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1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165.393 KB
  • 2024-09-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共(7)页,165.39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0f36757f214fe3c4de80bbc60a80c2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级高二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逮变,于是先从在下

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变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B.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已建立C.门第观念逐渐趋于淡化D.社会思想有了一定解放2.《韩非子》记载,韩昭侯

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材料表明A.以法治国成为历史趋势B.韩国变法取得显著成效C.法家思想冲击传统政治D.君主专制得到

全面加强3.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A.统一性和连续性结合B.变革性和多样性结合C.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D

.复杂性和创新性结合4.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爆发了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举行贤良方正之选。这些记载反映了A.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自然环境遭到破坏C.

民本仁政思想的传播D.政治风气日益开放5.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骄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唐代古文运动旨在A.丰富和发展文

学形式B.冲破道学思想的束缚C.迎合文学世俗化趋势D.助推儒家思想的复兴6.下面是一部史学著作《儒家统治的时代》的部分目录。据此可知A.宗教文化主导了地方教育a儒学遭到佛教抵制C.思想发展影响了官吏选拔D.儒学地位逐渐降低7.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须视察”

,而王阳明则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下列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认为“理”存在的形式不同B.都强调探究天理的途径C.都承认了“理”的客观作用D.都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8.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

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梁启超意在强调黄宗羲是A.王学的革命者B.王学的修正者C.王学的承继者D.王学的集大成者9.明末清初有思想家指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又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和

“工商皆本”。其认识本质上体现了A.以民为本的思想B.民主自由的思想C.政治改良的理念D.经世致用的思想10.苏格拉底相信有一种确定的普遍有效的知识,人类如果寻求正确的方法就能掌握它,这种方法存在于见解的交流与分析之中。通过这种方法,人们能够发展独立于人类欲望之外的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苏格拉底

的这一主张A.倾向于内心探索B.蕴含了理性主义C.发展了抽象哲学D.否定了宗教神学11.《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作品的巅峰之作,以最富幻想色彩的浪漫情调在轻快的节奏中展现出人们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

向往。与该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相符的著作是A.《理想国》B.《波斯人信札》C.《十日谈》D.《纯粹理性批判》12.卢梭针对儿童提出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魁奈提出经济自由原则,伏尔泰倾向于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

兰权分立。这反映了启蒙思想A.满足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需求B.对理想社会的追求C.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理论基础D.掀起自由主义思潮13.《史记・屈原列传》云:“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

》者,可谓兼之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离骚》A.抨击了当时政治黑暗B.倡导思想解放C.抒发了现实主义情怀D.鼓励变法革命14.汉代采用太初历,明确规定一回归年由二十四节气组成,其中十二个中气分配在十二个月中,如遇到闰年有十三个月时,无中气之月为闰月,这样安置闰月可使中气或节气的日期与它的平均

日期相差不足半个月。太初历的这一设置A.摈弃了封建迷信内容B.有利于指导现实的生产生活C.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D.推动传统科技侧重理论发展15.唐代的宫廷乐舞,既有本土特色,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体现,以及来自印度、高丽、日本等外国的元素,形成了乐舞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融合程度提升B.中华文化吸引力增强C.丝绸之路范围扩大D.国家的政策较为开明16.下图是《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所绘制的“中西科技发展对比示意图”,据此图推测最为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成果长期领先于西方B.秦朝专制皇权建立严

重阻碍科技成果产生C.宋元科举制度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繁荣D.现代科学兴起促使西方科技成果远超中国17.1861年,马克思曾写道:“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

以致命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意义。”据此可知该著作A.使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化B.颠覆了封建神学创世说C.推动了社会转型的进程D.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18.哈雷用牛顿力学算出了1682年出现的彗星的

轨道,测出它的回归周期是75-76年,由此预言它将在1758年再次出现…”1758年这颗彗星果然如期出现,因此被命名为哈雷彗星。材料可以印证经典力学的特征是A.实验验证B.科学预言C.考察实践D.数学计算19.鲍宗豪在《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中说道:“自我教育、交互教育正随着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为一种潮流,或许……到校上学反而成为富裕人家孩子的特殊服务。”材料主要说明了互联网技术A.正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B.拉大了贫富差距C.改变了教育及学习方式D.是一柄“双刃剑”20.1885年,有官员上书说:“设立上下议院,凡练兵

