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共(9)页,147.4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2f0599650f861f4108cd14d7f25b3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六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报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
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2.明朝规定凡乡间纳粮一万石划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
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拔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C.推动了明朝赋役制度的完善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3.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地设立巡检司进行日常
治安管理;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政府大多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副职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举措旨在()A.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B.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C.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D.凸显市
镇的军事功能4.据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对乡村进行治理,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被严重弱化C.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
护基层社会秩序D.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5.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乡约组织的发展()A.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B.推动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C.有利于基层社会
治理的加强D.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6.《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
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7.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
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
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8.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是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定决定于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
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获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规定()A.说明雅典基层社会治理混乱B.意在推动雅典公民群体扩大C.使雅典的权力运行臻于平衡D.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民的个人自由9.有位于高处、豪华的领主住所;有简
陋的农奴茅舍;有包括教堂、水磨房和手工业者的库房在内的公共设施;有领主主持的法庭处理领地内部事务;农奴以劳役地租的方式承担义务。这样的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中古时期庄园B.中古时期城市C.东汉豪强地主庄园D.门阀士族辖地10.在托克维尔看来,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是在英国特有的
长期宗教纷争中形成的。英国人比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更熟悉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那些移民的习惯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英国民主思想来自宗教改革B.地方自治是英国政体的重要特点C.美国自治思想深受英国影响D.美国政体学习借鉴
了英国政体11.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也就是说,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对此罗斯福政府做出的重大举措是()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
策D.通过立法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2.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多个国家中,保守性质的政党取代了长期执政的政党,他们普遍提出了大规模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这说明()A.凯恩斯主义在西欧遭到彻底否定B.削减福利开支成为普遍共识C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受严重挫折D.经济发展情况影响政府政策13.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修正案也提到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
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A.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B.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D.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4.19世纪60年代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开支增长速度要快于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说明西方福利政策()
A.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B.缓和了国家之间的矛盾C.拉平了社会贫富差距D.促进了经济的协调发展15.下表反映了美国福利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美国()时间福利特征政府措施1935年以前自助济贫1935—1980年福利国家开支膨胀1981—1992年福利
的自由放任缩减开支1993年后福利多元主义控制开支A.社会福利的范围比较小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C.已认识到高福利的弊端D.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16.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度C.国有企业改革D.社会保障体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17.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有“登人”或“登
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西周时按不同性别“书于版”,并分城乡进行人口统计……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
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三长制”的基础
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
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王文录《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随着
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战略制定,出台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此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
拥有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5年新修正的《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1978—1994年,为户籍制度的调整松动阶段。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
1995—2001年,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进入21世纪,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2003年,各地又推出新的户籍改革措施,停办蓝印户口;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类别,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以准入条件入户。——摘编自王春雷《新中国
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4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以前济贫助困主要由宗教机构承担,至唐朝政府开始介入,宋朝官办救济机构是这一进程的继续。嘉祐前京师有福田院、地方有广惠仓,贩济老幼贫之不能自存者。元符元年宋廷正式确立居养
制度,并在全国推行。南宋后,居养制萎缩。漏泽园制度正式形成于宋徽宗崇宁三年,但官府出钱买田,安葬无主尸骨的做法,真宗、仁宗和神宗时期即已存在、只是尚未形成制度和规模。北宋末年,漏泽园多遭废坏,南宋建立后在朝廷的督促下,漏泽园在各地逐渐恢复起来,终南宋之世延续不废。医疗
救济包括平时的疾病救治与春夏爆发疾疫时的医疗救济。基于贫困人口的季节性处境,宋朝每年都要进行春夏救疾、冬春救饥及冬季救寒的季节性救济工作。——摘编自段惠青《宋朝贫困救济问题研究》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行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1978年以前的扶贫工作是与社
会救济相结合的,并以地方试点为主。1978年正式划定了农民贫困标准,第一次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以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1986年以后
,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为开发,逐步形成了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亿万农民告别了贫困和饥饿,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新生活。
扶贫开发,成为中国政府解决贫穷问题的伟大创举。——摘编自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贫困救济制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救济制度发展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
