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百花中学等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3)页,67.70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4b96fd1e0d01876401d3744133b482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合肥百花中学等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选择
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传说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后来,由于民人众而禽兽少,神农氏“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固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这些传说体现了,人类早期()A.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B.由采集走向种植的过程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D.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传说中包牺氏教民渔猎,后来神农氏教民制作耒耜,发展农耕,这些传说体现了人类早期
由采集渔猎到种植的过程,B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渔猎和农耕,并未涉及手工业,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铁犁牛耕出现之后,排除C项;题干中只涉及渔猎和农耕,并未涉及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排除D项。故选B项。2.下表所示为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区新出现的部分农作物。这可用于说明()地区
新出现的农作物原产地美洲小麦、燕麦、裸麦、橄榄欧亚大陆欧洲、亚洲、非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美洲洲生A.物种的世界性流动B.人口迁移的趋势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西方的野蛮掠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
准确时空是近代。根据材料,16世纪后各地出现一些新农作物,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了物种的世界性流动,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和人口迁移无关,排除B项;世界市场强调的是世界联系加强,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西方的野蛮掠夺强调的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20
21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3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升至127.1点,为2011年9月来的最高水平。FAO表示,受到供给中断与需求强劲的双重因素的推升,糖、植物油及谷物的价格在5月创下最大涨幅。以上信息主要说明()A.新冠疫情致粮食需求剧增B.世界粮食生产问题严重C
.各国人民的温饱无法保障D.维护粮食安全任重道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全球粮价创十年新高,粮食价格不断上升,说明维护粮食安全任重道远,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新冠疫情致粮食需求剧增,排除A项;
材料体现粮食价格不断上升,且材料没有涉及世界粮食生产问题严重,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各国人民的温饱无法保障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4.下图是山东泰安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农人除草图》(摹本)画像石中所刻画的禾稼,像是在茁壮成长的高粱苗。锄头上肩稍窄有登,下部呈板镬状。这种器身较窄的板状
锄,在耘锄稠密的株垅时,不易碰伤禾苗。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政府重视粮食的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
断题,准确的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所示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石上,禾苗繁茂,农夫正在田间进行耕除草,结合题干材料中对锄头信息的描述,可以说明当时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精耕细作农业的发
展,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环境,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在画像石中没有反映,排除C项;画像石只是反映农民耕作的信息,并不能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5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议会通过的《工厂法》中,都附有关于童工教育的条款。如1802年通过的第一个《工厂法》,规定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的《工厂法》规定,14岁以下在纺织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须接受2小时义务教育。英国《工厂法》的这些教育条款旨在()A.防止资本家
对童工的剥削B.提高童工的自我保护意识C.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D.发现和培养工业实用人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对工人的文化技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19世纪上半期正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此时工厂法重视对童工的文化教育,目的是提高其基本的文化素养,以适应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A项显然与允许工厂使用童工的目的不符,排除;B项是对童工进行文化
教育的错误理解,排除;材料只涉及童工基本的文化教育,与并不是为了发现和培养工业实用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6.据估计,1951~1977年,美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4.3%,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3.2%;而1950~1970年,美国
电子通信设备产值由2.7亿美元增长到84.5亿美元,增长了31.3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美国的经济优势地位愈发巩固B.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C.美国工人所受剥削正日益加重D.现代通信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
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1977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电子通信设备产值都有大幅提高,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科技获得新发展,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项正确;材料只说了
美国,没有与其他国家比较,不能得出美国的经济优势地位愈发巩固,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未体现工人所受剥削加重,排除C项;材料只说了电子通信设备产值增长,不能得出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排除D项。故选B项。7.明代记载,“北土广树(棉花)艺而昧于织
,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鬻于南,布则方舟鬻于北”。该记载反映了明代()A.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区域分工推动商贸发展D.区域商人群体活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
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代北方广种棉花但北方的人不精通织布技术,南方的人精通织布技术但棉花种植少,所以北方的棉花要运到南方卖,南方的布要运到北方卖,据此可知,明朝当时北方主要产棉,南方产布,说明南北方有区域分工,同时这种分工促进南
北方之间商贸往来,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作物在明代广泛种植,材料主要提到明代北方种植棉花,没有讲到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与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比较,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主要涉及明代南北方的区域分工,
排除D项。故选C项。8.唐朝时期出现的飞钱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A.唐宋时期货币经济有一定发展B.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
政策松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交子应运而生,A项正确;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排除
B项;材料未同其它地区对比,无法得出四川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唐朝时期并未松动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9.自18世纪后期起,在中国(广州)、印度和英国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贸易”局面。下表所示为中国广州公行贸易对英国和英属印度进出口情况。这一局面的出现从侧面
反映出()从广州进口的主要货物出口到广州的主要货物的英国茶叶(占贸易总额的90%到95%)、生丝、瓷器、大黄、漆器和肉桂毛纺织品、铅、锡、铁、铜、毛皮、亚麻和各种小摆件印度南京土布、明矾、樟脑、胡椒、朱砂、食糖、糖果、药品和瓷器原棉、象牙、檀香木、白银和鸦片A.欧洲经济加速发
展B.中国市场全面开放C.饮茶文化实现普及D.国际经济联系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后期起(中国、印度和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广州公行
贸易对英国和英属印度的进出口货物种类多,侧面反映出国际经济联系增强,D项正确;材料是关于中国与印度、英国之间的贸易情况,不能得出欧洲经济加速发展,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全面开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饮茶文化实现普及”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0.
