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17)页,526.09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9dd911d017d092b35c51b1b36c708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叠加,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对其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周天子并无实际的管辖权力B.西周礼乐
秩序进一步强化C.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D.宗法关系加强了周室王权【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周王的直接臣属限于诸侯和公卿一级,再之下周王便无法直接管辖,说明当时还没有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C;周天子可
以管辖到诸侯和公卿一级,不是没有实际管辖权力,排除A;材料内容与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关系无关,排除BD。故选C。2.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容”。犯有重罪的贵族
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A.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B.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C.法律内容开始趋向宗法化D.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
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体现了家国一体、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严刑峻法”,排除A项;C项错在“开始”;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排除D项。3.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
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子
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等信息可知,不同身份的人可以建立的祖先宗庙数量不同,并且根据等级的不同其排列的次序也不同,说明强调等级礼乐观念来维持宗法秩序,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
现了重视等级礼乐观念来维持宗法秩序的现象,没有体现敬天保民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庙制,体现了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没有强调天下一统的观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宗法制,没有体现分封制,故D选项错误。4
.春秋末年,一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说明了A.君主专制权力强化B.家国政治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初步显现D.分封制度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特点
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贵族政治趋于瓦解,这说明官僚政治初步显现,C项正确;君主专制权力出现并强化是秦朝及秦朝后,A项错误;家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家族和政权的结合,材料没有体现家国政治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遭到破坏,但不能体现
其彻底瓦解,D项错误。5.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A.战国
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
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名师点睛】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水利兴修推动经济发展;4.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赋税徭役繁重;6.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6.据《国语·晋语》记载,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管子·乘马篇》则记载:“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战国时期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现象
已经很严重。这种变化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被打破B.商人与王公贵族关系较密切C.商业领域的坊市制度开始崩溃D.出现了许多区域性的大商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战国时期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现象已经很严重”等信息可知,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
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但这时期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现象很严重,说明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逐渐被打破,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商业有一定的发展,没有体现商人与王公贵族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工商食官的制度被打破,没有体现坊市制度的
崩溃,并且坊市制度在宋朝时期被打破,C项错误;区域性的大商人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区域性大商人的信息,D项错误。7.《论语》记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反映出诗A.汇集了孔子的思想精华B.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蕴含了全面的教育思想D.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表达;“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意思是学《诗经》
,往近了说就是能孝顺父母帮助父母,往远了说就是侍奉君主报效国家。可见诗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D;说诗汇集了孔子的思想精华,材料没有反映,A错误;材料不能断定B正确,排除;C说法绝对,排除。8.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
“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思想主张与该创作精神相符的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C.“兼相爱,交相利”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体
现了道家关于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观,与福祸的对立统一关系相符,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法家思想,“兼相爱,交相利”为墨家思想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观点,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
。9.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A.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C.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D.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
构【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秦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虽有自己的办事机构,但地位相对低下。汉武帝时期,尚书享有决策权,“司法审判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说明尚书权力日渐增大,牵制了廷尉的司法权,就使君
权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仅一项制度不能得出秦汉政治制度缺乏传承的结论,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尚书权力和地位迅速上升,不能表明“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成为最高决策机构,D错误。10.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
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从秦国开始……发自商鞅……完成于汉武”信
息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秦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在位时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到解决,郡县制普遍推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在夏朝,排除;行省制始设于元朝
,C选项错误;内阁制设立于明朝,D选项错误。故选B。11.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
主要目的是A.强化北方防务B.打击强宗富豪C.防止割据再现D.建立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弱化地方,兵权收归中央,目的即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据材料“以
弱天下之民”可知不仅是加强北方防务,故A错。秦朝的措施是强化中央集权故BD错。12.汉朝前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至汉文帝时谷价“每石数十钱”。这一变化反映出汉初A.粮食价格普遍较低B.农耕经济快速恢复C.商品经济空前发展D.农民依附关系削弱【答案
】B【解析】【详解】材料“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体现的是汉初经济凋敝,材料“每石数十钱”体现的是汉朝的经济恢复,使粮价下降,这主要和当时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关,B正确;A属于表象,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汉朝时期农民的依附关系并未减弱,D排除。故选B。13.目前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远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江苏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据如表可知东汉时期A.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出土的“牛耕图”画像石地点分布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当时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故A项
正确;表格中只有牛耕图,体现的是农业耕作工具,没有体现政府政策,排除B项;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排除C项;牛耕图主要在北方地区出现,可见北方农业发展水平高,排除D项。故选A。1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好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
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些观念反映了A.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D.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反映了司马迁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都未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直至近代才发生改变,所以B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所以C选项错误。15.湖北睡虎山地出土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A.秦秉承汝家的民本思想B.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C.秦重视社会
秩序的构建D.帝秦始皇希望成为人王圣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消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可知材料反映了秦通过秦律教化民众,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秦律具有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不能推断出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A错误;材料不能推断出儒学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推行法家思想,秦朝二世而亡,B错误;材料反映了秦律具有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不能推断出秦始皇希望成为仁王圣主,D错误。16.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
”,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摆
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故选择D选项;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
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故排除B选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
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故排除C选项。17.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
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
管的户籍”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大肆侵地、招揽农民为其生产,而佛寺是不必提供赋税的,长此以往,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瓦解”的表述夸大