二概括新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的阶段性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扶贫工作的认识。(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走进中古时期的西欧(1)图1、图2分别描绘
了中古时期欧洲什么经济的发展状况,其各自特点如何?(4分)(2)以上两种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4分)(3)伴随着以上两种经济的变化,西欧封建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6分)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进入到分配领域,并不断调适。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创造充分就业机会,使工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强制保险,受保者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患病和死亡时均可申请补助。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政府拨款救济贫困者,发放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提高富人财
产所得税,适当提高中等收入者所得税。在艾德礼执政期间,占国民总数10%的高收入者的财富在国民财富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相较战前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低收入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则有所提高。——摘编自赵玉峰《对战后英国
工党“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取富济贫”的政策,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和征收高额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例
如,1981年美国对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可达75%,而1989年则降到33%。降低税率、削减福利成了里根政府的关键词。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上千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
会被解雇。他们朝不保夕的处境换来了里根时期的经济恢复。——摘编自胡连生等《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向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党政府改革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8分)(2)根据
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4分)参考答案第六单元测评1.C材料显示政府利用户籍等加强对百姓赋税、户口、劳役等方面的管理,故选C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材料没有
提及户籍管理制度是否由此开始,排除A、D两项;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项。2.B由材料可知,明朝选派粮长,并可以担任基层官吏,这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选B项;材料涉及主旨为“粮长制”,是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无
关,排除A项;“粮长制”的推行推动了明朝赋役制度的改革,但没有体现“完善”,排除C项;“粮长制”的推行与强化君权的需要无关,排除D项。3.C据材料可知,对于不同规模的江南市镇,明朝分别设立巡检司进行日常治安管理,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副职驻镇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
这表明明朝政府重视加强对江南市镇的管理,故C项正确。4.C材料表明明清时期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乡里组织并非明清时期才成立,故A项错误;地方自治化的倾向越来越强并不意味着中央集权被严重弱化,故
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5.C乡约组织属于民间基层治理单位,政府对乡约组织的重视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故C项正确;“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乡约组织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排除B项;军机处的
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6.A材料中“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是指直接救济,“大兴土木之役”是指“以工代赈”,故选A项。7.B据材料“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可知,明朝赋税制度采用“折银
缴纳”的办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活跃了商品经济,因此赋税政策的变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8.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村社的设立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使更多人获得公民权,扩大了雅典公民群体,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内容并没有反
映权力运行的问题,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9.A依据题干材料的描述可知,这一情景只能出现在中古时期的庄园,故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现象不符合中古时期城市的特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符合东汉豪强
地主庄园与门阀士族辖地的特点,故C、D两项错误。10.C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人移民到美国,同时带去了自治思想,所以美国自治思想深受英国影响,故C项正确。11.D“免于匮乏”即以国家力量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D项正确;A项是财政金
融方面的举措,B项是工业方面的举措,C项是农业方面的举措,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2.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各国政府积极转变国家的经济政策,体现了经济发展情况影响政府的决策,
故D项正确。13.C材料表明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来越大,社会保障程度越来越高,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说法与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D项。14.A19世纪60年代后西方社会福利开支增长速度比国民经济增速快,这说明当时福利支出是国家财政中较大支出部分,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福利支出属于国内社会保障制度,与国际关系无关,排除B项;福利支出增速较快,说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对健全,有助于缩小
贫富差距而非“拉平”,排除C项;福利支出增速快,会减少其他领域支出,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排除D项。15.C由材料中“膨胀”“缩减”“控制开支”可知,美国政府已认识到高福利的弊端,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福利的范围的大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
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的信息,排除D项。16.D现在我国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B、C三项。17.参
考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强调等级特权;兼具政治经济军事综合职能。作用:政治上,限制人口流动,一定程度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统治;强化特权等级制度,维护了贵族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经济上,强化了小农经济;保证了国家
财政收入和兵源的稳定。(2)变化:由城乡分治“二元户籍结构”发展为城乡户口一体化;由公民居住迁徙自由到不自由再到允许自由流动。原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农轻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等。(3)区别:传统户籍制度是以家庭为本位,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以个人为本位,国家依法收集、确认公民人口基本信息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18
.参考答案(1)特点:政府作用不断增强(或政府重视);救济设施创新多(或救济形式多样);救济面比较广;逐渐走向制度化;贫困救济呈现季节性特征。原因:宋朝封建制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或政府收入增加);理学(儒家思想)的影响;维护统治需要(或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或安抚社会需要)。(2)变迁:
1949—1978年扶贫与救济相结合,以地方试点为主;1978—1986年实行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1986年以后以“造血”、开发为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
导;综合国力的增强(或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行;广大干部的牺牲奉献精神;人民的辛勤努力;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3)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将带领人民消除贫困;中国的扶贫壮举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也提供中国方案;扶贫需要国家政府(执政
党)做顶层设计,国家重视支持;扶贫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国国情。19.参考答案(1)庄园、城市。庄园:自给自足(或农奴劳动、地租剥削、农奴与领主人身依附明显等);城市:商品经济(或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人身自由等)。(2)庄园是中古时期欧洲基本经济组织,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
市复兴;随着城市的兴起,庄园逐渐衰败。(3)从封建等级制到等级君主制。趋势:王权逐步加强。20.参考答案(1)举措:创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增加社会救济;通过税收政策调节贫富差距。积极影响: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消
极影响: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2)变化:减少对富人的高额税收;大幅度削减对工人的福利政策。原因: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的局面;福利政策使得政府财政支出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