面对21世纪初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对相关国家的救助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世界银行仍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下,民族和民粹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反
映了()A.国际贸易的竞争日益加剧B.发达国家主导贸易规则C.经济全球化面临一定困境D.国际组织难以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世界)。据本
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说明当时经济全球化面临一定困境,C项正确;据材料“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下,民族和民粹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可知,材料意思是国际金融危机对
国际贸易产生消极影响,“国际贸易的竞争日益加剧”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说明金融危机不利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发达国家主导贸易规则”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有限
,而且材料只涉及了一个国际组织,不能得出“国际组织难以发挥作用”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1.以下表格中,古代文明地区和民居建造方式相对应正确的是()①古代两河流域用黏土和石块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②古埃及圆形的公共居所,屋内不分隔间,但每
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③古代中国先秦以来最普遍是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开始普及④古罗马木、石、砖为主要原料,后来钢筋混凝土得到普及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
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古代不同的文明地区。根据所学可知,先秦以来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C项正确;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是两河流域,排除A项;古代埃及民居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
,在上面搭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排除B项;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原料,后来混凝土得到普及,不是钢筋混凝土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12.据估计,1925年城市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1950年增为29
.1%,1960年达35.3%,1970年为36.6%,1980年增至41.3%,1985年达44.5%,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反映了()A.各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B.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C
.城市开始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D.国际大都市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20世纪的世界。材料表明1925年到1985年,世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增加迅速,说明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日
益加快,B项正确;材料是整体描述,不能证明各个国家的情况,排除A项;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开始于工业时代城市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国际大都市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3.据记载,唐朝在洛阳营建新潭(码头):“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扬州、杭州等运河沿岸城市,也商业繁荣地
区。荆南首府江陵,“凑舟车之都会,控湖岭之要冲”。这体现了()A.大运河沿岸经济繁荣B.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C.海外商业贸易的活跃D.坊市制度的逐渐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洛阳营建新潭(码头),天下一半的财富皆由此过;扬州、杭州等运河沿岸城市,商业繁荣;江陵,也是水运的交通要道,都突出水运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水运,并不仅仅是大运河沿
岸,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内部的贸易往来,并未提及海外贸易,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坊市制度的瓦解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4.1830年英国拥有人工运河4000米,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米。与此同时,欧美国家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水路运输
网。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A.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B.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C.表明工业化已经完成D.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城
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即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排除C项;材
料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西汉元始二年,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洪武三年,朱元璋“令民间立义塚,仍禁焚尸”。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疫病防治应对措施逐渐完善B.隔离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C.从公共卫生的角度防范疫病D.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汉至明朝(中国)。据材料“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令民间立义塚,仍禁焚尸”等,
可知古人采取了隔离患者、清理污水以及掩埋尸体的措施,说明了中国古代已出现了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进行防治,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疫病防治措施是的完善,排除A项;隔离只是其中一项应对措施,且材料没有涉及防治效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疫
灾的区域,排除D项。故选C项。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
、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A.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B.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根除D.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北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欧洲的医院和专业卫生机构、基础医疗单位大量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一些重大传染病。这些成就表明二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医疗卫生不平衡,排除B项;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不到根除,排除C项;D项只涉及材料中的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在研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有关“工业革命说”的“突变论”“渐进论”等不同见解。
以下就是两种观点作出的资料整理。概念释义突变论汤因比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性的剧烈的大变动”,一次“普遍的工业化”。查尔斯·比尔德在《工业革命》中提出:“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实际上是中世纪的英国,安静、原始、未受商业贸易吼叫所纷扰。突然地,几乎
是晴天霹雳,到来了工业革命的暴风雨和紧张的气氛。”渐进论克拉潘在《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
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艾什顿在《工业革命》中也提出,把一系列变化说成革命是有争议的。革命意味着一种突然的变化,但这并不是经济过程的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任一观点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
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一:渐进论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点。从背景而言,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基于几个世纪的长期积累。一是资本的积累,从新航路开辟至殖民扩张,英国通过海盗式的掠夺、建立商业贸易公司,进行了前后将近3个世纪的
资本原始积累。二是政治上的准备,自光荣革命及颁布宪法后,英国进行了长期的民主制度的探索,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三是市场的开辟及探索,英国通过殖民争霸,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庞大
的海外殖民地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从过程而言,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至18世纪70、8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使用和推广,而直至19世纪30、40年代,主要经济部门大机器生产占主导地位,机器由机器生产出来,英国工业革命基本结束,前后
亦历经半个多世纪。工业革命并不是偶然间的突然爆发,而是基于长达几百年的历史积累,其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渐进论的观点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征。示例二:突变论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点。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
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甚至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给社会带来全面且巨大的变革,这一过程是迅猛且深刻的。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大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取代了
手工工场,并从纺织业部门迅速扩展到了其他行业。近代企业创造的生产力,是过去几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的迅猛浪潮,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也诞生了诸如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第二、三
