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1.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5)含解析【高考】.doc,共(4)页,45.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c9ec883659285a2fc0f4e18e61fc6e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2、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
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教学重点、难点: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2、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推导的思路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如图,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1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1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了多少支铅笔?故事引入: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述求和”的
故事。高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1+2+3……+99+100”高斯稍微想了想就得出了答案。高斯到底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呢?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挑战高斯。高斯的方法:首项与末项的和:1+1
00=101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3+98=101……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50+51=101∴前100个正整数的和为:101×50=50502(二)等差数列求和公
式一般地,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用表示,即1、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了。2、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
他方法吗?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例如: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代入中,就可以得到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
的和这个内在性质。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有四个量,都有和n,都可以“知三求一”,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三)公式运用,变式训练见课后习题第一题
(四)例题分析例1.若等差数列{an}满足下列条件,求前n项和Sn:(1)a1=5,an=95,n=10;(2)a1=100,d=-2,n=50;(3)a1=12,a8=26,n=20;3(4)若a8=5,你能求出S15吗?例2.等差数列{an}中,首项为a1,
公差为d,项数n=15,第n项an=-10,前n项和为Sn=-360,求a1,d.(五)随堂练习1、见课本2、高考题(六)反思与评价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2.用推导的两个公式灵活解题。3.特别注意Sn公式中项数n的值。(七)课外作业课后练习(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1、针对学生实际合理地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处理,挖掘了教材中可探究的因素,促使学生探究、推导。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一,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到一般的情况,激励学生进行猜想,再进行论证得出;而第二个公式并不象书本上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从习题中进行归纳总结得到的。这样处理教材,使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2、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同时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具体问题的引入,使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创设情境,重在启发引导,使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掌握。学
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43、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
的教材观,尊重教材但不惟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