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一) 历史试题 Word版.docx,共(6)页,256.2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ca4e2a552eafb110a75bb2cb84cb87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2026届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一)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
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玉石钺,最初是
一种农具,后来演变成为兵器,以至成为一种刑具。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演进的趋势B.早期文明的成熟C.青铜铸造的发达D.生产工具的革新2.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运用“二重证据法”判断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
文化。但是,随着新的碳14测年数据的公布和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部分学者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材料主要反映出()A.中国考古研究远落后于西方B.科学技术进步影响历史研究C二里头文化并非夏文化遗存D.史实认定只能依赖考古发现3.殷墟考
古发掘中共发现族徽150种,每一种族徽代表一个血缘家族,他们很多是从外地迁徙来的。其中带“韦”字族徽的青铜器分见于殷墟不同地点。这些现象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度形成B.阶级分化现象明显C.处于早期国家阶段D.国家机构更加完善4.春秋时期的外交“辞
令”多是群策群力,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则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还出现了专供辩士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A.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B.列国纷争激烈的反映C.王室衰微加速的表现D.华夏认同增强的体现5.战国中期以后,秦国已普遍采用
牛耕,而在秦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牛耕发展则较为缓慢。这可以用来说明秦国()A.最早出现铁犁牛耕技术B.先进耕作方式向外扩展C.青铜生产工具已被摒弃D.农业生产技术巨大变化.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
效。”下列与材料相符的是()A.削弱宰相权力B.倡导五德终始C.恢复礼乐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7.战国时,杨朱提倡“重生贵己”,墨翟提倡“兼相爱”,有一位思想家对他们进行批判,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位思想家应
该属于()A.法家B.儒家C.道家D.农家8.秦自立国以来,一直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与侵扰。最初秦国为防范犬戎的进攻,在边境设置兵民合一的村落城池,后来演变成郡县。由于能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抗击周边民族的侵犯,所以秦国普遍在边境
上设置郡县。这说明郡县制的设置源于()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B.防范外族对边关的侵扰C.消除割据势力的威胁D.建立大统一国家的诉求9.秦朝以前,一般人皆可自称为“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称为“诏”,印章称为“玺”,对皇帝的
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旨在()A.凸显皇帝独尊B.确保皇帝独裁C.重建贵族等级D.宣扬君主功业10.如下图为出土秦标准计量器主要分布示意图。该图反映的信息可用来说明()A.私营商业迅速发展B.秦朝重视巩固统一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经济
格局发生变动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其意在强调()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的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政治制度存在缺陷12.汉初以刑名黄老之学为政治措施之最高指导原则,是西汉初年最高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因文帝皇后窦氏坚持黄老之学,景帝时的大儒辕固生险因刺豕而死,武帝时的赵绾、王臧(均为儒生)则因而自杀。这反映()A.阶级斗争复杂性与残
酷性B.思维固化不利于社会发展C.意识形态符合现实的需要D.儒学在哲理上思辨化不足13.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建议,下诏削夺依托冶铁、铸钱、煮盐等致富的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朝廷派兵平定了这场叛乱。平定七国之乱()A.为盐铁官营创造了条件B.彻底地解决了王国问题C.出于“惩
亡秦孤立之败”D.奠定了文景之治的基础14.从汉武帝元封五年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
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A.扩大刺史监察范围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削夺诸侯王的权力D.优化国家监察机制15.在汉武帝支持下,桑弘羊作“平准之法”,“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转输
)”又在都城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贱买贵卖”。这一政策的施行()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B.阻碍了各地商品正常流通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D.冲击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16.董仲舒认为,人和天是可以相互感应的,如果自然界发生了灾害,这
就是对人间的警告,如果不去反省改正,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衰败。由此可知,“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A.借助自然强化皇权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宗教迷信盛行一时D.儒学仁政民本思想17.西汉初年,汉文帝确立了“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南,冠带之室,朕
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具无暴逆”的汉匈政策。这一政策()A.化解了汉匈之间的矛盾B.突出了长城的防御地位C.有利于汉初的民族交融D.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18.下面为甘肃敦煌莫高窟323属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及其简介。据此判断,该壁画()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B.说明佛教在初唐传入西域C.折射出唐代西北地区市民文化的独特性D.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19.东汉初年,由内朝尚书组织与外朝三公九卿一起组成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变为“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
成而已”。时人仲长统言:“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据此可知()A.外朝形式上完全隶属于内朝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严重削弱C.内朝实际上成为国家政务中枢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形成20.汉
光武帝废除更役制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同时,还整顿吏治,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官吏严格要求。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B.减少中央的财政开支C.促进民众的政治认同D.提高政府的
治理效能21.“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西周实行分封制B.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C.秦朝实行郡县制D.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22.西汉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朝的过程
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将其列入《史记》本纪。唐代刘知几则认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位史家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B.历史人物面相的
复杂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D.个人情感倾向的影响23.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的的在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仅在汉代民间流行24.《九章算术》全
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共收录了246个问题,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手工业生产、工程量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几乎包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解决这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材料体现出《九章算术》具有()
A.创新性B.系统性C.理论性D.实用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8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
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
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
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
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功臣封侯时,“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户口的充分回归与迅速蕃息,是社会生产逐步走向安定有序、实现正常化的反映。西汉王朝的国力也因此得到
了空前的充实。——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汉武帝继位后,随着治国思想的改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所谓“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皇帝对朝臣的控制;二是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控制。这两个层次的控制加强的结果,自然是一切大权统归于至高无上的
皇帝。——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至文景时期社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