产业兴起发展,推动了就业与经济结构的改变。工业革命也直接推动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出现,为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由主义兴起发展,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重
要的影响。当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些变化是工业革命在半个世纪所创造的。因此,从影响角度而言,突变论的观点符合工业革命的特点。【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首先要认真阅读材
料信息﹔然后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围绕“工业革命的突变论”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论题”,依据材料说明与与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渐进论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点”。“阐述”,可结合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基
础、政治背景,工业革命的过程等内容加以分析论证。最终得出结论,工业革命的发生是长期历史积累的结果,渐进论的观点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征。的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
济功能较弱。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严禁民间海外贸易。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
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他地区变为欧洲。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摘编自王信《明清与当今
中国的外贸顺差之比较》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
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
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欧洲则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
西方海外贸易的不同,并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地位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1)不同:贸易政策不同,中国推行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欧洲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即重商主义政策)贸易主体不同,中国海外贸易中官方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欧洲海外贸易中民间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贸易发展趋势不同,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渐趋萎缩,欧洲海外贸易不断发
展。主要原因:政治上,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统治日趋没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而欧洲民族国家诞生并日益发展。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断发展。思想上,明清时期中国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而欧洲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2)变化:中西方贸易由中国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变为欧洲居于优势地位。历史影响: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趋向瓦解,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欧洲的资
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其世界主导地位日益形成;客观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解析】【小问1详解】不同:根据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严禁民间海外贸易”可知中国古代推行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根据材料二“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可知,西
方国家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说明中西方海外贸易政策不同;根据材料一“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可知,中国古代海外贸易中官方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二“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可知,欧洲海外贸易中民间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说明中西方海外贸易主体不同;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发展趋势不同,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渐趋萎缩,欧洲海外贸易不断发展。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之所以有许多方面的不同主要在于政治上,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统治日趋没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而欧洲民族国家诞生并日益发展。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自
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断发展。思想上,明清时期中国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而欧洲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中国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变为欧洲居于优势地
位。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中西方贸易中慢慢处于劣势,慢慢地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趋向瓦解,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其世界主导地位日益形成;客观上密
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19.运河承担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旧有河道迂回曲折,水路转运诸多不便。世祖忽必
烈采纳韩仲恽、郭守敬等人的建议,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将旧运河的中段东移到今山东境内,再修通京、津地区的河道,直达大都。1293年,南起杭州、北抵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1700余公里。由于运河各段地势高下不一,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
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为,还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大运河凿通后,“江淮、、湖广、四川、海上一部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苏伊士地峡的地理位置非常
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早在古代,埃及法老就曾试图领导人民开凿苏伊士运河,但没有成功。新航运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法国觊觎苏伊士地峡由来已入。1854年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历时十多年,运河终于竣工
通航。但十几万埃及劳工因此丧生,埃及政府也能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此后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购买运河股票、甚至驻军侵害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直到1956年,埃及政府才通过艰难斗争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摘编自吕桂霞《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
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在运河开凿和管理上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伊士运河的开凿。【答案】(1)举措:截弯取直,重新疏凿运河;改进技术,提高运输能力;设置机构,严格
管理。意义: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保障漕粮运输,满足政治中心的物资需求: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为后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2)评价: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是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殖
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运河的开凿缩短了欧洲通往亚非的航程;密切了欧亚非之间的贸易联系,加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客观上提升了埃及的国际战略地位。但是也激化了西方国家对埃及的殖民掠夺,给埃及人带来巨大苦难。【解析】【小问1详
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得出截弯取直,重新疏凿运河;据材料“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为
”,得出改进技术,提高运输能力;据材料“还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得出设置机构,严格管理。意义:据材料“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得出便利南北交通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从对国家统一分析,得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从物资需求分析,得出保障漕粮运输,满足政治中心的物资需求;从对运河沿岸经济的影响分析,得出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从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得出为后世人
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英国、法国和埃及)。据材料“新航运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得出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是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的背景下进
行的。从对欧洲通往亚非的航程分析,得出运河的开凿缩短了欧洲通往亚非的航程;从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分析,得出密切了欧亚非之间的贸易联系,加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从对世界航运业分析,得出推动了世界航运业的发展;从对埃及国际地位的影响分析,得出的的客观上
提升了埃及的国际战略地位。据材料“直到1956年,埃及政府才通过艰难斗争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得出激化了西方国家对埃及的殖民掠夺,给埃及人带来巨大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