筹饷各举,使斯民身居局中。”清廷回复:“外洋……与中国政体迥殊,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以下推断正确的是21.1919年,诗文《自觉的女子》中写道:“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

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材料反映了A.五四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正统地位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C.辛亥革命后女性追求民主自由的呼声D.民国时期中国女性的爱情观念变迁22.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提到:“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在此强调A.联俄革命B.民族革命C.国共合作D.民权主义23.1956年底,毛泽东在与民建、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提出“现在我国的自

由市场,基本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认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该谈话A.指出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B.认识到了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必要性C.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

否定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发展模式24.下图统计数据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的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B.拓展对外开放的要求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阐述D.消除两极分化的设想25.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

数量就达254万,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A.实践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集中力量发展基础教育C.重新构建了国民教育体系D.社会主要矛盾基本解决26.“中国第一次进人

宇宙空间是壮观的……中国人设计了比苏联、美国在第一阶段所使用的大得多的……过去中国人感到他们的国家,对于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宇宙间谍,是开放着的……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该评论反映的科技成就A.超越了美苏水平B.表明科教事业稳步发展C.增强了国防力

量D.突破了美苏的外交封锁27.下列表格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28.湖畔派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派别,他们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的情景与异

国风光。下列与湖畔派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品是A.《自由引导人民》B.《日出・印象》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老人与海》29.蒋承勇评价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时提到:他曾经是理性主义的追随者,爱真理,为自由而奋斗,但现实告诉他,人的理性克服不了自私的本能,“到处是伪

善,到处是欺诈”的现实无法改变,自私的本能也就是人自身存在的对人类发展的永恒的破坏力。材料反映的文学流派是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30.下图是某位艺术家在1912年绘制的艺术作品《玻璃瓶与报纸》。报纸上记录的是巴尔干地

区日益紧张的局势。该作品A.反映了浪漫主义理念的变化B.说明了印象画派的影响深远C.体现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张力D.彰显了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不仅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也研究教父哲学和早

期基督教教义。他们批判基督教的精神独裁,但并不否定神学,有的还竭力将古典学术研究与教会神学相调和。他们注重世俗生活,却不反对信仰上帝,宣扬个性自由,同时又承认天命。作为最早的人文主义者,宗教信仰和宗教虔诚在彼特拉克的思想和著作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但丁的《神曲》既表达了要求理智解放和情感

自由的感情,又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蒙田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是我生是其人,死是其鬼。这些突出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宗教观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摘编自陈绘绘《试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材料二“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

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又

被誉为被压迫者的保护人。——摘编自申海田《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观的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

纪”的理由。(6分)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当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时候,急迫性曾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绪。然而超前愿望规划的改造中国的行动,没有一次不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面前碰壁。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

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幅图反映的思想潮流及其历史意义。(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结合史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7分)33.(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开展了一场“东西文化的论战”,他们就东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争鸣,引起了国人对东西方文化的广泛关注。该论战分为三个阶段:1915

-4919年为第一阶段。当时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方面,罗列各种现象,从而引申出东西文明的异同。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陈独秀、李大钊和杜亚泉等人。1919—1920年为第二阶段。东西文化能否调和是这一时期争论的焦点。由比较东西文化的差异发展为如何处理东西文化间

的关系,进而东西文化之争又转化为新的文化问题之争,从讨论两者关系引申为辩论新旧文化的能否融合。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章士钊等人。1920-1927年为第三阶段。从表面看这一时期争论重点又重回到东西文化优劣比较的老问题上,但论战的深度、涉及面也大大超

过了从前,并且开始关注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梁漱溟、冯友兰、胡适、瞿秋白、郭沫若等人。——据陈籍《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东西方文化问题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观点明确,史

实准确,史论结合。)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41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