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6)页,838.72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ed299032fe57c7e1a28b0b484fd33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国语·周语上》云:“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云:“今(厉)王学专利,其可乎?
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这说明A.西周衰落的原因之一是政策性变革失当B.堵塞性排斥民众批评导致了西周的灭亡C周厉王时期仍然受到原始民主传统影响D.西周历史进入转折期已经开始名存实亡2.战国时期,列国统治者多从外部搜罗没有任何政治资源和政治背
景的士人到本国担任军国要职,如楚悼王用吴起,以“废公族疏远者”,秦昭王任范睢而“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均为秦国世袭权贵)诸君于关外”,秦孝公用商鞅,制衡秦国世族。材料表明当时A.标志士人阶层已经正
式崛起B.世官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C.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倾向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3.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的实况。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
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B.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C.儒法之争在汉代仍很严重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4.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5.《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材料表明该制度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增加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D.实现了赋税由实物向货币转变6.北
宋《宋刑统》规定,在物证确凿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罪犯口供,也可以根据物证定罪;南宋法学家郑克在《折狱龟鉴》中提出了物证优于人证的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即使犯人已经供认犯罪事实,也要查找相关证据,以免造成冤狱
或牵连无辜。这说明A.口供作为证据的价值已丧失B.物证是定罪量刑的唯一依据C.涉案人员权利得到充分保护D.司法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完善7.下表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北宋)司马光《传家集》“国
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B.《鹤林玉
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D.《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有时代色彩8.明代,赵瓮“常念丽江丧祭过侈,乃取考亭(书院名,朱熹曾于此讲学)《家礼》,酌以俗宜,
编次为书,名曰《丧礼仪节》。发梓以遗乡闾,乡人翕然从之”。此外,“如冯善、汪缇、吕坤、吕维祺等人无不如此”。这反映出明代部分学者A.助长了基层社会奢靡之风B.恪守程朱理学的人伦规范C.注重儒家伦理原则的践行D.力推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9.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外
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之患,旦夕可至……皇上与诸臣,虽欲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而在变法过程中他又主张“托古改制”,康有为从激进到保守说明了A.戊戌变法存在一定阻力B.维新变法必然失败C.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D.改革缺乏群众基础10.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际关系准则;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进人21世纪,中国发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这说明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
者B.综合国力决定了外交话语权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11.土地和房屋是雅典人专属的,而外邦人是没有资格享受土地和房屋这种财产的。因而雅典人会向外邦人征收人头税,不过数额十分少,但是外邦人同样没理由拒绝,一旦拒绝就
会被卖为奴隶。这反映了A.土地和房屋是雅典人主要财富B.城邦体制制约社会行为C.人头税是雅典政府的主要收入D.外邦人的社会地位最低12.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理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
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B.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D.说明罗马法的法律条文具有普遍性13.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
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这强调了A.政治中立利于政策的连续性B.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的效率C.英国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D.责任内阁制下议会制约力强14.“专制之下无祖国”、“人民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之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之下就根本谈不上
有什么祖国了。”这些启蒙思想A.促使西欧国家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打击了西欧封建的教会势力C.表达了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D.标志西欧民族国家已经形成15.美国组建黄金总库的初衷是希望其他国家分担维持黄金官价
的成本。然而在1965年法国从美国购买了8.84亿美元的黄金,而其当年的账户顺差为6.19亿美元;1966两者分别为6.01亿美元和3.90亿美元。这反映了A.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权B.布雷顿森林体系终将瓦解C.美法争夺世界的经
济霸权D.经济滞涨使美国债务增长16.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上,多半以保险方案为基础,对其国民提供缴费式的社会保障给付,而且许多国家也陆续修改相关法令,采取资产调查式福利
给付,实行资格从严认定。这反映了A.欧洲普遍取消国家干预经济政策B.社会福利多元化发展极大减轻了政府负担C.欧洲已进入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D.欧洲国家基于经济形势调整社会福利政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
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
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
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内容出处“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辽史·太
祖本纪》滨。”“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
官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古代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往往出现刑讯逼供
。近代以降,中西方法律不断发生接触,中国的司法刑讯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批判。1874-1875年,《申报》陆续发表了多篇抨击刑讯的政论文章,指出,刑讯制度不仅会对案件当事人造成伤害,实际上已经严重危害到中国自己的司法主权
,致使洋人不愿接受中国的司法审判。因而欲求国家振兴,收复主权,必须从根本上废除刑讯制度。1905年4月沈家本、伍廷芳二人联名上奏“删除律例内重法”,得到最高当局首肯,将枭首、凌迟等残酷刑罚在制度上予以废止。然而,一些地方官员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以“民俗谤张习
为诈幻,非有严刑峻法以临其上,断不能穷真相而成信讞”为借口,违抗此令。--摘编自孙家红《帝制中国晚期的废除刑讯运动(1870-1905)一以<申报>为起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刑讯运动兴起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清末废除刑讯运动产生的影响。(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
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已经列入宪法,这个共同纲领已经为宪法所代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正如宪法序言中所说,“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并决定)协助国家机关,
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一一整理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1954年12月25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职能上
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仍然需要存在”的原因。(5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
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
,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中世纪”历史的评价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在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