋求

做官。孔子在世时,周王室衰微,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溯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依次编定《书传》的篇章,上记唐尧、虞舜的时代,下至秦穆公,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整理历史事件。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讲述,(但是夏

朝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殷商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够证实它了。”观看殷、夏礼仪制度的损补的情况后,孔子说:“以后即使再经过一百世,礼仪制度也还是可

以推演而知的,因为一种洋溢着文采一种充满着质朴。周王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是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礼仪制度,因此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王朝的礼仪制度。”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孔子告诉鲁国乐官太师说:“乐律是可以知晓的。开始演奏,五音配合乐声洪大,接下去是音律高低

和谐,音节明快,再连续不断,造就一部乐曲。”“我从卫国返回鲁国,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了原来应有的曲调。”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删去重复,选取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上的,往上采用殷商始祖契、周朝始祖后稷的圣德,再述殷、周

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制度的残破,把叙述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放在首篇,所以说“《关雎》这一乐诗放在《国风》的开始,《鹿鸣》乐诗作为《小雅》的开始,《文王》乐诗作为《大雅》的开始,《清庙》乐诗作为《颂》的开始”。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乐歌唱它,以求配合《韶

》《武》《雅》《颂》乐舞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可以得到称述,因为具备了先王的仁义之道,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编修。孔子晚年喜爱《易经》,为《彖》《系》《象》《说卦》《文言》诸卦辞作了序文。孔子勤奋研读《易经》,多次翻断了编穿竹简的

绳子。孔子说:“给我数年时间,像这样,我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就可以全部掌握了。”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像颜浊邹这样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孔子的教育(而又不在七十二人之列)的弟子,也是很多的。15.B16.①都运用了虚

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

“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

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同属想象”错误。“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实写,并非想象。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

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

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贺词,“重过阖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

,是虚写。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

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

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与对亡妻的思

念。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17.(1)见贤思

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3)天生我材必有用;钟鼓馔玉不足贵18.D19.①叠词,“雄赳赳”和“气昂昂”两个叠词的使用,产生了音韵和谐的效果。②押韵,两句的尾字“江”和“乡

”韵母相同,响亮而奔放,听起来格外和谐悦耳。③结构一致。“雄赳赳”与“气昂昂”结构一致,“保和平”与“卫祖国”结构一致,这种一致的结构,读起来给人以节奏和谐之感,富有旋律美。(答出两点即可)20.①原句语意更准确,清晰地表述了“伟大飞跃”的三个阶段,而改句不够具体。②原句更连贯顺畅,比改句的衔接更

自然。③原句运用了排比短语,表达更有气势,改句只是陈述句,缺少气势。(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引号的作用和D项引号的作用都是表示直接引用。A.“追剿”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B.“插曲”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

慈祥”中引号表示表示反语。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1)从用词上,这几句歌词运用了“雄赳赳”和“气昂昂”两个叠词不仅描摹出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在语言上增强了语言韵律感,语调铿锵

有力,富有感染力。(2)节选的这几句歌词具有诗歌韵脚押韵的特点,如两句的尾字“江”和“乡”韵母相同,故具有诗歌的特点,在语言上多了一层语音节奏,歌词的内容上能激发出人的情绪情感。(3)在修辞上,“雄赳赳”与“气昂昂”,“保和平”与“卫祖

国”这几句分别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故整齐匀称,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4)在句式特点上,“雄赳赳”与“气昂昂”结构一致,“保和平”与“卫祖国”结构一致,语气一致,不仅强化了歌词节奏感,而且使歌曲的感情得到了加深。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理论上:赏析句子需比较二者不同之处,可从语言、修辞、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1)原句中状语“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多年来”提前,本身就有强调意味,修改后的文句缺乏了强调意

味;句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短句在语意上有程度递进的逻辑意味,这三个短句作“伟大飞跃”的修饰成分,层次分明地突出“伟大飞跃”的具体过程,有很强的画面感,修改后的文句虽然文字简洁了,但不够形象具体。(2)在修辞上,原句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在表达上

有条理分明的效果,修改后的句子虽是简洁的陈述句,但表达不能够条分缕析。(3)句式选择上,原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短句作“伟大飞跃”的修饰成分,表情达意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连贯,修改后句子无此效

果。21.B22.甲:如果没有充足的午休乙:老师们面对无精打采的学生们丙:学校也应提供合理的午休时间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可以”表示能够。A.表示许可。B.表示能够。C.是值得的意思。D.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故选B。【22题】本题考查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补写句子的能力。甲处,整个语境是谈论午休的重要性,上文说“晚上睡眠时间减少”,意味着午休更加重要,再结合下文“下午上课时就很容易昏昏欲睡”,可知本空内容为午休没有休息好,故填“如果没有充足的午休”。乙处,上文说“尤其是到了夏季……昏昏欲睡”可知横线句子形容的是学生的课堂状态

,联系下文“要想出各种招数来帮助学生‘提神’”,可知该句缺少的主语是“老师”,故填“老师们面对无精打采的学生们”。丙处,上文说“学生和家长应做好居家的睡眠管理……”,另外一方面应该提到学校,联系下文“减缓学生白天长时间连续学习产生的疲劳”,可以推知,空处

是说学校应该安排午休,故填“学校也应提供合理的午休时间”。23.略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