了“佛图户”对国家的影响,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佛寺”“广占田宅”也是一种土地兼并现象,但材料未涉及地主土地兼并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佛寺”“广占田宅”会使部分农户少地或无地,对自耕农经济发展不利,排除。18.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
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
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察举制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故A错误;“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故C错误;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地主豪强势力发展,故D说法错误。19.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
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A.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C.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D.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皇帝私人秘书机构……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可以看出,唐朝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官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宰相的权力削弱,而不是其议政职能消失,排除D项。20.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
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21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说的是科举制,这一制度创立于隋唐,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曾有人对唐朝进士出身情况做出了如下统计,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A.依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B.兼顾寒素、小姓,扩大选拔范围C.沿袭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D.杜绝
了世代公卿、门阀恩荫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数据看出,士族子弟占有较大比重,寒素、小姓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科举制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故选B;寒素、小姓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
AC不符合图片内容,排除;从图片数据看出,士族子弟占有较大比重,D不符合题意,排除。22.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
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壮大自耕农队伍C.消除封建割据基础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官府规定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说明官府征收的赋役数量少于豪强地主,所以会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
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从而壮大自耕农队伍,故B项正确。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增加国家税收,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C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故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
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故排除D。23.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材
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D.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
0万石左右”可知,先进的农业工具推动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D。“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并不能说明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人口较多,粮食需求
大,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一直被得以重视和贯彻,且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显示的因果关系,即“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24
.唐政府规定,“(唐都长安东西两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据此可知唐朝的城市A.政治职能趋淡B.商业活动受限C.管理日益混乱D.功能十分完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唐都长安东西两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表明唐朝对市
的管理严格,商业活动受到限制,故选B;唐朝城市的政治职能明显,长安是政治中心,排除A;材料反映唐朝对城市严格管理,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25.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
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儒道“三教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等信息可以看出,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利用中国的孝道文化传播佛教,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没有
反映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表明佛教利用“孝道”文化进行传播,没有反映“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文化,不能反映“三教合流”,排除C项。二、材料解析题26.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解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
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
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材料三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
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
生了怎样影响?(2)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
二元体制。(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3)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解析】【详解】
(1)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这种“掺沙子”的行为主要是对异性诸侯进行监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根据材料“……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可知形成了二元体制。(2)制度:材料是
对是否推行郡县制进行辩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3)特点:根据材料“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可归纳出郡县长官由中央任
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管子说:“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
粟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说“富国以农”“事本而禁末”。材料二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尽
管在中国古代,农民“春耕夏耘”,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答案】(1)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方式逐步产生;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小农经济模式出现;新兴地主
在政治上逐步掌握统治权;争霸战争需要发展农业生产。(2)特点: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3)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农民的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抵御自然灾害的
能力差;受高利贷盘剥。【解析】【详解】(1)由材料“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事本而禁末”可见争霸战争需要发展农业生产,从而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结合所学,还可以从铁犁牛耕推动封建生产方式逐步产生、小农经济出现和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治统治权等角度归纳。(2)由材料“五谷丰
登,六畜兴旺”,可得出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由材料“男耕女织”,可得出“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由材料“耕作图”反映出来的农业生产技术来看,可得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由材料“耕作图”,可得出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3)由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结合所学,小农经济下的农
民的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由材料“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得出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由材料“”,可得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由材料“亡者取倍称之息”,可得出受高利贷盘剥。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自然经济的束缚归纳说明。28.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答案】(1)特征:宗法制和
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礼崩乐坏)。不同: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根本要求: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适应:董仲舒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这适应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时代特征是礼崩乐坏。不同:根据材料“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
力”可知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要求:根据材料“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可知汉武帝希望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适应: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特征及内容进行
作答即可。29.材料孙思邀,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目睹民众缺医少药,毅然放弃仕途,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以“千金”两字命名。该书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他提出行医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精”,即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诚”,即对病家、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在治疗学方面,他对传染病
的防治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他还十分重视妇幼保健卫生,强调妇科病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尊其为“药王”,“箫鼓年年拜药王
”,已成了孙思邀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的主要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思邈所具备的优秀品质。【答案】(1)编撰了医药学巨著《千金方》;与政府合作,推动了唐代医学发
展;对我国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后世传染病的防护提供重要借鉴。(2)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医学,志向远大;救死扶伤,医德高尚;善于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解析】【详解】(1)根
据“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得出编撰了医药学巨著《千金方》;根据“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得出与政府合作,推动了唐代医学发展;根据“在治疗学方面,
他对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等内容可知他为后世传染病的防护提供重要借鉴,同时还为我国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淡泊名利、志向远大、医德高尚、善于汲取前人研究成果
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总结概括孙思邈的优秀品质。